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4.07.24

 

〈徐燦與顧貞立詞作的男子氣概書寫比較〉

顧倩而

2024年4月19日

提要

明清時期是女詞人最蓬勃的時期,學界針對明清個別女性詞人的“閨詞雄音”研究較少。本文會針對徐燦與顧貞立的“閨詞雄音”探討當中展現與傳統女性截然不同、前所未有的女性精神面貌。

首章先概述研究現況,並為“閨詞雄音”相關概念作定義。

次章介紹徐燦及顧貞立的生平、個性、詞作流傳情況。可見生活經歷和性格影響着她們寫閨詞雄音的風格︰徐詞剛柔並濟,顧詞剛健豪爽。

三章解讀“閨詞雄音”。可見閨詞雄音是女詞人以模仿男性文人口吻書寫詞作抒發家國之感與性別牢騷。

四章從不同面向去分析並歸納出徐燦與顧貞立的“閨詞雄音”。徐燦保留了詞的婉約,後融入男性士人之氣,達到既剛亦柔的詞風;顧貞立則突破了閨閣詞的婉約傳統,完全模仿男性口吻,達到一氣呵成的豪壯之感。

五章比較二人的閨詞雄音和閨閣詞的美感特質。徐燦保留了閨閣詞的婉約詞風,達到詞“弱德之感”的美感特質;顧貞立詞則以豪壯詞風為主,並不符合“弱德之感”。

六章總結研究成果。

望探討有助鞏固兩人的詞壇地位,加深明清女性詞發展。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價值

明清時期參與文學活動的女性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多,從這些活躍於文壇的女文人之詞作中,除了擁有婉約、文雅的女性風格外,亦有不少有別於一般女性詞的審美,當中以徐燦和顧貞立的詞作最為突出,都是具有豪情蕩氣、英雄意識,較偏向男性風格的佳出,她們對於女性詞史有着重要的研究價值。本文擬將兩人詞作中的思想內蘊及藝術形式加以分析,探討當中展現與傳統女性截然不同的、前所未有的女性精神面貌,再結合兩人身處的時代背景,並加以比較,探究異同。

 

二、研究意義

研究兩人詞作中男子氣概書寫的具體意義如下︰

第一,徐燦和顧貞立的詞作能清楚反映明清女性的生活與心境,有助我們更了解傳統閨秀詞人在詞作中排解憂愁的方式,亦能將與詞史相結合,使女性文學及詞史的發展能變得全面。

第二,為女性文學破除傳統觀念。女性文學的發展因女性地位而一直受到限制,人們對女性所創作的作品一早已有先入為主的想法。通過研究女性詞作中展現男性氣質,能為女性文學展現多樣性,打破世俗對女詞人的固有想法,從而更全面地認知到女詞人對中國詞史發展的重要性。

第三,推動明清時代女性詞的研究。女性的詞於整個女性文學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明清時代是女作家最蓬勃的時期。以往都有不少的女性文人是傑出不凡,但礙於傳統社會對女性的局限,以致女性文學長期被排擠於主流文學之外,因此人們對女性文學的研究亦相對較少。故望藉此能使女性詞,甚至女性文學能得到更多關注。

 

三、文獻回顧

詞體自唐宋產生以來便傾向以女性視角為主,用以表達對社會、人生感慨為內容。當時的詞壇雖以男性詞人為主,但也有傑出的女性詞人,如李清照、朱淑真等,這亦代表着女性文學的崛起。明清兩代便是女性文學最繁盛的時期。1

明清兩代的詞作研究一直都未有太大進展。學者郭延禮曾指

中國現代對於明朝中後期的女性作家的研究甚差2

雖然詞壇風尚與社會文化的改變已帶動女性詞的發展,明清時期的女性詞作經現時整理後的數量亦是可觀的,但在針對女性詞學的研究上,比較少有整體的審視和個案研究。故本文擬針對明清時期的徐燦和顧貞立的詞作作為研究對象,就明末清初的社會與女性際遇的背景,配合她們詞作中表現出的風格、思想作介紹,再為“閨詞雄音”的特點、審美特徵、常見的題材、意象、思想內容進行解讀,後以兩人在詞中書寫出“男子氣概”的特色與異同,與“詞”的美感特質進行對比。望能為女性詞學開展新的探討方向,繼而提高女性詞的文學地位及關注。

先概括徐燦的研究狀況。徐燦主要創作詩、詞,詞作著有《拙政園詩餘》三卷,以小令、中調、長調分卷,共收詞九十九首。最先由其丈夫陳之遴為《拙政園詩餘》編次和作序。《全清詞.順康卷》第一冊已將《拙政園詩餘》中徐燦的九十九首詞收錄其中。

近年對徐燦詞作的相關研究都是集中於整理詞篇與生平、評價。鄧紅梅《清代詞壇奇花—徐燦詞》3一文中,分析了徐燦生平與詞藝;黃嫣梨《清代四大女詞人》則對徐燦的詞作作了深入的思想分析。然而,不同學者都發表了徐燦與其詞相關的論文。以下將學者研究分為三類作闡述︰

(一)徐燦的生平考辨

張毅將徐燦的生平和明清二朝發生的事一同進行了梳理,指出徐燦面對始歷恬愉,晚遭坎坷的了然心境4;趙雪沛則指出學界對徐燦生平的考辨非常薄弱5,由於史無記載徐燦的生卒年,不同學者對徐燦之生平持各種意見,因此只能以推論形式對其生卒年及晚年生活進行考辨。有關徐燦生平將於本文第二章詳述。

(二)將徐燦與李清照作比較的研究

李清照與徐燦分別是宋代與清代兩位著名的女詞人,陳維崧《婦人集》中對徐燦評價

徐湘苹(名燦)才鋒遒麗,生平著小詞絕佳。蓋南宋以來,閨房之秀,一人而已。其詞娣視淑真,姒畜清照6

張毅〈略論李清照與徐燦詞之異同〉7分析徐燦與李清照的詞作中的婉約與豪放風格之異同;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亦曾評徐燦詞“前則李清照,後則徐湘萍”8。韋玲娜指出兩人的經歷相似,並說明女性特有的深摯、柔婉、敏銳、濃烈的憂鬱情懷,隨着經歷歷史變遷、民族苦難、人生厄運,而轉變成變徵之音,抒黍離之悲、桑梓之思9,文中更對比兩人的生平經歷與詩詞,指出徐燦與李清照同為自身時代的女性代言人。由此可見,徐燦在詞學上的成就及造詣是不容置疑。

(三)徐燦詞作中的思想意蘊的研究

張毅闡述了徐燦於不同時期所寫的詞作可以分為兩個階段10︰明亡前與明亡後。

明亡前,徐燦的詞作多是閨中唱酬之作,直到其丈夫入京為官,需要與他分離,她的詞中便多了一份離愁別緒的淒婉之情,更經常愁苦懷人;明亡後,徐燦的詞作傾向寫時代轉變的滄桑,充滿了悲痛、沉重的故國之思。再之後文革紅集中分析了徐燦部份詞中的相思、思鄉及興亡之情,並評價徐燦於詞中所用的藝術手法高超。11

總結而言,前人對徐燦的研究大多集中於其生平及詞作的審美特色上,雖然評價都是很高的,但只有對個別篇甚作點評,研究未夠深入。

再概括顧貞立的研究狀況。顧貞立著有《秋水集》、《晉稗梨莊遺集》、《餐霞子集》等,現僅存《栖香閣詞》兩卷,共一百六十四首;《全明詞》第五冊存其詞一百一十五首。

學界對於顧貞立的評價亦很高。鄧紅梅《女性詞史》中形容顧貞立的詞在整個清代女性詞壇上是一個“異數”,更稱讚其詞風勁爽健氣,是女性詞史的一張新面孔。12雖後世對顧貞立的評價很好,卻未有研究專著,多數對顧貞立的詞作分析都是較為一些個別篇什的零星片語。雖前人的研究有限,但大體仍能分為幾方面︰

(一)顧貞立生平研究

顧貞立的生平記載很少,相關研究更是不多,惟對顧貞立生平有較確切的介紹是清代女詩人施淑儀《清代閨閣詩人徵略》,其指“顧樞女,貞觀姊,同邑侯晉室”13;徐樹敏、錢岳輯《眾香詞輯評.禮集》︰“字碧汾,端文公女孫,進士侯麟勳母。”14有關顧貞立之生平將於第二章詳述。

(二)顧貞立詞作研究

學術界對顧貞立詞作的研究仍然有所欠缺。學者對顧詞的研究主要從兩方面︰一是從詞作內容上去分析顧貞立的內心世界,如駱新泉〈論顧貞立的不凡心性和不堪身世〉15以研究顧貞立的心性和人生經歷為主;二是研究其詞作中的藝術風格,如鄧紅梅〈孤傲勁爽的顧貞立詞〉16、秦妙〈風格獨特的顧貞立詞〉17及趙雪沛〈孤憤與蒼涼交織的顧貞立詞〉18,三篇論文都是以圍繞顧貞立的身世為基礎,再對其詞進行分析,尤其對詞中的思想、抒情方法作了詳細的論述。綜觀學界對顧貞立的研究文獻較少,研究方向局限於她的詞風和生平際遇,缺乏新視角,雖有不少學者評價,但都只是流於表面,未能全面地剖析顧貞立和她的詞作,亦未能論證她於詞史上的價值。

再概括“閨詞雄音”的研究情況。魏芹指出“閨詞雄音”是整個清詞“男子閨音”繁華的基礎上形成的現象19,女性詞人是從“男子閨音”中獲得創作靈感。學者王力堅較為完整地闡述出清代女性如何通過模仿文人名士、利用易裝心理等等,他認為清代“閨詞雄音”的內容中往往帶有遺恨的感情,同時亦是女性為自己的性別定位表達不滿。20然而,在不少關於女詞人的研究中,很少有學者運用“閨詞雄音”的字眼作研究,通常從“性別書寫”入手,如李漩《明末清初女詞人的性別書寫》,當中以明清女詞人於詞作的“性別書寫”作中心探討“閨詞雄音”的概念和藝術特色。由此可見,明清的“閨詞雄音”概念在學界中的研究仍然很少,因此以上提及的學術文獻都有很大的參考意義。再者,“閨詞雄音”是明清女性詞一個重大特色,綜觀上述研究大部份只針對女詞人的生平結合詞作了解內容思想,並未有深入將明清女性詞分析透徹。

在學者對女性作家的研究方法上,方秀潔於《跨越閨門明清女性作家論》中以圍繞女性的“社會性別”與“空間性”作為研究焦點。“社會性別”意味着將集中分析作為作家的明清女性,並以相關術語、概念解釋女作家的文本創作產生的效果,並配合“空間性”,即女作家們身處在性別化書寫場所(閨閣內外),去研究出女性作家如何透過書寫帶出對個人、社會、公眾領域界限的跨越,女性如何於寫作與“女性身份”的各個層面產生聯繫。21而針對個別女性作家的研究,則以作品性質與作家成就密切的社會氛圍入手,《清代三大女詞人研究》便以研究的歷史、考辨相照應,再引用女性作家的詩詞原作和相關的美學理論上作論述。22

此外,在女性詞美感特質的研究上,葉嘉瑩曾以西方性別研究作為思考角度,以“性別與文化”作為立論論據,並反思中國詩詞傳統以男性為主的“士”文化,繼而探討女性詞作的美感特質。23

本文將以前人的研究和方式作基礎,擬以明清兩位著名女詞人—徐燦與顧貞立的詞作作為主要內容,並配合時代背景與她們生平,繼而比較她們詞作中“男子氣概”的書寫特色之異同及美感特質。

 

四、重要概念定義

本文將主要圍繞四個重要概念作論述︰

第一,“男子氣概”一般指男性獨有的陽剛氣質。澳大利亞華裔學者雷文慶(Kam Louie)提出中國文化中,用以衡量男性氣概的標準在於“文”、“武”。24自先秦以來,男性形貌都是以陽剛作為審美標準,追溯到古代神話的主角或商周出土的青銅器物上男性的紋飾,都是以強壯勇猛、善戰的英雄形象為主。直到明代,體魄強健、武藝超群亦是當時男性必備條件,從當時《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文學作品中可見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的各種英雄形象。25

第二,“性別書寫”通常用以刻畫文藝作品中對於性別角色或有關性別議題的描繪和呈現方式。當中涉及性別角色的期待和限制、性別關係的呈現、性別權力的展示等。在傳統詞作中,一直由男性詞人作主導,他們有「男子作閨音」的書寫方式,以模擬女性口吻作表達自身理想或排解的藝術方式。

第三,“閨詞雄音”,承上段指男詞人有“男子作閨音”的作詞手法,女詞人亦有模擬男性口吻去作詞的傾向。明清以來,雖然女性獲得更多的話語權,歷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一系列傳統觀念依然深深烙印於女性心中,因此女性文學仍然是不入流,有些女性文人更往往將自己的作品密藏。26正因如此,明清女文人以模仿男性話語去進行文學創作,展現自我想法,而大部份的才女首先選擇的都是詩詞創作去作為她們抒發自身情感的渠道。

第四,“遺民情懷”,根據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指出“遺民”的衡量方式在於其對各方面關係的價值與立場、生活與情感、對時代的知覺等。27自明朝末年覆滅,轉由清王朝統治,這個時代交替間產生了大量的遺民,“遺民情懷”亦開始蔓延。明末清初的女詞人於易代亂世間生存,她們的遺民意識與情懷不比憂國憂民的男詞人少。張宏生表示清初女詞人所寫的遺民詞是整部詞史中最為光輝的篇章之一,能媲美宋元之際的詞人。28從這些女詞人的詞作中可以看到她們對於國家敗亡的悲憤與憂慮,同時又焦慮於自身女性的身份,必須要安份守己地負起作為女性於社會責任。這樣的矛盾使她們的“遺民情懷”於詞作中更真實地顯現出來。

 

五、研究材料與步驟

本文探討的目的在於從徐燦與顧貞立的詞作中發掘出女性如何利用詞的題材、意象、詞境、修辭等各方面展現出男性特質之異同,並探討出更全面的女性詞作藝術風貌。

本文將以《全清詞.順康卷》與《全明詞》第五冊作為研究版本。

本文以分章為論題作解說,各章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闡述研究動機及展望,概述研究現況,並為本次研究的相關概念作定義,以及簡介研究步驟。

第二章“明末清初女詞人與背景”,先介紹明末清初女詞人身處之社會背景和特點,並以徐燦及顧貞立的生平、個性特徵、情感狀況、詞作流傳情況作梳理和分析,務求先對她們的創作風格先有一定的基礎認知,再作更進一步的分析。

第三章“明末清初的‘閨詞雄音’”,主要論述“閨詞雄音”的審美特徵,並結合明清時代背景與“閨詞雄音”常見的題材、意象、思想內容進行解讀。

第四章“徐燦與顧貞立的‘閨詞雄音’”,從不同面向去分析並歸納出她們各自的詞作如何展示出男性特質。

第五章“徐燦與顧貞立的‘閨詞雄音’與‘閨閣詞’的美感特質比較”,探討“閨閣詞”的美感特質,以此為基礎,與二人“閨詞雄音”的美感特質作比較。

第六章“結論”,總結研究成果。

第二章 明末清初女詞人與背景“”

一、明末清初女詞人的社會背景

明末清初的時局動蕩,其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互為變化,亦是女性文人發展最繁榮的階段。

明朝末年政治紊亂,晚明幾位皇帝不理朝政,外族勢力日漸壯大,社會出現各種問題,朝廷卻無力應對,因此對社會的控制大大減少。明清兩代更替的時期,不少文人對於明朝腐敗、程朱理學表示質疑,當時的人開始打破傳統思想的枷鎖,社會自由度相對提升,同時對女性的約束和壓迫減少。社會開始重視女性的文化修養及女性教育。明代思想家李贄曾以〈答以女人學道為見短書〉針對一直輕視和壓迫女性的思想進行批判,對“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表示反對。當社會風氣轉變為鼓勵女性追求才學,女性亦開始主動加強自身修養而接受教育,不再被封建社會的舊有觀念所束縛。

明清時期成為了女性文人創作鼎盛的時期,特別是詩詞。女性群體間會以詩詞作筆墨之誼,尤其寫詞更受女文人歡迎。在文體上,詩詞有別,卻又相關,自宋代蘇軾“以詩為詞”,詞也能言志,加上作詞的用語可俗可雅、不過於追求技巧,當時大多數女性雖接受了教育,但程度仍然不及於男性,因此詞便成為當時女文人的創作首選,亦因此出現了大量的女性詞人。

直到明清兩代更替,社會陷入戰亂,當時不少閨秀女子都過上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這樣的經歷令一些女詞人不再只寫婉約文雅的閨秀詞,開始以詞表達對亡國之痛、故國之思的壯烈豪情。女性於社會的自由度提升,接受了教育的女性不再將自己局限於性別身份,突破傳統觀念,在文學創作上不斷尋求進步和創新風格。明末清初女詞人在詞的創作風格、題材、技巧上都變得豐富,對於一直深居閨閣的女性而言,從她們詞作可看出明清女性嘗試表現自我,以男性化的風格寫出愛國憂民之詞,表現出打破性別界限的渴求。

 

二、徐燦與顧貞立的生平與詞作流傳

(一)徐燦

徐燦,字湘蘋,號深明,明末清初長洲(今江蘇蘇洲)人,光祿丞徐子懋的次女,大學士陳之遴的繼室,封一品夫人。29徐燦生卒年不詳,然可作大約推斷。陳之遴的原配夫人沈氏早逝,並請徐燦作繼室。陳之遴出生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請徐燦作繼室為明天啓七年(1627),根據《中國婚姻史》指明代女性成婚年齡為十七、八歲30,由此推斷徐燦的生年大約於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至於卒年,陳之遴於清康熙五年(1666)病逝,據俞陛雲《清代閨秀詩話》提及徐燦向康熙引咎陳情「疏請先臣歸骨」,於是便於康熙十年(1671)間歸於江南31,由此可推斷徐燦的卒年應該在南歸以後。徐燦的一生跨越明清之間,見證明亡清起的時代劇變,體驗了流離失所、國破家亡的傷痛經歷,這些經歷亦造就了她日後詞作中的重要題材和風格。

徐燦自幼穎悟,通史書、識大體,工琴善畫,尤精於倚聲填詞,詞家陳維崧亦對其詞稱讚有加︰“才鋒遒麗、南宋以來,閨房之房一人而已﹗”32徐燦早年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在其詞集《拙政園詩餘》記載了徐燦懷念過往的篇什。直到嫁給陳之遴後,陳之遴的仕途坎坷,徐燦伴隨着丈夫過上充滿波折的生活。後來,陳之遴進士及第,徐燦更以《滿庭芳.丁丑賀素痷及第》表達出對丈夫的驕傲和祝賀,陳之遴對妻子徐燦的詞作十分欣賞,因此親手為徐燦編次《拙政園詩餘》和作序︰

湘蘋長短句得溫柔敦厚之意,佳者追宋諸家,次亦楚楚無近人語,中多凄惋之調,蓋所遇然也。

當時的生活雖波折重重,但徐燦與陳之遴互相扶持,過着美好的夫妻生活。可惜明亡之後,清順治乙酉年(1645),陳之遴不理徐燦反對降清,在新朝熱心仕進,雖然仕途變得順利,但二人的感情因此產生了裂痕,徐燦更寫了一些詞作諷刺丈夫的選擇33,如《風流子.同素庵感舊》一詞中“悔煞雙飛新翼,誤到瀛洲。”表達出對丈夫的無奈,在面對丈夫春風得意的仕途不再如以往的歡暢。由於徐燦從小受傳統儒家教育,家國觀念很強,同時社會對女性依然有傳統婦德的要求,要一生追隨丈夫,這樣使徐燦陷入了“婦德”與“忠義”間的心理困境。

從徐燦的經歷可見,徐燦作為明清時期的閨秀,具有出色的才情與智慧,但她心底內仍然被傳統禮教所拉扯着。當時的女性思想依然是守舊的,心懷家國之思的徐燦面對選擇仕清的丈夫卻依然相隨,也許作為封建時代出身的女子也只能作這樣的選擇,但她亦會以詞間接婉勸其丈夫退隱,這亦代表了女性的進步。在堅守傳統的同時,不再盲目追隨,彰顯了其充滿才情與智慧的一面。

徐燦一生創作以詞為主,著有《拙政園詩餘》三卷,分別以小令、中調、長調分卷︰卷上收小令55首,卷中收中調21首,卷下收長調23首,共收詞99首。最先由徐燦丈夫陳之遴為《拙政園詩餘》編次和作序,後由其子堅永、容永、奮永、堪永付梓初刻於清順治十年(1653),名《拙政園詩餘初集》。《拙政園詩餘》有乾隆三十三年耕煙館藏版、褚堂琴香齋石印版、光緒二十一年南陵徐乃昌小檀栾室匯刻閨秀詞本、民國十一年博古齋可印本。34後來《全清詞.順康卷》第一冊已將《拙政園詩餘》中徐燦的99首詞收錄其中。清學者雖然對徐燦詞的評價甚高,卻不見有研究專著,只有在某些詞家的詞話當中見有零星的點評,直到後世才有程郁綴《徐燦詞新釋輯評》35與黃嫣梨《月痕休到深深處—徐燦詞注評》36兩部對徐燦詞作、背景、評點上較齊全的專著。

詞作為抒情文學,徐燦以詞表達了很多心靈上的情感。在徐燦的99首詞中,約49首是寫春恨秋愁;9首寄贈陳之遴;其餘皆為寄託興亡之感、鄉關之思、對丈夫折節之恨的詞作。37徐燦把對於季節更替、婚姻生活、家國之思的種種情感從詞中抒發,既有抒發閨閣情思的婉秀,亦有如男性詞人一樣悲咽跌宕的唱嘆之音,因此可從其詞作中看到她真實的情感世界。

 

(二)顧貞立

顧貞立,原名文婉,字碧汾,江蘇無錫人。學界對顧貞立的生卒年各有說法,但大多認為顧貞立是出生約明朝天啓四年(1623)間,筆者認為張曉燕《顧貞立及其詞研究》對顧貞立生卒年提出的論點38較為可信︰顧貞立《桃絲》詞中提到“壬子九月二十一夜”,結合尾句“四十九年償慧業”,從壬子年即清康熙十一年(1672)推敲,顧貞立的生年便是明朝天啓四、五年間。至於卒年,顧貞立《念奴嬌.甲辰送麟兒就試》中寫到其兒子侯麟勛於清康熙十八年(1679)考取進士;《滿庭芳.乙丑元旦立春》中“乙丑”是指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那時顧貞立應已年約六十二歲。另外,張曉燕更指出張秉戍《彈指詞箋注》中附有的“顧貞觀年表”上,明確地記載了

清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是年貞觀之姐顧貞立卒。

本文亦將採用張曉燕的說法。

顧貞立出生於詩禮世家,無錫顧氏家族人才濟濟,其父親顧樞才高博學,以理學、文學名世,其弟弟顧貞觀更是明清年代著名的文學家和詞人。39顧貞立的早年悠閒且自由,生活在充滿文學氣息的家庭之中,因此對文學創作充滿非常濃厚的興趣。顧貞立與同年代女性有少許不同,父母對其約束比較寬鬆,因此她的生活比起其他同代女性多了一份灑脫和自由。在《望江南》40一詞中,顧貞立描寫了於家中的往事和景物,當中“痛飲長歌紅燭夜”,可見她的瀟灑與不羈,有別於傳統女性。

顧貞立嫁於同邑侯晉,侯晉庸碌無才,無所成就,後來更另納新歡,這樣的日子使顧貞立更為失落和憂憤,卻由不得不相隨這樣的丈夫。後來其兒子侯麟勛考取進士並名列三甲,卻不幸早逝,使其對生活更傷痛愁苦。直到老年時期,夫亡後更孤苦無依,加上貧病交加,間有斷炊之虞,生活更孤獨蒼涼。

顧貞立著有《秋水集》、《晉稗梨莊遺集》、《餐霞子集》等,現僅存《棲香閣詞》兩卷,共三種版本︰一是道光四年山陽李芝齡聞妙香室校刊本,二是清宣統二年(1910)時,由顧貞立的族孫侯學愈復刻,三是清光緒廿一至廿二年(1895-1896)的南陵徐乃昌刻本,後來列入徐乃昌《小壇栾室匯刻閨秀詞》第三集中。而南京大學《全明詞》第五冊則收錄了《棲香閣詞》的170首詞。

顧貞立《棲香閣詞》體現了她的人生際遇,在她的詞作中可見她異於同時代的閨閣女詞人。41顧貞立作為閨秀詞人,當然亦有寫女子傳統題材,不過通常以寄贈酬和的詞較多,顧貞立通常以這種形式的詞去訴說對家人和朋友的思念,感情上比較細膩和含蓄。顧詞通常很直率地展現出她心性不凡的一面,是一個我行我素、不受世俗傳統束縛的豪爽女子。42因此不少的學者研究都指出顧貞立的詞非傳統,顧詞常常流露出男子一般的豪氣和孤傲不羈。

 

三、徐燦和顧貞立性格與詞作風格

(一)徐燦︰

徐燦是一位性格既柔亦剛的女子。

徐燦對於自己的丈夫和公婆都和睦妯娌,貴為一品夫人卻“無貴倨氣,妯娌中忘其為笄珈命婦者”43,可見其溫婉賢惠。徐燦對丈夫更是柔情似水,一往情深,在《拙政園詩餘》中收錄了大量描寫二人幸福時光的詩詞。陳之遴更於《拙》序文中效發前人對《詩經》的評述,讚美徐燦作品中的“溫柔敦厚”的特質。44

在明亡前,徐燦的生活一直平穩且優裕,婚後又為一品夫人,識見與閱歷比一般閨秀更廣博。這樣的生活環境下使徐燦的詞作有種淡雅端莊的氣質,特別寫女性題材時,更能將深閨女子的多愁善感發揮得極致。徐燦前期的詞作都是以無端春秋、離情別緒的女性視角,寫女性心曲的婉約作品,抒發傷春悲秋的情懷。如《卜算子.春愁》,陳維崧《婦人集》言此詞“道是愁心春帶來,春又歸何處”,此詞抒發的只是傷春惜春的情懷,徐燦的憂愁最主要是恐暮春花落而來。45

在明亡後,徐燦隱約在詞作中滲透着陽剛之氣,散發出“剛”的面向。徐燦多首詞中都寄寓了國家破亡、被逼流離失所的悲憤。同時,自陳之遴仕清後,對於抱有滿腔愛國情懷的徐燦,只能將心中對忠義與婦德的矛盾之情抒發於詞作中,詞作內容和形式亦由此刻起了變化,從以前的清麗婉雅變為充斥着對人生的悲慨和遺民情懷。從徐燦明亡後期的作品來看,家國之感才是她詞中的暗流,並開始突破女性詞人的“小我”意識。46如《聲聲慢.感懷》中以春景引發的愁思對自己身世感嘆,詞的末句“試看取,古今來,嵇嘯阮哭”流露出豪放之氣,以阮籍和嵇康自擬47,呈現出男性化的特質,有着不讓鬚眉的本色,更充斥着士大夫的“逸懷浩氣”。

 

(二)顧貞立︰

鄧紅梅《女性詞史》中指顧貞立“心性不凡”,多次以詞表現自己的心迹,對於“墮馬啼妝”的凡庸女子大為瞧不起,反感那種傳統化生存的女性,擁有欲與鬚眉男子一爭高下、共享世界的心理。48這樣的性格,加上顧貞立的早年生活一直相對自由,因此她的詞作都是豪放勁爽的風格。

顧詞可分為抒志詠嘆詞、詠物詞、酬志詞及其他,這些詞作顧貞立為了宣泄女性身份於社會的不公,以致自己有志不能伸怨恨,或抒發對婚姻失意、對親人的思念。49考慮到顧貞立的出身,顧家以詩書傳家,祖父輩是為官者,因此顧貞立從小已有想要建功立業的想法。在她多首詞作中多次能看到她對自身學識的自信,卻因性別不公而無法一展抱負。正因自己無法實現抱負,於是將理想投射到弟弟顧貞觀、丈夫侯邑與兒子侯麟勛身上,她的某些詞作中亦透露出對他們寄予厚望、對丈夫的平庸感到失望、為兒子考取進士而驕傲的情感。

顧貞立筆下的女性形象與一般傳統女性不同。例如《望江南》50中塑造的瀟灑少女形象,以不同場景去描繪少女多面的性格,不像一般女性文人只描寫閨房生活的內容,《望江南》其九寫到“痛飲長歌紅燭夜”,寫到少女可以在春光大好之時獨自暢飲作詩來消遣時光。女子以飲酒自豪自遣,與女性“應有”修養格格不入,醉酒吟詩應當男性的雅趣,由此見顧貞立營造出詞中少女男子般的豪氣和真性情的一面。51

明亡以後,顧貞立面對失國的現實,她的詞作中多了一份故國之思,悲痛於作為明遺民,又苦於報國無門。如《虞美人》52,作於順治初年,上片首句“暗傷亡國偷彈淚”表明女子為了亡國之恨而夜深垂淚,與上片末句“最是依然歌舞宴昭陽”指縉紳之士早已宴飲高歌形成對比,詞中直白地陳述了亡國之慟,一氣呵成,即使是當時的男性詞人亦甚少有大膽直陳亡國之恨的作品。

由此可見,顧詞充滿了有別於女性的孤高傲骨,對比同代女詞人的風格,顧貞立以疏朗而不黏滯的面目寓剛強有力的風骨擺脫了婉約風格,使她的詞作淡化了女性的性別特徵,有着男性化的爽勁。

 

四、小結

綜合上述,徐燦與顧貞立都是經歷明清易代的女詞人,二人出身相近,性格與經歷卻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兩位女詞人都心繫於家國,不論是對政治的關心,還是對女性於社會的不公與限制。二人以詞眷懷家國,偏向沉鬰雄健,面對家國政治,一洗女性脂粉氣,徐燦將個人感傷與亡國之痛交織,拓寬了女性詞的思路,至於顧貞立的詞風突破了傳統女詞人的詞作情調。二人的女性詞作不再局限於婉約詞風,亦有如男性豪爽的氣質。

第三章 明末清初的“閨詞雄音”

在中國詞史上,男性詞人一直備受重視,“男子作閨音”是男性詞人一種常用的手法,以模仿女性婉約柔媚的特質、口吻抒情,因此“詞”亦被稱作“豔科”。直到蘇辛後,詞不再限制於寫男女之情的婉約風格,明代張綖提出“詞有婉約豪放二體”53,詞的創作亦可充滿陽剛之美。

至於女性詞,往往給人一種“紅袖添香式”的存在。對於女性作家而言,生活範圍、內容的單一使她們的創作局限於閨房之中,而男女之情是她們最重視的追求,因此在明清女詞人的詞作中,大部份都是“閨詞”。

直到明清換代,女性普遍接受教育,她們對於生活的視野不再局限於閨房,尤其經歷過改朝換代的動蕩生活,使她們從閨詞創作中有所突破,題材不再局限在傷春悲秋、裁紅點綠的內容,亦少了以往溫柔含畜的表達方式,轉而以剛健有力的筆風表達對家國和女性意識的感情,女詞人從詞作表現出男性風格便是“閨詞雄音”。

 

一、閨詞雄音的審美特徵

時代轉變使女性傳統作詞風格上有明顯改變,雖有傳承傳統閨秀詞的寫作手法54,同時有所突破,從詞中塑造男子人格,通過“性別書寫”嘗試突破自我性別角色,體現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晚明初清甚至近代女性都沖破了閨閣訓誡之言行55,這個時期的女性文學創作都超越了以往閨閣總寫憂愁的常態,融入更多的是女性的自覺意識,抒發對社會的感悟。例如,晚明董如蘭《大江東去.燕台歸思》,此詞被稱“詞意悲壯,閨閣中有俠氣者”56,詞中表現出董如蘭對於男性自由生活的渴望,同時對其丈夫功名有所不滿卻“不敢哀號”,說明她對名士的慕想。鄧梅紅評此詞的抒情直訴無隱,肆意直陳,一氣直下,這樣反而使詞意更真實,令人深刻。57又如另一首《鷓鴣天.雪宵》中,雖是描寫雪夕情境,卻把重點放在雪境外的旅雁和梅花的意象之上,間接寫了詞人對自己窮途冷落和潦倒之感,後直接以“書滿架,伴空樽”的名士形象表示對自我改變的要求。

明清女作家以模擬傳統男性人格作表達形式,為自己的創作添上“男子氣慨”,表達女性亦可擁有如男性一樣的氣魄,建立可與男性看齊的志向。女性受教育後的成長,令她們對女性意識和對家國的責任感增強,不願再作為一個歷史的旁觀者。以明清吳藻為例,她不甘成為一位閨閣的無名怨婦,亦不滿於做一個奴顏卑膝、低眉順從的女性。58在吳藻《金縷曲.悶欲呼天說》59中的一句

英雄兒女原無別。嘆千秋、收場一例,淚皆成血。

此詞展現出她如同男性士人以詞言志的豪壯悲鬱,並對於社會中不論男女的有志者大多都是鬱鬱不得志的黑暗現實,表達出她對於今生作為女子的悔恨以及封建社會不斷壓制和排斥女性意識的不滿。以上可見明清時代的女詞人以模擬傳統男性的表述方式去突破女性身份的限制,表達自己對家國理想的追求的同時,以此安慰自己受女性性別束縛的怨恨心理60

學者方秀潔指︰

堅定的動力,隱忍的憤怒與失望,以及執着的決心,都在傳統上被看作男性化的情感。61

而“閨詞雄音”正是讓女詞人可抒發這種男性化情感的方式,因此偏向豪放風格。以往豪放詞的作者以男性居多,但“豪放”非特別只與男性相關連。當傳統的閨秀詞已無法滿足女性對於社會體悟的容量,她們需要一種能夠承載這種情感的新詞風。62例如明清徐自華,本為傳統閨秀,後來成為革命女性,詞風亦由早期的清婉變成豪邁,其一首《滿江紅.感懷用岳武穆韻》63的下闋︰

亡國恨,終當雪;奴隸性,行看滅。 嘆江山已是,金甌碎缺。蒿目蒼生揮熱淚,感懷時事噴心血。 願吾儕煉石效媧皇,補天闕。

此處一句“亡國恨”直接表達了對時局動蕩、家國之亡的憤恨,同時寄望女性同儕可如女媧煉石補天,去發揮自己的作用,由此展示自己和盼望女性覺醒能改變社會的決心。

綜合上述,明清時期的女性詞作會以模仿男性書寫的方式,通過模糊女性特質及模仿男性以爭取男性世界的認同64,並寄託對於明清時代面對國難家變,以及社會對女性規限下產生的複雜情感。女性詞人以“閨詞雄音”的方式跨越性別界限,嘗試一展自己對家國的抱負和志向,使女性詞風格得到突破。

 

二、閨詞雄音的創作特徵

明清女詞人經歷了改朝換代的環境轉變,使她們在詞的創作上開拓了新的方式。她們以“閨詞雄音”書寫出身世之悲和家國之思,如同男性一樣擁有對家國、抱負的情懷,超越了閨閣婉約的傳統印象,並開始對社會、政治、歷史產生關懷,再反映於她們的詞作之中。65下文將闡釋明清“閨詞雄音”常見的題材、意象、思想內容如何用於詞作中以展現男性特質。

(一)題材

1、 以史入詞,詠史懷古

歷史書寫的權力一直掌握在男性手上,闡釋歷史、評騭古今為男性所專擅。隨着明清女性獲取閱讀的機會與走出閨門的可能性不斷增加,不少女性文人都將歷史、古蹟納入她們的思維視野,創作出有恢宏宇宙意識、複雜歷史情懷、變幻個人感遇等內涵的詠古類作品。66這種題材的女性詩詞記錄世亂時艱,以壯志悲懷總攬時代,或用幽微的言語探索歷史,以此抒發興亡之感。67女詞人從戰亂中離開閨閣,經歷了時代巨變、國土淪亡,這些苦困的生活引發她們回顧歷史,反思現實,經常以懷古諷今去影射國家敗亡。

以徐燦《虞美人.感興》68中︰

隋堤弱絮年年舞。謾惜今和古。長江淒咽為誰流。難道雨花春色、片時休。

當中提及的“隋堤”69、“長江”都有吊古諷今之意,用以抒發“片時休”,今非昔比的歷史感慨。

又如歸淑芬《一剪梅.琼花》70中,上闋寫到

聞說仙葩佔盡香。動了隋皇。行殿維揚。俏如美玉豈尋常。獨冠群芳。怎便枯黃。

以隋煬帝慕琼花而南下揚州,琼花卻紛紛凋落的傳說去暗喻國力耗竭和人民對此的無助。71

2、英雄書寫︰巾幗鬚眉

英雄主義的詞作向來都是一種男性化的象徵空間,與代表事業與成就的男性社會緊密關連。72在建構男性氣概或風格的時候,通常有些常見的特質︰英勇、抱負、決心、忠誠等。在中國傳統上,英雄是具有傑出感染力、個性、才華、勇氣的男人,並且能意識到自己價值所在73,因此在詞的創作上,寫英雄通常都是豪放風格為主。對於明清女性來說,經歷了國破家亡引發起她們對英雄的嚮慕,不止想找到能拯救她們,甚至國家的英雄,更產生了自己想成為英雄的抱負。在明清時期的確出現了不少的巾幗鬚眉,有從軍女性、女士官、農民反抗軍女首領等,當中更有文武雙全的巾幗英雄,例如王端淑、紀映淮、顧若璞等。74

以沈善寶《滿江紅.渡揚子江》75為例,詞中采用和宋朝英雄岳飛的《滿江紅》相同的格式和韻律。詞中有豪放詞詞彙,如“心頭熱血”、“金山戰鼓”;亦有提及一些歷史人物,如戰國政治謀略家蘇秦。從上闋

滾滾銀濤,瀉不盡、心頭熱血。想當年、山頭擂鼓,是何事業。肘後難懸蘇季印,囊中剩文通筆。數古來、巾幗幾英雄,愁難說。

令人聯想到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上闋76。此詞懷念的是南宋女英雄梁紅玉,同時“數古來、巾幗幾英雄,愁難說。”慨嘆女性要建立自己的英雄主義是非常困難,對於意識到女性要承受社會的束縛,作為女子無法從政的沮喪,全都寄託於詞的最後“問蒼蒼、生我欲何為,空磨折”。

 

(二)意象

在詞的創作中經常沿用到「比興」的寫作手法,比興用作象徵、抒情、言志,詞人用比興與意象的運用寄託情感,從“閨詞雄音”中亦可見這樣的手法。女性詞人雖然在作詞的時候模仿男性,但其本體始終是女性,因此可見既有男性化的意象,也有女性化的意象。以徐燦《踏莎行.初春》77為例,此詞表達對明亡政局變化和對丈夫降清的譏諷和不滿78,此詞非閨閣詞,但當中亦借用到“芳草”、“梨花”、“晶簾”、“櫻桃樹”的意象以寄託興亡之感。

至於在使用男性化意象方面,刀劍及酒都是明清女詞人常用的男性風格特徵的意象,再配合比興手法,將豪情和家國情懷寄予詞中。

先說“刀劍”意象,除了以實體的刀劍作意象,更有與此連用的相關動詞,如按、拂、握、磨、嘆、枕、吹79,刀劍意象是用以“英雄書寫”的題材上。明清女詞人筆下豪放的風格描繪出的英雄豪傑不分男女,且同樣才德具備,她們渴望自己也可以“女英雄”身份跨越性別界限和享有男性權力。某些女詞人更希望可以如戰士一樣接受軍士訓練,惟自己女性身份,難以參與。80因此大部女詞人采用刀劍意象都是藉以抒發對家國的關懷、對英雄志業的憧憬、深知其不可實行的愁嘆。

至於“酒”意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酒是屬於男性的雅趣,有豪俠之士的象徵,與女性“應有”的修養是格格不入。81但在“閨詞雄音”之下,用“酒醉”可以激發出豪情壯志。以秋瑾《滿江紅.骯髒塵寰》82為例,此詞包含了刀劍和酒的意象,當中一句“醉摩挲長劍作龍吟,聲悲咽”以“醉”字抒發自己對於報國的壯志雄心和無畏,亦有“長劍”以展示自己具有豪放不羈的俠士氣概,充滿着英雄氣節。

另外,“夢”意象亦是女性詞人常用的意象。“夢”作為意象,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便一直被大量使用。“夢”對於男女來說都是神秘和迷信,對於人的心理有着莫大聯繫。弗洛伊德認為

夢中體驗到的一種感情決不低於在清醒生活中體驗到的同等強度的感情,夢通過它的感情的而非概念的內容要求成為我們真正的精神體驗的一部份。83

因此,女詞人通過在詞作中使用“夢”意象能更便捷又準確地傳達自己獨特的情感和心理體驗。84對於“閨詞雄音”,明亡之際的亂象和易代的悲痛也都體現在女詞人的夢幻中,亦反映於詞作中。以顧貞立《滿江紅.楚黃署中聞警》85為例,當中一句

鄉夢遠,書迢遞,人半載,辭家矣。歎吳頭楚尾,翛然孤寄。

表達了她對思家傷國之情盡數託於“鄉夢”,心懷的表演都是借由夢所引起,使詞的想象空間變大。

 

(三)思想內容

1、國愁家恨

在中國古代千百年的社會歷史中,女性一直於以男性為中心的文化下生存,這樣的生活環境使她們缺乏歷史意識和政治關懷,從而影響她們在文學創作上的格局和視野,直到遭逢亂世,才使這種情況發生了局部改變。86

若與明清以前的女性詞相比,國愁家恨的詞作大量出現是明清女性詞創作的一個亮點。87明清易代使深閨女性為躲避戰亂而逃離家鄉,即使往後日子重回故里卻一切都物是人非。在經歷大時代變動、外族入侵之後,女性身份使她們更無力,這種內心的鬱結只能於創作中抒發,渴望以筆載史,記述在亂世之中的一切遭遇,或描寫戰亂以寄託個人情操。88

對於生於亂世的女性,國家敗亡使她們感到悲憤,但更不安的是她們需要背負起家庭的責任。當時不少亂世女性都會選擇殉節,但更多的女詞人會選擇承擔起破碎的忠烈家庭的重任。89面對國變和困頓漂泊的生活,士人能於生死、忠義中作出自己的選擇,女性卻會以未亡人身份苟活於世去承擔責任,因此很多女詞人在這樣的環境下都創作出許多的遺民詞。這樣的愛國意識和強己意識表現成她們的遺民情懷並出現於女性詞作中,她們將對國家的熱情和感傷都如同男性詞般體現在詞情之上。

2、性別牢騷

在感懷家國的背後,是對於自身女性身份的怨恨。由於女性受到社會的不公平待遇和束縛,自從她們意識到一切的不公都是由於自己女性身份,她們對此深以為恨。因此,女詞人在書寫傳統女性的情思同時,不少女詞人在詞中都會模糊女性特質和模仿男性口吻以表達對自己因女性身份以致懷才不遇,無法為國效力的遺恨,這些作品中充滿了鬱悶又不平之氣。明清女詞人將這種不平之氣化作行為和思想並反映於作品之中,表達出對傳統男性文化、倫理道德如何對女性精神造成壓抑,亦開始嘗試以此向強勢的男性世界作出反抗,深深流露出對男尊女卑傳統道德觀的不滿。

明清女性覺醒後,她們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例如明清的秋瑾,以民主救國、拯救女性為主題;沈善寶的詞表達出爭取男女平等的渴望等。她們都不滿於再作為“卑”、“從”的角色,亦不滿“缺名”、“失語”的狀態,這樣堅定的決心從不在以前的閨閣詞中所見。

 

三、小結

明清以前,女子深居幽閨,足不出戶,視野受限,因此她們詞作上不論題材或意象都主要是生活所見所聞,詞境相對較小,男性評論家對此亦有所詬病。90明清之後,女性視野不再狹窄,她們的詞作不自覺流露出自我意識,並有意識地仿傚男性詞的風格,因而擴大詞境。

詞學本身在於言情,女性借助詞表達自己在封建社會中長期處於被壓抑的狀態。從最開始她們的詞作中滲透着的只是留在閨閣中的閑愁與孤苦,直到明末女性接受教育後的自我醒覺,開始走出深閨去追求平等與自由。覺醒後的女詞人不再將視野局限於情愛,並將自己融入於社會當中,關注國家興亡、思考自我價值,詞作一洗以往的脂粉氣,學習男性詞的表現方式和意象運用,突破從前閨閣詞和女性柔弱的刻板印象,並逐漸向傳統男性雄壯且陽剛的風格靠近。

第四章 徐燦與顧貞立的“閨詞雄音”對比

一、徐燦的閨詞雄音

(一)主體意識

明清易代之事對徐燦造成心靈上的震撼,她雖然並非遺民,卻充滿了強烈的遺民情懷。自小受到儒家思想熏陶的徐燦忠於傳統的忠君思想和愛國精神,可惜其丈夫陳之遴為了官位仕清,這種政治原則與必須跟隨丈夫的道德規範使她陷入思想矛盾。於是,徐燦以《滿庭芳.丁丑春賀素庵及弟》91提醒丈夫要報效皇恩,這亦代表着徐燦一直堅守的信念。在徐詞中,有相當一部份都是抒發身處亂世的漂泊流離之感、家國興亡之感、故國之思。92

經歷過這樣的時代巨變,徐燦的詞中便經常流露對人生世事難掌控的感慨。以徐燦《永遇樂.舟中感舊》93為例︰

無恙桃花,依然燕子,春景多別。前度劉郎,重來江令,往事何堪説。逝水殘陽,龍歸劍杳,多少英雄淚血。千古恨、河山如許,豪華一瞬拋撇。白玉樓前,黃金台畔,夜夜只留明月。休笑垂楊,而今金盡,穠李還消歇。世事流雲,人生飛絮,都付斷猿悲咽。西山在、愁容慘黛,如共人悽切。

詞開首已感慨萬分,“無恙桃花,依然燕子,春景多別。”一句指出桃花、燕子依舊,其他事物卻已不同。後句“前度劉郎,重來江令,往事何堪説。”中,“前度劉郎”指唐代詩人劉禹錫其詩《再游玄都觀》一句︰“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喻以物是人非,後面“江令”則指南朝詩人江總的感傷物是人非之詩《南還尋草市宅》。徐燦引用此兩首詩表達“風景不殊,舉目有山河之異”的嗟嘆94,更喻示着作為明遺民不應出仕新朝的愧疚。上片末句

“龍歸劍杳,多少英雄淚血。”則引《晉書.張華傳》載雷煥死後其二劍化兩龍的典故,喻人去世,並寫到“多少英雄淚血”以喻明抗清的史實。末句“千古恨、河山如許,豪華一瞬拋撇。”感嘆國家已成“逝水殘陽”,抒清義士的“淚血”都成空灑,留下的只有千古遺恨。95下片承上物是人非,以“白玉樓”、“黃金台”、“西山”的傳說和想像,配合“休笑”三句寄託歷史過去的必然。下片末“世事流雲,人生飛絮,都付斷猿悲咽。西山在、愁容慘黛,如共人悽切。”以景結情,加上“逝水殘陽”、“金盡”、“銷歇”、“斷猿悲咽”,營造出天地萬物皆為己悲而悲。徐燦不斷借用同樣的典故表達出對丈夫仕清的指責,抗清義士的血都白流,更表達了自己作為妻子跟隨他的懊悔,一切都已物是人非的悲痛,充分體現出其遺民心態。

從此詞看出“物是人非而江山依舊”的黍離之悲成為了徐燦心中最大感傷,她所表達的忠君愛國、反思歷史的熱忱襟懷,亦非所有男性都比得上。陳廷焯《詞則.放歌集》中亦曾評此“不謂婦人之筆”。這種對家國的思念和傷痛都成為了徐詞後來從傳統閨閣詞中脫穎而出的條件。

 

(二)思想內容

徐燦親身經歷了朝代覆滅、清軍對抗清義士的殘酷鎮壓、丈夫仕途大起大落,使她的詞作從以前寫傷春悲秋、閨情相思的閨閣詞,轉為寫鄉關之思、時代滄桑和山河破碎的哀慟。96在清順治二年(1645),徐燦隨陳之遴到北京過着“相國夫人”的生活,但她的內心是無力的。她始終不能忘記家鄉的事物,將鄉情結合對故國河山易主、國破家亡的沉重嘆喟97。以《蘇幕遮.秋老》98為例,

雨深深,秋自老。舊苑新花,莫問愁多少。玉爪侵弦寒料。才奏南音,陣陣驚風攪。袖紅單,屏翠小。剪剪清霜,不許芙蓉好。故國煙蕪昏復曉。尚有青山,強向江城繞。

此詞的創作年份或為清順治二年後,徐燦重返京師隨素庵時所作。99

這是一首深秋懷鄉詞。上片以深秋蕭瑟之景渲染客居異鄉之愁︰詞的首二句“雨深深,秋自老”點題,在一庭風雨後,暗催“秋自老”,令人有一種對遲暮之哀和對時光流逝的惶恐,同時暗示了徐燦人在他鄉已久,對於“舊苑新花”、“陣陣驚風攪”的一切景物展現的愁思極深重。下片則寫對故國、故家之思︰“袖紅單,屏翠小。剪剪清霜,不許芙蓉好。”中的“芙蓉”雖即“夫容”,但兼喻夫婿,此句說明了她對於丈夫仕清而無力阻止而感到無奈。100詞末句“故國煙蕪昏復曉。尚有青山,強向江城繞。”以景設喻,表明雖明朝已逝,卻仍有人心繫於故朝,寄託了徐燦綿綿不盡的家國之思、漂泊之苦。從此詞可見,詞的上片風格豪放,下片表達情感轉成較溫婉的情感表達。101全詞多取比興,雖然表達的是對家國之思,卻仍保留了一些女性柔情,但相較於明亡之前,已與前期的閨閣詞思想內容有明顯差別。

再以《少年遊.有感》102為例︰

衰楊霜遍灞陵橋,何物似前朝。夜來明月,依然相照,還認楚宮腰。金尊半掩琵琶恨,舊諳為誰調。翡翠樓前,胭脂井畔,魂與落花飄。

這首詞相較前首的女兒氣息已削減不少。陳維崧《婦人集》評此詞︰“纏綿辛苦”103,陳廷焯於《詩則.大雅集》則評“感慨蒼涼”104。詞上片“衰楊霜遍灞陵橋,何物似前朝。”以“衰楊寒霜”營造出肅殺的氣氛,“何物似前朝”則感慨明朝已成過往,物是人非。後句“夜來明月,依然相照,還認楚宮腰。”描述明月朗照,只有明月仍然認得自己是前朝之人105,宮殿依舊歌舞太平,以此反襯詞人對易代的黯然心境。下片所言“金尊”106、“琵琶恨”107、“胭脂井”108,以此三個典故作一唱三嘆,曲折地表露出徐燦無限惆悵和幽咽絕望的心境。109

此詞表達了徐燦經歷一代興亡,作為遺民之身,在感懷時事的同時,隱含了對明末君主無能的亡國悲憤,這種心情只有明月能理解。此詞對於面對家國淪亡的沉鬱悲痛,顯示出作為閨閣詞人的徐燦充滿着愛國之心,充斥着士人為國亡而心憂的興亡之感。

 

(三)藝術特色

1、詞意反覆疊加

對於鄉關之思、亡國之痛、丈夫折節之恨,使徐詞的意蘊變得沉鬱幽咽。徐燦的意蘊是多層次的,她極少遵循詞的“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的規律,再加上運用意象,使意蘊層層疊加,更富藝術張力,而這種模式能將徐燦心懷的各種家國情愁的思想表達得更加悲憤。如《念奴嬌.初冬》110一詞︰

黃花過了,見碧空雲盡,素秋無跡。薄薄羅衣寒似水,霜逗一庭花石。回首江城,高低禾黍,涼月紛紛白。眼前夢裡,不知何處鄉國。難得此際清閒,長吟短詠,也算千金刻。象板鶯笙猶醉耳,卻是酒醒今夕。有幾朱顏,鏡中暗減,不用塵沙逼。燕山一片,古今多少羈客。

表面寫秋冬清冷簫條,其實是表達詞人內心的灰冷和動蕩不安。上片“黃花過了,見碧空雲盡,素秋無跡。薄薄羅衣寒似水,霜逗一庭花石。”說明初冬來臨而感受到的寒意。接着插入對家國之感,“回首江城,高低禾黍,眼前夢裡,不知何處鄉國。”以“禾黍”與“鄉國”二字表達了詞作於明亡後,同時“不知何處”則表達出對失去家國的無助和痛心。下片“難得此際清閒,長吟短詠,也算千金刻。象板鶯笙猶醉耳,卻是酒醒今夕。”則在勉強自寬,故作瀟灑,仿佛要拋開一切煩惱,及時行樂,然而“酒醒今夕”,酒醒過後的苦痛只有自己最清楚。

這種時而揚起又時而下沉的情緒,令詞的意蘊更加沉鬱幽咽。詞中寄託的興亡之感格外悲壯,如同失意的男性文人,面對家國之難卻無能為力。詞中情感一波三折地變化,造成起伏跌宕的情勢,尤其將家國之愁恨完全融入於詞中的景物描寫之中,使詞中意義更多層次,凝重深隱。

2、意象運用

徐燦與很多詞人一樣,都有自己的意象群。徐燦所用的意象都是傳統詩詞上常見的事物,如大自然中的楊柳、芳草、月等,或自然生靈的鴻雁、杜鵑,或花中的梅、落花,或生活用具的燈、燭等。111以下將挑選徐燦“閨詞雄音”常用的幾種意象作解說。

首先,“楊柳”意象經常出現於徐燦筆下,前期用以抒發詞人的懷人之情,後期則以楊柳託喻國家敗亡。例如上文提及的《少年遊.有感》112,首句“衰楊霜遍灞陵橋,何物似前朝”寫到楊柳衰敗以喻明朝盛世衰亡;又如《踏莎行.初春》113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簾宛轉為誰垂,金衣飛上櫻桃樹。故國茫茫,扁舟何許,夕陽一片江流去。碧雲猶疊舊河山,月痕休到深深處。

此詞表面描寫初春景色,實則記敘明亡入清的政局變化。上片表面描寫芳草初長,有“梨花帶雨”114的初春之景,實則記述清朝的政況,由年幼順治登位,其母親垂簾聽政從旁輔助。而“春魂已作天涯絮”一句寫到隨風飄搖的柳絮以喻明朝已如飛絮,表達詞人心中故國之意、興亡之感而繚亂又無盡的愁思。

其次,“燕子”意象寄喻了徐燦各種不同的感情,其中亦有用以抒發家國興亡之感。“燕子”總是成雙成對,因此有愛情、溫馨的象徵,同時代表着幸福、生機無限、欣欣向榮之意。115對於經歷國破家亡的文人來說,“燕子”反而令他們勾起往日時光,繼而牽動他們的情緒。例如,上文提及的《永遇樂.舟中感舊》中,首句“無恙桃花,依然燕子,春景多別。”表達的是風景依舊卻物是人非的興亡之感。燕子依然是舊時的燕子,卻再沒有往日幸福的情緒,所有風景都染上了國家滅亡的哀愁。

再者,黍離之悲作為徐燦最大的悲傷,而月的意象有着生命時光流逝、人生悲歡離合之意,因此月亮是觸發徐燦情思的直接物象,同時她亦以“月”意象抒發對家國的悲憤。以上文提及《踏莎行.初春》116為例,下片直抒胸臆,以“故國”二字開首,表明想做個扁舟自遠的世外人,加上上片“金衣飛上櫻桃樹”,有意諷刺陳之遴貪戀祿位而降清。詞末句“碧雲猶疊舊河山,月痕休到深深處。”中的“碧雲猶疊”是指天上的雲重重疊疊地摭掩“舊河山”,而“月痕”是指月中的黑影。在中國古代的傳說,月中的黑影正是大地江河的影象,因此此二句之意是詞人希望浮雲把月中的山河影子摭蓋,因為當她看到月亮山河之影,便想到國家早已敗亡。117從此詞見徐燦筆下的明月是跨越時空,連結和寄託着對故國明朝的無限感傷。一個女詞人能對家國江山充滿了如此深厚的感慨,實在難能可貴。118

此外,徐燦有時用淒慘景物作意象去表達無法排遣的憂傷,表達對人生的覺悟和感慨,同時包含了與社會共患難的決心。以《滿江紅.感事》119為例︰

過眼韶華,淒淒又涼秋時節。聽是處、搗衣聲急,陣鴻淒切。往事堪悲聞玉樹,採蓮歌杳啼鵑血。嘆當年、富貴已東流,金甌缺。風共雨,何曾歇。翹首望,鄉關月。看金戈滿地,萬山雲疊。斧鉞行邊遺恨在,樓船橫海隨波滅。到而今、空有斷腸碑,英雄業。

詞的開篇“過眼韶華,淒淒又涼秋時節。”描寫韶華已逝、萬物凋零的秋天;“聽是處、搗衣聲急,陣鴻淒切。”書寫采蓮女子的歌聲遠去,代表着夏天的過去,並傳來大雁南飛的淒厲叫聲,以及急促的“搗衣聲”,家家戶戶的婦女正為她們已在或將赴疆場的男性親人準備冬衣120,這點出了詞的時間是政治動蕩之際。上片末二句“往事堪悲聞玉樹,採蓮歌杳啼鵑血。嘆當年、富貴已東流,金甌缺。”中的“往事”、“當年”二字,揭示出要細訴往事,有關“玉樹”121之悲、“啼鵑”122之淚;“金甌缺”的“金甌”指“金盆”123,“缺”字結尾,整句喻以國家現已殘缺不堪。至於下片描述朝代更替的慘烈,“風共雨,何曾歇。翹首望,鄉關月。”描述了當時戰亂不曾停歇,而人們都只能翹首遙望月光,希望月光能重新照耀自己的故鄉。在“看金戈滿地,萬山雲疊。斧鉞行邊遺恨在,樓船橫海隨波滅。”句中,“金戈”124、“斧鉞”125、“樓船”126代表着兵器、戰船,這說明了當時戰亂的發生,當中更指兵器和戰船被丟掉和擊沉,說明了戰事的敗北。同時,“遺恨在”亦暗示了詞人對抗戰人士失敗的遺恨。詞末句“到而今、空有斷腸碑,英雄業。”將這種保國失敗的遺恨推到最高,詞人想表達的是為國捐軀的烈士最後未能成功,江山易代,空有記載英雄偉業的石碑留存,令人腸斷。全詞以景語寫淒懷,詞中隱含了多種意象︰金戈、斧鉞、樓船、涼秋、陣鴻、鵑血等,這些意象使詞中表達對明朝覆亡的悲劇更具蒼涼感慨、痛惜哀婉。

3、融詩化典

徐燦引用事典,通常循此三方向︰一為神話傳統人物故事;二為歷史人物言行;三為歷史人物的相關事件。127徐燦詞經常用典,通常以事典與語典為主。

先說“事典”,以《風流子.同素庵感懷》128為例,

只如昨日事,迴頭想、早已十經秋。向洗墨池邊,裝成書屋;蠻箋象管,別樣風流。殘紅院、幾番春欲去,卻為個人留。宿雨低花,輕風側蝶;水晶簾卷,恰好梳頭。西山依然在,知何意憑檻,怕舉雙眸。便把紅萱釀酒,只動人愁。謝前度桃花,休開碧沼;舊時燕子,莫過朱樓。悔煞雙飛新翼,誤到瀛洲。

詞中兩次引典,分別是“舊時燕子,莫過朱樓。”、“悔煞雙飛新翼,誤到瀛洲。”兩句。“舊時燕子”出自於劉禹錫《烏衣巷》中“舊時王謝堂前燕 , 飛入尋常百姓家。”飛到老百姓家築巢的燕子,以往都於王導、謝安兩家權門高大廳堂上棲息的舊燕,“舊時”這兩個字,便賦予了燕子作為歷史見證的身份。徐燦以此表達自己已作為新朝人要面對舊江山的今昔嘆喟;後句“誤到瀛洲”則引用於《新唐書.褚亮傳》中“唐太宗命‘十八學士’坐館事”,唐太宗命名自己招納文學才士的文學館為仙山瀛洲,以此指陳之遴仕清後得到顯赫的官位,從而諷刺陳之遴及為官登顯要而仕清的明朝舊人。徐燦引用歷史史典、前人作品去帶出對於明人仕清的悲憤,並喻示着作為明遺民不應再出仕新朝129,同時亦悔恨自己作為妻子要跟隨丈夫的決定。

再說“語典”,以《唐多令.感懷》130為例︰

玉笛送清秋,紅蕉露未收。晚香殘、莫倚高樓。寒月羈人同是客,偏伴我,住幽州。小院入邊愁,金戈滿舊遊。問五湖、那有扁舟。夢裏江聲和淚咽,何不向,故園流。

上片開首“玉笛送清秋”先點出時令;描寫“紅蕉露未收。晚香殘、莫倚高樓。”的景色,從高樓上看到的“紅蕉”、“露珠”、“晚香”的景色配合“送”、“收”、“殘”的字眼,使景色充滿了淒涼氛圍;“莫倚高樓”化用了范仲淹《蘇幕遮.懷舊》中的“明月樓高休獨倚”。范仲淹的這首詞抒寫了羈旅鄉思之情,徐燦化用此典是想表達思鄉之情。詞的下片寫時事,徐燦一家居於幽州小院,幽州指清朝都城北京,後句“金戈滿舊遊”,則化用了杜甫《秋興八首》中“花萼夾城通御氣,芙蓉小苑入邊愁。”一句。杜甫寫此詩時正直戰亂頻仍,國無寧日之時,唐王朝難以復興,以此詩抒發了憂國之情和孤獨之感。因此,徐燦化用此典想說明自己身在京師卻魂繫故國,如同杜甫一樣,有對家國思歸不得的悵憫。

綜觀上述,徐燦出身於書香世家,受到良好的教育,擁有深厚扎實的文學根基。對徐燦而言,她非常熟悉這些經史、詩集,因此才能做到借史典以古諷今,同時為詞作增加了內涵和深度。對於明清時代的女性詞想要表達家國悲情,詞的風格會出諸沉鬱雄健,隱然有“陽剛”之氣,偏向激昂悲壯之音,這種風格能緊扣當時面對憂患、見證離亂、反思歷史的取向,進而能探究歷史與記憶、遺忘的關係。131徐燦以引經據典的方式刻畫詞作畫面,特別是明朝滅亡後眼前的滄涼景色,這樣的方式由表到內去記錄時艱,以壯志悲懷總攬時代,抒發興亡之感,體現出女性對歷史關懷,寄託對時代失意、不遇。而這種寄託通常只出現在男性詞中,而徐燦則將個人感情與家國之悲互相交織,達到以描述閨閣景色卻寄託這份非女性傳統出現的感情。

 

二、顧貞立的閨詞雄音

(一)主體意識

在顧詞中,可以看到顧貞立不同階段的主體意識。在顧貞立年輕的時候就有建功立業的想法,只可惜由於性別限制,使她無法實現理想。從她的詞作中,可見她毫不掩飾自己對於功名的渴望,亦從沒有氣餒,反而以議論入詞,去抨擊社會不平等所造成的社會損失,這樣寫詞的方式與女性詞向來的風格大相徑庭。雖然明清女性有寫詞的權利,卻常礙於傳統女性觀念,寫的詞只是供自己消遣娛樂,內容通常並不議論社會,加上女性“無才便是德”、“內言不出閫”的成見,這種有違傳統的內容是不少女性最避忌之事,由此可見顧貞立與尋常女子的不同。

封建社會女性被物化,顧貞立認為每個女性都應獨立自主,有自己的人格意識。以《浪淘沙.和纖月》為例︰

何必羨慕儒冠。花滿闌乾。掃眉才子是鳴鸞。得近班家明月句,願作齊纓。痛飲不須酸。簾外輕寒。海棠枝上露團團。驚醒今宵香夢影,刻向瑯玕。

詞上片首句“何必羨儒冠。花滿闌干。掃眉才子是嗚鷥。”132直接表達了對男性的否定,說明女子不用羨慕男性的“儒冠”,“掃眉才子是嗚鷥。”中的“嗚鷥”指神鳥,表現出顧貞立對女性身份的自我肯定。至於下片“痛飲不須酸。簾外輕寒。”描述顧貞立於簾外痛飲,不須覺得悲傷。顧貞立認為女性不應過於理會男性社會為女姓界定的價值觀,應找到自己生活重心和生存樂趣,正是因為女性本身就有着與“儒冠”相異的精彩。133因此我們都可以理解到顧貞立的行為與詞作表現為何與傳統不一樣以及經常充滿男性化的表現。

顧貞立強烈的自我意識使她打破了女性“內言不出閫”的觀念,她主動向世界展示自己有才和對才華的執着。以《滿江紅.贈薛夫人》134為例︰

萬斛愁思,誰織就、漫天風雨。難禁架、將歸送別,遣懷無計。望去畫樓煙樹遠,飛來險韻驚人句。算詞壇、端合讓裙釵,低頭矣。人宛在,香窩裡。飛絮詠,休輕棄。似蘭吹風送,名花解語。莫把韶華和愁鎖,空花幻影尤難寄。看他年、麗句滿香奩,傳千里。

詞中上片開首以離愁、閨怨入題,“萬斛愁思,誰織就、漫天風雨。難禁架、將歸送別,遣懷無計。”然而接下句,“望去畫樓煙樹遠,飛來險韻驚人句。算詞壇、端合讓裙釵,低頭矣。”表明了詞人對於寫詩詞的熱愛和自負。

又如《沁園春.掠鬢梳鬟》135

掠鬢梳鬟,弓鞋宰袖,不慣從來。但經營料理,茶鐺茗盞,親供灑掃,職分當該。還謝天公深有意,便生就、粗疏丘壑才。將衰矣,斜陽日影,短景頻催。閒身不妨多病,且憑他位置、廢苑荒臺。伴香濃琴靜,百城南面,青編滿架,湘軸成堆。一縷茶煙和芋煮,只數點、秋花手自栽。都休也,蠅頭蝸角,於我何哉。

上片描寫了對傳統閨閣生活的厭倦,雖自言“粗疏”,實則在否定和輕視庸脂俗粉;下片寫到“青編滿架,湘軸成堆”,展示了自己對於詩書的熱愛和自信,與上片“還謝天公深有意,便生就、粗疏丘壑才。”呼應,對自己天生的文采富有信心,生來便具“丘壑才”。136

從以上的詞中可見顧貞立欲與男兒一樣的期盼和志向,詞中表現着她對自己才華的自信。她對於自己的才華充滿着不輸給男兒的自信,有着無視傳統禮教的膽識,充滿了豪情壯志的男性特質。

 

(二)思想內容

顧貞立是經歷了明清換代的女詞人,當社會動蕩、國破家亡之際,受到詞人父輩為國捐軀或隱而不仕的愛國行為的影響,將創作視野從閨閣轉移到大千世界。137顧詞不論風格主題都有別於傳統閨閣詞,在她的「閨詞雄音」作品中,最常表達的就是感世傷懷、亡國傷痛之情。從顧貞立的詞作中可見,顧貞立給自己的定位從來並非閨英闈秀,反而是儒冠或隱士。138

如《虞美人》139一詞︰

暗傷亡國偷彈淚。此夜如何睡。月明何處斷人腸。最是依然歌舞、宴昭陽。幾年嚐遍愁滋味。難覓食無愁地。欲箋心事寄嫦娥。為問肯容同住、廣寒麼。

上片首句“暗傷亡國偷彈淚。此夜如何睡。月明何處斷人腸。”先描述了自己對亡國的傷痛,卻沒有描述對於烽火戰亂的具體畫面。在下片最後反問“欲箋心事寄嫦娥。為問肯容同住、廣寒麼。”向月上的嫦娥寄託心事,因為世界之大卻再無容身之所,對於一個閨閣女子,家國份外重要,而亡國使女性失去了容身之所,表達出女子於社會的無助之感,令人哀痛。然而,顧貞立作為閨秀之一,在詞中融入女性聲音卻又大膽表現出自己亡國之悲,詞中表達的傷痛由家延展到為整個國而悲痛,可見其如男性心懷天下的膽識。

以上所見,顧詞中一直流露顧貞立有像男性文人士大夫一樣,關切國家興亡的心。從她的詞作中,可見她一改傷春悲秋、刻翠裁紅的閨怨詞內容,反而率真地表達自己心懷建國立業的氣魄與抱負,對亡國之痛也勇於跨越自我身份而大膽宣泄怨恨,展示出有別於普遍閨秀詞的特色,展現出獨有的巾幗鬚眉之傲氣。

 

(三)藝術特色

1、打破傳統性別界限

顧詞突破女性詞的傳統,不再局限於純粹的抒情,反而將“情”、“思”兩者融合,顧貞立在詞中注入思想以淡化閨閣氣息和情調,從而具有超脫性別意識局限的人格色彩140,使詞作的意蘊更加深沉厚重。顧貞立作為一個女性,卻不甘心自己被限制,希望能與男性一爭高下的心理,這是顧詞的第一層意蘊。在顧詞中經常有種沒有性別局限的感覺,因為自古才士都只是人,從來志向都不應分性別,這種深刻的思考使其詞意蘊更深一層。

以《滿江紅.楚黃署中聞警》141為例︰

僕本恨人,那禁得,悲哉秋氣。恰又是,將歸送別,登山臨水。一派角聲煙靄外,數行雁字波光裏。試憑高,覓取舊妝樓,誰同倚?鄉夢遠,書迢遞,人半載,辭家矣。歎吳頭楚尾,翛然孤寄。江上空憐商女曲,閨中漫灑神州淚。算縞綦,何必讓男兒,天應忌。

詞的開首“僕本恨人”出自江淹《恨賦》,是抒發對國家時代悲哀的一作品,以此句作首,便已知是抒寫國愁家恨的伏筆。再者,“僕”為男性自稱,是詞人模仿男性作詞的證明。在詞的下闋“江上空憐商女曲,閨中漫灑神州淚。”說明了當時面對國恨家亡。“商女曲”指作亡國之音,所謂男性士人仍有的在作樂,反而她雖有大志想幫忙國事,卻因女性身份只能在閨閣獨自哭泣,此處大大諷刺了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詞人對於自己鬱不得志的生活感到苦悶,因此將抑壓已久的心聲藉全詞最後一句“算縞綦,何必讓男兒,天應忌”爆發出來。“縞綦”,是古時女子所服,證明女子都可與男子一樣抒發亡國傷痛的憤慨,而“天應忌”則直接向社會和不合理的女性生活提出了抨擊與詰問。142這樣的結束體現到顧貞立的豪情壯志,亦反映了她內心不甘就因女性身份而要在閨閣虛度一生的心聲。

顧詞的“情思”深厚,將自己一生際遇和追求寄託於抒情意象之中,傳遞出“閨閣詞”難以表達的難言隱痛。顧詞的意蘊深厚,加上顧貞立生命中不同方面的寂寞情緒,使她的詞作更有自己的特色,思想表達更加充沛。

2、意象運用

顧貞立的“閨詞雄音”通常以“酒”、“夢”意象去表達自己內心情感。

首先,“酒”在傳統中是具有濃厚的男性色彩,通常是用作祭祀、宮宴享樂、或男性士人用以避世忘憂之物,因為酒醉使人忘卻煩憂,即使女性喝酒不能如男性般暢快。對顧貞立而言,她從不理會社會傳統限制,“喝酒”這樣帶有強烈男性氣質的行為,顧貞立卻視為是自然而然的舉動。“酒”字頻頻出現在顧詞之中,且表現出只有男性才有的豪氣,例如《南鄉子.雪》143中︰

高卧不知愁。報道瓊瑤已滿樓。分付侍兒休拂拭,須留。簾外冰條似玉鉤。莫去泛扁舟。瀟灑應無我一流。向日豪懷依舊在,能酬。詩滿濤箋酒滿甌。

上片描寫詞人面對漫天風雪,風雪早已遍佈整座高樓,她仍在此景中把酒作詩,悠然自得。顧貞立於下闋自嘲“瀟灑應無我一流”,“瀟灑”二字展現了詞人的豪氣,卻以“詩滿濤箋酒滿甌”承接“向日豪懷依舊在”,既切合了雪景,在詩酒唱酬之際,又表達出非凡情志,令人感受到豪邁、勁疾,情韻不讓鬚眉的情感。

以《滿江紅.中秋旅泊》144為例,

為問嫦娥,何事便、一生擔擱。也曾來、百子池邊,長生殿角。伴我綺窗朱戶影,辜負他碧海青天約。倩回風、迢遞寄愁心,隨飄泊。五色管,今閒卻。千石酒,誰斟酌。想天涯羈旅,鬢絲零落。別夢匆匆偏易醒,遠書草草渾難托。判長眠、憔悴過三秋,人如削。

上片開首“為問嫦娥,何事便、一生擔擱。”對嫦娥提出發問,其實是在反問自己何事耽擱了一生。“一生擔擱”四字帶出了顧貞立對於婚姻失敗帶來的無恨感懷,又回憶起昔日也曾到過“百子池邊”、“長生殿角”這些愛情發生地;下片卻傷懷“五色管,今閒卻。千石酒,誰斟酌。”,從前有再好的文筆如今卻閒置,千斤的酒都再沒有人和自己斟酌。在詞最後,顧貞立慨嘆時光已遠去,自己亦老去。中秋本是團圓之日,詞人卻漂泊在外,嫦娥是孤獨者的象徵,表達了詞人的孤獨。同時,亦展現了她對婚姻失敗的傷感,更表達了昔日自己有的才氣,當初因丈夫才情無法與她合拍而閒卻,對應了首句問“何事一生擔擱”。顧貞立只能以酒排解愁思,如同士人以酒排解,表達對所嫁非郎的不滿與失落,可見其不凡的心性。

在“夢”意象方面,一直抱有豪情壯志的顧貞立雖然知道功業難以實現,內心卻從沒有放棄,不斷徘徊現實和理想,則依靠夢來作自我抒發。對於顧貞立而言,她內心最渴望是希望一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卻無力改變作為女性的處境,因此在她的“夢”經常是以逃離人世,飛居於仙界生活,以這種幻想來消解現實面對的坎坷苦困。例如《滿庭芳》145

弱絮輕塵,空花幻影,分明身世虛舟。笑孤雲野鶴,何事淹沒。回憶從前似夢,無端別、業海蜃樓。如今似、槿花臨暮,燕子清秋。休休。韶華去也,便瓊花難耐,風散雲流。多少朱顏綠鬢,空耽誤、粉怨脂愁。何須問、唐宮漢苑,終屬沉浮。

此詞用了很多氣勢磅礡的意象,例如“空花幻影”、“虛舟”、“業海蜃樓”等,雖然這些意象使詞境雄偉,卻都是一些幻化之物,略有縹緲之感,這說明了此詞其實為詞人的夢境。詞中沒有過於華麗的詞藻亦無美豔的色彩,取而代之的只是直白的景色勾畫,反而令人有曠達深沉之感。在詞的後句“何須問、唐宮漢苑,終屬沉浮。”更將人從現在帶回“唐宮漢苑”的時空,從現實到回憶從前,發出深沉的感嘆,充滿了豪邁曠達的傳統男性士人特質。

3、詞意大於詞境

顧貞立的詞拋開女性傳統的婉美含蓄,放棄了女性所謂“溫柔敦厚,怨而不怒”的自我限制146。顧貞立如社會上的男性一樣自由,大力將自己的情感、志氣揮灑於詞中,因此她的詞有一種勁直疏宕、一氣流轉之感。

以《青衫濕.題《斷腸草》》147為例︰

傾倒三峽潺潺水,墨氣染雲煙。有情花月,無端風雨,俱托毫尖。

瓊箋寫淚,銀璫煮字,送盡花年。天公何事,從來酷妒,逸韻韶顏。

詞中起句“傾倒三峽潺潺水”形容詞人內心澎湃之思,接着“墨氣染雲煙。”以營造蒼涼之意。後句“有情花月,無端風雨,俱托毫尖。”指美好的景色卻突然有風雨,並將這些風雨寄託於筆下;上片末句至下片的九句四字句,則是詞人直抒其情,做到頓挫鏗鏘,最後又再次發問“天公何事,從來酷妒,逸韻韶顏。”將悲憤之情全發揮出來。詞中並無華麗的修飾雕琢,只見詞人一口氣將心中壓抑的憂恨和不平抒發出來,意大於景,令讀者感到其激烈的情感。

再以《滿江紅.憶遠,時蓉濱北遊》148為例︰

雁泣西樓,天亦瘦、慘黃愁翠。難消受、長歌當哭,孤燈瀉淚。典盡難留嫁日衣,醉來卻喜書空字。問斷腸、吟就是何題,長門句。屏山靜,爐香細。聽不了,寒蛩砌。數離愁多少,撐天塞地。故國迷漫殘照外,美人宛在瀟湘裡。坐閨中、對此可憐宵,人憔悴。

詞的開首“雁泣西樓,天亦瘦、慘黃愁翠。”點明季節是秋天,而“天亦瘦”、“難消受”等字句定下了全篇的情感走向,上片描寫大量孤獨的景物︰“雁泣”、“慘黃愁翠”、“孤燈”等抒發悲恨之情,並寫到“長歌當哭”、“孤燈寫淚”表達在長夜中面對愁思的行為。下片“屏山靜,爐香細。聽不了,寒蛩砌。”說明了詞人一人在“屏山靜,爐香細”環境中,連“寒蛩”即蟋蟀的聲音都聽不到。詞的最後“故國迷漫殘照外,美人宛在瀟湘裡。坐閨中、對此可憐宵,人憔悴。”顧貞立以“美人”自喻,表達對於故國不堪回首的淪亡之痛,她只能獨自一人坐在閨中度過晚上,人都變得憔悴。顧貞立從詞中表現出的憂憤以及鬱恨大於她描寫出來的寥落秋景,將對故國的傷痛情感充斥於詞中。

顧貞立的抒情取向與其心志性情使她偏愛采用格調雄渾的詞牌149,尤其《滿江紅》為最,《全明詞》共收錄得16首。龍榆生《填詞與選調》一文曾指︰

一種曲調之組成,必其人之心有所感,而藉抑揚頓挫之音節以表達之......依曲調以填詞,則歌詞所表達之情,宜與曲中所表達之情相應。150

由此可見,顧貞立喜於直接抒情,那些可用於盡情宣洩豪情激壯的曲調自然亦是她的首選,亦是使她的詞脫去閨閣氣的方法,並形成與傳統閨閣詞不一樣的豪壯、勁直詞風。

王國維《人間詞話》︰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為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151

顧貞立在詞中表現的便是一份真感情。顧貞立通常不為詞境意象作華麗的鋪排,主要以語言直白疏朗為主。顧詞中的“意”早已擺脫了女兒氣息,轉而的是如同英雄般的“傲氣”和“怒氣”結合,由此形成她心中一種充分而旺盛的精神狀態,必須一吐為快的快感。152因此才能形成了這種孤傲勁爽,意大於境的獨特詞風。

 

三、徐燦與顧貞立閨詞雄音相異之處

將顧貞立和徐燦的閨詞雄音作對比,可以看出二人風格上的異同之處。

首先,二人的“閨詞雄音”的主題、思想內容相近。徐燦與顧貞立都是經歷了明清換代的女詞人,她們的女性意識都因此而覺醒,對於生活的關注不再局限眼前閨房,而是對社會政治的關心。

徐燦以“閨詞雄音”方式表達了自己對國家的忠貞。雖徐燦並非遺民,卻有着深厚的遺民情懷,即使丈夫降清仍然在她的詞中可見堅守自己愛國的原則,表達鄉關之思、亡國之痛、丈夫折節之恨。

以《風流子.同素庵感舊》153為例,

只如昨日事,迴頭想、早已十經秋。向洗墨池邊,裝成書屋;蠻箋象管,別樣風流。殘紅院、幾番春欲去,卻為個人留。宿雨低花,輕風側蝶;水晶簾卷,恰好梳頭。西山依然在,知何意憑檻,怕舉雙眸。便把紅萱釀酒,只動人愁。謝前度桃花,休開碧沼;舊時燕子,莫過朱樓。悔煞雙飛新翼,誤到瀛洲。

此詞記徐燦與陳之遴回京,首句“只如昨日事,回頭想、早已十經秋”從前離京到現在已過十載,重新回到故居並把以前的書房整修,代表着事物的變遷。下句“蠻箋象管,別樣風流。”說明異國的紙筆別有風味,其實是對降清表達無奈之情,略帶苦澀之感。接着描寫“殘紅院、幾番春欲去,卻為個人留。”以院落殘花、春光欲去而終究未去,以暗示陳之遴多次被罷官最終當上的是清朝官。後面“宿雨低花,輕風側蝶;水晶簾卷,恰好梳頭。”描寫小雨低落、花兒顯擺、微風輕拂動,詞人卷起水晶簾並梳起頭髮,若有所思。

下片“西山依然在,知何意憑檻,怕舉雙眸。便把紅萱釀酒,只動人愁。”突如其來,筆力千鈞,寥寥十數字已覺悲慨橫集。154眼前西山已不再是以前的西山的悲慨,寄託了徐燦對於如今鼎移祚改的愧疚,因此欲把“萱草”,即忘憂草釀酒喝,想要忘卻這些舊事,但卻“只動人愁”,令到愁思更多。接下句“謝前度桃花,休開碧沼;舊時燕子,莫過朱樓。悔煞雙飛新翼,誤到瀛洲。”對於“前度桃花”、“舊時燕子”都一律不想再見。末句“悔煞雙飛新翼,誤到瀛洲。”則沉痛地表達了徐燦對於跟隨了陳之遴進朝仕清而感到憤慨。由此詞可見,詞中寫到對國家易代、物是人非的傷痛,以及對丈夫仕清的怨恨。雖然身在閨中,卻有着明末清初愛國文人守節氣重操守的冰霜之氣。155

至於顧貞立,同樣以“閨詞雄音”的方式表達感世傷懷、亡國傷痛、懷鄉之情。顧貞立自小在愛國家庭長大,眼見國破家亡,對她而言亦是傷痛無比。

以《玉蝴蝶.苕谿署中》156為例,

一抹晴空無際,煙光澹蕩,微月當樓。點綴平蕪,樹色暮靄初收。斷霞邊、慈烏千點,看反哺、爭擇枝頭。漫凝眸。親幃何處,旅夢難留。颼颼。風吹鬢影,寒生肌粟,喚起千愁。不堪回望,舊家庭院早驚秋。憶當初、棲遲三楚,今日箇、落拓湖州。願難酬。聊憑斑管,寫我心憂。

“苕谿”有二源,出浙江天目山之南者為東苕;出天目山之北者為西苕,“谿”為“溪”,即水源名,而“署”即“官署”,即官員辦公的住處。157詞的上片描寫詞人在苕溪署中看到的春景,首句“一抹晴空無際,煙光澹蕩,微月當樓。”描寫了春天晴空無際亦有明月,“澹蕩”指令人和暢,多形容春天的景物158。接着“點綴平蕪,樹色暮靄初收。斷霞邊、慈烏千點,看反哺、爭擇枝頭。漫凝眸。親幃何處,旅夢難留。”此句描寫了草木叢生的平原曠野,亦看到“慈鳥”反哺母鳥、爭枝頭的畫面,於是想起“親幃何處”。“親幃”指的是父母所居的居所,此處代稱父母。

下片一句“不堪回望,舊家庭院早驚秋。”的「舊家」指故國,故國已亡,不堪回望;“憶當初、棲遲三楚,今日箇、落拓湖州。”憶起當初於“三楚”(即今湖南、湖北一帶)遊息,如今卻“落拓”於湖州,“落拓”即貧困失意,境況淒涼,指出今日在湖州卻過着貧困失意的生活。詞末句“聊憑斑管,寫我心憂。”表達出依靠一枝毛筆亦寫不出顧貞立憂國之心。對於生活於思想被嚴酷思想鉗制的清代的文人而言,顧貞立在詞中直截地表達出沉痛的家國之感,充滿了男性士大夫憂國的氣魄和愛國豪情。

至於二人在“閨詞雄音”的設計上都有各自的創作風格。

首先,徐燦在詞以寫景為多,她能以不同的意象貫穿於全詞以刻畫詞中畫面,並透過這些意象帶出想要抒發的情感,或引用不同的典故以達到諷刺的作用,詞的意義不斷疊加,使詞更有深度,這樣的手法使情感表現更為強烈。

如徐燦《唐多令.感懷》159一詞,詞中上片“玉笛送清秋,紅蕉露未收。晚香殘、莫倚高樓。”先以景寫情,以笛聲襯秋,以月之有情來帶出徐燦的孤寂,並塑造出淒清情景。後句“寒月多情憐遠客 長伴我、滯幽洲”以擬人法描寫在異鄉處看到的明月照着異鄉人徐燦的心,像陪伴着她,以月之多情反襯徐燦內心的孤寂。下片“小苑”三句為一層,寫到“邊愁”和“金戈”充斥於徐燦的生活中,並思念故鄉的五湖,在此亦為詞意增添了一層有思卻歸不得的惆悵之情。接著“問五湖、那有扁舟。”用范蠡“功成後以扁舟歸隱五湖”的典故訴說著心中夢想隱隱有歸隱山林之意。160後句“夢裏江聲和淚咽,何不向,故園流。”中的“咽”字表達出徐燦現實中哭也不能哭出聲來的艱難處境,“夢裏江聲”便是將徐燦心中的眼淚與滔滔江水結合,融情於景。

此詞可見,徐燦的風格以融情入景入主,從秋景開始深化到詞人的愁心,再寫到月亮照耀孤寂的徐燦,與寒月為伴,其苦情更進一層,最後因愁苦而嚮往扁舟,但對故鄉的思念只能在夢中消解。對於景物的刻劃很細緻,這樣所寄寓家國之感的韻味更悠長。

然而,顧貞立的“閨詞雄音”則是意大於景。顧貞立作詞主要是表意,創作動機的單純和情感的強勁使她無暇顧及言詞的修飾。161顧詞中表達思想、情緒比起雕刻景色更重要,因此才能常有澎湃、一氣呵成的豪壯之感。

如《一剪梅》162一詞,

九十春光半已殘。詩興闌珊。酒興闌珊。鏡中憔悴不堪看。羞畫眉彎。懶畫眉彎。澀雨慳風特地酸。不許春閒。不許人閒。年年愁病苦相關。花也長嘆。人也長嘆。

上片“九十春光半已殘。詩興闌珊。酒興闌珊。”表達的是詞人歲月飛逝,早已變得憔悴,連寫詩喝酒的興致都減少。接着“鏡中憔悴不堪看。羞畫眉彎。懶畫眉彎。”描寫自己照鏡看到如此憔悴的臉容,便連眉都不想畫了,不想再打扮。下片“澀雨慳風特地酸。不許春閒。不許人閒。”澀雨和慳風都特地過來為她傷感;後句“年年愁病苦相關。花也長嘆。人也長嘆。”慨嘆老去的年華都以“愁病苦”相關連,連花也為此長嘆,人亦是。全詞想表達顧貞立對於年華老去後的愁思。詞中不像一般女性詞集中一個景色或心緒去作處理,詞中沒有過於修飾文句的字眼,亦無細密的刻劃,只用基本色語,故詞境不窄,格調也不弱。由此可見,顧詞中的情感透過清疏直白的遣詞造句抒發,不追求細致麗密,減少了女性的脂粉氣,使詞中之情雖多愁苦,卻使人讀到一種瀟灑曠達文人之氣。163

第五章 徐燦與顧貞立的“閨詞雄音”與“閨閣詞”的美感特質比較

一、美感特質的定義

詞體相比較其他文體具有一種特殊的美感164,自古以來的詞學家對詞的特質都是眾說紛紜,由於古今語言、文化知識背景的差異讓現代人難以拿捏標準。學者葉嘉瑩認為詞體的誕生以及詞體美感特質的演變都與社會時代的變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165,並將詞分為“歌辭之詞”、“詩化之詞”、“賦化之詞”三種演化階段及表現方式166,並於《荔尾詞存》提出詞體普遍具有“弱德之美”167

“弱德之美”是指賢人君子在處於强大壓力下仍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一種品德,並且是采取一種隱曲收斂的姿態,以委婉幽微的形式體現,看似是一種“弱”的狀態,但並非“弱者”。簡單而言,當詞人面對一些殘酷的現實,如政治失意、倫理枷鎖、人生無常等的壓力,采取一種收斂約束的姿態,再用一種委婉曲折的形式去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樣的經歷便造就了他們詞作中的“弱德之美”的特質。

 

二、閨閣詞的美感特質

明代文壇崇尚自我,重視情欲的風氣使當時的女性文人更熱切地去追尋愛,然而換來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失落和寂寞,於是女性文人將這些感情投放於詞中,借助詞來宣洩她們的情感。當時女性的生活空間只限於閨閣亭院,因此“閨閣詞”最大的特點是反映女詞人在閨閣的生活。一般而言,閨閣詞展現的情感和內容是女性真實的人生體驗,她們寫的都是自身作為女兒、妻子、母親等各種角色的情感。168

“閨閣詞”的美感特質在於“纖婉”,這種特質與女性自身對於外物的靈敏相關,女子天性較男子柔婉含蓄,體物察情更敏感細膩,詞體本身亦要求要有深幽之美,因此“閨閣詞”通常多纖婉曲折的風格。169

至於明代個性解放思想使詞強調言情,這一點亦很適合女性。封建社會的女子,通常與仕途無緣,因此她們的詞作都少有男性壯志可言。170女性沒有太多的社會道義要承擔,她們所寫的詞都只是閨中的閑聊寂寞,以詞記錄生活感受,沒有過於複雜的情感和意蘊。

“閨閣詞”與花間婉約詞相近,用香豔的詞作吟唱着痴男怨女的離愁别恨或兒女情长,唯一不同的只是“閨閣詞”是女詞人以自身女性口吻書寫,因此表達出的女性情感比起以男性作閨音的方式更為真實且真摯。

 

三、徐燦與顧貞立閨詞雄音的美感特質

明代末年,人民經歷了切身的家國之痛,“閨閣詞”開始有所轉變,出現了“閨詞雄音”,是當時女性非傳統的詞作類型。女性模擬男性文人口吻的方式去作詞,內容不再規限於閨閣亭院和小情小愛,反而是以更宏大的視野抒發如家國之愁、憂國憂民的情懷,因此“閨詞雄音”不同於“閨閣詞”的婉約風格,反而偏向豪放,有股男兒氣。

徐燦的“閨詞雄音”擁有“弱德之美”。她經歷國變亂離後的作品都表現出一種在過去女性詞作中不曾有過的特質。面對國破家亡的現實壓力後,徐燦的後期詞作都是以抒寫易代遺民之悲為主要內容,更呈現出超越男女性別寫作中的差異的“泛性化”色彩。171

徐燦的「閨詞雄音」中揉合了家國之感與淒婉哀麗的文字,描述的畫面縱然是閨閣或自然之景,卻能同時融合對故鄉、消逝的時光、故國明朝的經歷與歷史事件。面對丈夫陳之遴仕清,作為女性、妻子角色的徐燦無疑是處於弱位,但她仍然堅守自己愛國之心,以詞作曲折隱喻地諷刺丈夫的仕清的憤慨,如「晚香殘,莫倚高樓」(《唐多令.感懷》)告誡陳之遴要及時罷手,又以「悔煞雙飛新翼,誤到瀛洲」(《風流子.同素庵感舊》)表達自己丈夫仕清後對故國的愧疚。徐燦面對這種的個人境遇,造就了徐燦「閨詞雄音」中的「弱德之美」。

徐燦以「閨詞雄音」方式在內容上突破了「閨閣」的局限,並做到剛柔並濟的效果。詞風既保留了閨秀女兒家的纖細委婉,同時,內容上從女詞人慣常的“小我”意識和家庭生活轉而向世界表達自己對國家社會的關心。徐燦的“閨詞雄音”很少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雖然以“閨閣詞”的委婉去表達眷戀家國的題材,容易因性別身份而使得朦朧與定型,因此徐燦擅於在詞作情感中反復回環,層層疊加意象,繼續沿用女性詞的婉約風格亦取用辛棄疾、姜夔等傳統詞人的寫作手法,承襲他們使用哀怨的言語寄寓家國之感的做法。172在手法上亦使用了男性士人的使事用典、論斷和評說的筆法173,這樣既保留女性柔弱風格,亦夾雜了與男性文人相似的情感於詞中。

至於顧貞立的“閨詞雄音”,則除去“閨閣詞”有的女兒氣,在內容上多以硬語、干脆語的方式將心中的抑塞之氣傾出174,如同男性般的口吻表達對國家社會的感情和志向。因此,顧詞打破閨閣詞“含蓄不盡之意”的慣例,風格爽朗,如同男子為自己力抒不平、不得志的怨憤。

顧貞立的“閨詞雄音”雖依然圍繞傷春悲秋、情愛得失,卻淡化了女性性別特徵,加深對個體女性命運的關注。在顧貞立眼中,傳統女性的價值與形象需要被糾正和重新界定,從她不同詞中都可見她對於女性地位低下、女子被束縛的人生而感到鬱悶,如“掠鬢梳鬟,弓鞋窄袖”(《沁園春.掠鬢梳鬟》)表達對傳統婦教的抵觸情緒、“墜馬啼妝,學不就、閨中模樣”(《滿江紅.墜馬啼妝》)諷刺庸常女子,實質是諷刺女性被束縛的人生。

顧貞立同樣經歷了明清易代的政治動蕩時期,由於生在官宦之家,因此她從小便有與一般士大夫無異的明恥重節的儒家思想,充滿愛國情懷。顧貞立有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卻受到性別與禮教的桎梏,如“仆本恨人”、“算縞綦,何必讓男兒,天應忌。”(《滿江紅.楚黃署中聞警》)從以男性自稱可見顧貞立剛烈的男兒心志,並痛呼上天以發洩對於性別不平等的悲憤,或“安得長流俱化酒,千觴。一洗英雄兒女腸”(《南鄉子》)以塑造英雄形象寄託愛國之情、報國之志,或“縱此懶雲鬟。換金冠。”(《昭君怨》)揚言將自己頭髮剪掉換成男性一樣的束髮金冠,傳達出巾幗不讓鬚眉的鬥志。

顧貞立的“閨詞雄音”突破了“閨閣詞”那種雕紅刻翠的閨怨傳統,反而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去表達、對抗社會的不公。顧詞摒棄嬌弱的意象和精緻的語言雕刻,亦很少用典,於是顧詞中所展現的都是清疏直白的字句,一氣呵成豪壯感,這樣的方式使顧貞立詞中的情感更獨具勁直疏宕的特點。175

雖然顧貞立面對傳統社會對於女性不平等以及國破家亡的現實壓力,但她選擇以沖破“含畜不盡之意”的抒情方式,將自己的感情和盤托出,無疑與詞的委婉曲折的“弱德之美”不符,這樣的風格有人會認為過於直露淺俗。然而,顧詞的思想是雄偉且深厚,不但是表達個人愁思情感,而是抒發對整個世界的女性不公待遇而希望得以改變的悲壯之情,同時又有抒發自己希望如男性一樣建功立業的理想,這些情感並非顧貞立為了自娛而書寫,亦難以以“閨閣詞”的婉約方式來準確承載這種深厚情意。因此,直抒胸臆不但無破壞顧貞立詞的美感,反而用在顧詞中更能使情感強度加強,抒情力度更大,更具備了剛強有力的風骨。

 

四、小結

“閨詞雄音”與傳統“閨閣詞”相比下,“閨詞雄音”突破了“閨閣詞”慣常的風格,不論題材內容、情感內涵,“閨詞雄音”不但使女性詞多了新的審美風格,亦使女性詞人走出了閨閣以外的世界。

徐燦與顧貞立的“閨詞雄音”,婉約情感變少,內容著重於世變之下,對家國社會的悲愁哀憤︰

徐燦的“閨詞雄音”雖具有男性豪放特質,卻仍有保留女性“柔”的一面,做到了剛柔並濟的效果。這能讓詞的內容不受性別因素的影響,同時符合詞的“弱德之美”的特質。徐詞突破了女性傳統觀念,建立獨立思考空間,雖然某部份的詞氣勢澎湃,甚有豪放風格,卻沒過於明顯的男性特質,反而後期徐詞似是雌雄之音皆有,這樣的方式對於女性詞來說都是一大突破。

顧貞立的“閨詞雄音”則如男性般吶喊,不再拘泥於閨閣詞的含蓄婉約傳統之下,取而代之的是對社會直白的譴責和渲泄。顧詞能夠大膽地表達出女性的自我肯定,表現出巾幗不讓鬚眉的氣派和自信,從詞中淡化自己的女性特徵,完全模擬男性口吻作書寫。顧詞雖不符合“弱德之美”,但詞應由思想內容去判定適用的表現方式,具有“弱德之美”的詞縱然是好詞, 且能引人感發,但不應以此一概而論。學者鄧紅梅亦評顧貞立將傳統詞美原則的囿範完全突破,以孤傲激憤的詞氣,力抒源於人生際遇、女性命運的清醒諦視。

第六章 總結

徐燦與顧貞立同為明清時期的女詞人,二人的詞作在經歷明清易代後不論內容與風格上都有所轉變。徐燦的“閨詞雄音”保留了閨閣詞的婉約柔情,並在思想內容上改為抒發國家情懷,隱約流露出士人氣質卻又有女性的纖弱柔美的美感;顧貞立的“閨詞雄音”則一反女性柔婉纏綿的特點,以充滿男性氣慨的方式表達對家國政治、女性平等的理想與憂慮。

第二章以兩人的生平和詞作流傳的情況為背景,從而更了解她們性格與詞作風格。徐燦性格既柔亦剛,在經過明清換代後的詞作中更能體現出她剛柔並濟的風格;顧貞立則比較剛強豪爽,顧詞的風格一直以來都是採取相較自由的形式,明清換代後更能展現出顧貞立與其詞的豪情與真性情。

第三章針對明末清初的閨詞雄音作分析。“閨詞雄音”是女性詞人以模仿男性文人口吻去寫詞,以此寄託與抒發閨閣詞不同的情感,特別是經歷了改朝換代的轉變後,女性以仿傚男性詞的風格表達出自我感受。

第四章則針對徐燦與顧貞立的“閨詞雄音”作對比。徐燦的“閨詞雄音”是在明亡之後,詞作的思想內容主要表達家國之思和為國亡而心憂的興亡之感,充滿男性士人之氣。顧貞立的“閨詞雄音”同樣流露關切國家興亡的心,更多的是表達對於女性身份而不能建功立業的性別悲憤,有巾幗不讓鬚眉的氣概。

再者,二人在書寫“閨詞雄音”的手法方面,徐詞的意蘊反覆疊加,配合不同意象和用典使情感融於描寫的景物之中,令詞的美感與藝術價值增加;顧詞則是“意大於境”,詞中使用男性特質的意象,亦沒有過多的雕飾用語,使詞作的情感一氣呵成地傾出,形成孤傲勁爽,意大於境的獨特詞風。

第五章美感特質比較中,以“弱德之美”作為比較標準,針對二人的“閨詞雄音”與傳統“閨閣詞”作對比。徐詞的閨詞雄音保留了閨閣詞婉約曲折的基礎,融入家國情懷的男性情感,做到委婉幽微亦模糊了性別界限,同時具備了女性的柔婉和男性的雄健。顧詞的閨詞雄音則沖破閨閣詞傳統的抒情方式,以完全模仿男性口吻,直抒胸臆以抒發情感,充滿了男性文人的氣勢,卻有別於詞“弱德之美”的美感特質。

綜上所述,可見徐燦與顧貞立突破了閨閣詞傳統,從詞中融入男性特質,亦可見二人在“閨詞雄音”的思想內容、藝術手法與美感特質異同之處。唯學術視野與水平能力有限,未能更全面和深入探討二人的全部詞作,望未來有其他學者作進一步研究。通過研究,亦望能以加深二人詞作的認識,藉此窺見明清女性詞的發展歷程與開拓意義。

參考文獻

(一)專著

1.王國維著︰《人間詞話》(中國︰朴社,1926年),頁9。

2.(加拿大)方秀潔、(美國)魏愛蓮編︰《跨越閨門 明清女性作家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2月),頁12-13。

3.弗洛伊德著,張燕雲譯︰《夢的釋義》(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頁429。

4.合山究著,蕭燕婉譯︰《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臺灣︰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12月),頁486。

5.吳永萍、張淑琴、楊澤琴著︰《清代三大女詞人研究》(甘肅︰甘肅文化出版社,2010年8月),頁2-80。

6.何宇軒︰《言為心聲—明清時代女性聲音與男性氣慨之建構》(臺灣︰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11月),頁165-168。

7.李惠儀著,許明德譯︰《明清文學中的女子與國難》(臺灣︰國立臺灣大學,2022年10月),頁56-59,69。

8.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全清詞 順康卷 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頁439-458。

9.(美)孫康宜著,李奭學譯︰《詞與文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頁186。

10.胡曉明 主編︰《歷代女性詩詞鑒賞辭典》(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9月),頁367-371。

11.孫康宜、宇文所安 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下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6月)。

12.孫克強、楊博慶主編︰《歷代閨秀詞話》(南京︰鳳凰出版社,2019年9月),頁63。

13.張宏生編︰《全清詞.順康卷補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66,444-457。

14.張宏生︰《清代詞學的建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165。

15.陳顧遠︰《中國婚姻史》(湖南︰岳麓書社,1998年),頁230。

16.陳維崧︰《婦人集》(中國:中華書局,1985年),頁7,1956。

17.陳廷焯︰《詞則 上冊》《大雅集》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頁24。

18.郭延禮、郭蓁︰《秋瑾集.徐自華集》(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頁467。

19.葉恭綽︰《全清詞鈔 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頁1730。

20.葉嘉瑩著︰《性別與文化 女性詞作美感特質之演講》(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頁5,219,242。

21.葉嘉瑩著︰《詞體美感特質的形成與演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3。

22.葉嘉瑩著:《詞學新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195。

23.葉嘉瑩 《迦陵雜文集》(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199。

24.黃嫣梨︰《月痕休到深深處—徐燦詞注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頁1-102。

25.程郁綴︰《徐燦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

26.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頁289。

27.鄧紅梅︰《女性詞史》(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頁1-21,183,210-211,257-263。

28.劉玉來︰《秋瑾詩詞注釋》(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頁316。

29.錢仲聯︰《元明清詞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頁128。

30.龍榆生︰《填詞與選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頁176。

31.謝秋萍︰《吳藻詞》(上海︰上海教育書店,1947年),頁11。

32.聶欣晗︰《清代女性詩學與文化》(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7年1月),頁156。

33.饒宗頤初纂,張璋總纂︰《全明詞 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頁2810-2839。

 

(二)論文集

1.(加拿大)李小榮︰〈英雄主義的性別化︰明清女性的《滿江紅》詞〉,葉嘩、顏子楠編︰《西海遺珠︰歐美明清詩文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10月),頁366-398。

 

(三)學位論文

2.玄柄勳︰《李贄與許筠的女性觀》(臺灣︰東吳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6月),頁71-92。

3.李豔菁︰《徐燦及其《拙政園詩餘》》(福建︰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8月),頁1-52。

4.李珒珒︰《清代三位傑出女詞人研究》(遼寧︰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5月),頁1-76。

5.李漩︰《明末清初女詞人的性別書寫》(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4月),頁1-51。

6.李曉寧︰《顧貞立、吳藻詞比較研究》,(湖南︰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6月),頁1-119。

7.夏文莉︰《葉嘉瑩詞學理論研究 ——以其「詞體美感特質」論為中心》(安徽︰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4月),頁1-56。

8.張曉燕︰《顧貞立及其詞研究》(甘肅︰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5月),頁1-90。

9.楊澤琴︰《徐燦詞研究》(甘肅︰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5月),頁1-68。

10.靳寧寧︰《明末清初才女群體家族性特徵研究》(鄭州︰中原工學院,碩士論文,2013年3月),頁1-48。

11.魏芹︰《清代「閨詞雄音」研究—以顧貞立、吳藻、秋瑾為中心》(安慶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6月),頁1-50。

12.劉萱儀︰《明代女詞人詞作研究》(廣東︰東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21年5月),頁1-256。

 

(四)期刊

1.王力堅︰《清代「閨詞雄音」的二難困境》,轉引自《中華詞學》第三輯(江蘇︰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222-233。

2.王敏、尚繼武︰〈女中雙秀勝須眉 才情辭采驚天人—從柳如是、吳藻文學創作看明清女性意識〉,《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期(2005年),頁146-149。

3.文革紅︰〈清代閨秀詞的代表—徐燦詞研究〉,《理論視察》第4期(2004年),頁87-88。

4.史卉︰〈中國古代男性形貌審美風尚流變及其當代影響〉,《山東社會科學》第6期(2021年),頁102-108。

5.米彥青︰〈試論女性詞在明末清初詞學思想衍變中的軌跡〉,《文學評論》第4期(2012年),頁50-57。

6.宋耕︰〈男性研究的歷史維度與現實意義〉,《東吳學術》第5期(2018年),頁130-137。

7.李舜華︰〈「女性」與「小說」與「近代化」——對明以來迄晚清民初性别書寫的重新思考〉,《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2001年),頁124-138。

8.汪青雲︰〈清代女性詞人自我形象的重塑〉,《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期(2007年),頁100。

9.周麗晨︰〈「掃眉才子」奇「鳴鸞」—從《棲香閣詞》看顧貞立形象〉,《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5期(2018年),頁73-76。

10.韋玲娜︰〈苦難時代女性的生命悲歌—論易安詞與湘蘋詞〉,《學術論壇》第4期(1999年),頁73-75。

11.段繼紅︰〈論清代著名女詞人徐燦愛國詞〉,《名作欣賞》第24期(2006年),頁5-7。

12.柳佳汝︰〈巾幗傲骨:從閨秀詞看顧貞立的女性主體意識〉,《青年文學家》第8期(2022年),頁157-160。

13.徐燕婷︰〈民國中後期女性詞的蘇辛詞風及其詞史意義〉,《文藝理論研究》第41期(2021年),頁210-218。

14.孫欣婷︰〈淺論近代女性詞的美感特質〉,《上饒師範學報》第41卷第1期(2021年),頁55-60。

15.秦妙︰〈風格獨特的顧貞立詞〉,《名作欣賞》第2期(2014年),頁92-93。

16.郭延禮︰〈明清女性文學的繁榮及其主要特徵〉,《文學遺產》第6期(2002年),頁68-78。

17.張毅︰〈歷人間滄桑 望雲卷雲舒—清初女詞人徐燦生平考〉,《龍岩師專學報》第1期(2000年),頁11-13。

18.張毅︰〈略論李清照與徐燦詞之異同〉,《龍岩師專學報》第1期(2005年),頁48-51。

19.張毅︰〈評徐燦《拙政園詩餘》〉,《漳州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3年),頁46-50。

20.張豔豔、劉鑫︰〈析徐燦詞中的燕子意象〉,《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6期(2013年),頁37-39。

21.張宏生︰〈偏離與靠攏︰徐燦與詞學傳統〉,《暨南學報》第2期(2005年),頁56-62。

22.陳家慶︰〈論蘇辛詞〉,《天風雜誌》第1期(1930年),頁23-24。

23.張雨︰〈「碧雲猶疊舊河山,月痕休到深深處」試論徐燦《拙政園詩餘》的黍離之悲〉,《陝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4期(2007年),頁67-70。

24.黃育陽︰〈明清女性詞壇創作初探〉,《老區建設》第6期(2015年),頁22-24。

25.喬以鋼︰〈近百年中国古代文學的性别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第3期(2008年),頁144-155。

26.楊萍︰〈清代女性詞中女性意識的覺醒〉,《東北師大學報》第6期(2005年),頁75-81。

27.楊霖︰〈明清女詩人「去女性化」現象論析〉,《華橋大學學報》第6期(2018年),頁115-124。

28.趙雪沛︰〈孤憤與蒼涼交織的顧貞立詞〉,《北京大學學報》第3期(2006年),頁79-85。

29.趙宣竹︰〈顧貞立詞的屈騷精神〉,《南通大學學報》第29卷02期(2013年),頁46-49。

30.鄧紅梅︰〈孤傲勁爽的顧貞立詞〉,《山東師大學報》第3期(1996年),頁80-85。

31.駱新泉︰〈論顧貞立的不凡心性和不堪身世〉,《許昌學院學報》第1期(2015年),頁47-51。

32.薛青濤︰〈論明代閨秀詞人的「女性書寫」及其詞史意義〉,《中華女子學院學報》第3期(2010年),頁89-92。

33.魏琳︰〈清代女詞人徐燦作品的家國情懷〉,《甘肅高師學報》01期(2008年),頁35-37。

 

腳註 :

1. 明末初清的女詞人,據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統計,中國古代女作家約四千餘人,當中出自明清兩代的便佔了當中百分九十以上。

2. 郭延禮︰〈明清女性文學的繁榮及其主要特徵〉,《文學遺產》第6期(2002年),頁68。

3. 鄧紅梅︰《女性詞史》(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1-21。

4. 張毅︰〈歷人間滄桑 望雲卷雲舒—清初女詞人徐燦生平考〉,《龍岩師專學報》第1期(2000年),頁11-13。

5. 趙雪沛︰〈關於女詞人徐燦生卒年及晚年生活的考辨〉,《文學遺產》第3期(2004年)第3期,頁95-100。

6.陳維崧︰《婦人集》轉引自張毅︰〈略論李清照與徐燦之異同〉,《龍岩師專學報》第1期(2005年),頁48。

7.張毅︰〈略論李清照與徐燦詞之異同〉,《龍岩師專學報》第1期(2005年),頁48-51。

8.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轉引自同前註,頁48。

9.韋玲娜︰〈苦難時代女性的生命悲歌—論易安詞與湘蘋詞〉,《學術論壇》第4期(1999年),頁73-75。

10.張毅︰〈評徐燦《拙政園詩餘》〉,《漳州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3年),頁46-50。

11.文革紅︰〈清代閨秀詞的代表—徐燦詞研究〉,《理論視察》第4期(2004年),頁87-88。

12.鄧紅梅︰《女性詞史》,頁183、263。

13. (清)施淑儀 輯︰《清代閨閣詩人徵略》,轉引自 張曉燕︰《顧貞立及其詞研究》(甘肅︰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5月),頁4。

14. 徐樹敏、錢岳輯《眾香詞輯評.禮集》轉引自 孫克強、楊博慶主編︰《歷代閨秀詞話》(南京︰鳳凰出版社,2019年9月),頁63。

15.駱新泉︰〈論顧貞立的不凡心性和不堪身世〉,《許昌學院學報》第1期(2015年)。

16.鄧紅梅︰〈孤傲勁爽的顧貞立詞〉,《山東師大學報》第3期(1996年),頁80-85。

17.秦妙︰〈風格獨特的顧貞立詞〉,《名作欣賞》第2期(2014年),頁92-93。

18.趙雪沛︰〈孤憤與蒼涼交織的顧貞立詞〉,《北京大學學報》第3期(2006年),頁79-85。

19.魏芹︰《清代『閨詞雄音』研究—以顧貞立、吳藻、秋瑾為中心》(安徽︰安慶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6月),頁41。

20.王力堅︰《清代「閨詞雄音」的二難困境》,轉引自《中華詞學》第三輯(江蘇︰東南大學出

版社,2002年),頁222-233。

21.(加拿大)方秀潔、(美國)魏愛蓮編︰《跨越閨門 明清女性作家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2月),頁12-13。

22.吳永萍、張淑琴、楊澤琴著︰《清代三大女詞人研究》(甘肅︰甘肅文化出版社,2010年8月),頁2-3。

23.葉嘉瑩著︰《性別與文化 女性詞作美感特質之演講》(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頁5。

24.宋耕︰〈男性研究的歷史維度與現實意義〉,《東吳學術》第5期(2018年),頁132。

25.史卉︰〈中國古代男性形貌審美風尚流變及其當代影響〉,《山東社會科學》第6期(2021年),頁104。

26.李舜華︰〈「女性」與「小說」與「近代化」——對明以來迄晚清民初性别書寫的重新思考〉,《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2001年),頁131。

27.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頁289。

28.張宏生︰《清代詞學的建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165。

29.吳永萍、張淑琴、楊澤琴著︰《清代三大女詞人研究》,頁6。

30.陳顧遠︰《中國婚姻史》(湖南︰岳麓書社,1998年),頁84。

31.張毅︰〈歷人間滄桑 望雲卷雲舒—清初女詞人徐燦生平考〉,頁11。

32.陳維崧︰《婦人集》(中國: 中華書局,1985年),頁7。

33.吳永萍、張淑琴、楊澤琴著︰《清代三大女詞人研究》,頁11。

34.楊澤琴︰《徐燦詞研究》(甘肅︰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5月),頁1。

35.程郁綴︰《徐燦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

36.黃嫣梨︰《月痕休到深深處—徐燦詞注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7.李珒珒︰《清代三位傑出女詞人研究》(遼寧︰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5月),頁23。

38.張曉燕︰《顧貞立及其詞研究》(甘肅︰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5月),頁7-8。

39.駱新泉︰〈論顧貞立的不凡心性和不堪身世〉,頁47。

40.饒宗頤初纂,張璋總纂︰《全明詞 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頁2811。

41.周麗晨︰〈「掃眉才子」奇「鳴鸞」—從《棲香閣詞》看顧貞立形象〉,《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5期(2018年),頁73。

42.駱新泉︰〈論顧貞立的不凡心性和不堪身世〉,頁48。

43.陳元龍《家傳》轉引自 李豔菁︰《徐燦及其《拙政園詩餘》》(福建︰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8月),頁12。

44.(美)孫康宜︰《詞與文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186。

45.黃嫣梨︰《月痕休到深深處—徐燦詞注評》,頁9。

46.同上註,頁25。

47.魏晉時期文人團體「竹林七賢」中的嵇康,與阮籍齊名,並稱嵇阮。兩人詩文齊名,皆以嗜酒、孤高不阿着稱。

48.鄧紅梅︰《女性詞史》,頁257-259。

49.張曉燕︰《顧貞立及其詞研究》,頁36。

50.顧貞立《望江南》其九︰「東亭好,無事掩深閨。痛飲長歌紅燭夜,沉香小像曲屛西。何處不堪題。」引自饒宗頤初纂,張璋總纂︰《全明詞 第五冊》,頁2811。

51.鄧紅梅︰《女性詞史》,頁259。

52.顧貞立《虞美人》︰ 「暗傷亡國偷彈淚。此夜如何睡。月明何處斷人腸。最是依然歌舞、宴昭陽。幾年嚐遍愁滋味。難覓食無愁地。欲箋心事寄嫦娥。為問肯容同住、廣寒麼。」引自 饒宗頤初纂,張璋總纂︰《全明詞 第五冊》,頁2817。

53. 明代 張綖︰「按詞體大略有二︰一體婉約一體豪放;婉約者欲其辭情蘊藉,豪放者欲其氣像恢弘,蓋亦存乎其人」。

54.「女性因自然性別使然,擅長柔情抒寫,秀麗婉轉的風格通常是女性創作詩詞的主要審美特徵。」參考自 聶欣晗︰《清代女性詩學與文化》(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7年1月),頁156。

55.周淑舫︰《中國女性文學發展覽論》(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頁230。

56.鄧紅梅︰《女性詞史》,頁211。

57.同上註,頁210。

58.王敏、尚繼武︰〈女中雙秀勝須眉 才情辭采驚天人—從柳如是、吳藻文學創作看明清女性意識〉,《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期(2005年),頁146。

59.謝秋萍︰《吳藻詞》(上海︰上海教育書店,1947年),頁11。

60.何宇軒︰《言為心聲—明清時代女性聲音與男性氣慨之建構》(臺灣︰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11月),頁168。

61.(加拿大)李小榮︰〈英雄主義的性別化︰明清女性的《滿江紅》詞〉,葉嘩、顏子楠編︰《西海遺珠︰歐美明清詩文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10月),頁372。

62.徐燕婷︰〈民國中後期女性詞的蘇辛詞風及其詞史意義〉,《文藝理論研究》第41期(2021年),頁212。

63.郭延禮、郭蓁︰《秋瑾集.徐自華集》(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頁467。

64.楊霖︰〈明清女詩人「去女性化」現象論析〉,《華橋大學學報》第6期(2018年),頁115。

65.李惠儀著,許明德譯︰《明清文學中的女子與國難》(臺灣︰國立臺灣大學,2022年10月),頁55。

66.聶欣晗︰《清代女性詩學與文化》(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7年1月),頁158。

67.李惠儀著,許明德譯︰《明清文學中的女子與國難》(臺灣︰國立臺灣大學,2022年10月),頁59。

68.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全清詞 順康卷 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頁444。

69. 隋堤︰「隋煬帝開通濟渠,沿堤栽種楊柳,故後世多稱柳堤為隋堤。」見自 黃嫣梨︰《月痕休到深深處—徐燦詞注評》,頁31。

70.張宏生編︰《全清詞.順康卷補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66。

71.劉萱儀︰《明代女詞人詞作研究》(廣東︰東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21年5月),頁123。

72.(加拿大)李小榮︰〈英雄主義的性別化︰明清女性的《滿江紅》詞〉,葉嘩、顏子楠編︰《西海遺珠︰歐美明清詩文論集》,頁367。

73.同上註,頁374。

74.合山究著,蕭燕婉譯︰《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臺灣︰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12月),頁486。

75.葉恭綽︰《全清詞鈔 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頁1730。

76.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77.徐燦《踏莎行.初春》引自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全清詞 順康卷 第一冊》,頁447。

78.黃嫣梨︰《月痕休到深深處—徐燦詞注評》,頁45。

79.李惠儀著,許明德譯︰《明清文學中的女子與國難》,頁69。

80.何宇軒︰《言為心聲—明清時代女性聲音與男性氣慨之建構》(臺灣︰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11月),頁165。

81.鄧紅梅︰《女性詞史》,頁259。

82.劉玉來︰《秋瑾詩詞注釋》(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頁316。

83.弗洛伊德著,張燕雲譯︰《夢的釋義》(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頁429。

84.劉萱儀︰《明代女詞人詞作研究》,頁157。

85.饒宗頤初纂,張璋總纂︰《全明詞 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頁2815。

86.喬以鋼︰〈近百年中国古代文學的性别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第3期(2008年),頁147。

87.黃育陽︰〈明清女性詞壇創作初探〉,《老區建設》第6期(2015年),頁22。

88.米彥青︰〈試論女性詞在明末清初詞學思想衍變中的軌跡〉,《文學評論》第4期(2012年),頁53。

89.劉萱儀︰《明代女詞人詞作研究》,頁113。

90.魏芹︰《清代「閨詞雄音」研究—以顧貞立、吳藻、秋瑾為中心》(安慶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6月),頁37。

91.徐燦《滿庭芳.丁丑春賀素庵及弟,時中丞翁撫薊奏捷。先太翁舉萬曆進士,亦丁丑也》︰「麗日重輪,祥雲五色,噌吰玉殿名傳。紫袍珠勒,偏稱少年仙。最喜重華奕葉,周花甲、剛好蟬聯。泥金報,龍旂虎帳,歌凱沸春筵。瑤池,初宴罷,冰肌雪骨,文彩翩然。拜木天新命,紫禁親詮釋。道是雞窗別也,從今始、再理芸編。營燈話,絲綸世掌,何以答堯天。」引自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全清詞 順康卷 第一冊》,頁452。

92.楊澤琴︰《徐燦詞研究》(甘肅︰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5月),頁14。

93.徐燦《永遇樂.舟中感舊》引自 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全清詞 順康卷 第一冊》,頁456。

94.黃嫣梨︰《月痕休到深深處—徐燦詞注評》,頁98。

95.段繼紅︰〈論清代著名女詞人徐燦愛國詞〉,《名作欣賞》第24期(2006年),頁6。

96.吳永萍、張淑琴、楊澤琴著︰《清代三大女詞人研究》,頁49。

97.同上註,頁52。

98.《蘇幕遮.秋老》引自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全清詞 順康卷 第一冊》,頁449。

99.黃嫣梨︰《月痕休到深深處—徐燦詞注評》,頁52。

100.同上註。

101.(美)孫康宜著,李奭學譯︰《詞與文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頁191。

102.徐燦《少年遊.有感》引自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全清詞 順康卷 第一冊》,頁444。

103.陳維崧︰《婦人集》(中國: 中華書局,1985年),頁1956。

104.陳廷焯︰《詞則 上冊》《大雅集》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頁24。

105.黃嫣梨︰《月痕休到深深處—徐燦詞注評》,頁28。

106.「金尊」︰珍貴的酒器。出自李白《將進酒》︰「莫使金尊空對月。」

107.「琵琶恨」︰謂亡國之痛。出自杜甫《詠懷古迹》︰「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108.「胭脂井」︰史載隋兵南下,克台城,陳後主與妃張麗華、孔貴嬪坐視無計,俱投此井,為隋兵俘虜。

109.吳永萍、張淑琴、楊澤琴著︰《清代三大女詞人研究》,頁55。

110.徐燦《念奴嬌.初冬》引自 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全清詞 順康卷 第一冊》,頁455。

111.吳永萍、張淑琴、楊澤琴著︰《清代三大女詞人研究》,頁73。

112.徐燦《少年遊.有感》引自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全清詞 順康卷 第一冊》,頁444。

113.徐燦《踏莎行.初春》引自同前註,頁447。

114.反用白居易《長恨歌》︰「玉容寂寞淚闌乾,梨花一枝春帶雨」,喻意年幼順治登位,其母親新寡,並未似梨花一枝帶雨,反而得以輔助順治,有了依靠。

115.張豔豔、劉鑫︰〈析徐燦詞中的燕子意象〉,《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6期(2013年),頁39。

116.同註113。

117.葉嘉瑩著︰《性別與文化 女性詞作美感特質之演講》,頁219。

118.張雨︰〈「碧雲猶疊舊河山,月痕休到深深處」試論徐燦《拙政園詩餘》的黍離之悲〉,《陝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4期(2007年),頁69。

119.徐燦《滿江紅.感事》引自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全清詞 順康卷 第一冊》,頁455。

120.胡曉明 主編︰《歷代女性詩詞鑒賞辭典》(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9月),頁367。

121.陳後主《玉樹後庭花》,代表亡國之音。

122.蹄血杜鵑,是古代蜀國望帝失去家國和愛人之後化為的鳥,代表亡國者的靈魂,發出不死的哀嗚。

123.《南史.朱異傳》︰「(梁武帝)嘗夙興至武德閣口,獨言︰『我國家猶若金甌,無一傷缺』。」引自胡曉明主編︰《歷代女性詩詞鑒賞辭典》,頁368。

124.「金戈」︰金屬制的兵器。

125.「斧鉞」︰「兵器」。《國語.魯語》上︰「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注︰「斧鉞,軍器。」

126.「樓船」︰「有樓的戰船。」

127.吳永萍、張淑琴、楊澤琴著︰《清代三大女詞人研究》,頁80。

128.徐燦《風流子.同素庵感懷》引自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全清詞 順康卷 第一冊》,頁457。

129.胡曉明 主編︰《歷代女性詩詞鑒賞辭典》,頁371。

130.徐燦《唐多令.感懷》引自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全清詞 順康卷 第一冊》,頁448-449。

131.李惠儀著,許明德譯︰《明清文學中的女子與國難》,頁59。

132.顧貞立《浪淘沙.和纖月》引自饒宗頤初纂,張璋總纂︰《全明詞 第五冊》,頁2836。

133.李漩︰《明末清初女詞人的性別書寫》,頁31。

134.顧貞立《滿江紅.贈薛夫人》引自饒宗頤初纂,張璋總纂︰《全明詞 第五冊》,頁2836。

135.顧貞立《沁園春.掠鬢梳鬟》引自饒宗頤初纂,張璋總纂︰《全明詞 第五冊》,頁2816。

136.柳佳汝︰〈巾幗傲骨:從閨秀詞看顧貞立的女性主體意識〉,《青年文學家》第8期(2022年),頁160。

137.秦妙︰〈風格獨特的顧貞立詞〉,《名作欣賞》第2期(2014年),頁92。

138.趙宣竹︰〈顧貞立詞的屈騷精神〉,《南通大學學報》第29卷02期(2013年),頁47。

139.顧貞立《虞美人》引自饒宗頤初纂,張璋總纂︰《全明詞 第五冊》,頁2817。

140.張曉燕︰《顧貞立及其詞研究》,頁55。

141.顧貞立《滿江紅.楚黃署中聞警》引自饒宗頤初纂,張璋總纂︰《全明詞 第五冊》,頁2815。

142.駱新泉︰〈論顧貞立的不凡心性和不堪身世〉,《許昌學院學報》第1期(2015年),頁49。

143.顧貞立《南鄉子.雪》引自饒宗頤初纂,張璋總纂︰《全明詞 第五冊》,頁2824。

144.顧貞立《滿江紅.中秋旅泊》引自同上註,頁2820。

145.顧貞立《滿庭芳》引自饒宗頤初纂,張璋總纂︰《全明詞 第五冊》,頁2830。

146.趙雪沛︰〈孤憤與蒼涼交織的顧貞立詞〉,《北京大學學報》第3期(2006年),頁82。

147.顧貞立《青衫濕.題斷腸草》引自 饒宗頤初纂,張璋總纂︰《全明詞 第五冊》,頁2818。

148.顧貞立《滿江紅.憶遠,時蓉濱北遠》引自同上註,頁2819。

149.趙雪沛︰〈孤憤與蒼涼交織的顧貞立詞〉,頁83。

150.龍榆生︰《填詞與選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頁176。

151.王國維著︰《人間詞話》(中國︰朴社,1926年),頁9。

152.鄧紅梅︰〈孤傲勁爽的顧貞立詞〉,頁84。

153.徐燦《風流子.同素庵感舊》引自張宏生編︰《全清詞.順康卷補編》,頁457。

154.黃嫣梨︰《月痕休到深深處—徐燦詞注評》,頁100。

155.魏琳︰〈清代女詞人徐燦作品的家國情懷〉,頁36。

156.顧貞立《玉蝴蝶.苕谿署中》引自饒宗頤初纂,張璋總纂︰《全明詞 第五冊》,頁2815。

157.錢仲聯︰《元明清詞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頁128。

158.同上註。

159.徐燦《唐多令.感懷》引自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全清詞 順康卷 第一冊》,頁448-449。

160.黃嫣梨︰《月痕休到深深處—徐燦詞注評》,頁58。

161.張曉燕︰《顧貞立及其詞研究》,頁64。

162.顧貞立《一剪梅》引自饒宗頤初纂,張璋總纂︰《全明詞 第五冊》,頁2813。

163.張曉燕︰《顧貞立及其詞研究》,頁65。

164.夏文莉︰《葉嘉瑩詞學理論研究 ——以其「詞體美感特質」論為中心》(安徽︰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4月),頁21。

165. 「詞之內容與風格既經歷了漫長的演進和變化,詞之美感特質與歷史之世變更形成了互為因果的多重複雜之關係。」參考自葉嘉瑩著:《詞學新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195。

166. 葉嘉瑩著︰《詞體美感特質的形成與演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3。

167. 葉嘉瑩 《迦陵雜文集》(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頁199。

168. 薛青濤︰〈論明代閨秀詞人的「女性書寫」及其詞史意義〉,《中華女子學院學報》第3期(2010年),頁90。

169. 趙雪沛︰〈孤憤與蒼涼交織的顧貞立詞〉,頁83。

170. 黃育陽︰〈明清女性詞壇創作初探〉,《老區建設》第6期(2015年),頁24。

171.李漩︰《明末清初女詞人的性別書寫》(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4月),頁39

172.李惠儀著,許明德譯︰《明清文學中的女子與國難》(臺灣︰國立臺灣大學,2022年10月),頁56。

173.葉嘉瑩著︰《性別與文化 女性詞作美感特質之演講》(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頁242。

174.鄧紅梅︰〈孤傲勁爽的顧貞立詞〉,頁85。

175.鄧紅梅︰《女性詞史》,頁263。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