发布于 2023.06.05

 

芒种:花神归去三夏忙

 

熟悉《红楼梦》的读者大凡都记得「黛玉葬花」情节:第一次在第二十三回,时为暮春三月;第二次在第二十七回,缠绵悱恻的〈葬花吟〉即见于此,时令则是芒种。曹雪芹(约1715-约1763)写道:「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就文学艺术效果而言,第二十七回「黛玉葬花」之所以写得出色,与独特笔法有关,此即王夫之(1619-1692)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曹雪芹写大观园里那些女子芒种日繁忙、欢乐的情景:一早起来用花瓣柳枝、绫罗纱绸编织轿马、彩旗,然后用彩线将这些物件系在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但是,在这美丽、热闹的人群里,唯独少了绛珠仙草林黛玉。宝玉不见林妹妹,便去寻找,结果在第一次葬花的山坡后面,闻见黛玉哭吟〈葬花词〉。这种以热闹场景反衬悲情的笔法,无疑有效地凸显了林黛玉形象的悲剧色彩;〈葬花词〉置放于如此欢乐的气氛中,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从节气文化的角度看,《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以芒种节令为故事背景,有助于后代读者了解相关知识。比如,一般情况下,芒种多在农历五月初,所以又称五月节;但是,如果当年立春早,或者遇上闰月,则芒种节气的时间节点,也随之变化。曹雪芹说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节」,就是在孟夏之末。今次癸卯岁闰二月,芒种节气也不在五月仲夏初,而在农历四月十九日(西历六月六日)。又如,依古代习俗,农历二月初二是百花生日,称为「花朝节」,要迎接花神降临人间;芒种节是仲夏之始,花神归位,百花凋落,则有感恩、祭祀、饯送花神的仪式。有学者认为,曹雪芹笔下的芒种节「饯花会」活动,其实更像花朝节,从而映衬林黛玉〈葬花吟〉饯送花神之独特性。

仔细想来,曹雪芹确实非常喜爱芒种节气。在前文述及的《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同样出现于芒种节这日的经典场景,还有「宝钗扑蝶」。依照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考论,贾宝玉的生日是芒种节那天,那么,《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写庆贺宝玉生日宴时的「湘云醉酒」、第六十三回的「妙玉传贴」,也都与芒种节相关。可惜的是,饯送花神习俗早已不传,芒种作为五月节的传统亦未沿续下来,所以,如今少有关注此一节气者。即便喜欢《红楼梦》「黛玉葬花」情节的一般读者,也未必特别注意〈葬花词〉与时令的关系。

曹雪芹对「芒种」情有独钟,或许主要是出于艺术构思上的考量。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写贾探春笑谈众人生日,居然没有提及林黛玉,说二月里没有谁人的生日,袭人补充说:「二月十二是林妹妹,怎么没人?」可见林黛玉的生日,正是花朝节。贾宝玉的生日与之相对应,在花神归位的芒种节。一来一去,颇见艺术匠心。我们由曹雪芹又想到另一位同样姓曹的文化名家——曹聚仁(1900-1972),他与「芒种」的关系,或许有助于我们了解芒种节气另一方面的内涵。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群众杂志公司创办了小品文刊物《芒种》。这个名称,是曹聚仁与另一位刊物主编徐懋庸(1911-1977)共同商定的,主要以百姓大众为读者对象,倡导用大众语写作。值得注意的是,《芒种》创刊号的封面,也与百姓农事有关,采用了传统的「春牛图」,画面上少不了农夫、耕牛、春柳。刊物创办者用春天的耕作图,展示夏日里「芒种」内涵,寓意很明显:仲夏与春天一样,也是一个忙碌的季节,辛勤播种与期待收获并存。这既是刊物创办者对刊物未来的一种期待,也是对刊物重点服务的劳动大众的一种祝愿。

从传统历法的角度说,曹雪芹写大观园诸女子饯送花神,属于节气习俗;曹聚仁等人以「芒种」为刊物名号,则注重节气与民人、农事的关系。春耕时节,农人很忙;芒种来到,农人更忙。马永卿(?-1136后)《懒真子录》中说:「所谓芒种五月节者,谓麦至是而始可收,稻过是而不可种。」此即民谚所谓「芒种芒种,连收带种」。收割的是完全成熟的小麦,播种的是稻秧。元稹((779—831)〈芒种五月节〉说「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是指麦收。白居易(772-846)名篇〈观刈麦〉诗,一开篇就写「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因为这时正是「小麦覆陇黄」的收割季节,所以农人格外忙碌辛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至于陆游(1125-1210)〈时雨〉说:「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则麦收、插秧两事并提。因此,关于「芒种」节气名称之含义,历来也有多种理解,其中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两种:一是说有针芒的麦子进入收割阶段,同时还要忙于稻秧的栽种;二是指忙于播种,与「忙种」谐音。这确实是从事农业耕作者最忙的季节,故有「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之说。

与芒种节气紧密相连的,还有梅雨。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较为独特的一种气候,此时恰是青梅成熟季节。由于青梅性酸,便衍生了芒种节气煮梅的习俗,供农忙之时食用,意在醒脑提神。后代文人比较喜欢的,则是青梅煮酒,比如晏殊(991-1055)〈诉衷情〉词说「青梅煮酒斗时新」,意思是要趁此新时令,享用时鲜,饮用青梅酒;《三国演义》写曹操、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也是很经典的情节。由此看来,虽然现代人远离农事,难以体会田间收割、耕作之忙碌与艰辛,但古代文学名家的生花妙笔,或许可以弥补我们在时令感方面的一些缺憾。

 


 

参考资料:

 

书籍

1. 周汝昌:《年月无虚》,《红楼夺目红》,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

2.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年版。

 

期刊文章

1. 李凤能:〈「种之芒种」不含种麦〉,《文史杂志》,第3期(2018年)。

2. 曹立波:〈生日与《红楼梦》婚恋故事的艺术构思——从芒种饯花与怡红寿宴谈起〉,《红楼梦学刊》,第6辑(2016年)。

3. 张阳:〈漫谈《芒种》半月刊〉,《上海鲁迅研究》,第1期(2020年)。

4. 陈勤建:〈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国智慧〉,《书城》,第3期(2023年)。

 

陈允锋教授

香港树仁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学术兴趣主要在于中国古典文论、《文心雕龙》、唐代诗学,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学术专著6部。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