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水诗的美学特徵与禅宗之关係
张珏荧
2024年4月12日
提要
王维(693或694或701-761)生活于禅宗初行的盛唐时期(650-755),由于他自性好修佛习禅,又广泛与禅宗不同派别的高僧们修习禅理,谈经论道,王维的身心早已融入了禅宗宁静驰远的境界之中。在怀抱着禅宗思想的心境下,王维以山水景物为审美对象,打破了人心与物性的隔阂,令其笔下的山水充满超越物体本身限制的恆常与生机。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通过研究王维生平与禅宗的交集,从家庭因素与个人社交两个层面,分析王维禅宗思想的由来,为下文分析王维山水诗美学特徵与禅宗之关联作铺垫。第二章主要探究王维山水诗中闲逸与随心的境界与禅宗「即心即佛」思想的联繫。第三章集中于研究王维山水诗中三种营造空静意境的方式,并且探究其中如何体现「即色即空」、「寂照」及「众生即菩提相」等禅宗思想。第四章则挖掘王维山水诗中的色彩类意象,并且与孟浩然(689-740)相对比,探究王维山水诗中的色彩类意象与其自身禅宗思想及禅宗色彩崇拜的联繫。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美学特徵、意境学说、禅宗思想
佛学从印度传入中国,为了得到更多认可,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与观念,特别是儒家与道家的思想。经过多年的磨合,佛学逐渐本土化,形成与印度佛学不同的禅宗思想。经过六祖慧能之弟子神会的大力弘扬,禅宗思想流行于盛唐时期,他们积极在士大夫阶层传播禅理,对许多文人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以孟浩然(689-740)与王维(693或694或701-761)为首,盛唐时期(650-755)的山水诗减少了老(前571-前470)庄(前369-前286)「物各自然」的玄理思想,更多的是坐水观禅,亲近大自然的禅宗思想。王维的山水诗作为典型作品,更是将其对禅宗独到的理解融入其中,形成别具一格的美学特徵。作为「诗佛」的王维将禅与诗融为一体,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意境营造,都蕴含着禅意。
后世对王维的文学评价多集中于他的田园山水诗,称其澄澹而富禅意。陈铁民的《王维集校注》在清代赵殿成(1683-1743)所注《王右丞集笺注》的基础上,收录及按体分编王维的诗文,并且分辨及更正带有争议性或者伪作的诗文和错误的注释。1
谢思炜的《禅宗与中国文学》在第一章详细介绍了王维将禅宗思想融入个人精神生活的过程与原因,又指出王维山水诗中从「以心逐物」到「无心」的境界不仅与禅宗「无心」思想息息相关,更是将禅宗思想审美化的过程。2
周裕锴的《中国禅宗与诗歌》在第三章介绍了王维与禅宗的联繫,并在第四章节中提及王维山水诗中与禅宗思想相关的空灵澄澹的美学特徵。3
童慧刚的<王维山水田园诗图画意象之解读>指出王维山水诗中含有佈局经营的整体感、远近层次的空间感、包孕片刻的动态感及明暗浓淡的色彩感四种图画意象,着重于研究王诗的美学特徵。4
陈氏贤的《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与玄光禅诗视野探究》认为王维山水诗中蕴含着禅宗「空」、「真」、「圆」、「逸」四种境界,并蕴含着万物真理、万物妙用等佛理。5
雒海宁的<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和回归主题>认为王维山水诗将禅宗追求空性与寂静的禅理转化为诗歌中空灵的禅意美。同时,他认为王维诗中所用「夕阳」和「飞鸟」的意象展现了迴归自然的情趣美。6
陈金刚,李倩的<论王维山水诗空灵清远的意境>从诗画的角度指出王维山水诗通过「空」字与色彩的运用以及静中有动的描绘,营造了空寂淡远的意境。7
田勐的<从「空」字诗再看王维的佛禅思想>着重分析王维「空」字诗,认为「空」在不同诗中代表不同的涵义,有寂静中蕴含生命律动的禅思,也有物我化一的禅境。8
邱瑞祥的<禅学理念与王维山水诗创作手法>引用禅宗经典,认为王维山水诗中物我化一的境界与禅宗「法身无相,应物现形」的思想相合,而静中有动的美则与禅宗「出语尽双」的中道观相合。9
由此可见,前人学者的研究对于王维山水诗的美学特徵研究甚为详尽,也有许多学者将部分美学特徵如意境营造、图画象徵、诗句用词等与禅宗思想相结合。但是,许多学者并没有具体引用禅宗经典加以论证,导致对禅宗瞭解不深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难以清楚理解文中王维具体的禅宗思想及其由来。同时,许多学者虽然对王维山水诗中的色彩类意象进行了研究,却很少挖掘其中与禅宗思想的联繫。笔者认为在这些缺漏之处能够加以拓展研究。
因此,本文将着重研究王维的山水诗,同时对照对王维影响较深的《华严经》、《维摩诘经》以及其他佛禅经书如《六祖坛经》、《景德传灯录》及《心经》等,从中找寻王维山水诗中意境营造及色彩类意象等美学特徵与禅宗思想的联繫。
(一)家庭环境奠定的虔诚信仰
王维与禅宗能结下如此深的缘分,首先源于当时广推佛法的时代氛围。唐朝历代统治者多大力支持与提倡佛教文化,如《旧唐书》就曾记载唐高宗(李治,628-683;649-683在位)「废玉华宫以为佛寺」,「于陵侧建佛寺」10与唐玄宗(李隆基,685-762;712-756在位)「敕两京、天下州郡取官物铸金铜天尊及佛各一躯,送开元观、开元寺」11之事。统治者的提倡令民间百姓纷纷效彷,以致当时修习与信仰佛教的氛围十分浓厚。得益于此,佛教进一步本土化,产生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并由神会在社会,特别是士大夫阶层中积极推广。王维的家庭亦受当时时代风气的影响,一生好佛修禅。王维的母亲常在大照禅师身侧侍奉,学修北宗禅理,斋戒参禅,生活简朴三十馀载。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记录了母亲虔诚奉佛的生活:
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12
大照禅师也称普寂大师(651-739),圆寂于西元739年,按照《请施庄为寺表》所记来推算,王维的母亲最晚在西元709年便随大照禅师修习禅理,可见在王维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受禅宗义理的耳濡目染。在这种充满禅宗气息的家庭环境下,王维与弟弟王缙也形成了好佛修禅的习惯。《旧唐书·王维传》:「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13王维之名「维」与字「摩诘」更是取自讲述维摩诘居士的大乘经典《维摩诘经》,令王维与维摩诘居士结下不解之缘。
有学者认为,王维的思想在青年时期与中晚年时期有巨大的转折。如雒海宁在<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和回归主题>中认为王维的思想以四十岁为界限,前期对政治抱有嚮往与热情,只是因为信奉佛教而怀有隐居的念头,直到后期人生坎坷,才彻底投身佛教寻求安慰,开始亦官亦隐的生活14。又如陈金刚,李倩在<论王维山水诗空灵清远的意境>中提出王维在青年时胸怀大志,怀抱着报国的热情。但是行至中晚年,经历过仕途的波折之后,王维体会到禅宗思想对自己的适用性,因而走向隐逸的生活。15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家庭习禅环境的薰陶为王维奠定了忠实的佛禅信仰,无论是前期投身政治,还是后期迴归自然,都是他受禅宗思想影响的体现。
王维四十岁前积极投身仕途,除了受儒家为官为仕,以报家国的价值观与社会风气的影响外,与其自身对维摩诘居士思想的修习也有所关联。纵观王维修习的经书,王维「入世于修禅无碍」的思想主要源于《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的主张。维摩诘居士主张应世入俗,认为世间与出世间不二。《维摩诘所说经》:
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正法,救护一切。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16
其中提及维摩诘居士虽然通过谋生之道获取财利,却不会因此沾沾自喜;虽在城中游玩赏乐,却时刻做有益众生的事情;虽然投身政治司法,却以救护世人为己任;哪怕进入妓院,也是为了揭示色慾之罪;哪怕进入酒馆,也能坚定心中的信念。
王维吸纳了维摩诘居士入世度化众生的精神,想要积极投身政治造化众生,这一思想在王维许多诗文中都有迹可循。如《与魏居士书·其二》:
离身而返屈其身,知名空而返下避其名……足下思可不可之旨,以种类俱生,无行作以为大依,无守默以为绝尘,以不动为出世也。17
文中,王维劝魏居士入世为官,认为魏居士应以本性清净空寂为出世,不应以远离人间为出世,劝其效彷菩萨入世渡化众生。又如《赠房卢氏琯》:「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18,塑造一个家境普通,生活朴素但仍旧勤恳耕种,造福大众的人物形象,抒发诗人不考虑自我,以造福苍生为己任的通达思想。再如《愚公穀三首·其三》:
借问愚公穀,与君聊一寻。不寻翻到谷,此穀不离心。19
抒写雅逸隐居之地离不开个人心之本性,表达诗人「只要心性清净,处处都是隐逸之所」的观点。
由此可见,王维在四十岁之前积极投入政治,并非只受自古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入世思想的影响,也并非因为他还没发掘禅宗对自身的适用性。相反,他入世造福苍生的思想,与《维摩诘经》「入世出世不二」思想亦息息相关。
(二)深交僧人得以精研禅学
除了自小受家庭影响奠定的佛禅信仰之外,王维平生也结交了不少僧人,从而得以从多方面深入研习禅宗思想,令个人禅学修习至圆融。《旧唐书·王维传》:「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立谭为乐」20。他不仅每日都邀请十几位高僧一同吃饭,谈论佛法,更与道一禅师(709-788)、元崇禅师(713—777)、复釜山僧等高僧私交甚笃。如《饭复釜山僧》:
晚知清淨理,日与人羣疏。将候远山僧,先期扫敝庐。果从云峯里,顾我蓬蒿居。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一悟寂为乐,此生閒有馀。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21
前十句写王维写邀请复釜山僧吃饭,一同讨论佛道直至深夜仍意犹未尽的故事。后四句则写出王维在与复釜山僧论道中得出「只有体悟寂灭与涅槃才是乐」的道理,才能够断灭烦恼,令此生身心安闲有馀。因此,王维领悟到人生一切坎坷与烦恼最终都会消散迴归到「空」的本性,因此不必着急弃官归隐的道理。
又如《投道一师兰若宿》叙写自己拜访道一禅师的经历。「迹为无心隐,名因立教传」22二句赞美道一禅师佛法高深,已入寂灭之境,更以佛禅之理教化众生。最后「岂惟留暂宿,服事将穷年」23二句,表达自己能够留宿道一禅师院落的欣喜之情,表明自己虽然只是短暂留宿,却愿意穷尽馀生修习禅理的决心。
再如《谒璿上人》序文:
捨法而渊泊,无心而云动。色空无得,不物物也;默语无际,不言言也,故吾徒得神交焉。24
全诗叙写王维与璿禅师神交论道的经历。序文描写王维从神交中体悟到万物皆空,沉默与言语之间没有界限的道理。因此,只有捨弃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与杂念,才能令心灵沉静澹泊。于是,王维在诗中感叹「浮名寄缨珮,空性无羁鞅」25,明白只有认识到万法皆空,才能够不受虚名与仕途的束缚。
与其他文人不同,王维不仅与僧人交友论道,更效彷母亲师事高僧。《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
维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26
其中提到王维在年轻时就已经诚心向华严宗高僧道光禅师讨教禅理,更是跟随道光禅师修习了十年。王维也在诗文中记叙过自己与道光禅师通过观赏自然景物领悟佛理的故事,《荐福寺道光师房花药诗序》:
在双树之道场,以众花为佛事……高阁闻锺,升堂觐佛……则流芳忽起,杂英乱飞……道无不在,物何足忘,故歌之咏之者,吾愈见其嘿也。27
王维在其中领悟到佛道与真如无处不在,体现在自然万物中,从而对《华严经》「法界缘起」的义理有了更深的体悟。可见在这十年里,王维对于禅宗,特别是北宗禅义理的理解更为深入,与禅学结下深厚的因缘。
由此可见,王维不仅像其他修禅的文人一样与众多高僧交友论道,更师事道光禅师十年。他在与不同禅师论道、修习的过程中,对禅宗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所领悟到禅理之深,是其他文人所不能及的。
王维所处的盛唐,受建安(196-220)以来个人意识觉醒的影响,人们更注重自身心灵的变化28,以致当时的禅宗偏向内在化,抱有「即心即佛」的信仰。禅宗认为众生的本心就是佛性。《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需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善知识,愚人智人,佛性本亦无差别,只缘迷悟;迷即为愚,悟即成智。29
禅宗认为,人只要能够抛去世间杂念与执念,迴归本心,领悟自身本性,就能够参悟真如禅理。因此,禅宗讲求本自天然,反对凋琢藻饰,主张人在看待自然山水的时候抛去个人因外在杂念而产生的情绪,同时减少主观上的修饰加工,以最本真的心态观望山水。
受禅宗思想的影响,王维常常以心无挂碍、闲适安逸的状态观赏山水景物,为其山水诗增添了閒逸的风格。首先,他剔除了魏晋时期(220-420)玄言思辨的风格,抛开形而上的义理束缚30,以白描的手法与闲适的心态,描绘简约纯粹的山水风光。如《斤竹岭》:
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31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描写高峻山峰上秀美青翠的竹林深处,以及在竹子的映照下池水清波盪漾的景緻,体现诗人在幽静环境里安逸舒适的心情。
又如《栾家濑》: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熘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複下。32
全诗使用平实的词语描述秋雨中小溪潺潺流过石头,水波四溅惊起白鹭的场景,没有过多辞藻的修饰,却能将自然景物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充满生动与平淡之美。王维这种以简单的字句描述体现自然之美的白描手法,就像《维摩诘所说经》中修佛道已久的菩萨一样,以清净的心灵感受自然的律动,不需要使用过多修饰的辞藻去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
当知菩萨有二相。何谓为二?一者、好于杂句文饰之事;二者、不畏深义如实能入。若好杂句文饰事者,当知是为新学菩萨;若于如是无染无着,甚深经典无有恐畏,能入其中,闻已心淨,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当知是为久修道行。33
王维许多山水诗都以白描的手法写作,再看《木兰柴》:
秋山敛馀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34
诗人首先抛去华丽的辞藻与手法,只简约地描述木兰柴傍晚的山色变幻,不对自然景物加以修饰。其次,正如《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所说:「法即以心传心,当令自悟。」35诗人对夕阳彩霞的描述点到即止,不会过于详细地描绘,从而给予读者自己体悟的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文人看到秋日黄昏或秋雨潇潇,都难免会联想到自身人生的艰难,心中难免带有萧瑟之感。可王维与众不同,在《木兰柴》、《栾家濑》、《山居秋暝》、《辋川閒居赠裴秀才迪》和《汎前陂》等诗中,皆以闲适安逸的心态品味秋日之景:身处秋暮之时,他看到的是山色绚丽的变幻;站在秋雨之中,他看到的是万物自由的活动;走在秋夜寂静的山林中,他看到的是风清月朗的清幽之美。正如《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所言:
用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捨,即见性成佛道。36
由此可见,王维受禅宗思想影响,更能够以悠閒自得,品味平淡的心态观赏与描绘自然山水,构建出闲适安逸的风格。
其次,王维的山水诗中也有随缘放逸,潇洒自由的境界。禅宗,特别是南宗禅,讲求适性自然,任运自在,认为只有「无住于心」才能参悟禅理。如《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37
受其影响,王维在描述山水景物的时候,亦对万物本身的实性抱有通理、适情与洒脱的态度38。如《田园乐七首·其六》:
桃红復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39
全诗写夜雨花落,主人家仍安心入睡的场景。夜晚的骤雨不仅使桃花花蕊带上雨滴,令柳枝萦绕着迷濛的雾气,更将庭院的春花打落一地。但是,诗人并没有感伤一地花落,也不着急清扫被落花复盖的庭院,更不烦恼清晨莺鸟的啼叫,依旧放心地沉浸在睡梦之中。全诗体现出诗人对于万物变化抱有任运自由的态度,他认为,万物的变化与结局都是其自身实性的自然体现,不必为其烦恼感伤,要怀抱随心、随缘、坦然的心态看待万物。
又如《柳浪》:
分行接绮树,倒影入清漪。不学御沟上,春风伤别离。40
描写辋川的柳树生长繁密,形态优美而清雅,诗人更是感叹这些柳树的幸运,因为它们不会被送别之人折下来以慰别离之情。诗中体现出诗人对别离之事与柳树生长抱有随缘的态度,正如《景德传灯录》所说:「随流始得妙倚岸却成迷」41。他认为别离之人不必为分别而感伤,因为人生必定有悲欢离合,应该坦然面对,否则便会困于迷惑;而柳树有自身生灭的规律,不应打断他们的生长规律,应该任其自由生灭。
再如《田园乐七首·其七》首二句:「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42描写诗人一边放纵欢快地品饮美酒,一边悠閒地漫步在美丽的山水景色中。又写诗人饮醉后不担心有游人嘲笑,跟从本心倚靠在青松旁弹琴享乐或酣然入睡的场景,体现出诗人无拘无束,任运自由的心态。这里的无拘无束并不是道家所说忘却物我界限的「逍遥」,而是「即心即佛」的随心。禅宗认为,当人内心清净的时候,随心而作的举动皆是佛像真如的体现。《华严纲要》:
住于法界无所动,随心现影亦復然。随其心乐各不同,一切众中皆现身。43
王维正是因为内心保持清净,所以他随心而动展现的都是自身对佛性的体悟。
由此可见,王维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其山水诗中蕴含着禅宗任运自然的自由性灵。置身山水风光中,他以白描的手法描绘自然万物的天然本色,以闲适安逸的心态观赏平常景色中的生趣与变幻之美,更对万物的变化与命运抱有随缘坦然的态度。在此悠閒自在的环境中,王维亦随心而动,自由地游览,没有拘束地在天地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形成闲逸与随心的诗歌风格。
古往今来,王维山水诗中随性适意的自由境界鼓励了不少人以闲适坦然的心态看待人生,为他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被后人所称颂,并给予他「诗佛」之名,最主要是其诗歌中营造出的空灵意境。所谓「空灵」,指精神上的淡泊空寂与心灵上感受到的自然万物的生命动态与神韵。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提出:
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44
王维正是如此,他以平和淡泊的心态看待万事万物,从而将自身的思维与心灵融入万化之中,在空静清幽里品味自然万物生命的律动。由此,王维的山水诗中营造了空寂却又蕴含生命神韵的空灵境界。
(一)「空」字用例分析
很多人认为禅宗的「空」是以消极态度看待世间万物,是逃避现实的行为,其实不然。对于禅宗而言,「空」指的是一种状态,是各种因缘聚足产生的,因而有聚有散,即生即灭。因此,禅宗强调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而生,随缘而合,瞬息万变,始终会散去,迴归虚空。《中论·观四谛品》: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45
禅宗之所以推崇「空」,主要是想提醒众生不要执着于现实之果,才能够脱离周而復始的轮回观其因缘,明心见性。前文提到,禅宗抱有「即心即佛」的思想,认为人之本性即为佛性,只有迴归本性才能体悟佛道。而「空」则是帮助人迴归本性的途径,只有参悟「空」的禅理,消除对于现实命途的执着,才能够在心思清明的情况下参透因缘,领悟佛道。《华严经》中就记载了其中一位天王得入解脱门的原因:
妙庄严天。于观诸法如幻如化空无法门。而得自在。46
禅宗对「空」的重视影响着王维的诗歌创作,赵殿成曾在《王右丞集笺注》中指出,王维在各类诗体中出现「空」字大约有90次47,可见他对于「空」的喜爱。如《鸟鸣涧》中「人閒桂花落,夜静春山空」48写的是寂静到能够听见桂花落下,惊鸟出林的空山幽静之美;《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49写的是空山被秋雨冲刷尘埃过后的纯净之美;《积雨辋川庄作》中「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50写的却是雨天农家早炊,白鹭与黄鹂在空林中飞翔啼叫的人事与自然相偕之美;再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中「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51写的则是夜幕独坐空林,享受清凉松风的幽邃清雅之美。
可以看到,王维虽然多使用「空」字描述自然环境,但其中对山水景物的描写却不是一味地空寂,而是蕴含着不同的意义。这是因为王维受禅宗「空」思想的影响,以空寂宁静的内心囊括世间万物的生灭。正如《坛经》所言:
世界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複如是。52
回看王维山水诗中含有「空」字的诗句,大都是在空静的大环境下,包蕴着桂花、惊鸟、新雨、烟火、松风等自然景物或幽静,或纯净,或人事相偕,或幽邃清雅的生命律动,营造出空灵的意境。
(二)动静相合的「寂照」思维
从前文可知,王维的山水诗中虽多用「空」字描绘山水景物,却不是死寂之空,而是包含万物生命律动的,体现出王维「即色即空」的禅宗思想。「色」则指世间的万事万物。禅宗虽然认为「万法皆空」,但是他们也尊重在物象上现实存在的世间万物。《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提出色自身的实性虽然是空,但空也涵盖着万物之色,因而空与色本为一体,不能分开而轮的观点: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53
回看王维的山水诗,常常以静为主,却会加入一些朦胧的声响以及万物细微的动态,由此营造出空静而富有生趣的空灵境界。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54
首二句写诗人身处寂静的空山之中,眼前虽不见人影,却能隐隐约约听见有交谈的人声。诗人首先营造山中空静深邃的大环境,再写偶然听见短暂的人声,这「空」里麵包蕴着朦胧的「色」,既增添了生趣,又能反衬出空山长久的寂静。后二句写一抹金色的馀晖穿透逐渐昏暗的山林,照射在青苔之上。诗人透过描写深林中的光色变化色相,体现出自然无时无刻都在因因缘聚合而变幻的空性。正如《维摩诘所说经》所说:「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55王维这种以空寂环境包蕴人声山色,又通过人声山色衬托山林空寂的手法,体现其空并非消灭色,色并非打破空的禅宗思想。
这种动声相衬、相生的艺术手法,不仅体现王维「即色即空」的禅宗思想,更与禅宗的「寂照」思维相似。禅宗提倡以「寂照」的方式领会「即色即空」的法门。这一方法见于北宗禅经典《大乘无生方便门》:
见闻觉知是用。寂而常用。用而常寂。即用即寂。离相名寂。寂照照寂。寂照者。因性起相。照寂者。摄相归性。56
「寂」指人内心清净、平静的状态;「照」同「用」,指人对于万物的观照,包括其所见、所闻、所知与所感。禅宗认为,人在内心保持清净的时候就能照见世间万物,将自身本性即佛性体现在万物事相中;而当人在观照世间万物的时候仍能保持内心的清净,不被外界束缚,则能吸纳万物使之归为真如佛性,达到其中的一种,就能领悟「即色即空」的禅理。
王维诗中对山水万物态度,就像是禅宗「因性起相」的寂照者一般。且看《鸟鸣涧》:
人閒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57
首二句写诗人在春季夜晚寂静的山林中,感觉到桂花从枝头掉落。桂花极其细小,无论是其掉落的动态,还是花落时与衣物或地面的摩擦之声都是十分难察觉到的,但诗人却能够在本就黑暗的环境中清楚地感知到,不仅反衬出当时山中寂静的环境,更能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平静。禅宗也曾提到只有内心清净才能听到世间微妙的声音,如《平等觉经》:
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或闻佛法僧声、波罗密声、止息寂静声、无生无灭声、十力无畏声;或闻无性无作无我声、大慈大悲喜捨声、甘露灌顶受位声。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淨,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58
诗人能够感知到桂花掉落如此细微的动态,可知其内心是如此清净,以致对事物能观照到如此细緻的程度。再看后二句,描写月亮升起的光辉惊动了山林中鸟儿,诗人听见它们不时在山涧中鸣叫。明亮皎洁的月光竟然能够惊动鸟儿,加上鸟儿短暂的鸣叫反衬出山林长久的幽暗与静默,展现山林色相的变化。可见诗人凭藉平静内心之「寂」,「照」见万物细微的动态,更体悟到空色一体的禅宗思想。因此,王维在诗中加入月光的变化与鸟儿的鸣叫,为空寂的深山增添了生命的律动,营造出空灵的意境。
除了《鸟鸣涧》,王维也在许多山水诗中怀抱着清净的心态观照山水,营造出「即色即空」的空灵意境。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59
首联虽写「空山」,后面却描写了月照松间、清泉流动、人喧竹林、舟行莲动的山色美景,并非是诗人前后矛盾,而是受「即空即色」思想的影响。首联的「空」不仅展现的是被秋雨冲尽空中尘埃的洁净之美,更是诗人心灵被涤盪清明,内心归寂的映射。因此,诗人才能够在颔联观照到月光穿透松树,清泉在石上流淌的淡雅之美;又在颈联观照到浣女在竹林嬉笑,渔船触动莲花丛的生命灵动之美。诗人在寂照中感受到空与寂包蕴着世间万物的生灭动态。他体悟到无论是春芳的凋零破败,还是秋日万物的律动,都是山的色相,本性都是空的。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
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60
于是,诗人在尾联感叹,即便春芳凋零,仍然可以在山中观赏秋景的风光。正因为诗人内心的空寂清明与秋山的空性相融,才能在静中容纳万物或生或灭的极动,又在欣赏山间万物运行的动态中冥合山极静的空性,体现其「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禅宗思想。
(三)思与境偕的真如境界
从前文可知,王维广交僧人,其中不乏禅宗南北二宗的高僧,如北宗禅的道光禅师与元崇禅师,以及南宗禅的道一禅师。因此,王维对于南北二宗的禅理都有所涉猎。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倾向于隐居山林,默照静观的北宗禅,还是强调迴归日常生活,自由顿悟的南宗禅,其中的本质都是将山水万物看作真如与佛性的体现。如《景德传灯录》叙写了禅宗大师透过欣赏自然山水参悟真如本性的故事:
问如何是天柱家风。师曰。时有白云来闭户。更无风月四山流。……迷人不知法身无象应物现形。遂唤青青翠竹总是法身欝欝黄华无非般若。61
王维也在对自然的观照中,以内心之空观外物色相中的空性,体悟到自然万物的真如本性。因此,他的山水诗中常常将心境与物境融为一体,营造出以物观物,思与境偕的空灵境界。如《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62
诗人描写杳无人迹的辛夷坞里,红色的芙蓉花虽无人欣赏,依旧从容地自开自落的场景。受禅宗「神使知知」思想的影响,诗人体悟到芙蓉花应时开落是佛性的体现,是宇宙万物的自然常态。正如《维摩经略疏》所说:
外云:若身中无我,焉知四时?内曰:如草木瓦砾,亦由阴阳逐时转变,似有所知而非神知。今身虽有知,知无自性,如草木瓦砾。「神使知知」者,谓以知知物,故云知知。63
因此,诗人知道花没有自身情感,其开落都是自身的本性,真实而不变,不会因为有人欣赏才开,也不会因为无人欣赏就凋谢。诗人「诸法常如其性」的禅思,与辛夷坞中自开自落的芙蓉花产生共振与共感,他不会因为花盛开而欣喜,也不会因为花凋谢而惋惜。全诗在物我交融的情况下,不以人作为观照芙蓉花的主体,排除了人的主观色彩,从客观物性的视角展现自然景色的真实与平常,充满着平淡超然的空灵美感。
又如《秋夜独坐》颔联:「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64写诗人独坐在夜晚的空堂里,听到淅淅沥沥的雨中传来山果掉落的声音,又听见草丛中的虫鸣之声。王士祯认为王维此联蕴含着禅宗融入自然,谛听佛法的思想:
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65
即便在秋夜萧瑟的雨声之中,诗人仍能听见山果成熟,草虫鸣叫的生命律动,可见诗人是以平静空寂的心态观望着自然,才能感知到万物活动的生命色相。正如《维摩经略疏》所说:
就真如寂理以显菩提,恐拟开佛知见。故云一切众生即菩提相。66
王维认为自然万象的生灭都是佛法真如的体现,无需对其产生悲喜和执念。他心中「宇宙万物自有运行规律」的禅思,与夜雨中山果掉落的生命终结及虫鸣的生命律动相冥会,因此,他在描写时抛去了人「闻」、「听」、「看」等观赏活动,而使用「落」与「鸣」来展现山果与草虫本真的动态,以客观、物性的角度观照自然万物,营造出思与境偕的空灵意境。
当然,王维这种思与境偕的境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心与物的融合是随着对禅理的体悟而逐渐形成的。回看王维《辛夷坞》、《栾家濑》、《鹿柴》等中后期之作,已经达到完全从物性角度描绘自然景物的真如之境,但是像《青溪》这种初期之作,更多的是界乎借景抒怀与心物化一之间: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汎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閒,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67
颇具思与境偕意境的在中间四句,此四句虽是诗人的所听所见,却减去了观赏者的动作,减少了人的存在感。诗人先描写水过乱石造成喧嚣的声响,再描写溪水穿过幽静的松林,其活泼的生趣映衬出松林的寂静。而后,诗人又描写溪水流到开阔的水潭中,水草在水波中盪漾的动态与芦苇倒映在水面的静态相映成趣的场景。随后二句则写诗人内心之思。诗人发现,原来是自己心性本来就喜爱闲适淡泊,因此看到这样素净的景色才会感到喜悦与自在,体现出诗人仍然有意识地找寻与自己心性相协调的自然环境。全诗通过描写青溪幽静而充满生机的景物,写照诗人闲雅的心性,虽然还有自我思维的展现,但已经有心物合一,思与境偕的雏形。
这种心与物融合的过程在禅宗的《五灯会元》也有提及: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箇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箇休歇处,依前见山祇是山,见水祇是水。68
文中讲述高僧未参禅时,看山水只见其外在形态。当他初学禅理的时候,领悟到山水之形蕴含着法身与佛性,因此认为山水并非山水。可当他完全参透禅理之后,他发现山水之形与佛性之意本为一体,不能分别而论,因此看山水仍旧是山水。在最后,高僧看到的其实是佛性中显现的山水外形,达到心与物融合为一的境界。
王维也是如此,透过对禅理的不断深入体悟,他逐渐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达到「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境界。在山水诗里,王维平静空寂的心态与「诸法常如其性」的禅思,在自然观照中与外在之境产生共鸣,从而在物性的角度观照自然万物,以心空冥会外界「空」中的生命律动与宇宙的生灭规律,从而营造出空灵的意境。
王维怀着空静的心态看待山水万物,与景物的空性产生共感,从而观赏到自然万物的色相。大自然蕴含着万物不同的色彩,若想要将观照到的山水性灵充分展现给读者,山水诗中色彩类意象的使用和搭配就尤为重要。因此,王维的山水诗中的色彩搭配常常在淡雅中包含着活泼的生命力。
根据前人统计,王维诗中使用最多的是白色和青色,分别有91次和62次,并且这两种颜色多是搭配使用。69如《终南山》中「白云迴望合,青霭入看无」70;《林园即事寄舍弟紞》中「青草肃澄陂,白云移翠岭」71;《瓜园诗》中「素怀在青山,若值白云屯」72;《辋川閒居》中「青菰临水映,白鸟向山翻」73和《欹湖》中「湖上一迴首,山青卷白云」74。从上例可见,王维山水诗中青白二色的搭配多是以青山绿水为底色,再用白云白鸟等作点缀,描绘的是自然山水中常有的景物,体现出自然本真的色彩。
王维对青白二色的喜爱,一方面因为白云、青山、绿树等景物形成自然山水青白二色的固有色调,另一方面则是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首先,正如前文所说,王维受禅宗「即心即佛」思想的影响,讲求本自天然的朴素。因此,他在描绘山水景物的时候,常用白描的手法,也就经常出现山水的固有色调,展现自然的清幽之美。其次,王维也可能受禅宗崇尚青白二色的影响。禅宗常用白法总称一切善法,如《华严经》:
愿一切众生以寂静白法而自复荫,皆得究竟不坏佛法。……以见善知识,集无尽白法,灭除众罪垢,成就菩提果。75
王维在有关禅理的诗文中也提到过「白法」,如《为舜闍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複皇国而御宇,尊白法以教人」76,可见王维受禅宗影响,尊崇白法。禅宗亦常提及白色的器物与生物,如「白银器盛众妙宝……白玉器盛众美食」77中,提及两种菩萨摩诃萨用来乘放宝物佈施众生的白色宝器;又如「其转轮王令此太子坐白象宝妙金之座」78中,提及菩萨坐白象受职的故事,可见禅宗对于白色的崇尚。
同时,禅宗也崇尚青莲,因此对青色也是极为喜爱的。禅宗常把佛祖的眼睛比作青莲,认为青莲是佛的象徵。如《维摩诘所说经》中「目淨脩广如青莲」79,写佛祖之眼就像青莲一样,所见广阔而洁净。又如《华严经》中描写善见比丘「眼目修广如青莲华」80,又写吉祥童女梦中见到佛神「妙眼长广若青莲」81。禅宗对于青莲的崇尚在王维的《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中也有所体现:「三贤异七圣,青眼慕青莲」82。禅宗尚青莲的风气影响着他们对于青色的喜爱,更出现了青色的僧衣法衣。如《祖庭事苑》记载着通达禅理的弥沙塞部穿着青衣:
弥沙塞部禅思入微。究畅玄理。可着青色衣。……后梁有慧朗法师服青衲。83
由此可见,王维在山水诗中对青白二色的使用是极有可能受到禅宗影响的。
不仅是王维,回看与他同时期,同样喜爱修习佛教的孟浩然也常在山水诗中使用青白二色。据前人统计,孟浩然诗中使用青色系多达58次,使用白色系多达32次。84如《寻白鹤嵓张子容隠居》中「白鹤青嵓畔,幽人有隠居」85;《送袁十岭南寻弟》中「苍梧白云逺,烟水洞庭深」86;《越中逢天臺太一子》中「逍遥白云外。莓苔异人间」87。这些诗句通过白鹤、青岩、白云、苍梧、青苔等青白二色景物的搭配,描绘出自然淡雅的景色,充斥着清幽的美感。
不过,由于修习的禅宗派别与体悟禅理深度的不同,二人山水诗中色彩的使用也有很明显的区别。王维对于禅理的体悟已经到了深刻圆融的境界,而孟浩然则远不及此。因此,孟浩然的山水诗中较少使用鲜明的色调,想要通过宁静的环境帮助自己领悟「空」的禅理,而王维的山水诗中则更多地使用红黄色调展现生命的鲜明,凸显「即色即空」的禅宗思想。
孟浩然虽然崇敬禅宗,但他多将禅理作为生活调剂,并没有王维那般虔诚而深厚的禅宗信仰。与王维勘破「即色即空」的深切体悟不同,孟浩然依旧停留在追求「心空」的层面,常在自然寂静中静坐参禅。如《游明禅师西山兰若》中「吾师住其下,禅坐说无生」88,描写自己向明禅师学习静坐观禅的故事。孟浩然常常主动找寻自然静谧的地方静坐悟禅,如《武陵泛舟》:
水廻青嶂合,云渡绿谿隂。坐听闲猿啸,弥清尘外心。89
诗中描写孟浩然通过在绿水青山,白云缭绕的清幽环境里凝神听猿啼,忘却尘嚣,体悟「心空」与「思与境偕」禅理的事情。孟浩然常在自然清幽环境下悟禅,因此,他笔下的山水色调具有「清淡」的典型特徵。据前人研究,孟浩然诗中虽有出现黄色系与红色系的色彩词,但都只使用了十馀次90,多写人物细小的饰品物件与地名,在山水诗中甚少出现。
孟浩然山水诗中描写的红色景物通常会使用绿色或者其他沉色加以减弱红色的鲜明感。如《京还留别新丰诸友》中「树遶温泉緑,尘遮晩日红」91,描写树木围绕着温泉,令水面映照出一片碧绿,而落日的光辉又被吹起的尘土所遮盖,令四周一片昏暗的场景。又如《本闍黎新亭作》中「碧网交红树,清泉尽緑苔」92,描写碧绿的树木交织在红叶之间,清澈的泉水流淌过绿色苔藓的场景。由此可见,孟浩然在描写到红色的时候,经常将其作为点缀或者使用沉色加以遮挡,从而令红色的鲜明程度降低,不像王维诗中的红色那般鲜活热烈。
孟浩然在山水诗中描写鸟儿时也甚少使用「黄」这一色彩词,如《晚春》中「家家春鸟鸣」93;《夏日浮舟过滕逸人别业》中「山鸟笑酣歌」94;《南还舟中寄袁太祝》中「忽闻迁穀鸟」95和《春晓》中「处处闻啼鸟」96。纵观孟浩然的山水诗,他只在《晩春逺上人南亭》里使用黄色描写鸟儿:「春晩羣木秀,𨵿𨵿黄鸟歌」97,描写黄鸟在春暮中不时歌唱的场景,体现出春日的生机。
相比之下,王维山水诗常营造出空灵的意境,饱含禅宗「即色即空」的思想,将空寂环境中生命律动的色相完美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据前人研究,王维诗中使用红色系的色彩词有42次,黄色系的色彩词有20次98,充满生命的活力。
红色系包括「红」、「丹」、「赤」等色彩。作为浓烈而鲜艳的色调,红色系的色彩词常常在诗歌中传递热烈、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情感99,因而王维在山水诗中常用以描写鲜活的花果以及热烈的太阳,充满强烈的生命感。如《瓜园诗》中「朱槿照中园」100,描写深绿色的槿木开出了硃红色的花,耀眼地令园中增添不少生机。又如《辋川别业》中「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101,描写春雨将灰尘洗涤乾淨,令青草翠绿得可以染衣,令水边绽放的桃花红地像是火焰燃起一般。再如《冬日游览》中「青山横苍林,赤日团平陆」102,描写青山上横着成片苍翠的山林,将落鲜红圆润的太阳悬在平坦的陆地之上的场景。
黄色则是明度较高,较为灿烂的颜色,王维在山水诗中常常用以写动态感较强的黄河或者活泼富有生机的鸟儿。如《榆林郡歌》中「千里万里春草色,黄河东流流不息」103,描写草原上黄河的奔涌不息;如《积雨辋川庄作》中「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104,描写繁茂的树林里黄鹂婉转的啼叫;又如《左掖梨花》中「黄莺弄不足,衔入未央宫」105,描写黄莺摆弄石阶旁边的青草,更把它们叼入未央宫中玩耍的场景;再如《瓜园诗》中「黄鹂啭深木」106,描写黄鹂在幽深的林木中啼叫的场景。
从上可知,王维对「空」与「色」的深切体悟令他的山水诗多在山林青绿白的底色中照见红色花果落日,黄色河流鸟儿的色相,从而在空静的意境中增添了生命强烈的活力感与灵动的动态感。
综上所述,王维和孟浩然在山水诗中都锺爱于使用青色与白色,不仅因为此二色是形成山水景物的固有色调,更因为禅宗尚青、白的思想。又由于对禅宗的造诣不同,停留在追求「空」的孟浩然较少使用鲜明活跃的红黄色调,由此营造空静的环境帮助自己静观悟道。而领悟到「即色即空」的王维则喜爱加入红色调与黄色调描写空静环境之中生命的鲜活动态。
在诗歌繁荣发展的盛唐时期,王维的山水诗以宁静澹远、澄澈空灵的风格,在一众瑰丽之作中脱颖而出,谱写出别具一格的山水诗歌。由于对禅宗思想的深入研习,王维时常怀抱着自身对禅理的体会看待山水万物。他的山水诗中很少明确写出与禅相关的字词,却蕴含着超越言语之外的禅意,令人读之回味无穷,更被后人尊称为诗佛。
追溯王维禅宗思想的由来,笔者发现,王维自小生活在佛学气息浓厚的环境里,又因其姓名与《维摩诘经》结下不解之缘,由此奠定了对佛教禅宗虔诚的信仰。王维对佛禅的喜爱使他在道光禅师座下研习禅理十馀年。也是因为他对于佛禅的信仰,即便后来走入仕途,他仍旧广交僧侣,与不同派别的高僧们谈经论道,得以更深入地研究禅学思想,将身心融入对禅理的体悟之中。
通过分析王维的禅宗思想及其山水诗的美学特徵,笔者发现王维山水诗中意境营造及色彩类意象的使用都与其自身的禅宗思想有所关联。
禅宗讲求抛去杂念,迴归本心,因此,王维常以随缘与坦然的心态看待山水万物的生灭变化,不加诸个人的情感色彩,使其笔下的山水诗充斥着简约朴素、闲适安逸之美。又受禅宗万法心声思想的影响,王维更是在这闲适的环境中随心、随性而动,使其笔下所写人物在自然中的活动充满任运自由的风格。
王维山水诗中空灵的意境更是得益于其自身的禅理体悟。禅宗对「空」的推崇令王维喜爱使用「空」字描绘山水寂静深邃的环境。参透禅宗「即色即空」思想的他,以平静空寂的心态观照山水万物。他先是在山水诗中使用以动、声衬静的手法,在空寂的环境中照见植物生长、成熟、凋零的生灭变化与动物活动、鸣叫、谈笑的生命动感。而后更是将个人情思融入所见之中,从物性的角度看待山水景色,令笔下景物超越自身形态的限制,在言语之外蕴含着宇宙的规律,营造出空灵超脱的意境。
恰如光之于草木,水之于虾鲋,色彩类意象的运用对于山水诗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经过研究,笔者发现王维在山水诗中经常使用青色与白色描绘自然山水,不仅因为青白二色是形成青山白云的固有色调,更是受禅宗尚青、白影响的结果。同时,因为王维对「即色即空」的体悟,他也时常使用活泼强烈的红黄色调,为清幽的环境底色增添生物的勃勃生机,以宁静的内心,鲜活的景物展现生命灵动之美。
王维通过对禅理的体悟看待山水万物,使其山水诗中富含超越景物之外的禅思,为唐朝山水诗的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书籍
(1)(东晋)跋陀罗:《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9、10册(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年),页401,页137-397。
(2)陈铁民:《王维集校注》第1-4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3)(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年),页229-396。
(4)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 从6世纪到9世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页88-89。
(5)(唐)慧能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敦煌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页12-27。
(6)(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年),页537-557。
(7)(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0册(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年),页33。
(8)(唐)孟浩然:《孟浩然集》(景江南图书馆藏明刊本),卷1-4。
(9)(唐)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册(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年),页848。
(10)(民国)夏莲居:《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无量寿经五种原译会集本),卷17。
(11)谢思炜:《禅宗与中国文学》(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页1-57。
(12)杨文生:《王维诗集笺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13)宗白华:《美学散步》(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页25-76。
(14)作者不详:《大乘无生方便门》,《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5册(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年)页1274。
(15)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页124。
(16)(唐)智顗,湛然:《维摩经略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8册(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年)页605-635。
(17)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页60-68,104-128,243。
(二)论文
(1)陈金刚,李倩:<论王维山水诗空灵清远的意境>,《江汉论坛》第2期(2009年2月),页95-99。
(2)陈氏贤:《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与玄光禅诗视野探究》(福建: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20年5月)。
(3)雒海宁:<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和回归主题>,《青海民族研究》第17卷第4期(2006年9月),页73-76。
(4)李睿思:<唐宋禅宗思想对士大夫文人自适心态的影响>,《文学教育》上册(2021年5月),页165-167。
(5)廖理:《试析王维诗中的色彩词》(湖北:湖北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13年5月)。
(6)刘卿:<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空山」禅意>,《文学教育》上册(2009年12月),页52-53。
(7)邱瑞祥:<禅学理念与王维山水诗创作手法>,《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1991年6月),页36-43。
(8)曲秋萌:<杜甫与李商隐七律诗色彩词比较>,《贵州文史丛刊》第1期(2023年1月),页25-32。
(9)宿晓凤:《禅文化视野下的王维山水田园诗研究》(山东:中国石油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6月)。
(10)孙茂霞:<汉传佛教僧衣漫谈>,《中国宗教》第8期(2016年8月),页70-71。
(11)陶陶:〈诗歌审美中色彩意象抒情范式论——诗歌中红色意象抒情范式〉,《江汉论坛》第1期(2004年1月),页97-99。
(12)田勐:<从「空」字诗再看王维的佛禅思想>,《哈尔滨学院学报》第30卷第8期(2009年8月),页72-74。
(13)童慧刚:<王维山水田园诗图画意象之解读>,《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卷第6期(2000年12月),页25-31。
(14)王欢:<浅论王维诗歌中的佛禅思想>,《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第2期(2005年2月),页36-40。
(15)王文娟:<对禅之理解及禅宗色彩观在文人画中的「自行呈现」>,《人文杂誌》第6期(2008年6月),页118-124。
(16)于雪棠:<王维诗与佛道两家的色彩崇尚>,《北方论丛》第2期(1996年3月),页76-80。
(17)张亭亭:<孟浩然诗歌的色彩艺术>,《湖北文理学院学报》第34卷第10期(2013年10月),页17-21。
(18)张新民:<儒释之间:唐宋时期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特徵——以儒学的佛化与佛教的儒化为中心>,《文史哲》第6期(2016年6月),页5-23+162。
(三)电子资源
(1)「住于法界无所动,随心现影亦復然。随其心乐各不同,一切众中皆现身。」见澄观,德清:《华严纲要》卷三十八<十地品>第二十六,「CBETA电子佛典资料库」(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X0240_038)(浏览日期:2024年1月31日)。
(2)「废玉华宫以为佛寺」及「于陵侧建佛寺」见刘昫:《旧唐书》卷四,「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资料库」(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421210#p9)(浏览日期:2024年3月23日)。
(3)「敕两京、天下州郡取官物铸金铜天尊及佛各一躯,送开元观、开元寺。」见刘昫:《旧唐书》卷九,「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资料库」(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177900#p11)(浏览日期:2024年3月23日)。
(4)「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及「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立谭为乐。」见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九下,「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资料库」(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75807&page=105)(浏览日期:2024年1月19日)。
(5)「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箇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箇休歇处,依前见山祇是山,见水祇是水。」见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七第四百六十八至四百六十九,「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资料库」(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466866)(浏览日期:2024年2月2日)。
(6)「弥沙塞部禅思入微。究畅玄理。可着青色衣。……后梁有慧朗法师服青衲。」见(宋)善卿:《祖庭事苑》卷八,「财团法人佛教电子佛典基金会资料库」(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X64n1261_p0431c19?q)(浏览日期:2024年2月7日)。
脚注 :
1.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2.谢思炜:《禅宗与中国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页12-57。
3.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页60-68,104-128。
4.童慧刚:<王维山水田园诗图画意象之解读>,《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卷第6期(2000年12月),页25-31。
5.陈氏贤:《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与玄光禅诗视野探究》(福建: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20年5月)。
6.雒海宁:<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和回归主题>,《青海民族研究》第17卷第4期(2006年9月),页73-76。
7.陈金刚,李倩:<论王维山水诗空灵清远的意境>,《江汉论坛》第2期(2009年2月),页95-99。
8.田勐:<从「空」字诗再看王维的佛禅思想>,《哈尔滨学院学报》第30卷第8期(2009年8月),页72-74。
9.邱瑞祥:<禅学理念与王维山水诗创作手法>,《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1991年6月),页36-43。
10.「废玉华宫以为佛寺」及「于陵侧建佛寺」见刘昫:《旧唐书》卷四,「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资料库」(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421210#p9)(浏览日期:2024年3月23日)。
11.「敕两京、天下州郡取官物铸金铜天尊及佛各一躯,送开元观、开元寺。」见刘昫:《旧唐书》卷九,「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资料库」(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177900#p11)(浏览日期:2024年3月23日)。
12.陈铁民:《王维集校注》第4册,页1085。
13.「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见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九下,「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资料库」(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75807&page=105)(浏览日期:2024年1月19日)。
14.雒海宁:<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和回归主题>,页74。
15.陈金刚,李倩:<论王维山水诗空灵清远的意境>,页98。
16.(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年),页539上。
17.陈铁民:《王维集校注》第4册,页1088-1096。
18.同上,第1册,页95。
19.同[17],第2册,页620。
20.「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立谭为乐。」见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九下,「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资料库」(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75807&page=105)(浏览日期:2024年1月19日)。
21.陈铁民:《王维集校注》第2册,页521。
22.同上,第1册,页196。
23.同[21],第1册,页196。
24.同[21],第1册,页179。
25.同[21],第1册,页179。
26.同[21],第3册,页752。
27.同[21],第3册,页749。
28.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页88-89。
29.(唐)慧能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敦煌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页14。
30.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页243。
31.陈铁民:《王维集校注》第2册,页416。
32.同上,页422。
33.(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页557上。
34.同[31],页418。
35.(唐)慧能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页12-13。
36.同上,页28。
37.同[35],页30。
38.陈氏贤:《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与玄光禅诗视野探究》,页81。
39.陈铁民:《王维集校注》第2册,页456。
40.同上,页421。
41.(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年),页396上。
42.陈铁民:《王维集校注》第2册,页457。
43.「住于法界无所动,随心现影亦復然。随其心乐各不同,一切众中皆现身。」见澄观,德清:《华严纲要》卷三十八<十地品>第二十六,「CBETA电子佛典资料库」(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X0240_038)(浏览日期:2024年1月31日)。
44.宗白华:《美学散步》(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页25-27。
45.(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0册(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年),页33中。
46.(东晋)跋陀罗:《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9册(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年),页401下。
47.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页124。
48.陈铁民:《王维集校注》第2册,页637。
49.同上,页451。
50.同[48],页444。
51.同[48],页437。
52.(唐)慧能撰,杨曾文校写:《六祖坛经》,页27。
53.(唐)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册(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年),页848下。
54.陈铁民:《王维集校注》第2册,页417。
55.(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页551上。
56.作者不详:《大乘无生方便门》,《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5册(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年),页1274中。
57.陈铁民:《王维集校注》第2册,页637。
58.(民国)夏莲居:《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无量寿经五种原译会集本),卷17,页68。
59.陈铁民:《王维集校注》第2册,页451。
60.宗白华:《美学散步》,页76。
61.(宋)道原:《景德传灯录》,页229下,247下。
62.陈铁民:《王维集校注》第2册,页425。
63.(唐)智顗,湛然:《维摩经略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8册(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年),页605中。
64.同[62],页482。
65.杨文生:《王维诗集笺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页728。
66.(唐)智顗,湛然:《维摩经略疏》,页635中。
67.陈铁民:《王维集校注》第1册,页90-91。
68.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箇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箇休歇处,依前见山祇是山,见水祇是水。」见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七第四百六十八至四百六十九,「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资料库」(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466866)(浏览日期:2024年2月2日)。
69.陈金刚,李倩:<论王维山水诗空灵清远的意境>,页96。
70.同[67],页193。
71.同[67],第2册,页469。
72.陈铁民:《王维集校注》第2册,页512。
73.同上,页442。
74.同[72],页421。
75.(东晋)跋陀罗:《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0册(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年),页142上,页397中。
76.同[72],第4册,页1078。
77.(东晋)跋陀罗:《大方广佛华严经》,页137下。
78.同上,页206上。
79.(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页537上。
80.(东晋)跋陀罗:《大方广佛华严经》,页349下。
81.同上,页789下。
82.同[72],第1册,页342。
83.「弥沙塞部禅思入微。究畅玄理。可着青色衣。……后梁有慧朗法师服青衲。」见(宋)善卿:《祖庭事苑》卷八,「财团法人佛教电子佛典基金会资料库」(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X64n1261_p0431c19?q)(浏览日期:2024年2月7日)。
84.张亭亭:<孟浩然诗歌的色彩艺术>,《湖北文理学院学报》第34卷第10期(2013年10月),页18。
85.(唐)孟浩然:《孟浩然集》(景江南图书馆藏明刊本),卷3,页3。
86.同上,卷4,页3。
87.同[85],卷1,页6。
88.同[85],卷1,页2。
89.同[85],卷3,页2。
90.张亭亭:<孟浩然诗歌的色彩艺术>,页18。
91.同[85],卷4,页5。
92.同[85],卷2,页6。
93.同[85],卷3,页1。
94.同[85],卷3,页5。
95.(唐)孟浩然:《孟浩然集》,卷3,页11。
96.同上,卷4,页12。
97.同[95],页7。
98.廖理:《试析王维诗中的色彩词》(湖北:湖北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13年5月),页3。
99.陶陶:〈诗歌审美中色彩意象抒情范式论——诗歌中红色意象抒情范式〉,《江汉论坛》第1期(2004年1月),页98。
100.陈铁民:《王维集校注》第2册,页512。
101.同上,页467。
102.同[100],第1册,页369。
103.同[100],第1册,页246。
104.同[100],页444。
105.同[100],页505。
106.同[100],页512。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