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白居易(772-846)着作等身,流传后世诗歌近三千首,是唐代存世诗歌最多的作家,并有「诗王」或「诗魔」之称号。
然而白氏体弱多病,其诗中的「咏病」是其作品较为突出的题材之一,诗作《眼病二首》记述了自己晚年患上了严重的眼病,同时诗中也反映当时的医疗科技文化:「金针拔障」或「金针除白内障」术。
手术主要是用幼针在角膜缘刺穿球结膜等而达玻璃体,再以拨障手法将溷浊的晶状体移位,使其不再上浮阻碍视力。
其一
其二
医师尽劝先停酒,道侣多教早罢官。
案上谩铺龙树论,盒中虚捻决明丸。
白居易在诗中展述自己患上了严重的眼病,为了解决「纵逢晴景如看雾」视力不清症状的苦恼,多次寻求解决办法。从诗句来看,他可能曾同时求助于僧道和医家。「僧说客尘来眼界」,所谓「客尘」乃佛教用语,指的是污染心性的外来烦恼,与「自性清淨」对称。即所谓的眼疾其实是沾染俗世得失苦痛的因果。而医家以中医理论解释「医言风眩在肝家」肝开窍于目,饮酒过量可损肝脏,所以「医师尽劝先停酒」,肝肾亏损可发眼疾。
诗中“案上谩铺龙树论”句是白居易希望从眼科专着《龙树论》寻找得治疗方案。《龙树论》,全称《龙树菩萨眼论》,历来被认为是中国首部眼科专着,原书已佚。成书于明万历年间(1575)的《秘传眼科龙木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眼科专着,被认为是在唐代《龙树菩萨眼论》的基础上,宋元医家补充或辑录加入其他医着内容后而流传于世的。
「龙树」,梵文为 Nagarjuna。印度叫龙树的人很多,历史上较有名称「龙树」的人,包括有大乘佛教早期的大师,后世称为「龙树菩萨」,约2、3世纪时的南天竺人。至于那些冠以「龙树」名义的药书,则属源自印度的医术。宗教与医术互为载体,成为异地人文交流的荟萃。直至近世现代医学也乘宗教这个载体来华。瑞士人邓玉函 ( Jean Terrenz, 1576-1630) 是第一位西方传教士医生于1621 年抵澳门, 在华期间除了传扬其所信奉的宗教义理,还翻译《泰西人身说概》 和《人身图说》等医学生理书籍,此为现代医学(西医学)传来中国揭开序幕。
诗人白居易最后寄望“争得金篦试刮看”,就是准备进行「金针拔障」去治疗自己的眼疾。这种治疗眼疾的医术就是经佛教僧侣传入中国的。在《南史》与《梁书》之中,皆记述梁文帝萧顺之第九子萧恢治疗眼疾之事「有目疾久废视瞻。有道人慧龙,得疗眼术,恢请之……及慧龙下针,豁然开朗」。所以白居易 对「金针拔障」 寄予厚望是有依据的。
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中国、印度是为人类文明文化最早诞生的地方。四大文明都是建立在河川地势附近,地域距离相对遥远,唯中国与印度都边界连接,儘管隔着喜马拉雅山脉,双方之间互有来往已有数千年历史。佛教源于印度,自传到中国后,由于中印文化背景不同,初期佛教仅在宫廷间少量流传,社会影响力非常有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战乱,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佛教融入中国社会的过程中,佛教将诊治疾病作为修行内容之一,结果印度医术溶入了成为中国医学的一部份。
唐代的医学文献没有明确记载「金针拔障」或「金针拨障」手术的具体方法,及至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才有详细的介绍,该书卷33《开内障论》说明手术时患者的姿势,并指出下针要轻重有别等施术流程。不过,「金针拔障」技术后来并未广泛流行应用,明代医家张介宾(1563~1642)所着《景嶽全书》中云::「又闻有巧手妙心,能用金针于黑眼内拨去云雾,取效最捷者,此虽闻之,而实未见其人也」,张认为「金针拨障」术虽然有效但从未见过,只是听说而已。在印度「金针拔障」技术甚至不见了踪影。然而,在中华大地智慧蕴藏在民间,「金针拔障」术没有完全失传。
1975 年7 月经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为当时中国最高领导人毛主席选用中医或西医治疗作白内障手术的方案,结果决定由唐由之医师主持,进行以传统中医「金针拔障」术治疗。唐由之大夫向深黯中国文学的毛主席介绍「金针拔障」眼科手术时,就引述了白居易《眼病二首》诗以说明。结果手术前后只五分钟便顺利完成。手术后,唐由之等医疗团队给毛主席问:「主席,您看得清楚吗?」毛主席高兴极了,连声说:「清楚! 清楚!」80年代,这「金针拔障」技术又由中国医生回传到印度。1981年,由时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唐由之等六人组成的中国传统医学考察团到印度访问,与传统印医研究所的上百名印医专家会观看了由中国考察团带来的记录片。这部记录片记录的是中国医生做「金针拔障」治疗白内障手术的情形,印证这一古老绝技復活了。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