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民俗文化摭谈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丰富多彩,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堪称「四大节」,而春节尤为隆重,持续时间最长,故曰「过大年」。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月初八这一天,北方人家泡製「腊八蒜」以备年夜饭之用,各地讲究熬「腊八粥」,渐渐酝酿着过年的气氛与心理期待。从腊月廿三或廿四祭灶神开始,除旧佈新、备办年货等活动相继而来。到除夕夜、正月初一日正式「过年」,欢乐烟火延续至正月十五元宵节,火树银花不夜天,满月普照大地春,为「过年」这一大节目划上圆满句号。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东西南北风土人情差异很大。历代相沿,年年春节期间,各地风俗项目自然有所不同。不过,这毕竟是普天同庆的重大节日,过大年的主要民俗活动及其文化象徵意味,则基本一致。有鉴于此,笔者拟选择宋代王安石(1021-1086)〈元日〉诗为引子,从一些典型事象谈起,藉此展示春节民俗文化之神貌。全诗如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歌创作之缘由,乃王安石(1021-1086)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推行新政;眼见新春来临,满怀憧憬,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迄今仍足以动人心扉,鼓荡豪情。
先从这首诗的题目谈起。由于流传的版本不同,王安石(1021-1086)〈元日〉诗题,有的作〈除日〉。概而观之,似无差别。细思之,却不无意味:若作「除日」,写的是旧年最后一天,即除夕日;若作「元日」,则指新年第一天。合起来理解,都属于如今所说「春节」时段。唐代王湾(693-751)〈次北固山下〉有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残夜、旧年」就是除夕夜,「海日、江春」则指新年元旦。自古以来,中国人过春节就有「守夜」的习俗,辞旧迎新,意义重大。从节日文化的角度看,王安石(1021-1086)〈元日〉诗题之异文,又涉及「春节」这一节日名称的历史沿革问题。古人称此时节为嘉平、大蜡、除夕、岁旦、元旦、正旦、新年等,「春节」则指立春或泛指春季。1911年辛亥革命后,官方改用阳曆公元纪年,将每年一月一日定名爲「元旦」,而传统的农曆新年则称为「春节」,沿用至今。因此,对于现在的中国人或海外华人而言,其实有两个「新年」,分别隶属于阳曆、农曆两个系统。但是,毫无疑问,在人们心目中,传统的农曆新年显然更重要,依然沿续着自古以来的习俗,备受关注,影响越发广泛。早在2006年,春节民俗就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末,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王安石(1021-1086)〈元日〉诗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从狭义角度看,可以理解为「江春入旧年」那个时辰,也就是除夕夜与正月初一日相交会之际,爆竹声四起的热闹景象。现在南方很多地区仍习惯于此一新旧交替时刻燃放烟花鞭炮,声声脆响,五光十色,除旧纳新,氛围极为浓烈。当然,自古以来,更常见的,则是除夕日、初一元旦日接连不断的爆竹声,所以,清代谢文翘(生卒年未详)〈教门新年词〉说「通宵爆竹一声声」、「六街歌管乐昇平」。

从春节文化史角度看,此一习俗原本于驱妖怪、避恶鬼,如《荆楚岁时记》所说:「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妖恶鬼。」因此,爆竹成了春节期间的必需品之一,兼有驱邪纳福、送旧迎新等内涵。南宋范成大(1126-1193)〈爆竹行〉诗裡说,这一习俗历史悠远,「岁朝爆竹传自昔」,具有两大功效:一是令「百鬼惊、鬼巢倾」,二是为人间带来「神道宁、皆和平」,饱含着世人虔诚祝祷与美好愿景。出于环境保护、减少噪音等诸多因素的考虑,现在有些地区限制乃至禁止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从主体感受与节庆氛围上说,无疑弱化了历代相承的「年味儿」。
王安石(1021-1086)〈元日〉诗第二句「春风送暖入屠苏」,写新春来临,阳光和煦,人们欢聚饮酒,庆贺新年。检视一些学者的研究可知,如何理解「入屠苏」之义,意见有别:一般多解释为「饮屠苏酒」,另有人从字「入」、「屠苏」字词训诂及其语法关係角度着眼,认为「春风送暖入屠苏」是指和暖的春风「吹入人们破陋的茅草屋,使茅草屋焕发出盎然的生机」。后一种解释,虽然注意到了「入」与「屠苏」的词义、语法关係,却忽略了两个问题:一是两个动词「送」与「入」之间的关係——将「送、入」都看成「春风」之施动,从诗歌表现艺术上说,既「送」又「入」,实在是无谓的简单重複;二是「春风送暖入屠苏」与后文「千门万户曈曈日」的关係——如果前文已经写到春光普照房屋,后文再写「千门万户」,意象类型、诗句内涵又形成重複,屋上架屋,多此一举,此乃近体诗创作大忌之一。具备中等程度以上的古诗词创作者都能够有意识地规避这种弊端,何况王安石这样的诗文高手。由此看来,还是按照第一种意见理解为春光与美酒同在,似更稳妥,诗意也更丰富。
这又牵涉春节民俗文化与酒的关係问题。俗语云「无酒不成席」,古来过大年,更缺不了以酒助佳兴、添喜气。王安石(1021-1086)诗中写到的「屠苏」,按照李壁(1159-1222)《王荆公诗注》的讲法,是指以多种药材浸泡而成的药酒:「集众药为之,除夕以浸酒悬于井中,元日取之,自少至长,东面而饮」;浸泡之后,将药材馀滓装入红色袋囊,悬挂门框上以「辟瘟疫」。新年初一日饮用屠苏酒,也有此功效,故唐代孙思邈(541-682)《备急千金方》说:「屠苏酒,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正月岁旦,「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荆楚岁时记》成书于南朝梁代,是目前可见到的最早记载新春佳节饮用屠苏酒的着作。其中说正月初一是「三元之日」,即年、月、日三者之始;在这一天裡,「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唐代以来,此一习俗颇盛行,宋代赵彦卫(生卒年不详,约1195年前后在世)《云麓漫抄》说:「正月旦日,世俗皆饮屠苏酒,自幼及长。」可见春节饮酒之传统,包含了避疾健体、宴乐吉庆等多重意蕴。即便到了现代,每逢新春佳节,虽然不再如古人那样饮用屠苏之类的药酒,但家人团聚、亲朋相会,同样不乏各式美酒之芳香。
王安石(1021-1086)〈元日〉诗最后一句是:「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旧符」即新、旧「桃符」——桃木製成的板,是现在流行的春联之前身,所以《燕京岁时记》说「春联者,即桃符也⋯⋯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是自古以来非常重要的春节习俗之一。关于桃符之起源,一般喜欢例举一则传说为证:古时怪兽常常祸害民众,后来两位神仙以桃符降服妖魔;受此影响,民间逐渐形成了宅门挂桃符以镇妖驱魔的习俗。事实上,这一传说的基础,还在于古人对于桃木能够镇邪的认知。《左传》中就有「桃弧、棘矢,以除其灾」一类的记载,唐代徐坚(660-729)编纂的《初学记》引录《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伏邪气,制百鬼,故今人作桃符着门,以厌邪,此仙木也。」因此,桃木又被称为「鬼怖木」。此观念迄今犹在,商家亦精于此道,製作、销售各种以桃木为材质的饰物或其他文创产品。
由于桃符往往在新年第一天挂于门上,又常写有辟邪、祈福一类的文字,逐渐具备了类似后来春联的雏形。有人认为,最早的春联始于五代时期后蜀后主孟昶(919-965)题写的「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但是,据有关学者考证,现存「敦煌遗书」S.0610卷有不少联句,如「年年多庆/月月无灾」、「三阳始佈/四秩初开」、「福庆初新/寿禄延长」等,原本就是「岁日」或「立春日」写在桃符上的文字,可以视作春联的早期型态。到了明清时期,开始大量出现我们所熟悉的以纸张为书写载体的春联形式。据清代陈尚古(生卒年未详)《簪云楼杂说》记载,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曾在除夕日传旨,令「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此举推动了春联之盛行,影响以至于今。

春节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原本就是一篇大文章。兹不揣謭陋,草此区区短文,酌取若干事项概而言之,挂一漏万,敬祈教正。值此乙巳蛇年春节到来之际,谨录古代经典春联三副,借花献佛,恭贺读者诸君新年快乐、佳节吉祥:
天泰地泰三阳泰
家和人和万事和
一天云日祥和气
万里山川锦绣春
瑞日祥云弥宇宙
春风和气满乾坤

主要参考文献
1. 郭良玉:〈年俗小记〉,《文史知识》,2005年第2期,页89-91。
2. 李传军、金霞:〈疾疫与汉唐元日民俗——以屠苏酒为中心的历史考察〉,《民俗研究》,2010年第4期,页69-76。
3. 周星、周超:〈民俗与法律:烟花爆竹作为一个「中国问题」〉,《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页48-58。
4. 盛大林:〈王安石〈元日〉异文考〉,《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页21-26。
5. 陈颖彦:〈被误释的「屠苏」〉,《语文建设》,2022年第4期,页80。
6. 张干、杜文君:〈王安石〈元日〉「屠苏」考〉,《美食研究》,2023年第2期,页15-19。
7. 徐坚:《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74页。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