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7.24

 

〈徐灿与顾贞立词作的男子气概书写比较〉

顾倩而

2024年4月19日

提要

明清时期是女词人最蓬勃的时期,学界针对明清个别女性词人的“闺词雄音”研究较少。本文会针对徐灿与顾贞立的“闺词雄音”探讨当中展现与传统女性截然不同、前所未有的女性精神面貌。

首章先概述研究现况,并为“闺词雄音”相关概念作定义。

次章介绍徐灿及顾贞立的生平、个性、词作流传情况。可见生活经历和性格影响着她们写闺词雄音的风格︰徐词刚柔并济,顾词刚健豪爽。

三章解读“闺词雄音”。可见闺词雄音是女词人以模彷男性文人口吻书写词作抒发家国之感与性别牢骚。

四章从不同面向去分析并归纳出徐灿与顾贞立的“闺词雄音”。徐灿保留了词的婉约,后融入男性士人之气,达到既刚亦柔的词风;顾贞立则突破了闺阁词的婉约传统,完全模彷男性口吻,达到一气呵成的豪壮之感。

五章比较二人的闺词雄音和闺阁词的美感特质。徐灿保留了闺阁词的婉约词风,达到词“弱德之感”的美感特质;顾贞立词则以豪壮词风为主,并不符合“弱德之感”。

六章总结研究成果。

望探讨有助巩固两人的词坛地位,加深明清女性词发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价值

明清时期参与文学活动的女性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多,从这些活跃于文坛的女文人之词作中,除了拥有婉约、文雅的女性风格外,亦有不少有别于一般女性词的审美,当中以徐灿和顾贞立的词作最为突出,都是具有豪情荡气、英雄意识,较偏向男性风格的佳出,她们对于女性词史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拟将两人词作中的思想内蕴及艺术形式加以分析,探讨当中展现与传统女性截然不同的、前所未有的女性精神面貌,再结合两人身处的时代背景,并加以比较,探究异同。

 

二、研究意义

研究两人词作中男子气概书写的具体意义如下︰

第一,徐灿和顾贞立的词作能清楚反映明清女性的生活与心境,有助我们更了解传统闺秀词人在词作中排解忧愁的方式,亦能将与词史相结合,使女性文学及词史的发展能变得全面。

第二,为女性文学破除传统观念。女性文学的发展因女性地位而一直受到限制,人们对女性所创作的作品一早已有先入为主的想法。通过研究女性词作中展现男性气质,能为女性文学展现多样性,打破世俗对女词人的固有想法,从而更全面地认知到女词人对中国词史发展的重要性。

第三,推动明清时代女性词的研究。女性的词于整个女性文学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明清时代是女作家最蓬勃的时期。以往都有不少的女性文人是杰出不凡,但碍于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局限,以致女性文学长期被排挤于主流文学之外,因此人们对女性文学的研究亦相对较少。故望藉此能使女性词,甚至女性文学能得到更多关注。

 

三、文献回顾

词体自唐宋产生以来便倾向以女性视角为主,用以表达对社会、人生感慨为内容。当时的词坛虽以男性词人为主,但也有杰出的女性词人,如李清照、朱淑真等,这亦代表着女性文学的崛起。明清两代便是女性文学最繁盛的时期。1

明清两代的词作研究一直都未有太大进展。学者郭延礼曾指

中国现代对于明朝中后期的女性作家的研究甚差2

虽然词坛风尚与社会文化的改变已带动女性词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女性词作经现时整理后的数量亦是可观的,但在针对女性词学的研究上,比较少有整体的审视和个案研究。故本文拟针对明清时期的徐灿和顾贞立的词作作为研究对象,就明末清初的社会与女性际遇的背景,配合她们词作中表现出的风格、思想作介绍,再为“闺词雄音”的特点、审美特徵、常见的题材、意象、思想内容进行解读,后以两人在词中书写出“男子气概”的特色与异同,与“词”的美感特质进行对比。望能为女性词学开展新的探讨方向,继而提高女性词的文学地位及关注。

先概括徐灿的研究状况。徐灿主要创作诗、词,词作着有《拙政园诗馀》三卷,以小令、中调、长调分卷,共收词九十九首。最先由其丈夫陈之遴为《拙政园诗馀》编次和作序。《全清词.顺康卷》第一册已将《拙政园诗馀》中徐灿的九十九首词收录其中。

近年对徐灿词作的相关研究都是集中于整理词篇与生平、评价。邓红梅《清代词坛奇花—徐灿词》3一文中,分析了徐灿生平与词艺;黄嫣梨《清代四大女词人》则对徐灿的词作作了深入的思想分析。然而,不同学者都发表了徐灿与其词相关的论文。以下将学者研究分为三类作阐述︰

(一)徐灿的生平考辨

张毅将徐灿的生平和明清二朝发生的事一同进行了梳理,指出徐灿面对始历恬愉,晚遭坎坷的了然心境4;赵雪沛则指出学界对徐灿生平的考辨非常薄弱5,由于史无记载徐灿的生卒年,不同学者对徐灿之生平持各种意见,因此只能以推论形式对其生卒年及晚年生活进行考辨。有关徐灿生平将于本文第二章详述。

(二)将徐灿与李清照作比较的研究

李清照与徐灿分别是宋代与清代两位着名的女词人,陈维崧《妇人集》中对徐灿评价

徐湘苹(名灿)才锋遒丽,生平着小词绝佳。盖南宋以来,闺房之秀,一人而已。其词娣视淑真,姒畜清照6

张毅〈略论李清照与徐灿词之异同〉7分析徐灿与李清照的词作中的婉约与豪放风格之异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亦曾评徐灿词“前则李清照,后则徐湘萍”8。韦玲娜指出两人的经历相似,并说明女性特有的深挚、柔婉、敏锐、浓烈的忧鬱情怀,随着经历历史变迁、民族苦难、人生厄运,而转变成变徵之音,抒黍离之悲、桑梓之思9,文中更对比两人的生平经历与诗词,指出徐灿与李清照同为自身时代的女性代言人。由此可见,徐灿在词学上的成就及造诣是不容置疑。

(三)徐灿词作中的思想意蕴的研究

张毅阐述了徐灿于不同时期所写的词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0︰明亡前与明亡后。

明亡前,徐灿的词作多是闺中唱酬之作,直到其丈夫入京为官,需要与他分离,她的词中便多了一份离愁别绪的凄婉之情,更经常愁苦怀人;明亡后,徐灿的词作倾向写时代转变的沧桑,充满了悲痛、沉重的故国之思。再之后文革红集中分析了徐灿部份词中的相思、思乡及兴亡之情,并评价徐灿于词中所用的艺术手法高超。11

总结而言,前人对徐灿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其生平及词作的审美特色上,虽然评价都是很高的,但只有对个别篇甚作点评,研究未够深入。

再概括顾贞立的研究状况。顾贞立着有《秋水集》、《晋稗梨庄遗集》、《餐霞子集》等,现仅存《栖香阁词》两卷,共一百六十四首;《全明词》第五册存其词一百一十五首。

学界对于顾贞立的评价亦很高。邓红梅《女性词史》中形容顾贞立的词在整个清代女性词坛上是一个“异数”,更称赞其词风劲爽健气,是女性词史的一张新面孔。12虽后世对顾贞立的评价很好,却未有研究专着,多数对顾贞立的词作分析都是较为一些个别篇什的零星片语。虽前人的研究有限,但大体仍能分为几方面︰

(一)顾贞立生平研究

顾贞立的生平记载很少,相关研究更是不多,惟对顾贞立生平有较确切的介绍是清代女诗人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徵略》,其指“顾枢女,贞观姊,同邑侯晋室”13;徐树敏、钱岳辑《众香词辑评.礼集》︰“字碧汾,端文公女孙,进士侯麟勋母。”14有关顾贞立之生平将于第二章详述。

(二)顾贞立词作研究

学术界对顾贞立词作的研究仍然有所欠缺。学者对顾词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一是从词作内容上去分析顾贞立的内心世界,如骆新泉〈论顾贞立的不凡心性和不堪身世〉15以研究顾贞立的心性和人生经历为主;二是研究其词作中的艺术风格,如邓红梅〈孤傲劲爽的顾贞立词〉16、秦妙〈风格独特的顾贞立词〉17及赵雪沛〈孤愤与苍凉交织的顾贞立词〉18,三篇论文都是以围绕顾贞立的身世为基础,再对其词进行分析,尤其对词中的思想、抒情方法作了详细的论述。综观学界对顾贞立的研究文献较少,研究方向局限于她的词风和生平际遇,缺乏新视角,虽有不少学者评价,但都只是流于表面,未能全面地剖析顾贞立和她的词作,亦未能论证她于词史上的价值。

再概括“闺词雄音”的研究情况。魏芹指出“闺词雄音”是整个清词“男子闺音”繁华的基础上形成的现象19,女性词人是从“男子闺音”中获得创作灵感。学者王力坚较为完整地阐述出清代女性如何通过模彷文人名士、利用易装心理等等,他认为清代“闺词雄音”的内容中往往带有遗恨的感情,同时亦是女性为自己的性别定位表达不满。20然而,在不少关于女词人的研究中,很少有学者运用“闺词雄音”的字眼作研究,通常从“性别书写”入手,如李漩《明末清初女词人的性别书写》,当中以明清女词人于词作的“性别书写”作中心探讨“闺词雄音”的概念和艺术特色。由此可见,明清的“闺词雄音”概念在学界中的研究仍然很少,因此以上提及的学术文献都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再者,“闺词雄音”是明清女性词一个重大特色,综观上述研究大部份只针对女词人的生平结合词作了解内容思想,并未有深入将明清女性词分析透彻。

在学者对女性作家的研究方法上,方秀洁于《跨越闺门明清女性作家论》中以围绕女性的“社会性别”与“空间性”作为研究焦点。“社会性别”意味着将集中分析作为作家的明清女性,并以相关术语、概念解释女作家的文本创作产生的效果,并配合“空间性”,即女作家们身处在性别化书写场所(闺阁内外),去研究出女性作家如何透过书写带出对个人、社会、公众领域界限的跨越,女性如何于写作与“女性身份”的各个层面产生联繫。21而针对个别女性作家的研究,则以作品性质与作家成就密切的社会氛围入手,《清代三大女词人研究》便以研究的历史、考辨相照应,再引用女性作家的诗词原作和相关的美学理论上作论述。22

此外,在女性词美感特质的研究上,叶嘉莹曾以西方性别研究作为思考角度,以“性别与文化”作为立论论据,并反思中国诗词传统以男性为主的“士”文化,继而探讨女性词作的美感特质。23

本文将以前人的研究和方式作基础,拟以明清两位着名女词人—徐灿与顾贞立的词作作为主要内容,并配合时代背景与她们生平,继而比较她们词作中“男子气概”的书写特色之异同及美感特质。

 

四、重要概念定义

本文将主要围绕四个重要概念作论述︰

第一,“男子气概”一般指男性独有的阳刚气质。澳大利亚华裔学者雷文庆(Kam Louie)提出中国文化中,用以衡量男性气概的标准在于“文”、“武”。24自先秦以来,男性形貌都是以阳刚作为审美标准,追溯到古代神话的主角或商周出土的青铜器物上男性的纹饰,都是以强壮勇勐、善战的英雄形象为主。直到明代,体魄强健、武艺超群亦是当时男性必备条件,从当时《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作品中可见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的各种英雄形象。25

第二,“性别书写”通常用以刻画文艺作品中对于性别角色或有关性别议题的描绘和呈现方式。当中涉及性别角色的期待和限制、性别关係的呈现、性别权力的展示等。在传统词作中,一直由男性词人作主导,他们有「男子作闺音」的书写方式,以模拟女性口吻作表达自身理想或排解的艺术方式。

第三,“闺词雄音”,承上段指男词人有“男子作闺音”的作词手法,女词人亦有模拟男性口吻去作词的倾向。明清以来,虽然女性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历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一系列传统观念依然深深烙印于女性心中,因此女性文学仍然是不入流,有些女性文人更往往将自己的作品密藏。26正因如此,明清女文人以模彷男性话语去进行文学创作,展现自我想法,而大部份的才女首先选择的都是诗词创作去作为她们抒发自身情感的渠道。

第四,“遗民情怀”,根据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指出“遗民”的衡量方式在于其对各方面关係的价值与立场、生活与情感、对时代的知觉等。27自明朝末年复灭,转由清王朝统治,这个时代交替间产生了大量的遗民,“遗民情怀”亦开始蔓延。明末清初的女词人于易代乱世间生存,她们的遗民意识与情怀不比忧国忧民的男词人少。张宏生表示清初女词人所写的遗民词是整部词史中最为光辉的篇章之一,能媲美宋元之际的词人。28从这些女词人的词作中可以看到她们对于国家败亡的悲愤与忧虑,同时又焦虑于自身女性的身份,必须要安份守己地负起作为女性于社会责任。这样的矛盾使她们的“遗民情怀”于词作中更真实地显现出来。

 

五、研究材料与步骤

本文探讨的目的在于从徐灿与顾贞立的词作中发掘出女性如何利用词的题材、意象、词境、修辞等各方面展现出男性特质之异同,并探讨出更全面的女性词作艺术风貌。

本文将以《全清词.顺康卷》与《全明词》第五册作为研究版本。

本文以分章为论题作解说,各章要如下︰

第一章“绪论”,阐述研究动机及展望,概述研究现况,并为本次研究的相关概念作定义,以及简介研究步骤。

第二章“明末清初女词人与背景”,先介绍明末清初女词人身处之社会背景和特点,并以徐灿及顾贞立的生平、个性特徵、情感状况、词作流传情况作梳理和分析,务求先对她们的创作风格先有一定的基础认知,再作更进一步的分析。

第三章“明末清初的‘闺词雄音’”,主要论述“闺词雄音”的审美特徵,并结合明清时代背景与“闺词雄音”常见的题材、意象、思想内容进行解读。

第四章“徐灿与顾贞立的‘闺词雄音’”,从不同面向去分析并归纳出她们各自的词作如何展示出男性特质。

第五章“徐灿与顾贞立的‘闺词雄音’与‘闺阁词’的美感特质比较”,探讨“闺阁词”的美感特质,以此为基础,与二人“闺词雄音”的美感特质作比较。

第六章“结论”,总结研究成果。

第二章 明末清初女词人与背景“”

一、明末清初女词人的社会背景

明末清初的时局动荡,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互为变化,亦是女性文人发展最繁荣的阶段。

明朝末年政治紊乱,晚明几位皇帝不理朝政,外族势力日渐壮大,社会出现各种问题,朝廷却无力应对,因此对社会的控制大大减少。明清两代更替的时期,不少文人对于明朝腐败、程朱理学表示质疑,当时的人开始打破传统思想的枷锁,社会自由度相对提升,同时对女性的约束和压迫减少。社会开始重视女性的文化修养及女性教育。明代思想家李贽曾以〈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针对一直轻视和压迫女性的思想进行批判,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表示反对。当社会风气转变为鼓励女性追求才学,女性亦开始主动加强自身修养而接受教育,不再被封建社会的旧有观念所束缚。

明清时期成为了女性文人创作鼎盛的时期,特别是诗词。女性群体间会以诗词作笔墨之谊,尤其写词更受女文人欢迎。在文体上,诗词有别,却又相关,自宋代苏轼“以诗为词”,词也能言志,加上作词的用语可俗可雅、不过于追求技巧,当时大多数女性虽接受了教育,但程度仍然不及于男性,因此词便成为当时女文人的创作首选,亦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女性词人。

直到明清两代更替,社会陷入战乱,当时不少闺秀女子都过上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这样的经历令一些女词人不再只写婉约文雅的闺秀词,开始以词表达对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的壮烈豪情。女性于社会的自由度提升,接受了教育的女性不再将自己局限于性别身份,突破传统观念,在文学创作上不断寻求进步和创新风格。明末清初女词人在词的创作风格、题材、技巧上都变得丰富,对于一直深居闺阁的女性而言,从她们词作可看出明清女性尝试表现自我,以男性化的风格写出爱国忧民之词,表现出打破性别界限的渴求。

 

二、徐灿与顾贞立的生平与词作流传

(一)徐灿

徐灿,字湘苹,号深明,明末清初长洲(今江苏苏洲)人,光禄丞徐子懋的次女,大学士陈之遴的继室,封一品夫人。29徐灿生卒年不详,然可作大约推断。陈之遴的原配夫人沉氏早逝,并请徐灿作继室。陈之遴出生于明万曆三十三年(1605),请徐灿作继室为明天啓七年(1627),根据《中国婚姻史》指明代女性成婚年龄为十七、八岁30,由此推断徐灿的生年大约于明万曆三十八年(1610)。至于卒年,陈之遴于清康熙五年(1666)病逝,据俞陛云《清代闺秀诗话》提及徐灿向康熙引咎陈情「疏请先臣归骨」,于是便于康熙十年(1671)间归于江南31,由此可推断徐灿的卒年应该在南归以后。徐灿的一生跨越明清之间,见证明亡清起的时代剧变,体验了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伤痛经历,这些经历亦造就了她日后词作中的重要题材和风格。

徐灿自幼颖悟,通史书、识大体,工琴善画,尤精于倚声填词,词家陈维崧亦对其词称赞有加︰“才锋遒丽、南宋以来,闺房之房一人而已﹗”32徐灿早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其词集《拙政园诗馀》记载了徐灿怀念过往的篇什。直到嫁给陈之遴后,陈之遴的仕途坎坷,徐灿伴随着丈夫过上充满波折的生活。后来,陈之遴进士及第,徐灿更以《满庭芳.丁丑贺素痷及第》表达出对丈夫的骄傲和祝贺,陈之遴对妻子徐灿的词作十分欣赏,因此亲手为徐灿编次《拙政园诗馀》和作序︰

湘苹长短句得温柔敦厚之意,佳者追宋诸家,次亦楚楚无近人语,中多凄惋之调,盖所遇然也。

当时的生活虽波折重重,但徐灿与陈之遴互相扶持,过着美好的夫妻生活。可惜明亡之后,清顺治乙酉年(1645),陈之遴不理徐灿反对降清,在新朝热心仕进,虽然仕途变得顺利,但二人的感情因此产生了裂痕,徐灿更写了一些词作讽刺丈夫的选择33,如《风流子.同素庵感旧》一词中“悔煞双飞新翼,误到瀛洲。”表达出对丈夫的无奈,在面对丈夫春风得意的仕途不再如以往的欢畅。由于徐灿从小受传统儒家教育,家国观念很强,同时社会对女性依然有传统妇德的要求,要一生追随丈夫,这样使徐灿陷入了“妇德”与“忠义”间的心理困境。

从徐灿的经历可见,徐灿作为明清时期的闺秀,具有出色的才情与智慧,但她心底内仍然被传统礼教所拉扯着。当时的女性思想依然是守旧的,心怀家国之思的徐灿面对选择仕清的丈夫却依然相随,也许作为封建时代出身的女子也只能作这样的选择,但她亦会以词间接婉劝其丈夫退隐,这亦代表了女性的进步。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再盲目追随,彰显了其充满才情与智慧的一面。

徐灿一生创作以词为主,着有《拙政园诗馀》三卷,分别以小令、中调、长调分卷︰卷上收小令55首,卷中收中调21首,卷下收长调23首,共收词99首。最先由徐灿丈夫陈之遴为《拙政园诗馀》编次和作序,后由其子坚永、容永、奋永、堪永付梓初刻于清顺治十年(1653),名《拙政园诗馀初集》。《拙政园诗馀》有乾隆三十三年耕烟馆藏版、褚堂琴香斋石印版、光绪二十一年南陵徐乃昌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本、民国十一年博古斋可印本。34后来《全清词.顺康卷》第一册已将《拙政园诗馀》中徐灿的99首词收录其中。清学者虽然对徐灿词的评价甚高,却不见有研究专着,只有在某些词家的词话当中见有零星的点评,直到后世才有程郁缀《徐灿词新释辑评》35与黄嫣梨《月痕休到深深处—徐灿词注评》36两部对徐灿词作、背景、评点上较齐全的专着。

词作为抒情文学,徐灿以词表达了很多心灵上的情感。在徐灿的99首词中,约49首是写春恨秋愁;9首寄赠陈之遴;其馀皆为寄託兴亡之感、乡关之思、对丈夫折节之恨的词作。37徐灿把对于季节更替、婚姻生活、家国之思的种种情感从词中抒发,既有抒发闺阁情思的婉秀,亦有如男性词人一样悲咽跌宕的唱叹之音,因此可从其词作中看到她真实的情感世界。

 

(二)顾贞立

顾贞立,原名文婉,字碧汾,江苏无锡人。学界对顾贞立的生卒年各有说法,但大多认为顾贞立是出生约明朝天啓四年(1623)间,笔者认为张晓燕《顾贞立及其词研究》对顾贞立生卒年提出的论点38较为可信︰顾贞立《桃丝》词中提到“壬子九月二十一夜”,结合尾句“四十九年偿慧业”,从壬子年即清康熙十一年(1672)推敲,顾贞立的生年便是明朝天啓四、五年间。至于卒年,顾贞立《念奴娇.甲辰送麟儿就试》中写到其儿子侯麟勛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考取进士;《满庭芳.乙丑元旦立春》中“乙丑”是指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那时顾贞立应已年约六十二岁。另外,张晓燕更指出张秉戍《弹指词笺注》中附有的“顾贞观年表”上,明确地记载了

清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是年贞观之姐顾贞立卒。

本文亦将採用张晓燕的说法。

顾贞立出生于诗礼世家,无锡顾氏家族人才济济,其父亲顾枢才高博学,以理学、文学名世,其弟弟顾贞观更是明清年代着名的文学家和词人。39顾贞立的早年悠閒且自由,生活在充满文学气息的家庭之中,因此对文学创作充满非常浓厚的兴趣。顾贞立与同年代女性有少许不同,父母对其约束比较宽鬆,因此她的生活比起其他同代女性多了一份洒脱和自由。在《望江南》40一词中,顾贞立描写了于家中的往事和景物,当中“痛饮长歌红烛夜”,可见她的潇洒与不羁,有别于传统女性。

顾贞立嫁于同邑侯晋,侯晋庸碌无才,无所成就,后来更另纳新欢,这样的日子使顾贞立更为失落和忧愤,却由不得不相随这样的丈夫。后来其儿子侯麟勛考取进士并名列三甲,却不幸早逝,使其对生活更伤痛愁苦。直到老年时期,夫亡后更孤苦无依,加上贫病交加,间有断炊之虞,生活更孤独苍凉。

顾贞立着有《秋水集》、《晋稗梨庄遗集》、《餐霞子集》等,现仅存《栖香阁词》两卷,共三种版本︰一是道光四年山阳李芝龄闻妙香室校刊本,二是清宣统二年(1910)时,由顾贞立的族孙侯学愈復刻,三是清光绪廿一至廿二年(1895-1896)的南陵徐乃昌刻本,后来列入徐乃昌《小坛栾室汇刻闺秀词》第三集中。而南京大学《全明词》第五册则收录了《栖香阁词》的170首词。

顾贞立《栖香阁词》体现了她的人生际遇,在她的词作中可见她异于同时代的闺阁女词人。41顾贞立作为闺秀词人,当然亦有写女子传统题材,不过通常以寄赠酬和的词较多,顾贞立通常以这种形式的词去诉说对家人和朋友的思念,感情上比较细腻和含蓄。顾词通常很直率地展现出她心性不凡的一面,是一个我行我素、不受世俗传统束缚的豪爽女子。42因此不少的学者研究都指出顾贞立的词非传统,顾词常常流露出男子一般的豪气和孤傲不羁。

 

三、徐灿和顾贞立性格与词作风格

(一)徐灿︰

徐灿是一位性格既柔亦刚的女子。

徐灿对于自己的丈夫和公婆都和睦妯娌,贵为一品夫人却“无贵倨气,妯娌中忘其为笄珈命妇者”43,可见其温婉贤惠。徐灿对丈夫更是柔情似水,一往情深,在《拙政园诗馀》中收录了大量描写二人幸福时光的诗词。陈之遴更于《拙》序文中效发前人对《诗经》的评述,赞美徐灿作品中的“温柔敦厚”的特质。44

在明亡前,徐灿的生活一直平稳且优裕,婚后又为一品夫人,识见与阅历比一般闺秀更广博。这样的生活环境下使徐灿的词作有种淡雅端庄的气质,特别写女性题材时,更能将深闺女子的多愁善感发挥得极致。徐灿前期的词作都是以无端春秋、离情别绪的女性视角,写女性心曲的婉约作品,抒发伤春悲秋的情怀。如《卜算子.春愁》,陈维崧《妇人集》言此词“道是愁心春带来,春又归何处”,此词抒发的只是伤春惜春的情怀,徐灿的忧愁最主要是恐暮春花落而来。45

在明亡后,徐灿隐约在词作中渗透着阳刚之气,散发出“刚”的面向。徐灿多首词中都寄寓了国家破亡、被逼流离失所的悲愤。同时,自陈之遴仕清后,对于抱有满腔爱国情怀的徐灿,只能将心中对忠义与妇德的矛盾之情抒发于词作中,词作内容和形式亦由此刻起了变化,从以前的清丽婉雅变为充斥着对人生的悲慨和遗民情怀。从徐灿明亡后期的作品来看,家国之感才是她词中的暗流,并开始突破女性词人的“小我”意识。46如《声声慢.感怀》中以春景引发的愁思对自己身世感叹,词的末句“试看取,古今来,嵇啸阮哭”流露出豪放之气,以阮籍和嵇康自拟47,呈现出男性化的特质,有着不让鬚眉的本色,更充斥着士大夫的“逸怀浩气”。

 

(二)顾贞立︰

邓红梅《女性词史》中指顾贞立“心性不凡”,多次以词表现自己的心迹,对于“堕马啼妆”的凡庸女子大为瞧不起,反感那种传统化生存的女性,拥有欲与鬚眉男子一争高下、共享世界的心理。48这样的性格,加上顾贞立的早年生活一直相对自由,因此她的词作都是豪放劲爽的风格。

顾词可分为抒志咏叹词、咏物词、酬志词及其他,这些词作顾贞立为了宣泄女性身份于社会的不公,以致自己有志不能伸怨恨,或抒发对婚姻失意、对亲人的思念。49考虑到顾贞立的出身,顾家以诗书传家,祖父辈是为官者,因此顾贞立从小已有想要建功立业的想法。在她多首词作中多次能看到她对自身学识的自信,却因性别不公而无法一展抱负。正因自己无法实现抱负,于是将理想投射到弟弟顾贞观、丈夫侯邑与儿子侯麟勛身上,她的某些词作中亦透露出对他们寄予厚望、对丈夫的平庸感到失望、为儿子考取进士而骄傲的情感。

顾贞立笔下的女性形象与一般传统女性不同。例如《望江南》50中塑造的潇洒少女形象,以不同场景去描绘少女多面的性格,不像一般女性文人只描写闺房生活的内容,《望江南》其九写到“痛饮长歌红烛夜”,写到少女可以在春光大好之时独自畅饮作诗来消遣时光。女子以饮酒自豪自遣,与女性“应有”修养格格不入,醉酒吟诗应当男性的雅趣,由此见顾贞立营造出词中少女男子般的豪气和真性情的一面。51

明亡以后,顾贞立面对失国的现实,她的词作中多了一份故国之思,悲痛于作为明遗民,又苦于报国无门。如《虞美人》52,作于顺治初年,上片首句“暗伤亡国偷弹泪”表明女子为了亡国之恨而夜深垂泪,与上片末句“最是依然歌舞宴昭阳”指缙绅之士早已宴饮高歌形成对比,词中直白地陈述了亡国之恸,一气呵成,即使是当时的男性词人亦甚少有大胆直陈亡国之恨的作品。

由此可见,顾词充满了有别于女性的孤高傲骨,对比同代女词人的风格,顾贞立以疏朗而不黏滞的面目寓刚强有力的风骨摆脱了婉约风格,使她的词作淡化了女性的性别特徵,有着男性化的爽劲。

 

四、小结

综合上述,徐灿与顾贞立都是经历明清易代的女词人,二人出身相近,性格与经历却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两位女词人都心繫于家国,不论是对政治的关心,还是对女性于社会的不公与限制。二人以词眷怀家国,偏向沉鬰雄健,面对家国政治,一洗女性脂粉气,徐灿将个人感伤与亡国之痛交织,拓宽了女性词的思路,至于顾贞立的词风突破了传统女词人的词作情调。二人的女性词作不再局限于婉约词风,亦有如男性豪爽的气质。

第三章 明末清初的“闺词雄音”

在中国词史上,男性词人一直备受重视,“男子作闺音”是男性词人一种常用的手法,以模彷女性婉约柔媚的特质、口吻抒情,因此“词”亦被称作“豔科”。直到苏辛后,词不再限制于写男女之情的婉约风格,明代张綖提出“词有婉约豪放二体”53,词的创作亦可充满阳刚之美。

至于女性词,往往给人一种“红袖添香式”的存在。对于女性作家而言,生活范围、内容的单一使她们的创作局限于闺房之中,而男女之情是她们最重视的追求,因此在明清女词人的词作中,大部份都是“闺词”。

直到明清换代,女性普遍接受教育,她们对于生活的视野不再局限于闺房,尤其经历过改朝换代的动荡生活,使她们从闺词创作中有所突破,题材不再局限在伤春悲秋、裁红点绿的内容,亦少了以往温柔含畜的表达方式,转而以刚健有力的笔风表达对家国和女性意识的感情,女词人从词作表现出男性风格便是“闺词雄音”。

 

一、闺词雄音的审美特徵

时代转变使女性传统作词风格上有明显改变,虽有传承传统闺秀词的写作手法54,同时有所突破,从词中塑造男子人格,通过“性别书写”尝试突破自我性别角色,体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晚明初清甚至近代女性都冲破了闺阁训诫之言行55,这个时期的女性文学创作都超越了以往闺阁总写忧愁的常态,融入更多的是女性的自觉意识,抒发对社会的感悟。例如,晚明董如兰《大江东去.燕台归思》,此词被称“词意悲壮,闺阁中有侠气者”56,词中表现出董如兰对于男性自由生活的渴望,同时对其丈夫功名有所不满却“不敢哀号”,说明她对名士的慕想。邓梅红评此词的抒情直诉无隐,肆意直陈,一气直下,这样反而使词意更真实,令人深刻。57又如另一首《鹧鸪天.雪宵》中,虽是描写雪夕情境,却把重点放在雪境外的旅雁和梅花的意象之上,间接写了词人对自己穷途冷落和潦倒之感,后直接以“书满架,伴空樽”的名士形象表示对自我改变的要求。

明清女作家以模拟传统男性人格作表达形式,为自己的创作添上“男子气慨”,表达女性亦可拥有如男性一样的气魄,建立可与男性看齐的志向。女性受教育后的成长,令她们对女性意识和对家国的责任感增强,不愿再作为一个历史的旁观者。以明清吴藻为例,她不甘成为一位闺阁的无名怨妇,亦不满于做一个奴颜卑膝、低眉顺从的女性。58在吴藻《金缕曲.闷欲呼天说》59中的一句

英雄儿女原无别。叹千秋、收场一例,泪皆成血。

此词展现出她如同男性士人以词言志的豪壮悲鬱,并对于社会中不论男女的有志者大多都是鬱鬱不得志的黑暗现实,表达出她对于今生作为女子的悔恨以及封建社会不断压制和排斥女性意识的不满。以上可见明清时代的女词人以模拟传统男性的表述方式去突破女性身份的限制,表达自己对家国理想的追求的同时,以此安慰自己受女性性别束缚的怨恨心理60

学者方秀洁指︰

坚定的动力,隐忍的愤怒与失望,以及执着的决心,都在传统上被看作男性化的情感。61

而“闺词雄音”正是让女词人可抒发这种男性化情感的方式,因此偏向豪放风格。以往豪放词的作者以男性居多,但“豪放”非特别只与男性相关连。当传统的闺秀词已无法满足女性对于社会体悟的容量,她们需要一种能够承载这种情感的新词风。62例如明清徐自华,本为传统闺秀,后来成为革命女性,词风亦由早期的清婉变成豪迈,其一首《满江红.感怀用岳武穆韵》63的下阕︰

亡国恨,终当雪;奴隶性,行看灭。 叹江山已是,金瓯碎缺。蒿目苍生挥热泪,感怀时事喷心血。 愿吾侪炼石效娲皇,补天阙。

此处一句“亡国恨”直接表达了对时局动荡、家国之亡的愤恨,同时寄望女性同侪可如女娲炼石补天,去发挥自己的作用,由此展示自己和盼望女性觉醒能改变社会的决心。

综合上述,明清时期的女性词作会以模彷男性书写的方式,通过模煳女性特质及模彷男性以争取男性世界的认同64,并寄託对于明清时代面对国难家变,以及社会对女性规限下产生的複杂情感。女性词人以“闺词雄音”的方式跨越性别界限,尝试一展自己对家国的抱负和志向,使女性词风格得到突破。

 

二、闺词雄音的创作特徵

明清女词人经历了改朝换代的环境转变,使她们在词的创作上开拓了新的方式。她们以“闺词雄音”书写出身世之悲和家国之思,如同男性一样拥有对家国、抱负的情怀,超越了闺阁婉约的传统印象,并开始对社会、政治、历史产生关怀,再反映于她们的词作之中。65下文将阐释明清“闺词雄音”常见的题材、意象、思想内容如何用于词作中以展现男性特质。

(一)题材

1、 以史入词,咏史怀古

历史书写的权力一直掌握在男性手上,阐释历史、评骘古今为男性所专擅。随着明清女性获取阅读的机会与走出闺门的可能性不断增加,不少女性文人都将历史、古蹟纳入她们的思维视野,创作出有恢宏宇宙意识、複杂历史情怀、变幻个人感遇等内涵的咏古类作品。66这种题材的女性诗词记录世乱时艰,以壮志悲怀总揽时代,或用幽微的言语探索历史,以此抒发兴亡之感。67女词人从战乱中离开闺阁,经历了时代巨变、国土沦亡,这些苦困的生活引发她们回顾历史,反思现实,经常以怀古讽今去影射国家败亡。

以徐灿《虞美人.感兴》68中︰

隋堤弱絮年年舞。谩惜今和古。长江凄咽为谁流。难道雨花春色、片时休。

当中提及的“隋堤”69、“长江”都有吊古讽今之意,用以抒发“片时休”,今非昔比的历史感慨。

又如归淑芬《一剪梅.琼花》70中,上阕写到

闻说仙葩佔尽香。动了隋皇。行殿维扬。俏如美玉岂寻常。独冠群芳。怎便枯黄。

以隋炀帝慕琼花而南下扬州,琼花却纷纷凋落的传说去暗喻国力耗竭和人民对此的无助。71

2、英雄书写︰巾帼鬚眉

英雄主义的词作向来都是一种男性化的象徵空间,与代表事业与成就的男性社会紧密关连。72在建构男性气概或风格的时候,通常有些常见的特质︰英勇、抱负、决心、忠诚等。在中国传统上,英雄是具有杰出感染力、个性、才华、勇气的男人,并且能意识到自己价值所在73,因此在词的创作上,写英雄通常都是豪放风格为主。对于明清女性来说,经历了国破家亡引发起她们对英雄的嚮慕,不止想找到能拯救她们,甚至国家的英雄,更产生了自己想成为英雄的抱负。在明清时期的确出现了不少的巾帼鬚眉,有从军女性、女士官、农民反抗军女首领等,当中更有文武双全的巾帼英雄,例如王端淑、纪映淮、顾若璞等。74

以沉善宝《满江红.渡扬子江》75为例,词中采用和宋朝英雄岳飞的《满江红》相同的格式和韵律。词中有豪放词词彙,如“心头热血”、“金山战鼓”;亦有提及一些历史人物,如战国政治谋略家苏秦。从上阕

滚滚银涛,泻不尽、心头热血。想当年、山头擂鼓,是何事业。肘后难悬苏季印,囊中剩文通笔。数古来、巾帼几英雄,愁难说。

令人联想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上阕76。此词怀念的是南宋女英雄梁红玉,同时“数古来、巾帼几英雄,愁难说。”慨叹女性要建立自己的英雄主义是非常困难,对于意识到女性要承受社会的束缚,作为女子无法从政的沮丧,全都寄託于词的最后“问苍苍、生我欲何为,空磨折”。

 

(二)意象

在词的创作中经常沿用到「比兴」的写作手法,比兴用作象徵、抒情、言志,词人用比兴与意象的运用寄託情感,从“闺词雄音”中亦可见这样的手法。女性词人虽然在作词的时候模彷男性,但其本体始终是女性,因此可见既有男性化的意象,也有女性化的意象。以徐灿《踏莎行.初春》77为例,此词表达对明亡政局变化和对丈夫降清的讥讽和不满78,此词非闺阁词,但当中亦借用到“芳草”、“梨花”、“晶帘”、“樱桃树”的意象以寄託兴亡之感。

至于在使用男性化意象方面,刀剑及酒都是明清女词人常用的男性风格特徵的意象,再配合比兴手法,将豪情和家国情怀寄予词中。

先说“刀剑”意象,除了以实体的刀剑作意象,更有与此连用的相关动词,如按、拂、握、磨、叹、枕、吹79,刀剑意象是用以“英雄书写”的题材上。明清女词人笔下豪放的风格描绘出的英雄豪杰不分男女,且同样才德具备,她们渴望自己也可以“女英雄”身份跨越性别界限和享有男性权力。某些女词人更希望可以如战士一样接受军士训练,惟自己女性身份,难以参与。80因此大部女词人采用刀剑意象都是藉以抒发对家国的关怀、对英雄志业的憧憬、深知其不可实行的愁叹。

至于“酒”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是属于男性的雅趣,有豪侠之士的象徵,与女性“应有”的修养是格格不入。81但在“闺词雄音”之下,用“酒醉”可以激发出豪情壮志。以秋瑾《满江红.肮髒尘寰》82为例,此词包含了刀剑和酒的意象,当中一句“醉摩挲长剑作龙吟,声悲咽”以“醉”字抒发自己对于报国的壮志雄心和无畏,亦有“长剑”以展示自己具有豪放不羁的侠士气概,充满着英雄气节。

另外,“梦”意象亦是女性词人常用的意象。“梦”作为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便一直被大量使用。“梦”对于男女来说都是神秘和迷信,对于人的心理有着莫大联繫。弗洛伊德认为

梦中体验到的一种感情决不低于在清醒生活中体验到的同等强度的感情,梦通过它的感情的而非概念的内容要求成为我们真正的精神体验的一部份。83

因此,女词人通过在词作中使用“梦”意象能更便捷又准确地传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心理体验。84对于“闺词雄音”,明亡之际的乱象和易代的悲痛也都体现在女词人的梦幻中,亦反映于词作中。以顾贞立《满江红.楚黄署中闻警》85为例,当中一句

乡梦远,书迢递,人半载,辞家矣。歎吴头楚尾,翛然孤寄。

表达了她对思家伤国之情尽数託于“乡梦”,心怀的表演都是借由梦所引起,使词的想象空间变大。

 

(三)思想内容

1、国愁家恨

在中国古代千百年的社会历史中,女性一直于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下生存,这样的生活环境使她们缺乏历史意识和政治关怀,从而影响她们在文学创作上的格局和视野,直到遭逢乱世,才使这种情况发生了局部改变。86

若与明清以前的女性词相比,国愁家恨的词作大量出现是明清女性词创作的一个亮点。87明清易代使深闺女性为躲避战乱而逃离家乡,即使往后日子重回故里却一切都物是人非。在经历大时代变动、外族入侵之后,女性身份使她们更无力,这种内心的鬱结只能于创作中抒发,渴望以笔载史,记述在乱世之中的一切遭遇,或描写战乱以寄託个人情操。88

对于生于乱世的女性,国家败亡使她们感到悲愤,但更不安的是她们需要背负起家庭的责任。当时不少乱世女性都会选择殉节,但更多的女词人会选择承担起破碎的忠烈家庭的重任。89面对国变和困顿漂泊的生活,士人能于生死、忠义中作出自己的选择,女性却会以未亡人身份苟活于世去承担责任,因此很多女词人在这样的环境下都创作出许多的遗民词。这样的爱国意识和强己意识表现成她们的遗民情怀并出现于女性词作中,她们将对国家的热情和感伤都如同男性词般体现在词情之上。

2、性别牢骚

在感怀家国的背后,是对于自身女性身份的怨恨。由于女性受到社会的不公平待遇和束缚,自从她们意识到一切的不公都是由于自己女性身份,她们对此深以为恨。因此,女词人在书写传统女性的情思同时,不少女词人在词中都会模煳女性特质和模彷男性口吻以表达对自己因女性身份以致怀才不遇,无法为国效力的遗恨,这些作品中充满了鬱闷又不平之气。明清女词人将这种不平之气化作行为和思想并反映于作品之中,表达出对传统男性文化、伦理道德如何对女性精神造成压抑,亦开始尝试以此向强势的男性世界作出反抗,深深流露出对男尊女卑传统道德观的不满。

明清女性觉醒后,她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例如明清的秋瑾,以民主救国、拯救女性为主题;沉善宝的词表达出争取男女平等的渴望等。她们都不满于再作为“卑”、“从”的角色,亦不满“缺名”、“失语”的状态,这样坚定的决心从不在以前的闺阁词中所见。

 

三、小结

明清以前,女子深居幽闺,足不出户,视野受限,因此她们词作上不论题材或意象都主要是生活所见所闻,词境相对较小,男性评论家对此亦有所诟病。90明清之后,女性视野不再狭窄,她们的词作不自觉流露出自我意识,并有意识地彷傚男性词的风格,因而扩大词境。

词学本身在于言情,女性借助词表达自己在封建社会中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从最开始她们的词作中渗透着的只是留在闺阁中的闲愁与孤苦,直到明末女性接受教育后的自我醒觉,开始走出深闺去追求平等与自由。觉醒后的女词人不再将视野局限于情爱,并将自己融入于社会当中,关注国家兴亡、思考自我价值,词作一洗以往的脂粉气,学习男性词的表现方式和意象运用,突破从前闺阁词和女性柔弱的刻板印象,并逐渐向传统男性雄壮且阳刚的风格靠近。

第四章 徐灿与顾贞立的“闺词雄音”对比

一、徐灿的闺词雄音

(一)主体意识

明清易代之事对徐灿造成心灵上的震撼,她虽然并非遗民,却充满了强烈的遗民情怀。自小受到儒家思想熏陶的徐灿忠于传统的忠君思想和爱国精神,可惜其丈夫陈之遴为了官位仕清,这种政治原则与必须跟随丈夫的道德规范使她陷入思想矛盾。于是,徐灿以《满庭芳.丁丑春贺素庵及弟》91提醒丈夫要报效皇恩,这亦代表着徐灿一直坚守的信念。在徐词中,有相当一部份都是抒发身处乱世的漂泊流离之感、家国兴亡之感、故国之思。92

经历过这样的时代巨变,徐灿的词中便经常流露对人生世事难掌控的感慨。以徐灿《永遇乐.舟中感旧》93为例︰

无恙桃花,依然燕子,春景多别。前度刘郎,重来江令,往事何堪説。逝水残阳,龙归剑杳,多少英雄泪血。千古恨、河山如许,豪华一瞬抛撇。白玉楼前,黄金台畔,夜夜只留明月。休笑垂杨,而今金尽,穠李还消歇。世事流云,人生飞絮,都付断猿悲咽。西山在、愁容惨黛,如共人悽切。

词开首已感慨万分,“无恙桃花,依然燕子,春景多别。”一句指出桃花、燕子依旧,其他事物却已不同。后句“前度刘郎,重来江令,往事何堪説。”中,“前度刘郎”指唐代诗人刘禹锡其诗《再游玄都观》一句︰“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喻以物是人非,后面“江令”则指南朝诗人江总的感伤物是人非之诗《南还寻草市宅》。徐灿引用此两首诗表达“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的嗟叹94,更喻示着作为明遗民不应出仕新朝的愧疚。上片末句

“龙归剑杳,多少英雄泪血。”则引《晋书.张华传》载雷焕死后其二剑化两龙的典故,喻人去世,并写到“多少英雄泪血”以喻明抗清的史实。末句“千古恨、河山如许,豪华一瞬抛撇。”感叹国家已成“逝水残阳”,抒清义士的“泪血”都成空洒,留下的只有千古遗恨。95下片承上物是人非,以“白玉楼”、“黄金台”、“西山”的传说和想像,配合“休笑”三句寄託历史过去的必然。下片末“世事流云,人生飞絮,都付断猿悲咽。西山在、愁容惨黛,如共人悽切。”以景结情,加上“逝水残阳”、“金尽”、“销歇”、“断猿悲咽”,营造出天地万物皆为己悲而悲。徐灿不断借用同样的典故表达出对丈夫仕清的指责,抗清义士的血都白流,更表达了自己作为妻子跟随他的懊悔,一切都已物是人非的悲痛,充分体现出其遗民心态。

从此词看出“物是人非而江山依旧”的黍离之悲成为了徐灿心中最大感伤,她所表达的忠君爱国、反思历史的热忱襟怀,亦非所有男性都比得上。陈廷焯《词则.放歌集》中亦曾评此“不谓妇人之笔”。这种对家国的思念和伤痛都成为了徐词后来从传统闺阁词中脱颖而出的条件。

 

(二)思想内容

徐灿亲身经历了朝代复灭、清军对抗清义士的残酷镇压、丈夫仕途大起大落,使她的词作从以前写伤春悲秋、闺情相思的闺阁词,转为写乡关之思、时代沧桑和山河破碎的哀恸。96在清顺治二年(1645),徐灿随陈之遴到北京过着“相国夫人”的生活,但她的内心是无力的。她始终不能忘记家乡的事物,将乡情结合对故国河山易主、国破家亡的沉重叹喟97。以《苏幕遮.秋老》98为例,

雨深深,秋自老。旧苑新花,莫问愁多少。玉爪侵弦寒料。才奏南音,阵阵惊风搅。袖红单,屏翠小。剪剪清霜,不许芙蓉好。故国烟芜昏復晓。尚有青山,强向江城绕。

此词的创作年份或为清顺治二年后,徐灿重返京师随素庵时所作。99

这是一首深秋怀乡词。上片以深秋萧瑟之景渲染客居异乡之愁︰词的首二句“雨深深,秋自老”点题,在一庭风雨后,暗催“秋自老”,令人有一种对迟暮之哀和对时光流逝的惶恐,同时暗示了徐灿人在他乡已久,对于“旧苑新花”、“阵阵惊风搅”的一切景物展现的愁思极深重。下片则写对故国、故家之思︰“袖红单,屏翠小。剪剪清霜,不许芙蓉好。”中的“芙蓉”虽即“夫容”,但兼喻夫婿,此句说明了她对于丈夫仕清而无力阻止而感到无奈。100词末句“故国烟芜昏復晓。尚有青山,强向江城绕。”以景设喻,表明虽明朝已逝,却仍有人心繫于故朝,寄託了徐灿绵绵不尽的家国之思、漂泊之苦。从此词可见,词的上片风格豪放,下片表达情感转成较温婉的情感表达。101全词多取比兴,虽然表达的是对家国之思,却仍保留了一些女性柔情,但相较于明亡之前,已与前期的闺阁词思想内容有明显差别。

再以《少年游.有感》102为例︰

衰杨霜遍灞陵桥,何物似前朝。夜来明月,依然相照,还认楚宫腰。金尊半掩琵琶恨,旧谙为谁调。翡翠楼前,胭脂井畔,魂与落花飘。

这首词相较前首的女儿气息已削减不少。陈维崧《妇人集》评此词︰“缠绵辛苦”103,陈廷焯于《诗则.大雅集》则评“感慨苍凉”104。词上片“衰杨霜遍灞陵桥,何物似前朝。”以“衰杨寒霜”营造出肃杀的气氛,“何物似前朝”则感慨明朝已成过往,物是人非。后句“夜来明月,依然相照,还认楚宫腰。”描述明月朗照,只有明月仍然认得自己是前朝之人105,宫殿依旧歌舞太平,以此反衬词人对易代的黯然心境。下片所言“金尊”106、“琵琶恨”107、“胭脂井”108,以此三个典故作一唱三叹,曲折地表露出徐灿无限惆怅和幽咽绝望的心境。109

此词表达了徐灿经历一代兴亡,作为遗民之身,在感怀时事的同时,隐含了对明末君主无能的亡国悲愤,这种心情只有明月能理解。此词对于面对家国沦亡的沉鬱悲痛,显示出作为闺阁词人的徐灿充满着爱国之心,充斥着士人为国亡而心忧的兴亡之感。

 

(三)艺术特色

1、词意反复叠加

对于乡关之思、亡国之痛、丈夫折节之恨,使徐词的意蕴变得沉鬱幽咽。徐灿的意蕴是多层次的,她极少遵循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规律,再加上运用意象,使意蕴层层叠加,更富艺术张力,而这种模式能将徐灿心怀的各种家国情愁的思想表达得更加悲愤。如《念奴娇.初冬》110一词︰

黄花过了,见碧空云尽,素秋无迹。薄薄罗衣寒似水,霜逗一庭花石。回首江城,高低禾黍,凉月纷纷白。眼前梦裡,不知何处乡国。难得此际清閒,长吟短咏,也算千金刻。象板莺笙犹醉耳,却是酒醒今夕。有几朱颜,镜中暗减,不用尘沙逼。燕山一片,古今多少羁客。

表面写秋冬清冷箫条,其实是表达词人内心的灰冷和动荡不安。上片“黄花过了,见碧空云尽,素秋无迹。薄薄罗衣寒似水,霜逗一庭花石。”说明初冬来临而感受到的寒意。接着插入对家国之感,“回首江城,高低禾黍,眼前梦裡,不知何处乡国。”以“禾黍”与“乡国”二字表达了词作于明亡后,同时“不知何处”则表达出对失去家国的无助和痛心。下片“难得此际清閒,长吟短咏,也算千金刻。象板莺笙犹醉耳,却是酒醒今夕。”则在勉强自宽,故作潇洒,彷佛要抛开一切烦恼,及时行乐,然而“酒醒今夕”,酒醒过后的苦痛只有自己最清楚。

这种时而扬起又时而下沉的情绪,令词的意蕴更加沉鬱幽咽。词中寄託的兴亡之感格外悲壮,如同失意的男性文人,面对家国之难却无能为力。词中情感一波三折地变化,造成起伏跌宕的情势,尤其将家国之愁恨完全融入于词中的景物描写之中,使词中意义更多层次,凝重深隐。

2、意象运用

徐灿与很多词人一样,都有自己的意象群。徐灿所用的意象都是传统诗词上常见的事物,如大自然中的杨柳、芳草、月等,或自然生灵的鸿雁、杜鹃,或花中的梅、落花,或生活用具的灯、烛等。111以下将挑选徐灿“闺词雄音”常用的几种意象作解说。

首先,“杨柳”意象经常出现于徐灿笔下,前期用以抒发词人的怀人之情,后期则以杨柳託喻国家败亡。例如上文提及的《少年游.有感》112,首句“衰杨霜遍灞陵桥,何物似前朝”写到杨柳衰败以喻明朝盛世衰亡;又如《踏莎行.初春》113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此词表面描写初春景色,实则记叙明亡入清的政局变化。上片表面描写芳草初长,有“梨花带雨”114的初春之景,实则记述清朝的政况,由年幼顺治登位,其母亲垂帘听政从旁辅助。而“春魂已作天涯絮”一句写到随风飘摇的柳絮以喻明朝已如飞絮,表达词人心中故国之意、兴亡之感而缭乱又无尽的愁思。

其次,“燕子”意象寄喻了徐灿各种不同的感情,其中亦有用以抒发家国兴亡之感。“燕子”总是成双成对,因此有爱情、温馨的象徵,同时代表着幸福、生机无限、欣欣向荣之意。115对于经历国破家亡的文人来说,“燕子”反而令他们勾起往日时光,继而牵动他们的情绪。例如,上文提及的《永遇乐.舟中感旧》中,首句“无恙桃花,依然燕子,春景多别。”表达的是风景依旧却物是人非的兴亡之感。燕子依然是旧时的燕子,却再没有往日幸福的情绪,所有风景都染上了国家灭亡的哀愁。

再者,黍离之悲作为徐灿最大的悲伤,而月的意象有着生命时光流逝、人生悲欢离合之意,因此月亮是触发徐灿情思的直接物象,同时她亦以“月”意象抒发对家国的悲愤。以上文提及《踏莎行.初春》116为例,下片直抒胸臆,以“故国”二字开首,表明想做个扁舟自远的世外人,加上上片“金衣飞上樱桃树”,有意讽刺陈之遴贪恋禄位而降清。词末句“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中的“碧云犹叠”是指天上的云重重叠叠地摭掩“旧河山”,而“月痕”是指月中的黑影。在中国古代的传说,月中的黑影正是大地江河的影象,因此此二句之意是词人希望浮云把月中的山河影子摭盖,因为当她看到月亮山河之影,便想到国家早已败亡。117从此词见徐灿笔下的明月是跨越时空,连结和寄託着对故国明朝的无限感伤。一个女词人能对家国江山充满了如此深厚的感慨,实在难能可贵。118

此外,徐灿有时用凄惨景物作意象去表达无法排遣的忧伤,表达对人生的觉悟和感慨,同时包含了与社会共患难的决心。以《满江红.感事》119为例︰

过眼韶华,凄凄又凉秋时节。听是处、捣衣声急,阵鸿凄切。往事堪悲闻玉树,採莲歌杳啼鹃血。叹当年、富贵已东流,金瓯缺。风共雨,何曾歇。翘首望,乡关月。看金戈满地,万山云叠。斧钺行边遗恨在,楼船横海随波灭。到而今、空有断肠碑,英雄业。

词的开篇“过眼韶华,凄凄又凉秋时节。”描写韶华已逝、万物凋零的秋天;“听是处、捣衣声急,阵鸿凄切。”书写采莲女子的歌声远去,代表着夏天的过去,并传来大雁南飞的凄厉叫声,以及急促的“捣衣声”,家家户户的妇女正为她们已在或将赴疆场的男性亲人准备冬衣120,这点出了词的时间是政治动荡之际。上片末二句“往事堪悲闻玉树,採莲歌杳啼鹃血。叹当年、富贵已东流,金瓯缺。”中的“往事”、“当年”二字,揭示出要细诉往事,有关“玉树”121之悲、“啼鹃”122之泪;“金瓯缺”的“金瓯”指“金盆”123,“缺”字结尾,整句喻以国家现已残缺不堪。至于下片描述朝代更替的惨烈,“风共雨,何曾歇。翘首望,乡关月。”描述了当时战乱不曾停歇,而人们都只能翘首遥望月光,希望月光能重新照耀自己的故乡。在“看金戈满地,万山云叠。斧钺行边遗恨在,楼船横海随波灭。”句中,“金戈”124、“斧钺”125、“楼船”126代表着兵器、战船,这说明了当时战乱的发生,当中更指兵器和战船被丢掉和击沉,说明了战事的败北。同时,“遗恨在”亦暗示了词人对抗战人士失败的遗恨。词末句“到而今、空有断肠碑,英雄业。”将这种保国失败的遗恨推到最高,词人想表达的是为国捐躯的烈士最后未能成功,江山易代,空有记载英雄伟业的石碑留存,令人肠断。全词以景语写凄怀,词中隐含了多种意象︰金戈、斧钺、楼船、凉秋、阵鸿、鹃血等,这些意象使词中表达对明朝复亡的悲剧更具苍凉感慨、痛惜哀婉。

3、融诗化典

徐灿引用事典,通常循此三方向︰一为神话传统人物故事;二为历史人物言行;三为历史人物的相关事件。127徐灿词经常用典,通常以事典与语典为主。

先说“事典”,以《风流子.同素庵感怀》128为例,

只如昨日事,迴头想、早已十经秋。向洗墨池边,装成书屋;蛮笺象管,别样风流。残红院、几番春欲去,却为个人留。宿雨低花,轻风侧蝶;水晶帘卷,恰好梳头。西山依然在,知何意凭槛,怕举双眸。便把红萱酿酒,只动人愁。谢前度桃花,休开碧沼;旧时燕子,莫过朱楼。悔煞双飞新翼,误到瀛洲。

词中两次引典,分别是“旧时燕子,莫过朱楼。”、“悔煞双飞新翼,误到瀛洲。”两句。“旧时燕子”出自于刘禹锡《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 , 飞入寻常百姓家。”飞到老百姓家筑巢的燕子,以往都于王导、谢安两家权门高大厅堂上栖息的旧燕,“旧时”这两个字,便赋予了燕子作为历史见证的身份。徐灿以此表达自己已作为新朝人要面对旧江山的今昔叹喟;后句“误到瀛洲”则引用于《新唐书.褚亮传》中“唐太宗命‘十八学士’坐馆事”,唐太宗命名自己招纳文学才士的文学馆为仙山瀛洲,以此指陈之遴仕清后得到显赫的官位,从而讽刺陈之遴及为官登显要而仕清的明朝旧人。徐灿引用历史史典、前人作品去带出对于明人仕清的悲愤,并喻示着作为明遗民不应再出仕新朝129,同时亦悔恨自己作为妻子要跟随丈夫的决定。

再说“语典”,以《唐多令.感怀》130为例︰

玉笛送清秋,红蕉露未收。晚香残、莫倚高楼。寒月羁人同是客,偏伴我,住幽州。小院入边愁,金戈满旧游。问五湖、那有扁舟。梦里江声和泪咽,何不向,故园流。

上片开首“玉笛送清秋”先点出时令;描写“红蕉露未收。晚香残、莫倚高楼。”的景色,从高楼上看到的“红蕉”、“露珠”、“晚香”的景色配合“送”、“收”、“残”的字眼,使景色充满了凄凉氛围;“莫倚高楼”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中的“明月楼高休独倚”。范仲淹的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徐灿化用此典是想表达思乡之情。词的下片写时事,徐灿一家居于幽州小院,幽州指清朝都城北京,后句“金戈满旧游”,则化用了杜甫《秋兴八首》中“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一句。杜甫写此诗时正直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之时,唐王朝难以復兴,以此诗抒发了忧国之情和孤独之感。因此,徐灿化用此典想说明自己身在京师却魂繫故国,如同杜甫一样,有对家国思归不得的怅悯。

综观上述,徐灿出身于书香世家,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深厚扎实的文学根基。对徐灿而言,她非常熟悉这些经史、诗集,因此才能做到借史典以古讽今,同时为词作增加了内涵和深度。对于明清时代的女性词想要表达家国悲情,词的风格会出诸沉鬱雄健,隐然有“阳刚”之气,偏向激昂悲壮之音,这种风格能紧扣当时面对忧患、见证离乱、反思历史的取向,进而能探究历史与记忆、遗忘的关係。131徐灿以引经据典的方式刻画词作画面,特别是明朝灭亡后眼前的沧凉景色,这样的方式由表到内去记录时艰,以壮志悲怀总揽时代,抒发兴亡之感,体现出女性对历史关怀,寄託对时代失意、不遇。而这种寄託通常只出现在男性词中,而徐灿则将个人感情与家国之悲互相交织,达到以描述闺阁景色却寄託这份非女性传统出现的感情。

 

二、顾贞立的闺词雄音

(一)主体意识

在顾词中,可以看到顾贞立不同阶段的主体意识。在顾贞立年轻的时候就有建功立业的想法,只可惜由于性别限制,使她无法实现理想。从她的词作中,可见她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功名的渴望,亦从没有气馁,反而以议论入词,去抨击社会不平等所造成的社会损失,这样写词的方式与女性词向来的风格大相径庭。虽然明清女性有写词的权利,却常碍于传统女性观念,写的词只是供自己消遣娱乐,内容通常并不议论社会,加上女性“无才便是德”、“内言不出阃”的成见,这种有违传统的内容是不少女性最避忌之事,由此可见顾贞立与寻常女子的不同。

封建社会女性被物化,顾贞立认为每个女性都应独立自主,有自己的人格意识。以《浪淘沙.和纤月》为例︰

何必羡慕儒冠。花满阑乾。扫眉才子是鸣鸾。得近班家明月句,愿作齐缨。痛饮不须酸。帘外轻寒。海棠枝上露团团。惊醒今宵香梦影,刻向琅玕。

词上片首句“何必羡儒冠。花满阑干。扫眉才子是呜鸶。”132直接表达了对男性的否定,说明女子不用羡慕男性的“儒冠”,“扫眉才子是呜鸶。”中的“呜鸶”指神鸟,表现出顾贞立对女性身份的自我肯定。至于下片“痛饮不须酸。帘外轻寒。”描述顾贞立于帘外痛饮,不须觉得悲伤。顾贞立认为女性不应过于理会男性社会为女姓界定的价值观,应找到自己生活重心和生存乐趣,正是因为女性本身就有着与“儒冠”相异的精彩。133因此我们都可以理解到顾贞立的行为与词作表现为何与传统不一样以及经常充满男性化的表现。

顾贞立强烈的自我意识使她打破了女性“内言不出阃”的观念,她主动向世界展示自己有才和对才华的执着。以《满江红.赠薛夫人》134为例︰

万斛愁思,谁织就、漫天风雨。难禁架、将归送别,遣怀无计。望去画楼烟树远,飞来险韵惊人句。算词坛、端合让裙钗,低头矣。人宛在,香窝裡。飞絮咏,休轻弃。似兰吹风送,名花解语。莫把韶华和愁锁,空花幻影尤难寄。看他年、丽句满香奁,传千里。

词中上片开首以离愁、闺怨入题,“万斛愁思,谁织就、漫天风雨。难禁架、将归送别,遣怀无计。”然而接下句,“望去画楼烟树远,飞来险韵惊人句。算词坛、端合让裙钗,低头矣。”表明了词人对于写诗词的热爱和自负。

又如《沁园春.掠鬓梳鬟》135

掠鬓梳鬟,弓鞋宰袖,不惯从来。但经营料理,茶铛茗盏,亲供洒扫,职分当该。还谢天公深有意,便生就、粗疏丘壑才。将衰矣,斜阳日影,短景频催。閒身不妨多病,且凭他位置、废苑荒臺。伴香浓琴静,百城南面,青编满架,湘轴成堆。一缕茶烟和芋煮,只数点、秋花手自栽。都休也,蝇头蜗角,于我何哉。

上片描写了对传统闺阁生活的厌倦,虽自言“粗疏”,实则在否定和轻视庸脂俗粉;下片写到“青编满架,湘轴成堆”,展示了自己对于诗书的热爱和自信,与上片“还谢天公深有意,便生就、粗疏丘壑才。”呼应,对自己天生的文采富有信心,生来便具“丘壑才”。136

从以上的词中可见顾贞立欲与男儿一样的期盼和志向,词中表现着她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她对于自己的才华充满着不输给男儿的自信,有着无视传统礼教的胆识,充满了豪情壮志的男性特质。

 

(二)思想内容

顾贞立是经历了明清换代的女词人,当社会动荡、国破家亡之际,受到词人父辈为国捐躯或隐而不仕的爱国行为的影响,将创作视野从闺阁转移到大千世界。137顾词不论风格主题都有别于传统闺阁词,在她的「闺词雄音」作品中,最常表达的就是感世伤怀、亡国伤痛之情。从顾贞立的词作中可见,顾贞立给自己的定位从来并非闺英闱秀,反而是儒冠或隐士。138

如《虞美人》139一词︰

暗伤亡国偷弹泪。此夜如何睡。月明何处断人肠。最是依然歌舞、宴昭阳。几年嚐遍愁滋味。难觅食无愁地。欲笺心事寄嫦娥。为问肯容同住、广寒麽。

上片首句“暗伤亡国偷弹泪。此夜如何睡。月明何处断人肠。”先描述了自己对亡国的伤痛,却没有描述对于烽火战乱的具体画面。在下片最后反问“欲笺心事寄嫦娥。为问肯容同住、广寒麽。”向月上的嫦娥寄託心事,因为世界之大却再无容身之所,对于一个闺阁女子,家国份外重要,而亡国使女性失去了容身之所,表达出女子于社会的无助之感,令人哀痛。然而,顾贞立作为闺秀之一,在词中融入女性声音却又大胆表现出自己亡国之悲,词中表达的伤痛由家延展到为整个国而悲痛,可见其如男性心怀天下的胆识。

以上所见,顾词中一直流露顾贞立有像男性文人士大夫一样,关切国家兴亡的心。从她的词作中,可见她一改伤春悲秋、刻翠裁红的闺怨词内容,反而率真地表达自己心怀建国立业的气魄与抱负,对亡国之痛也勇于跨越自我身份而大胆宣泄怨恨,展示出有别于普遍闺秀词的特色,展现出独有的巾帼鬚眉之傲气。

 

(三)艺术特色

1、打破传统性别界限

顾词突破女性词的传统,不再局限于纯粹的抒情,反而将“情”、“思”两者融合,顾贞立在词中注入思想以淡化闺阁气息和情调,从而具有超脱性别意识局限的人格色彩140,使词作的意蕴更加深沉厚重。顾贞立作为一个女性,却不甘心自己被限制,希望能与男性一争高下的心理,这是顾词的第一层意蕴。在顾词中经常有种没有性别局限的感觉,因为自古才士都只是人,从来志向都不应分性别,这种深刻的思考使其词意蕴更深一层。

以《满江红.楚黄署中闻警》141为例︰

僕本恨人,那禁得,悲哉秋气。恰又是,将归送别,登山临水。一派角声烟霭外,数行雁字波光里。试凭高,觅取旧妆楼,谁同倚?乡梦远,书迢递,人半载,辞家矣。歎吴头楚尾,翛然孤寄。江上空怜商女曲,闺中漫洒神州泪。算缟綦,何必让男儿,天应忌。

词的开首“僕本恨人”出自江淹《恨赋》,是抒发对国家时代悲哀的一作品,以此句作首,便已知是抒写国愁家恨的伏笔。再者,“僕”为男性自称,是词人模彷男性作词的证明。在词的下阕“江上空怜商女曲,闺中漫洒神州泪。”说明了当时面对国恨家亡。“商女曲”指作亡国之音,所谓男性士人仍有的在作乐,反而她虽有大志想帮忙国事,却因女性身份只能在闺阁独自哭泣,此处大大讽刺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词人对于自己鬱不得志的生活感到苦闷,因此将抑压已久的心声藉全词最后一句“算缟綦,何必让男儿,天应忌”爆发出来。“缟綦”,是古时女子所服,证明女子都可与男子一样抒发亡国伤痛的愤慨,而“天应忌”则直接向社会和不合理的女性生活提出了抨击与诘问。142这样的结束体现到顾贞立的豪情壮志,亦反映了她内心不甘就因女性身份而要在闺阁虚度一生的心声。

顾词的“情思”深厚,将自己一生际遇和追求寄託于抒情意象之中,传递出“闺阁词”难以表达的难言隐痛。顾词的意蕴深厚,加上顾贞立生命中不同方面的寂寞情绪,使她的词作更有自己的特色,思想表达更加充沛。

2、意象运用

顾贞立的“闺词雄音”通常以“酒”、“梦”意象去表达自己内心情感。

首先,“酒”在传统中是具有浓厚的男性色彩,通常是用作祭祀、宫宴享乐、或男性士人用以避世忘忧之物,因为酒醉使人忘却烦忧,即使女性喝酒不能如男性般畅快。对顾贞立而言,她从不理会社会传统限制,“喝酒”这样带有强烈男性气质的行为,顾贞立却视为是自然而然的举动。“酒”字频频出现在顾词之中,且表现出只有男性才有的豪气,例如《南乡子.雪》143中︰

高卧不知愁。报道琼瑶已满楼。分付侍儿休拂拭,须留。帘外冰条似玉钩。莫去泛扁舟。潇洒应无我一流。向日豪怀依旧在,能酬。诗满涛笺酒满瓯。

上片描写词人面对漫天风雪,风雪早已遍佈整座高楼,她仍在此景中把酒作诗,悠然自得。顾贞立于下阕自嘲“潇洒应无我一流”,“潇洒”二字展现了词人的豪气,却以“诗满涛笺酒满瓯”承接“向日豪怀依旧在”,既切合了雪景,在诗酒唱酬之际,又表达出非凡情志,令人感受到豪迈、劲疾,情韵不让鬚眉的情感。

以《满江红.中秋旅泊》144为例,

为问嫦娥,何事便、一生担搁。也曾来、百子池边,长生殿角。伴我绮窗朱户影,辜负他碧海青天约。倩回风、迢递寄愁心,随飘泊。五色管,今閒却。千石酒,谁斟酌。想天涯羁旅,鬓丝零落。别梦匆匆偏易醒,远书草草浑难托。判长眠、憔悴过三秋,人如削。

上片开首“为问嫦娥,何事便、一生担搁。”对嫦娥提出发问,其实是在反问自己何事耽搁了一生。“一生担搁”四字带出了顾贞立对于婚姻失败带来的无恨感怀,又回忆起昔日也曾到过“百子池边”、“长生殿角”这些爱情发生地;下片却伤怀“五色管,今閒却。千石酒,谁斟酌。”,从前有再好的文笔如今却閒置,千斤的酒都再没有人和自己斟酌。在词最后,顾贞立慨叹时光已远去,自己亦老去。中秋本是团圆之日,词人却漂泊在外,嫦娥是孤独者的象徵,表达了词人的孤独。同时,亦展现了她对婚姻失败的伤感,更表达了昔日自己有的才气,当初因丈夫才情无法与她合拍而閒却,对应了首句问“何事一生担搁”。顾贞立只能以酒排解愁思,如同士人以酒排解,表达对所嫁非郎的不满与失落,可见其不凡的心性。

在“梦”意象方面,一直抱有豪情壮志的顾贞立虽然知道功业难以实现,内心却从没有放弃,不断徘徊现实和理想,则依靠梦来作自我抒发。对于顾贞立而言,她内心最渴望是希望一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却无力改变作为女性的处境,因此在她的“梦”经常是以逃离人世,飞居于仙界生活,以这种幻想来消解现实面对的坎坷苦困。例如《满庭芳》145

弱絮轻尘,空花幻影,分明身世虚舟。笑孤云野鹤,何事淹没。回忆从前似梦,无端别、业海蜃楼。如今似、槿花临暮,燕子清秋。休休。韶华去也,便琼花难耐,风散云流。多少朱颜绿鬓,空耽误、粉怨脂愁。何须问、唐宫汉苑,终属沉浮。

此词用了很多气势磅礡的意象,例如“空花幻影”、“虚舟”、“业海蜃楼”等,虽然这些意象使词境雄伟,却都是一些幻化之物,略有缥缈之感,这说明了此词其实为词人的梦境。词中没有过于华丽的词藻亦无美豔的色彩,取而代之的只是直白的景色勾画,反而令人有旷达深沉之感。在词的后句“何须问、唐宫汉苑,终属沉浮。”更将人从现在带回“唐宫汉苑”的时空,从现实到回忆从前,发出深沉的感叹,充满了豪迈旷达的传统男性士人特质。

3、词意大于词境

顾贞立的词抛开女性传统的婉美含蓄,放弃了女性所谓“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自我限制146。顾贞立如社会上的男性一样自由,大力将自己的情感、志气挥洒于词中,因此她的词有一种劲直疏宕、一气流转之感。

以《青衫湿.题《断肠草》》147为例︰

倾倒三峡潺潺水,墨气染云烟。有情花月,无端风雨,俱托毫尖。

琼笺写泪,银璫煮字,送尽花年。天公何事,从来酷妒,逸韵韶颜。

词中起句“倾倒三峡潺潺水”形容词人内心澎湃之思,接着“墨气染云烟。”以营造苍凉之意。后句“有情花月,无端风雨,俱托毫尖。”指美好的景色却突然有风雨,并将这些风雨寄託于笔下;上片末句至下片的九句四字句,则是词人直抒其情,做到顿挫铿锵,最后又再次发问“天公何事,从来酷妒,逸韵韶颜。”将悲愤之情全发挥出来。词中并无华丽的修饰凋琢,只见词人一口气将心中压抑的忧恨和不平抒发出来,意大于景,令读者感到其激烈的情感。

再以《满江红.忆远,时蓉滨北游》148为例︰

雁泣西楼,天亦瘦、惨黄愁翠。难消受、长歌当哭,孤灯泻泪。典尽难留嫁日衣,醉来却喜书空字。问断肠、吟就是何题,长门句。屏山静,炉香细。听不了,寒蛩砌。数离愁多少,撑天塞地。故国迷漫残照外,美人宛在潇湘裡。坐闺中、对此可怜宵,人憔悴。

词的开首“雁泣西楼,天亦瘦、惨黄愁翠。”点明季节是秋天,而“天亦瘦”、“难消受”等字句定下了全篇的情感走向,上片描写大量孤独的景物︰“雁泣”、“惨黄愁翠”、“孤灯”等抒发悲恨之情,并写到“长歌当哭”、“孤灯写泪”表达在长夜中面对愁思的行为。下片“屏山静,炉香细。听不了,寒蛩砌。”说明了词人一人在“屏山静,炉香细”环境中,连“寒蛩”即蟋蟀的声音都听不到。词的最后“故国迷漫残照外,美人宛在潇湘裡。坐闺中、对此可怜宵,人憔悴。”顾贞立以“美人”自喻,表达对于故国不堪回首的沦亡之痛,她只能独自一人坐在闺中度过晚上,人都变得憔悴。顾贞立从词中表现出的忧愤以及鬱恨大于她描写出来的寥落秋景,将对故国的伤痛情感充斥于词中。

顾贞立的抒情取向与其心志性情使她偏爱采用格调雄浑的词牌149,尤其《满江红》为最,《全明词》共收录得16首。龙榆生《填词与选调》一文曾指︰

一种曲调之组成,必其人之心有所感,而藉抑扬顿挫之音节以表达之......依曲调以填词,则歌词所表达之情,宜与曲中所表达之情相应。150

由此可见,顾贞立喜于直接抒情,那些可用于尽情宣洩豪情激壮的曲调自然亦是她的首选,亦是使她的词脱去闺阁气的方法,并形成与传统闺阁词不一样的豪壮、劲直词风。

王国维《人间词话》︰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为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151

顾贞立在词中表现的便是一份真感情。顾贞立通常不为词境意象作华丽的铺排,主要以语言直白疏朗为主。顾词中的“意”早已摆脱了女儿气息,转而的是如同英雄般的“傲气”和“怒气”结合,由此形成她心中一种充分而旺盛的精神状态,必须一吐为快的快感。152因此才能形成了这种孤傲劲爽,意大于境的独特词风。

 

三、徐灿与顾贞立闺词雄音相异之处

将顾贞立和徐灿的闺词雄音作对比,可以看出二人风格上的异同之处。

首先,二人的“闺词雄音”的主题、思想内容相近。徐灿与顾贞立都是经历了明清换代的女词人,她们的女性意识都因此而觉醒,对于生活的关注不再局限眼前闺房,而是对社会政治的关心。

徐灿以“闺词雄音”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贞。虽徐灿并非遗民,却有着深厚的遗民情怀,即使丈夫降清仍然在她的词中可见坚守自己爱国的原则,表达乡关之思、亡国之痛、丈夫折节之恨。

以《风流子.同素庵感旧》153为例,

只如昨日事,迴头想、早已十经秋。向洗墨池边,装成书屋;蛮笺象管,别样风流。残红院、几番春欲去,却为个人留。宿雨低花,轻风侧蝶;水晶帘卷,恰好梳头。西山依然在,知何意凭槛,怕举双眸。便把红萱酿酒,只动人愁。谢前度桃花,休开碧沼;旧时燕子,莫过朱楼。悔煞双飞新翼,误到瀛洲。

此词记徐灿与陈之遴回京,首句“只如昨日事,回头想、早已十经秋”从前离京到现在已过十载,重新回到故居并把以前的书房整修,代表着事物的变迁。下句“蛮笺象管,别样风流。”说明异国的纸笔别有风味,其实是对降清表达无奈之情,略带苦涩之感。接着描写“残红院、几番春欲去,却为个人留。”以院落残花、春光欲去而终究未去,以暗示陈之遴多次被罢官最终当上的是清朝官。后面“宿雨低花,轻风侧蝶;水晶帘卷,恰好梳头。”描写小雨低落、花儿显摆、微风轻拂动,词人卷起水晶帘并梳起头髮,若有所思。

下片“西山依然在,知何意凭槛,怕举双眸。便把红萱酿酒,只动人愁。”突如其来,笔力千钧,寥寥十数字已觉悲慨横集。154眼前西山已不再是以前的西山的悲慨,寄託了徐灿对于如今鼎移祚改的愧疚,因此欲把“萱草”,即忘忧草酿酒喝,想要忘却这些旧事,但却“只动人愁”,令到愁思更多。接下句“谢前度桃花,休开碧沼;旧时燕子,莫过朱楼。悔煞双飞新翼,误到瀛洲。”对于“前度桃花”、“旧时燕子”都一律不想再见。末句“悔煞双飞新翼,误到瀛洲。”则沉痛地表达了徐灿对于跟随了陈之遴进朝仕清而感到愤慨。由此词可见,词中写到对国家易代、物是人非的伤痛,以及对丈夫仕清的怨恨。虽然身在闺中,却有着明末清初爱国文人守节气重操守的冰霜之气。155

至于顾贞立,同样以“闺词雄音”的方式表达感世伤怀、亡国伤痛、怀乡之情。顾贞立自小在爱国家庭长大,眼见国破家亡,对她而言亦是伤痛无比。

以《玉蝴蝶.苕谿署中》156为例,

一抹晴空无际,烟光澹荡,微月当楼。点缀平芜,树色暮霭初收。断霞边、慈乌千点,看反哺、争择枝头。漫凝眸。亲帏何处,旅梦难留。飕飕。风吹鬓影,寒生肌粟,唤起千愁。不堪回望,旧家庭院早惊秋。忆当初、栖迟三楚,今日箇、落拓湖州。愿难酬。聊凭斑管,写我心忧。

“苕谿”有二源,出浙江天目山之南者为东苕;出天目山之北者为西苕,“谿”为“溪”,即水源名,而“署”即“官署”,即官员办公的住处。157词的上片描写词人在苕溪署中看到的春景,首句“一抹晴空无际,烟光澹荡,微月当楼。”描写了春天晴空无际亦有明月,“澹荡”指令人和畅,多形容春天的景物158。接着“点缀平芜,树色暮霭初收。断霞边、慈乌千点,看反哺、争择枝头。漫凝眸。亲帏何处,旅梦难留。”此句描写了草木丛生的平原旷野,亦看到“慈鸟”反哺母鸟、争枝头的画面,于是想起“亲帏何处”。“亲帏”指的是父母所居的居所,此处代称父母。

下片一句“不堪回望,旧家庭院早惊秋。”的「旧家」指故国,故国已亡,不堪回望;“忆当初、栖迟三楚,今日箇、落拓湖州。”忆起当初于“三楚”(即今湖南、湖北一带)游息,如今却“落拓”于湖州,“落拓”即贫困失意,境况凄凉,指出今日在湖州却过着贫困失意的生活。词末句“聊凭斑管,写我心忧。”表达出依靠一枝毛笔亦写不出顾贞立忧国之心。对于生活于思想被严酷思想钳制的清代的文人而言,顾贞立在词中直截地表达出沉痛的家国之感,充满了男性士大夫忧国的气魄和爱国豪情。

至于二人在“闺词雄音”的设计上都有各自的创作风格。

首先,徐灿在词以写景为多,她能以不同的意象贯穿于全词以刻画词中画面,并透过这些意象带出想要抒发的情感,或引用不同的典故以达到讽刺的作用,词的意义不断叠加,使词更有深度,这样的手法使情感表现更为强烈。

如徐灿《唐多令.感怀》159一词,词中上片“玉笛送清秋,红蕉露未收。晚香残、莫倚高楼。”先以景写情,以笛声衬秋,以月之有情来带出徐灿的孤寂,并塑造出凄清情景。后句“寒月多情怜远客 长伴我、滞幽洲”以拟人法描写在异乡处看到的明月照着异乡人徐灿的心,像陪伴着她,以月之多情反衬徐灿内心的孤寂。下片“小苑”三句为一层,写到“边愁”和“金戈”充斥于徐灿的生活中,并思念故乡的五湖,在此亦为词意增添了一层有思却归不得的惆怅之情。接着“问五湖、那有扁舟。”用范蠡“功成后以扁舟归隐五湖”的典故诉说着心中梦想隐隐有归隐山林之意。160后句“梦里江声和泪咽,何不向,故园流。”中的“咽”字表达出徐灿现实中哭也不能哭出声来的艰难处境,“梦里江声”便是将徐灿心中的眼泪与滔滔江水结合,融情于景。

此词可见,徐灿的风格以融情入景入主,从秋景开始深化到词人的愁心,再写到月亮照耀孤寂的徐灿,与寒月为伴,其苦情更进一层,最后因愁苦而嚮往扁舟,但对故乡的思念只能在梦中消解。对于景物的刻划很细緻,这样所寄寓家国之感的韵味更悠长。

然而,顾贞立的“闺词雄音”则是意大于景。顾贞立作词主要是表意,创作动机的单纯和情感的强劲使她无暇顾及言词的修饰。161顾词中表达思想、情绪比起凋刻景色更重要,因此才能常有澎湃、一气呵成的豪壮之感。

如《一剪梅》162一词,

九十春光半已残。诗兴阑珊。酒兴阑珊。镜中憔悴不堪看。羞画眉弯。懒画眉弯。涩雨悭风特地酸。不许春閒。不许人閒。年年愁病苦相关。花也长叹。人也长叹。

上片“九十春光半已残。诗兴阑珊。酒兴阑珊。”表达的是词人岁月飞逝,早已变得憔悴,连写诗喝酒的兴致都减少。接着“镜中憔悴不堪看。羞画眉弯。懒画眉弯。”描写自己照镜看到如此憔悴的脸容,便连眉都不想画了,不想再打扮。下片“涩雨悭风特地酸。不许春閒。不许人閒。”涩雨和悭风都特地过来为她伤感;后句“年年愁病苦相关。花也长叹。人也长叹。”慨叹老去的年华都以“愁病苦”相关连,连花也为此长叹,人亦是。全词想表达顾贞立对于年华老去后的愁思。词中不像一般女性词集中一个景色或心绪去作处理,词中没有过于修饰文句的字眼,亦无细密的刻划,只用基本色语,故词境不窄,格调也不弱。由此可见,顾词中的情感透过清疏直白的遣词造句抒发,不追求细致丽密,减少了女性的脂粉气,使词中之情虽多愁苦,却使人读到一种潇洒旷达文人之气。163

第五章 徐灿与顾贞立的“闺词雄音”与“闺阁词”的美感特质比较

一、美感特质的定义

词体相比较其他文体具有一种特殊的美感164,自古以来的词学家对词的特质都是众说纷纭,由于古今语言、文化知识背景的差异让现代人难以拿捏标准。学者叶嘉莹认为词体的诞生以及词体美感特质的演变都与社会时代的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係165,并将词分为“歌辞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三种演化阶段及表现方式166,并于《荔尾词存》提出词体普遍具有“弱德之美”167

“弱德之美”是指贤人君子在处于强大压力下仍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一种品德,并且是采取一种隐曲收敛的姿态,以委婉幽微的形式体现,看似是一种“弱”的状态,但并非“弱者”。简单而言,当词人面对一些残酷的现实,如政治失意、伦理枷锁、人生无常等的压力,采取一种收敛约束的姿态,再用一种委婉曲折的形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经历便造就了他们词作中的“弱德之美”的特质。

 

二、闺阁词的美感特质

明代文坛崇尚自我,重视情欲的风气使当时的女性文人更热切地去追寻爱,然而换来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失落和寂寞,于是女性文人将这些感情投放于词中,借助词来宣洩她们的情感。当时女性的生活空间只限于闺阁亭院,因此“闺阁词”最大的特点是反映女词人在闺阁的生活。一般而言,闺阁词展现的情感和内容是女性真实的人生体验,她们写的都是自身作为女儿、妻子、母亲等各种角色的情感。168

“闺阁词”的美感特质在于“纤婉”,这种特质与女性自身对于外物的灵敏相关,女子天性较男子柔婉含蓄,体物察情更敏感细腻,词体本身亦要求要有深幽之美,因此“闺阁词”通常多纤婉曲折的风格。169

至于明代个性解放思想使词强调言情,这一点亦很适合女性。封建社会的女子,通常与仕途无缘,因此她们的词作都少有男性壮志可言。170女性没有太多的社会道义要承担,她们所写的词都只是闺中的闲聊寂寞,以词记录生活感受,没有过于複杂的情感和意蕴。

“闺阁词”与花间婉约词相近,用香豔的词作吟唱着痴男怨女的离愁别恨或儿女情长,唯一不同的只是“闺阁词”是女词人以自身女性口吻书写,因此表达出的女性情感比起以男性作闺音的方式更为真实且真挚。

 

三、徐灿与顾贞立闺词雄音的美感特质

明代末年,人民经历了切身的家国之痛,“闺阁词”开始有所转变,出现了“闺词雄音”,是当时女性非传统的词作类型。女性模拟男性文人口吻的方式去作词,内容不再规限于闺阁亭院和小情小爱,反而是以更宏大的视野抒发如家国之愁、忧国忧民的情怀,因此“闺词雄音”不同于“闺阁词”的婉约风格,反而偏向豪放,有股男儿气。

徐灿的“闺词雄音”拥有“弱德之美”。她经历国变乱离后的作品都表现出一种在过去女性词作中不曾有过的特质。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压力后,徐灿的后期词作都是以抒写易代遗民之悲为主要内容,更呈现出超越男女性别写作中的差异的“泛性化”色彩。171

徐灿的「闺词雄音」中揉合了家国之感与凄婉哀丽的文字,描述的画面纵然是闺阁或自然之景,却能同时融合对故乡、消逝的时光、故国明朝的经历与历史事件。面对丈夫陈之遴仕清,作为女性、妻子角色的徐灿无疑是处于弱位,但她仍然坚守自己爱国之心,以词作曲折隐喻地讽刺丈夫的仕清的愤慨,如「晚香残,莫倚高楼」(《唐多令.感怀》)告诫陈之遴要及时罢手,又以「悔煞双飞新翼,误到瀛洲」(《风流子.同素庵感旧》)表达自己丈夫仕清后对故国的愧疚。徐灿面对这种的个人境遇,造就了徐灿「闺词雄音」中的「弱德之美」。

徐灿以「闺词雄音」方式在内容上突破了「闺阁」的局限,并做到刚柔并济的效果。词风既保留了闺秀女儿家的纤细委婉,同时,内容上从女词人惯常的“小我”意识和家庭生活转而向世界表达自己对国家社会的关心。徐灿的“闺词雄音”很少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虽然以“闺阁词”的委婉去表达眷恋家国的题材,容易因性别身份而使得朦胧与定型,因此徐灿擅于在词作情感中反復回环,层层叠加意象,继续沿用女性词的婉约风格亦取用辛弃疾、姜夔等传统词人的写作手法,承袭他们使用哀怨的言语寄寓家国之感的做法。172在手法上亦使用了男性士人的使事用典、论断和评说的笔法173,这样既保留女性柔弱风格,亦夹杂了与男性文人相似的情感于词中。

至于顾贞立的“闺词雄音”,则除去“闺阁词”有的女儿气,在内容上多以硬语、干脆语的方式将心中的抑塞之气倾出174,如同男性般的口吻表达对国家社会的感情和志向。因此,顾词打破闺阁词“含蓄不尽之意”的惯例,风格爽朗,如同男子为自己力抒不平、不得志的怨愤。

顾贞立的“闺词雄音”虽依然围绕伤春悲秋、情爱得失,却淡化了女性性别特徵,加深对个体女性命运的关注。在顾贞立眼中,传统女性的价值与形象需要被纠正和重新界定,从她不同词中都可见她对于女性地位低下、女子被束缚的人生而感到鬱闷,如“掠鬓梳鬟,弓鞋窄袖”(《沁园春.掠鬓梳鬟》)表达对传统妇教的抵触情绪、“坠马啼妆,学不就、闺中模样”(《满江红.坠马啼妆》)讽刺庸常女子,实质是讽刺女性被束缚的人生。

顾贞立同样经历了明清易代的政治动荡时期,由于生在官宦之家,因此她从小便有与一般士大夫无异的明耻重节的儒家思想,充满爱国情怀。顾贞立有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却受到性别与礼教的桎梏,如“仆本恨人”、“算缟綦,何必让男儿,天应忌。”(《满江红.楚黄署中闻警》)从以男性自称可见顾贞立刚烈的男儿心志,并痛呼上天以发洩对于性别不平等的悲愤,或“安得长流俱化酒,千觞。一洗英雄儿女肠”(《南乡子》)以塑造英雄形象寄託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或“纵此懒云鬟。换金冠。”(《昭君怨》)扬言将自己头髮剪掉换成男性一样的束髮金冠,传达出巾帼不让鬚眉的斗志。

顾贞立的“闺词雄音”突破了“闺阁词”那种凋红刻翠的闺怨传统,反而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去表达、对抗社会的不公。顾词摒弃娇弱的意象和精緻的语言凋刻,亦很少用典,于是顾词中所展现的都是清疏直白的字句,一气呵成豪壮感,这样的方式使顾贞立词中的情感更独具劲直疏宕的特点。175

虽然顾贞立面对传统社会对于女性不平等以及国破家亡的现实压力,但她选择以冲破“含畜不尽之意”的抒情方式,将自己的感情和盘托出,无疑与词的委婉曲折的“弱德之美”不符,这样的风格有人会认为过于直露浅俗。然而,顾词的思想是雄伟且深厚,不但是表达个人愁思情感,而是抒发对整个世界的女性不公待遇而希望得以改变的悲壮之情,同时又有抒发自己希望如男性一样建功立业的理想,这些情感并非顾贞立为了自娱而书写,亦难以以“闺阁词”的婉约方式来准确承载这种深厚情意。因此,直抒胸臆不但无破坏顾贞立词的美感,反而用在顾词中更能使情感强度加强,抒情力度更大,更具备了刚强有力的风骨。

 

四、小结

“闺词雄音”与传统“闺阁词”相比下,“闺词雄音”突破了“闺阁词”惯常的风格,不论题材内容、情感内涵,“闺词雄音”不但使女性词多了新的审美风格,亦使女性词人走出了闺阁以外的世界。

徐灿与顾贞立的“闺词雄音”,婉约情感变少,内容着重于世变之下,对家国社会的悲愁哀愤︰

徐灿的“闺词雄音”虽具有男性豪放特质,却仍有保留女性“柔”的一面,做到了刚柔并济的效果。这能让词的内容不受性别因素的影响,同时符合词的“弱德之美”的特质。徐词突破了女性传统观念,建立独立思考空间,虽然某部份的词气势澎湃,甚有豪放风格,却没过于明显的男性特质,反而后期徐词似是雌雄之音皆有,这样的方式对于女性词来说都是一大突破。

顾贞立的“闺词雄音”则如男性般呐喊,不再拘泥于闺阁词的含蓄婉约传统之下,取而代之的是对社会直白的谴责和渲泄。顾词能够大胆地表达出女性的自我肯定,表现出巾帼不让鬚眉的气派和自信,从词中淡化自己的女性特徵,完全模拟男性口吻作书写。顾词虽不符合“弱德之美”,但词应由思想内容去判定适用的表现方式,具有“弱德之美”的词纵然是好词, 且能引人感发,但不应以此一概而论。学者邓红梅亦评顾贞立将传统词美原则的囿范完全突破,以孤傲激愤的词气,力抒源于人生际遇、女性命运的清醒谛视。

第六章 总结

徐灿与顾贞立同为明清时期的女词人,二人的词作在经历明清易代后不论内容与风格上都有所转变。徐灿的“闺词雄音”保留了闺阁词的婉约柔情,并在思想内容上改为抒发国家情怀,隐约流露出士人气质却又有女性的纤弱柔美的美感;顾贞立的“闺词雄音”则一反女性柔婉缠绵的特点,以充满男性气慨的方式表达对家国政治、女性平等的理想与忧虑。

第二章以两人的生平和词作流传的情况为背景,从而更了解她们性格与词作风格。徐灿性格既柔亦刚,在经过明清换代后的词作中更能体现出她刚柔并济的风格;顾贞立则比较刚强豪爽,顾词的风格一直以来都是採取相较自由的形式,明清换代后更能展现出顾贞立与其词的豪情与真性情。

第三章针对明末清初的闺词雄音作分析。“闺词雄音”是女性词人以模彷男性文人口吻去写词,以此寄託与抒发闺阁词不同的情感,特别是经历了改朝换代的转变后,女性以彷傚男性词的风格表达出自我感受。

第四章则针对徐灿与顾贞立的“闺词雄音”作对比。徐灿的“闺词雄音”是在明亡之后,词作的思想内容主要表达家国之思和为国亡而心忧的兴亡之感,充满男性士人之气。顾贞立的“闺词雄音”同样流露关切国家兴亡的心,更多的是表达对于女性身份而不能建功立业的性别悲愤,有巾帼不让鬚眉的气概。

再者,二人在书写“闺词雄音”的手法方面,徐词的意蕴反复叠加,配合不同意象和用典使情感融于描写的景物之中,令词的美感与艺术价值增加;顾词则是“意大于境”,词中使用男性特质的意象,亦没有过多的凋饰用语,使词作的情感一气呵成地倾出,形成孤傲劲爽,意大于境的独特词风。

第五章美感特质比较中,以“弱德之美”作为比较标准,针对二人的“闺词雄音”与传统“闺阁词”作对比。徐词的闺词雄音保留了闺阁词婉约曲折的基础,融入家国情怀的男性情感,做到委婉幽微亦模煳了性别界限,同时具备了女性的柔婉和男性的雄健。顾词的闺词雄音则冲破闺阁词传统的抒情方式,以完全模彷男性口吻,直抒胸臆以抒发情感,充满了男性文人的气势,却有别于词“弱德之美”的美感特质。

综上所述,可见徐灿与顾贞立突破了闺阁词传统,从词中融入男性特质,亦可见二人在“闺词雄音”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与美感特质异同之处。唯学术视野与水平能力有限,未能更全面和深入探讨二人的全部词作,望未来有其他学者作进一步研究。通过研究,亦望能以加深二人词作的认识,藉此窥见明清女性词的发展历程与开拓意义。

参考文献

(一)专着

1.王国维着︰《人间词话》(中国︰朴社,1926年),页9。

2.(加拿大)方秀洁、(美国)魏爱莲编︰《跨越闺门 明清女性作家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页12-13。

3.弗洛伊德着,张燕云译︰《梦的释义》(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页429。

4.合山究着,萧燕婉译︰《明清时代的女性与文学》(臺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12月),页486。

5.吴永萍、张淑琴、杨泽琴着︰《清代三大女词人研究》(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2010年8月),页2-80。

6.何宇轩︰《言为心声—明清时代女性声音与男性气慨之建构》(臺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11月),页165-168。

7.李惠仪着,许明德译︰《明清文学中的女子与国难》(臺湾︰国立臺湾大学,2022年10月),页56-59,69。

8.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 全清词编纂研究室编︰《全清词 顺康卷 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页439-458。

9.(美)孙康宜着,李奭学译︰《词与文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页186。

10.胡晓明 主编︰《历代女性诗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9月),页367-371。

11.孙康宜、宇文所安 主编︰《剑桥中国文学史(下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6月)。

12.孙克强、杨博庆主编︰《历代闺秀词话》(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年9月),页63。

13.张宏生编︰《全清词.顺康卷补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页66,444-457。

14.张宏生︰《清代词学的建构》(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页165。

15.陈顾远︰《中国婚姻史》(湖南︰岳麓书社,1998年),页230。

16.陈维崧︰《妇人集》(中国:中华书局,1985年),页7,1956。

17.陈廷焯︰《词则 上册》《大雅集》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页24。

18.郭延礼、郭蓁︰《秋瑾集.徐自华集》(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页467。

19.叶恭绰︰《全清词钞 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页1730。

20.叶嘉莹着︰《性别与文化 女性词作美感特质之演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页5,219,242。

21.叶嘉莹着︰《词体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3。

22.叶嘉莹着:《词学新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页195。

23.叶嘉莹 《迦陵杂文集》(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页199。

24.黄嫣梨︰《月痕休到深深处—徐灿词注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页1-102。

25.程郁缀︰《徐灿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

26.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页289。

27.邓红梅︰《女性词史》(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页1-21,183,210-211,257-263。

28.刘玉来︰《秋瑾诗词注释》(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页316。

29.钱仲联︰《元明清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年),页128。

30.龙榆生︰《填词与选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页176。

31.谢秋萍︰《吴藻词》(上海︰上海教育书店,1947年),页11。

32.聂欣晗︰《清代女性诗学与文化》(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年1月),页156。

33.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 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页2810-2839。

 

(二)论文集

1.(加拿大)李小荣︰〈英雄主义的性别化︰明清女性的《满江红》词〉,叶哗、颜子楠编︰《西海遗珠︰欧美明清诗文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10月),页366-398。

 

(三)学位论文

2.玄柄勋︰《李贽与许筠的女性观》(臺湾︰东吴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6月),页71-92。

3.李豔菁︰《徐灿及其《拙政园诗馀》》(福建︰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8月),页1-52。

4.李珒珒︰《清代三位杰出女词人研究》(辽宁︰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5月),页1-76。

5.李漩︰《明末清初女词人的性别书写》(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4月),页1-51。

6.李晓宁︰《顾贞立、吴藻词比较研究》,(湖南︰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9年6月),页1-119。

7.夏文莉︰《叶嘉莹词学理论研究 ——以其「词体美感特质」论为中心》(安徽︰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9年4月),页1-56。

8.张晓燕︰《顾贞立及其词研究》(甘肃︰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5月),页1-90。

9.杨泽琴︰《徐灿词研究》(甘肃︰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5月),页1-68。

10.靳宁宁︰《明末清初才女群体家族性特徵研究》(郑州︰中原工学院,硕士论文,2013年3月),页1-48。

11.魏芹︰《清代「闺词雄音」研究—以顾贞立、吴藻、秋瑾为中心》(安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9年6月),页1-50。

12.刘萱仪︰《明代女词人词作研究》(广东︰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21年5月),页1-256。

 

(四)期刊

1.王力坚︰《清代「闺词雄音」的二难困境》,转引自《中华词学》第三辑(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页222-233。

2.王敏、尚继武︰〈女中双秀胜须眉 才情辞采惊天人—从柳如是、吴藻文学创作看明清女性意识〉,《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第2期(2005年),页146-149。

3.文革红︰〈清代闺秀词的代表—徐灿词研究〉,《理论视察》第4期(2004年),页87-88。

4.史卉︰〈中国古代男性形貌审美风尚流变及其当代影响〉,《山东社会科学》第6期(2021年),页102-108。

5.米彦青︰〈试论女性词在明末清初词学思想衍变中的轨迹〉,《文学评论》第4期(2012年),页50-57。

6.宋耕︰〈男性研究的历史维度与现实意义〉,《东吴学术》第5期(2018年),页130-137。

7.李舜华︰〈「女性」与「小说」与「近代化」——对明以来迄晚清民初性别书写的重新思考〉,《明清小说研究》第3期(2001年),页124-138。

8.汪青云︰〈清代女性词人自我形象的重塑〉,《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1期(2007年),页100。

9.周丽晨︰〈「扫眉才子」奇「鸣鸾」—从《栖香阁词》看顾贞立形象〉,《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5期(2018年),页73-76。

10.韦玲娜︰〈苦难时代女性的生命悲歌—论易安词与湘苹词〉,《学术论坛》第4期(1999年),页73-75。

11.段继红︰〈论清代着名女词人徐灿爱国词〉,《名作欣赏》第24期(2006年),页5-7。

12.柳佳汝︰〈巾帼傲骨:从闺秀词看顾贞立的女性主体意识〉,《青年文学家》第8期(2022年),页157-160。

13.徐燕婷︰〈民国中后期女性词的苏辛词风及其词史意义〉,《文艺理论研究》第41期(2021年),页210-218。

14.孙欣婷︰〈浅论近代女性词的美感特质〉,《上饶师范学报》第41卷第1期(2021年),页55-60。

15.秦妙︰〈风格独特的顾贞立词〉,《名作欣赏》第2期(2014年),页92-93。

16.郭延礼︰〈明清女性文学的繁荣及其主要特徵〉,《文学遗产》第6期(2002年),页68-78。

17.张毅︰〈历人间沧桑 望云卷云舒—清初女词人徐灿生平考〉,《龙岩师专学报》第1期(2000年),页11-13。

18.张毅︰〈略论李清照与徐灿词之异同〉,《龙岩师专学报》第1期(2005年),页48-51。

19.张毅︰〈评徐灿《拙政园诗馀》〉,《漳州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2003年),页46-50。

20.张豔豔、刘鑫︰〈析徐灿词中的燕子意象〉,《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6期(2013年),页37-39。

21.张宏生︰〈偏离与靠拢︰徐灿与词学传统〉,《暨南学报》第2期(2005年),页56-62。

22.陈家庆︰〈论苏辛词〉,《天风杂誌》第1期(1930年),页23-24。

23.张雨︰〈「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试论徐灿《拙政园诗馀》的黍离之悲〉,《陝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4期(2007年),页67-70。

24.黄育阳︰〈明清女性词坛创作初探〉,《老区建设》第6期(2015年),页22-24。

25.乔以钢︰〈近百年中国古代文学的性别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2008年),页144-155。

26.杨萍︰〈清代女性词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东北师大学报》第6期(2005年),页75-81。

27.杨霖︰〈明清女诗人「去女性化」现象论析〉,《华桥大学学报》第6期(2018年),页115-124。

28.赵雪沛︰〈孤愤与苍凉交织的顾贞立词〉,《北京大学学报》第3期(2006年),页79-85。

29.赵宣竹︰〈顾贞立词的屈骚精神〉,《南通大学学报》第29卷02期(2013年),页46-49。

30.邓红梅︰〈孤傲劲爽的顾贞立词〉,《山东师大学报》第3期(1996年),页80-85。

31.骆新泉︰〈论顾贞立的不凡心性和不堪身世〉,《许昌学院学报》第1期(2015年),页47-51。

32.薛青涛︰〈论明代闺秀词人的「女性书写」及其词史意义〉,《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第3期(2010年),页89-92。

33.魏琳︰〈清代女词人徐灿作品的家国情怀〉,《甘肃高师学报》01期(2008年),页35-37。

 

脚注 :

1. 明末初清的女词人,据胡文楷《历代妇女着作考》统计,中国古代女作家约四千馀人,当中出自明清两代的便佔了当中百分九十以上。

2. 郭延礼︰〈明清女性文学的繁荣及其主要特徵〉,《文学遗产》第6期(2002年),页68。

3. 邓红梅︰《女性词史》(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页1-21。

4. 张毅︰〈历人间沧桑 望云卷云舒—清初女词人徐灿生平考〉,《龙岩师专学报》第1期(2000年),页11-13。

5. 赵雪沛︰〈关于女词人徐灿生卒年及晚年生活的考辨〉,《文学遗产》第3期(2004年)第3期,页95-100。

6.陈维崧︰《妇人集》转引自张毅︰〈略论李清照与徐灿之异同〉,《龙岩师专学报》第1期(2005年),页48。

7.张毅︰〈略论李清照与徐灿词之异同〉,《龙岩师专学报》第1期(2005年),页48-51。

8.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转引自同前注,页48。

9.韦玲娜︰〈苦难时代女性的生命悲歌—论易安词与湘苹词〉,《学术论坛》第4期(1999年),页73-75。

10.张毅︰〈评徐灿《拙政园诗馀》〉,《漳州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2003年),页46-50。

11.文革红︰〈清代闺秀词的代表—徐灿词研究〉,《理论视察》第4期(2004年),页87-88。

12.邓红梅︰《女性词史》,页183、263。

13. (清)施淑仪 辑︰《清代闺阁诗人徵略》,转引自 张晓燕︰《顾贞立及其词研究》(甘肃︰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5月),页4。

14. 徐树敏、钱岳辑《众香词辑评.礼集》转引自 孙克强、杨博庆主编︰《历代闺秀词话》(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年9月),页63。

15.骆新泉︰〈论顾贞立的不凡心性和不堪身世〉,《许昌学院学报》第1期(2015年)。

16.邓红梅︰〈孤傲劲爽的顾贞立词〉,《山东师大学报》第3期(1996年),页80-85。

17.秦妙︰〈风格独特的顾贞立词〉,《名作欣赏》第2期(2014年),页92-93。

18.赵雪沛︰〈孤愤与苍凉交织的顾贞立词〉,《北京大学学报》第3期(2006年),页79-85。

19.魏芹︰《清代『闺词雄音』研究—以顾贞立、吴藻、秋瑾为中心》(安徽︰安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9年6月),页41。

20.王力坚︰《清代「闺词雄音」的二难困境》,转引自《中华词学》第三辑(江苏︰东南大学出

版社,2002年),页222-233。

21.(加拿大)方秀洁、(美国)魏爱莲编︰《跨越闺门 明清女性作家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页12-13。

22.吴永萍、张淑琴、杨泽琴着︰《清代三大女词人研究》(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2010年8月),页2-3。

23.叶嘉莹着︰《性别与文化 女性词作美感特质之演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页5。

24.宋耕︰〈男性研究的历史维度与现实意义〉,《东吴学术》第5期(2018年),页132。

25.史卉︰〈中国古代男性形貌审美风尚流变及其当代影响〉,《山东社会科学》第6期(2021年),页104。

26.李舜华︰〈「女性」与「小说」与「近代化」——对明以来迄晚清民初性别书写的重新思考〉,《明清小说研究》第3期(2001年),页131。

27.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页289。

28.张宏生︰《清代词学的建构》(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页165。

29.吴永萍、张淑琴、杨泽琴着︰《清代三大女词人研究》,页6。

30.陈顾远︰《中国婚姻史》(湖南︰岳麓书社,1998年),页84。

31.张毅︰〈历人间沧桑 望云卷云舒—清初女词人徐灿生平考〉,页11。

32.陈维崧︰《妇人集》(中国: 中华书局,1985年),页7。

33.吴永萍、张淑琴、杨泽琴着︰《清代三大女词人研究》,页11。

34.杨泽琴︰《徐灿词研究》(甘肃︰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5月),页1。

35.程郁缀︰《徐灿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

36.黄嫣梨︰《月痕休到深深处—徐灿词注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7.李珒珒︰《清代三位杰出女词人研究》(辽宁︰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5月),页23。

38.张晓燕︰《顾贞立及其词研究》(甘肃︰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5月),页7-8。

39.骆新泉︰〈论顾贞立的不凡心性和不堪身世〉,页47。

40.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 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页2811。

41.周丽晨︰〈「扫眉才子」奇「鸣鸾」—从《栖香阁词》看顾贞立形象〉,《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5期(2018年),页73。

42.骆新泉︰〈论顾贞立的不凡心性和不堪身世〉,页48。

43.陈元龙《家传》转引自 李豔菁︰《徐灿及其《拙政园诗馀》》(福建︰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8月),页12。

44.(美)孙康宜︰《词与文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页186。

45.黄嫣梨︰《月痕休到深深处—徐灿词注评》,页9。

46.同上注,页25。

47.魏晋时期文人团体「竹林七贤」中的嵇康,与阮籍齐名,并称嵇阮。两人诗文齐名,皆以嗜酒、孤高不阿着称。

48.邓红梅︰《女性词史》,页257-259。

49.张晓燕︰《顾贞立及其词研究》,页36。

50.顾贞立《望江南》其九︰「东亭好,无事掩深闺。痛饮长歌红烛夜,沉香小像曲屛西。何处不堪题。」引自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 第五册》,页2811。

51.邓红梅︰《女性词史》,页259。

52.顾贞立《虞美人》︰ 「暗伤亡国偷弹泪。此夜如何睡。月明何处断人肠。最是依然歌舞、宴昭阳。几年嚐遍愁滋味。难觅食无愁地。欲笺心事寄嫦娥。为问肯容同住、广寒麽。」引自 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 第五册》,页2817。

53. 明代 张綖︰「按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像恢弘,盖亦存乎其人」。

54.「女性因自然性别使然,擅长柔情抒写,秀丽婉转的风格通常是女性创作诗词的主要审美特徵。」参考自 聂欣晗︰《清代女性诗学与文化》(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年1月),页156。

55.周淑舫︰《中国女性文学发展览论》(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页230。

56.邓红梅︰《女性词史》,页211。

57.同上注,页210。

58.王敏、尚继武︰〈女中双秀胜须眉 才情辞采惊天人—从柳如是、吴藻文学创作看明清女性意识〉,《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第2期(2005年),页146。

59.谢秋萍︰《吴藻词》(上海︰上海教育书店,1947年),页11。

60.何宇轩︰《言为心声—明清时代女性声音与男性气慨之建构》(臺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11月),页168。

61.(加拿大)李小荣︰〈英雄主义的性别化︰明清女性的《满江红》词〉,叶哗、颜子楠编︰《西海遗珠︰欧美明清诗文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10月),页372。

62.徐燕婷︰〈民国中后期女性词的苏辛词风及其词史意义〉,《文艺理论研究》第41期(2021年),页212。

63.郭延礼、郭蓁︰《秋瑾集.徐自华集》(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页467。

64.杨霖︰〈明清女诗人「去女性化」现象论析〉,《华桥大学学报》第6期(2018年),页115。

65.李惠仪着,许明德译︰《明清文学中的女子与国难》(臺湾︰国立臺湾大学,2022年10月),页55。

66.聂欣晗︰《清代女性诗学与文化》(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年1月),页158。

67.李惠仪着,许明德译︰《明清文学中的女子与国难》(臺湾︰国立臺湾大学,2022年10月),页59。

68.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 全清词编纂研究室编︰《全清词 顺康卷 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页444。

69. 隋堤︰「隋炀帝开通济渠,沿堤栽种杨柳,故后世多称柳堤为隋堤。」见自 黄嫣梨︰《月痕休到深深处—徐灿词注评》,页31。

70.张宏生编︰《全清词.顺康卷补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页66。

71.刘萱仪︰《明代女词人词作研究》(广东︰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21年5月),页123。

72.(加拿大)李小荣︰〈英雄主义的性别化︰明清女性的《满江红》词〉,叶哗、颜子楠编︰《西海遗珠︰欧美明清诗文论集》,页367。

73.同上注,页374。

74.合山究着,萧燕婉译︰《明清时代的女性与文学》(臺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12月),页486。

75.叶恭绰︰《全清词钞 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页1730。

76.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77.徐灿《踏莎行.初春》引自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 全清词编纂研究室编︰《全清词 顺康卷 第一册》,页447。

78.黄嫣梨︰《月痕休到深深处—徐灿词注评》,页45。

79.李惠仪着,许明德译︰《明清文学中的女子与国难》,页69。

80.何宇轩︰《言为心声—明清时代女性声音与男性气慨之建构》(臺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11月),页165。

81.邓红梅︰《女性词史》,页259。

82.刘玉来︰《秋瑾诗词注释》(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页316。

83.弗洛伊德着,张燕云译︰《梦的释义》(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页429。

84.刘萱仪︰《明代女词人词作研究》,页157。

85.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 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页2815。

86.乔以钢︰〈近百年中国古代文学的性别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2008年),页147。

87.黄育阳︰〈明清女性词坛创作初探〉,《老区建设》第6期(2015年),页22。

88.米彦青︰〈试论女性词在明末清初词学思想衍变中的轨迹〉,《文学评论》第4期(2012年),页53。

89.刘萱仪︰《明代女词人词作研究》,页113。

90.魏芹︰《清代「闺词雄音」研究—以顾贞立、吴藻、秋瑾为中心》(安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9年6月),页37。

91.徐灿《满庭芳.丁丑春贺素庵及弟,时中丞翁抚蓟奏捷。先太翁举万曆进士,亦丁丑也》︰「丽日重轮,祥云五色,噌吰玉殿名传。紫袍珠勒,偏称少年仙。最喜重华奕叶,周花甲、刚好蝉联。泥金报,龙旂虎帐,歌凯沸春筵。瑶池,初宴罢,冰肌雪骨,文彩翩然。拜木天新命,紫禁亲诠释。道是鸡窗别也,从今始、再理芸编。营灯话,丝纶世掌,何以答尧天。」引自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 全清词编纂研究室编︰《全清词 顺康卷 第一册》,页452。

92.杨泽琴︰《徐灿词研究》(甘肃︰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5月),页14。

93.徐灿《永遇乐.舟中感旧》引自 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 全清词编纂研究室编︰《全清词 顺康卷 第一册》,页456。

94.黄嫣梨︰《月痕休到深深处—徐灿词注评》,页98。

95.段继红︰〈论清代着名女词人徐灿爱国词〉,《名作欣赏》第24期(2006年),页6。

96.吴永萍、张淑琴、杨泽琴着︰《清代三大女词人研究》,页49。

97.同上注,页52。

98.《苏幕遮.秋老》引自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 全清词编纂研究室编︰《全清词 顺康卷 第一册》,页449。

99.黄嫣梨︰《月痕休到深深处—徐灿词注评》,页52。

100.同上注。

101.(美)孙康宜着,李奭学译︰《词与文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页191。

102.徐灿《少年游.有感》引自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 全清词编纂研究室编︰《全清词 顺康卷 第一册》,页444。

103.陈维崧︰《妇人集》(中国: 中华书局,1985年),页1956。

104.陈廷焯︰《词则 上册》《大雅集》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页24。

105.黄嫣梨︰《月痕休到深深处—徐灿词注评》,页28。

106.「金尊」︰珍贵的酒器。出自李白《将进酒》︰「莫使金尊空对月。」

107.「琵琶恨」︰谓亡国之痛。出自杜甫《咏怀古迹》︰「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08.「胭脂井」︰史载隋兵南下,克台城,陈后主与妃张丽华、孔贵嫔坐视无计,俱投此井,为隋兵俘虏。

109.吴永萍、张淑琴、杨泽琴着︰《清代三大女词人研究》,页55。

110.徐灿《念奴娇.初冬》引自 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 全清词编纂研究室编︰《全清词 顺康卷 第一册》,页455。

111.吴永萍、张淑琴、杨泽琴着︰《清代三大女词人研究》,页73。

112.徐灿《少年游.有感》引自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 全清词编纂研究室编︰《全清词 顺康卷 第一册》,页444。

113.徐灿《踏莎行.初春》引自同前注,页447。

114.反用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乾,梨花一枝春带雨」,喻意年幼顺治登位,其母亲新寡,并未似梨花一枝带雨,反而得以辅助顺治,有了依靠。

115.张豔豔、刘鑫︰〈析徐灿词中的燕子意象〉,《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6期(2013年),页39。

116.同注113。

117.叶嘉莹着︰《性别与文化 女性词作美感特质之演讲》,页219。

118.张雨︰〈「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试论徐灿《拙政园诗馀》的黍离之悲〉,《陝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4期(2007年),页69。

119.徐灿《满江红.感事》引自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 全清词编纂研究室编︰《全清词 顺康卷 第一册》,页455。

120.胡晓明 主编︰《历代女性诗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9月),页367。

121.陈后主《玉树后庭花》,代表亡国之音。

122.蹄血杜鹃,是古代蜀国望帝失去家国和爱人之后化为的鸟,代表亡国者的灵魂,发出不死的哀呜。

123.《南史.朱异传》︰「(梁武帝)尝夙兴至武德阁口,独言︰『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引自胡晓明主编︰《历代女性诗词鉴赏辞典》,页368。

124.「金戈」︰金属制的兵器。

125.「斧钺」︰「兵器」。《国语.鲁语》上︰「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注︰「斧钺,军器。」

126.「楼船」︰「有楼的战船。」

127.吴永萍、张淑琴、杨泽琴着︰《清代三大女词人研究》,页80。

128.徐灿《风流子.同素庵感怀》引自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 全清词编纂研究室编︰《全清词 顺康卷 第一册》,页457。

129.胡晓明 主编︰《历代女性诗词鉴赏辞典》,页371。

130.徐灿《唐多令.感怀》引自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 全清词编纂研究室编︰《全清词 顺康卷 第一册》,页448-449。

131.李惠仪着,许明德译︰《明清文学中的女子与国难》,页59。

132.顾贞立《浪淘沙.和纤月》引自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 第五册》,页2836。

133.李漩︰《明末清初女词人的性别书写》,页31。

134.顾贞立《满江红.赠薛夫人》引自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 第五册》,页2836。

135.顾贞立《沁园春.掠鬓梳鬟》引自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 第五册》,页2816。

136.柳佳汝︰〈巾帼傲骨:从闺秀词看顾贞立的女性主体意识〉,《青年文学家》第8期(2022年),页160。

137.秦妙︰〈风格独特的顾贞立词〉,《名作欣赏》第2期(2014年),页92。

138.赵宣竹︰〈顾贞立词的屈骚精神〉,《南通大学学报》第29卷02期(2013年),页47。

139.顾贞立《虞美人》引自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 第五册》,页2817。

140.张晓燕︰《顾贞立及其词研究》,页55。

141.顾贞立《满江红.楚黄署中闻警》引自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 第五册》,页2815。

142.骆新泉︰〈论顾贞立的不凡心性和不堪身世〉,《许昌学院学报》第1期(2015年),页49。

143.顾贞立《南乡子.雪》引自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 第五册》,页2824。

144.顾贞立《满江红.中秋旅泊》引自同上注,页2820。

145.顾贞立《满庭芳》引自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 第五册》,页2830。

146.赵雪沛︰〈孤愤与苍凉交织的顾贞立词〉,《北京大学学报》第3期(2006年),页82。

147.顾贞立《青衫湿.题断肠草》引自 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 第五册》,页2818。

148.顾贞立《满江红.忆远,时蓉滨北远》引自同上注,页2819。

149.赵雪沛︰〈孤愤与苍凉交织的顾贞立词〉,页83。

150.龙榆生︰《填词与选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页176。

151.王国维着︰《人间词话》(中国︰朴社,1926年),页9。

152.邓红梅︰〈孤傲劲爽的顾贞立词〉,页84。

153.徐灿《风流子.同素庵感旧》引自张宏生编︰《全清词.顺康卷补编》,页457。

154.黄嫣梨︰《月痕休到深深处—徐灿词注评》,页100。

155.魏琳︰〈清代女词人徐灿作品的家国情怀〉,页36。

156.顾贞立《玉蝴蝶.苕谿署中》引自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 第五册》,页2815。

157.钱仲联︰《元明清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年),页128。

158.同上注。

159.徐灿《唐多令.感怀》引自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 全清词编纂研究室编︰《全清词 顺康卷 第一册》,页448-449。

160.黄嫣梨︰《月痕休到深深处—徐灿词注评》,页58。

161.张晓燕︰《顾贞立及其词研究》,页64。

162.顾贞立《一剪梅》引自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 第五册》,页2813。

163.张晓燕︰《顾贞立及其词研究》,页65。

164.夏文莉︰《叶嘉莹词学理论研究 ——以其「词体美感特质」论为中心》(安徽︰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9年4月),页21。

165. 「词之内容与风格既经历了漫长的演进和变化,词之美感特质与历史之世变更形成了互为因果的多重複杂之关係。」参考自叶嘉莹着:《词学新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页195。

166. 叶嘉莹着︰《词体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3。

167. 叶嘉莹 《迦陵杂文集》(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页199。

168. 薛青涛︰〈论明代闺秀词人的「女性书写」及其词史意义〉,《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第3期(2010年),页90。

169. 赵雪沛︰〈孤愤与苍凉交织的顾贞立词〉,页83。

170. 黄育阳︰〈明清女性词坛创作初探〉,《老区建设》第6期(2015年),页24。

171.李漩︰《明末清初女词人的性别书写》(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4月),页39

172.李惠仪着,许明德译︰《明清文学中的女子与国难》(臺湾︰国立臺湾大学,2022年10月),页56。

173.叶嘉莹着︰《性别与文化 女性词作美感特质之演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页242。

174.邓红梅︰〈孤傲劲爽的顾贞立词〉,页85。

175.邓红梅︰《女性词史》,页263。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