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春节而是年
马来西亚华人多源自华南,主要的南来时段自19世纪直到20世纪中叶间。华人南迁,文化也南来,逢年过节的民俗也随之南传与延续。以农历年而言,迄今依然是华人社会一年里头最盛大的民俗节日。
民国以降,官方以西历的1月1日为元旦,但马来亚华人社会早在晚清时期即大致形成;尽管英国殖民当局早认定西历元旦,但华民依然大事庆祝自己的农历元旦。因此,即使经历了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的一系列变迁,包括马来(西)亚脱离英殖民而独立建国,华人民俗里的“年”,依然以农历为准,其中的大部分细节,也都自原乡传延而来,并且祖祖辈辈传承不辍。
马来西亚华人的过大年氛围,自步入腊月了北风腊味上市即开始酝酿。这之后,自华南海运而来的甜柑陆续上市;除了超级市场和水果摊,也会有临时搭建的棚子,专门销售以年柑为主的过年物品。这些年柑,在20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主要是来自潮汕地区的蕉柑;21世纪前后以迄今日,年柑市场趋向多元化,闽粤各地输出的年柑也打开了市场,潮汕蕉柑不复一枝独秀了。
(城视报提供)
(城视报提供)
老人家按前辈传下的习俗,过年的忙活自腊月廿三祭灶之前,主妇们蒸制年糕开始。南洋的年糕是以特制的小藤笼(后来一般以大小形制的铝制空罐头为主)为容器,铺垫上经热火熏软也熏出特有香气的香蕉叶,再把糯米浆一一注入,天未亮就放进按层叠高的蒸笼里,底部丢下两个小铜板了注入清水加盖,以柴火来蒸制。摸黑进行蒸制程式,民俗以为蒸年糕忌讳多,既忌身穿孝服者挨近,也忌讳小孩子口无遮拦坏事;对后者而言,趁天未亮即抢时间进行,待小孩睡醒即大势已定,只听闻铜板在锅底翻滚的碰敲声了!
习俗上,送灶之后,家里便会择日来一场大扫除。往日家庭主妇会从市场买回一把带叶的竹扫,然后绕着屋子前后洒扫一通,象征除垢去霉运,接着再开始一家子的劳作,将积了一整年的厚尘扫除殆尽;神台的香炉和沾满尘垢的金身,也会作年度性的抹洗。这之后,就会开始制作年饼了。
(城视报提供)
马来西亚华人必备的年饼,有源自本土马来社群而走进土生华人家庭,再蔓延为南洋华人家家户户过年必备品的佳必糕(kuih kapit)、万吉糕(kuih bangkit,也叫番婆饼)等等,量与种类,端视家庭成员的口味了。
除夕的团圆饭,按籍贯小有差别:闽南籍华人是除夕晚间阖家老小围坐一起吃年夜饭的,一些粤籍家庭则奉行大年初一中午才团聚吃饭的传统。大年初一亲友间的拜年,包括出嫁女儿回娘家的习俗,也依然延续如故。过去潮汕方言群拜年会捎带两个年柑上门,主人家收下了按俗也回赠两个年柑,这“换柑”寓意祝愿一年甘甜到底;现在这种籍贯习俗已普及,非潮汕人也多有这么做的,这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跨籍贯杂居,籍贯文化交流与交互影响的一例。
此外,过去宫廷里有团拜的习俗;马来西亚华人长期以来也有类似的习俗。举行新春团拜活动的,多为社会团体或政党,社员、党员或地方民众都会参与,也会邀请地方或全国政治领袖出席,活动内容包括文化歌舞表演、酒席或自助餐会,近年来当然少不得作为团拜亮点的捞生环节了。
(城视报提供)
(城视报提供)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