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1.04

儒学对时代的回应

儒学还有生命力吗?儒学是否过时了?儒学能对应现代社会、时代的问题吗?

笔者讲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这类问题之所以会被提出, 其实并不是因为问者对儒学有多了解。相反,问者很多都不懂中国文化,很陌生。那么,为何他们会对儒学有此印象与观念?这就是近代中国历史所发展下来,我们掉失了自信心,在一直被西方打压的过程之中,深种了一种文化的自卑感。

「文化自卑」的反思:

这种先于理性的自卑感,令到当代很多国人的生命在意识底层不能挺立, 所以视一切传统皆为糟粕,弃之犹嫌不快。于是中国文化被抛弃了百多年。因此,当代中国人对自己文化亦很陌生。陌生,不理解,加以心底的自卑感 (这自卑源于个人无志气,与文化无关),于是看一切与中国文化有关者, 皆以鄙视的角度入。这就是儒学不被理解的原因。

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先生即在其《说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一文中,有过一番深切的反省,并指出:「自意识上不能自立,而需要靠外国人的肯定,然后方能自信自己的东西有价值」的这种意识,实是一种「奴隶意识」。若不能摆脱这种意识,我们中国人,就不能自精神上自我挺立

儒学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若摆脱上述的「奴隶意识」,而以一种「独立的精神」去客观地看我们眼 下这个时代,我们就会发现,在西方文化主导的这个世界中,有很多文化、社会、生命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当今社会的困境是什么?是知识不够,技术不够,工具不够,资源不够吗?都不是。是人心的枯萎,心灵的闭塞,生命动力的缺失,人与人的疏离,家庭的破碎,两代的撕裂,情感的泛滥与伤痛,人生目标与意义的虚无,理想的崩塌。人生不知能往何处去。当每个个体都是「价值自决」,结果人与人变成了一个个的「独体」。一旦触踫到一些深一点的生命课题:要不要离婚?要不要堕胎?要不要掉下父母?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对错?除了主角自己决定,身边无论多要好的朋友,都不能多置一言。因为每个人「价值自决」。于是我们生活中不能讨论:「人生的方向、理想。」,不能评论一件事的好与坏,不能判别一个行为的是与非。因为一切都是「价值自决」,「看你怎么看?」。于是一切人与人的关系,都只剩下浮白的「吃喝玩乐」与「对工作的抱怨」。人与人的的交往,正不断地浅化、淡化。彼此相识却犹似陌生。这是时代的大悲哀。

而在社会层面:人与人的疏离、国与国的对立、仇恨;社会的激化、民粹主义、本土优先等思想的涌现,反全球化浪潮,最终导致不同的战争。人类文明与文化的警号,已经不断响起。

儒学能为时代提供出路:

儒学的学问核心,自孔子开始,即把重点放在「人」上。在儒家看来,人 的本性,其本质就是要「通」,通向他人、通向他心。因此,孔子提出的 「仁」,其文字含义,即是「二人偶」。生命的本质,在人与人的相处与互动之中即见。人一生出来,就有父母、兄弟,成长后有夫妻、子女,到了社会中工作,就自然有了君臣关系。在这些关系之中我,我们才发现我自己: 我是什么人?要怎么做?什么是对错?怎样做才合乎义?怎样的人生才能安顿此心?

儒学重视人的「德」,重视价值世界的发现、创造与建立,个人生命的成长,以达致人文化成的世界之理想。儒学提供一种立根于生命的本质(性)的价值体系,以指导人生方向。儒学教我们做人的本分在哪,责任在哪,应当如何成长自己、提升质素,如何堂堂地做一个人,走一条「合理」的人生 路,并且于一生之中去成就更高的价值。儒学教我们,为人以「仁」,为事以「义」。

这样淘养出来的人,其生命才踏实、有方向、有动力、有创造、有继承。而在儒家这种「人文化成」的理想之中,人首重自身的道德与修养。当社会中每个个体都懂得遇事「反求诸己」,「尽己尽心」,并且在人伦之中,懂得相互尊敬,家庭中彼此有珍惜之情、守护之情、成全之情。这样成就出来的社会,才会和谐,文明文化才能与日俱长,厚积日深。

而人,亦能活得更庄严﹗

以上种种儒学的价值,正正是突破时代困境所急需要的。

儒学对未来世界的挑战的回应:

儒学的学问核心在「人」,而且对于「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把握很清 晰。自孔子提出「仁」,孟子辨人禽,至宋明儒提出「心即理」,儒学对于吾人「生命的主体」的了解与把握,可谓深矣。

在我们这个时代,人工生命的诞生,已经是可以预见的事。当我们即将要 「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体时,我们要如何为「人」与「机」定界?这涉及到世人对「人性 (humanity)」的把握。人工生命的道德问题,主体意识,自由意志等等问题,都是儒学能予以很好的回应的。

进而,元宇宙时代的到来,这个宇宙中,社会的价值观,制度,人伦等等的设计课题,亦是儒学资源能予以回应的。

又,物理学发展至量子,证明了人的意识,能左右物质的形态。这种思维范式的翻转,使我们更迫切的要把握好「人心」,「意识」、「生命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这亦正是中国儒家「心性之学」的胜场。

因此,在这个时代之中,若我们能够好好的深入儒学,予以精准的把握, 并将其洞见发掘出来,我们是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给予有价值的指引的。

陈志宣博士

法住文化书院兼任讲师,青少年总导师。
本科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副修西方哲学。 后于武汉大学,取得中国哲学硕士,及新亚研究所,取得中国哲学博士。
有超过15年教学经验验,包括:生命教育、青少年培训、中西哲学、历史文化课程、教师培训及筹办香港读书会。
研究兴趣范畴:中西哲学、儒学。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