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基《第欧根尼变奏曲》文学与音乐的关係
周浩峰
2024年4月19日
摘要
陈浩基在《第欧根尼变奏曲》中,为十四篇短篇作品加上了古典乐风的次序题名,并为每篇作品配了上了他心目中认为气氛相符的古典乐曲。本文将以音乐的角度透过分析小说中所选取的十四首古典乐,其结构或乐句间的设计如何营造出相应的气氛,再以小说文本作对比,以了解音乐和文学作品的关係。本文分作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小说情节与乐句处理”以乐曲的乐句为单位,对比小说中相对应的文本,分析两者在处理手法上差异。而小说中大部分的作品在情节的铺排上都与乐曲的乐句处理大致相同,唯独〈时间就是金钱〉和〈今年的圣诞夜,特别冷〉这两部作品在结尾的处理上,与乐曲不同,使小说与乐曲营造出不同的气氛。
第二部分“气氛营造手法”主要探讨小说如何呈现乐曲中以速度和力度记号营造的气氛。当中可见作品有以主题的改变,呈现乐曲中利用改变速度和力度记号,营造紧张不安的气氛。以及利用角色的对话,呈现出乐曲中连续增强或减弱的速度和力度记号,以营造出逐步上升、递进的情绪。另外,小说透过叙事和背景补充的切换,呈现出乐曲调性转换时的情绪变化,并以角色的行动以及故事中计划的进度,呈现出乐曲利用半音营造缓慢推进的效果。
第三部分“文本结构与曲式安排”透过分析〈Ellie, My Love〉和〈头顶〉等作品,可见小说和所选配的乐曲,两者结构高度重合。并且在小说在结尾以主题的回归,呈现乐曲以对位法使结尾回到主音,构成首尾呼应。另外,小说多次于结尾揭示伏笔的安排,亦对应乐曲在结尾动机的重现。
陈浩基为人所熟悉的,是他在推理小说和科幻小说的成就。他曾藉《13・67》获得台北国际书展大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香港作家,并在2017年推出日文版,同年于日本《週刊文春》的日本及海外推理小说十杰中,以212票成为榜首1。因此大多对陈浩基的研究都集中在其作品《13・67》,而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指出陈浩基的《13・67》如何展现出作品中的当代香港的社会性,以及陈浩基的写作特点。例如黄宗洁就指出陈浩基在2014年因有感于警察形象在香港社会的变化而写下的警察故事,使《13・67》在香港大众文学与文化中呈现一种“承上启下”的特殊意味2。赵钰怡则指出陈浩基在《13・67》中加入香港的历史元素,引发读者思考当今社会与历史的关係3。但除了《13・67》以及陈浩基的作品如何呈现香港社会性外,陈浩基的《第欧根尼变奏曲》亦可见他在探求音乐与文学之间的关係以及融合文学与音乐的尝试。本论文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小说情节与乐句处理”,当中会以小说中的内容和情节的铺排与所选配的乐曲当中的乐句作对比,分析两者的异同。第二部分为“气氛营造手法”,主要分析小说和乐曲在营造相同气氛时,所用的技巧和手法之异同。第三部分为“文本结构与曲式安排”,透过将小说和乐曲拆分成不同的部份,对比两者之间结构上的差异。最后综上述分析评价陈浩基这次在《第欧根尼变奏曲》中,对于音乐和文本的结合是否成功。
《第欧根尼变奏曲》为陈浩基于2019年所推出的新着,并且暂未见相关研究,故本文将主要集中研究《第欧根尼变奏曲》在文学与音乐关係上的尝试。对于音乐与文学之间的关係,在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中,以音乐和歌词作为例子,指出当歌唱中一同出现了词和曲,词的文学字词结构以及字面意义上的句子都会被曲所吞併4。另外,郑芳雄在〈从歌德诗词的谱曲谈文学与音乐的关係〉中,使用舒伯特以歌德的诗所创作的“纺车旁的葛丽倩”作例子,指出当歌曲在形成后,就不再是诗的附属品,歌曲自身将独立于文字表象外5。以上两者都是针对歌曲,即谱写了歌词的乐曲与文学作品的关係,但于陈浩基的《第欧根尼变奏曲》在形式上不同与歌曲,它是一部纯文字的创作,作品后记中提到的乐曲与作品本身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係,而是由作者自身认为两者气氛相符所以配上的。相较之下,杨帆在〈音乐艺术与文学学科联结分析研究〉中指出,音乐与文学的分轨性在于两者的表达传递方式、叙事展开方式、情感实践方式和主客体交换方式6。以及丁一在〈音乐与文学的内在关联性思考〉中,以语境、创作手法、情感表现的关联对比音乐和文学创作7,以上两者更为适合用于分析陈浩基的《第欧根尼变奏曲》与当中的古典乐,两者之间的关係。而本文会透过乐句分析,将乐曲拆分为更细小的单位,以用作与文本进行对比,使分析的角度更多元化,亦能反向从音乐的角度了解小说的主题。
一首乐曲与一部小说的构成十分相似,乐曲中的不同音符就如字母一样,数个音符可组成动机,就如数个字母可形成单词,而这些动机又组成了乐句,就如单词组合后成为句子。因此,透过将乐曲分拆为乐句作单位,就可与小说中的句子作对比,分析小说情节与乐句处理上差异。而在《第欧根尼变奏曲》中,小说的内容情节安排基本上是与作品所选配的乐曲的乐句铺排大致相同。
例如是〈加拉星第九号事件〉,小说的开首由愤怒的莫莫哥司令向麦肯雷总督的提问展开,小说在开首主要以补充加拉星的背景、登场人物、政治环境等设定为主,但从文中以’怒气冲冲’形容莫莫哥司令的情绪,就可知道这将会是一场气氛非常紧张的调查会议。而作为〈加拉星第九号事件〉所选配的乐曲Two pieces for String Octets, op.11, II. Scherzo,在开首以快速的连续三连音下行,并以连续且极不协调的小二度营造紧张的气氛,随后各声部力度增强,并以大和弦结束第一主题,如“谱示一”所示。乐曲以逐渐增强的力度,就如小说中会议正式开始前,众人的情绪和会议的气氛随莫莫哥司令的提问,逐渐上升到绷紧的地步,而直到会议正式开始后,众人才回归理性讨论,情绪稍稍平復下来。
但平復下来得情绪,又随众人开始整合所得的线索时,发现这些线索一开始都将凶手指向莫莫哥司令,又再一次回到不稳定的状态。例如是修改或删除航行记录的指令者必须是军队高级干部和与普迪可交谈的影像等,随着一条条线索慢慢浮现并指向莫莫哥司令,会议中紧张不安的氛围亦慢慢上升,并在真相揭晓的前一刻达致最高点。这就如乐曲的第二主题转为中板,并以从下往上慢慢上升的弦乐,加上拨弦等技巧,一点一点地营造神秘和不安的感觉。而乐曲中突然以三连音快速推进的手法,亦像小说中多条线索同时指向莫莫哥司令时,会议中紧张的气氛在一瞬间上升是最高点。
而当准备拘捕莫莫哥司令时,另一项关键性的证据将真凶麦肯雷总督指出,并随杜宾宾侦探的推理,慢慢将麦肯雷总督的目的指出。而在这推理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是麦肯雷总督没有删除卡罗卡号上航行记录的权利和没有杀害弗利德舰长的理由,但这些疑问都随之后的推理一步步解答,而这整个不断重複发现问题,然后解答的过程,就如乐曲中在四度来回游走的小提琴,不断重複徘徊在真相与问题间。
在故事的结尾,议长回想起麦肯雷总督曾说过的话,文中这样写到:
“其实我们跟巴布分别不大,而且巴布的进化速度很高,虽然只有低级生物的智慧,但仍是加拉星上唯一能够进行文明演化的物种。”8
在这时,话题又回到当初第一项将凶手指向莫莫哥司令的证据的主角。而众人各自都在感叹自以为高等文明的他们,其实跟他们眼中的低等生物没有太大分别,如同乐曲以低八度的第一主题的大和弦作结尾,如“谱示二”所示。当中的音程差距就如他们与巴布之间的关係,虽然有着高低之差,但两者都是源自同一主题。
“谱示一”

“谱示二”

从上述的例子可见,小说内容以及整体的情节铺排与音乐的乐句处理大致相同,当乐曲使用半音上行的手法堆叠出不安和紧张的气氛时,小说同样以连续提出的问题或线索,将会议的气氛推向高潮。但小说中亦有作品选择在情节的处理上,採取与乐曲的乐句处理上有所不同的方法,并使作品与乐曲营造出稍稍不同的氛围,例如是〈时间就是金钱〉和〈今年的跨年夜,特别冷〉。
〈时间就是金钱〉在前半部分的情节铺排与所选配的乐曲Serenade for Strings in E Major, Op.22, II. Tempo di valse的乐句处理大致相同。例如是在小说的开首,主角马立文曾两次贩卖自己的时间,而这两次贩卖时间的原因,都只不过是因为主角想赚一些快钱。后来因阿力和美儿成为恋人后,主角贩卖时间的次数逐渐多起来,在大学期间他共贩卖了八次时间,而大多贩卖的原因都只是他想逃避不同麻烦,这与乐曲在A段在重複动机时,会稍微改变各声部的乐器和节奏一样,虽然每次逃避的事都不大相同,但“逃避麻烦”仍是主角在大学时贩卖时间的主因。
小说与乐曲的不同之处在于结局的处理。在小说的最后,退休的主角在公园中巧遇阿力,才得知他人购买时间的使用方法,并为自己只为金钱和逃避痛苦,把大半生的时间都卖掉感到后悔。在文中的最后阿力对主角的行为用了一句说话总结:
“我不会说是‘愚蠢’,不过就像用一万字的短篇小说来描写一个人的一生一样,有够无趣罢了。”9
在小说中,只是用了一句说话,简单地总结了主角的行为,使得小说的结尾有一种木已成舟,看淡一切的感觉。但在乐曲中的最后两个小节,是以两个突然的强音作完结,如“谱示三”所示,使得乐曲得结尾营造出一种磅礡、华丽的气氛,如同一场盛大的舞会以最华丽的方式谢幕。虽然两者在结尾的处理手法上有所不同,但两者的结尾都和各自之前的部分以相反的表现手法作对比,形成张力。
“谱示三”

另一部与乐曲的乐句处理上有所不同的是〈今年的跨年夜,特别冷〉,作者为其所选配的乐曲是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Var.18. Andante cantabile,这是一首十分浪漫的变奏曲。变奏十八是以镜像的手法,将第二十四首随想曲的旋律上下颠倒,并在加上“Andantino cantabile”(如歌的行板)这个速度记号后,使旋律带有一种在水面飘荡的浮游感。而在小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主角的视角描写他和阿恩在跨年夜于公园中的情景。故事中的时间设为跨年夜,这个本应热闹的晚上,主角和阿恩二人却坐在杳无人迹的公园角落的长椅上,两者形成强烈的对比,再加上文中对主角的内心描写,例如是:
阿恩被我抱在怀中,以水灵灵的双眸瞧着我。我想我是世上最幸福的男人。10
在这样的描写下,二人就如一对远离世俗烦嚣的浪漫恋人,静静地享受二人独处的时光。另外,在第一部分中,大部分的文字都是对主角内心的描写,期间只有数句简单的台词,例如“冷吗?”和 “抱歉。”,由主角说出,对阿恩的描写亦只有一些小幅度的动作。如同乐曲中,以简单缓和的旋律带出浪漫的气氛。
小说与乐曲不同的地方在小说的第二部分。小说中一则新闻报道将之前所有堆叠起来的浪漫氛围,在一瞬间转变为猎奇的场景,同时之前用于营造浪漫氛围的描写,像是二人走到宁静的公园角落和安静的阿恩,都在新闻报道后由浪漫变为不安。在乐曲中使用了大量的三连音,并以逐步上行的双音,与乐团演奏的主旋律相互交织,使得旋律如同连绵不断的浪花,将乐曲的气氛一波一波地推至顶点,如“谱示四”所示。而在到达顶点后,乐团又渐渐退去,只留下一开始出现的钢琴,和弦亦由降a回到降d,如同浪潮退去,变回最初轻轻拍岸的浪花,浪漫的气氛一直延续到乐曲的最后,但在小说中,这种浪漫的气氛只持续到小说的第一部分,到了第二部分,之前的浪漫都转变为不安。这亦是全书唯一一部作品,在完结后所呈现的气氛,与所选配的乐曲有着完全不同,甚至作者在后记中亦写到:“希望不至于令大家以后无法正视这首动人的歌曲吧⋯⋯”11
“谱示四”

从以上可见,以小说中大部分的作品在情节上的铺排与乐曲的乐句处理大致相同,除了〈时间就是金钱〉和〈今年的圣诞夜,特别冷〉这两部作品在结尾的处理上,以相反的表现手法,使小说与乐曲营造出不同的气氛。
气氛的营造是一部作品感染力的核心,优秀的气氛营造能将读者或听众,带进作者在创作时希望呈现的情感之中,使读者或听众更理解作品的核心价值。而在《第欧根尼变奏曲》中,由于作者为每篇作品配了上了他心目中认为气氛相符的古典乐曲,并为作品加上了古典乐风的次序题名。这个古典乐风的次序题名正是作者认为作品所呈现出的气氛,因此藉着作品的次序题名,可以得知作者希望作品所呈现的气氛。但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上,对于气氛的营造手法上都各有不同,因此接下来将分析在《第欧根尼变奏曲》中,小说与所选配的古典乐曲,在气氛营造手法上的异同。
首先,在乐曲中最常出现用于营造气氛的手法,就是改变演奏的力度和速度。这种手法在所有的乐曲中都有使用,但所使用的手法亦会随营造的气氛不同而有所调整。例如在Visions Fugitives, Op. 22, 15. Inquieto、Piano Sonata No.1, Op. 22, II. Presto misterioso、Piano Concerto in E-flat major, III. Allegretto giocoso等作品中,不断以力度和速度记号的强弱转换营造不稳定的感觉。而在小说中,Piano Sonata No.1, Op. 22, II. Presto misterioso是〈咖啡与香烟〉的配乐,两者在营造神秘的手法上都十分接近。在〈咖啡与香烟〉的开首,主角正处于迷煳溷乱的状态,他记不起自己为什麽会在这里,记不起自己从何时坐在公园的长凳上,只感到异常的口渴,于是他便产生喝冰咖啡的想法。如同乐曲的开首的A部使用了一般传统调性音乐不会出现的十二音列的动机配合极弱的力度,营造出神秘、未知的气氛。另外,当主角走到便利店后,却发现店内的雪柜里都是香烟,而咖啡却消失了。随后主角走到“咖啡店”,同样发现所有的咖啡都被香烟取代,连原本写着“COFFEE’的地方都改为“TOBACOO”。最后主角只好走到药房购买咖啡,却被埋伏的警察以’咖啡交易’的罪名拘捕。在主角寻找咖啡的过程中,所有原本与咖啡相关的事物,都被香烟所取代,这颠复了主角和读者的一般认知,如同在乐曲中多次出现“crescendo”、“diminuendo”、“crescendo molto”(渐强、渐弱、大幅度渐强)等记号,这些记号不断交错,使乐曲的演奏力度和速度不断改变,如“谱示五”所示。这些不断交错的力度和速度记号,不停地打断原本建立好的节奏和旋律,营造出紧张的气氛和张力。
“谱示五”

同样的手法在〈头顶〉中亦可看到,在〈头顶〉的主角发现自己头上的“异物”时,文中写到:
我整个人在发抖,好想抓着自己头髮慢勐扯,可是我没有伸手向上摸的胆量,彷彿我天灵盖外有一个我不认识的异空间, 幽魅邪灵正盘据着我的脑袋之上。我只能用手掌掩着嘴巴,制止自己尖叫出来。12
可见在刚发现头顶上的“异物”时,主角感到极度不安和恐惧,但随后文中又写到:
我花了十多分钟才冷静下来,理性的思考着这噩梦般的情景。既然我摸不到,即是那东西并不存在于现实,但只是我“以为”自己看见了。我曾看过科普节目,知道精神病患者会看到异于常人的东西——那不是鬼魂或幽灵,而是大脑欺骗自己、製造出来的幻觉。13
经过十多分钟的思考后,主角稍微恢復情绪,并尝试说服是自己病了,故此才看到头顶上的“幻觉”。而当主角接受了这个说法并且冷静下来后,他就像《变形记》的主角一样出门上班,可见接下来所见到的事,打破了他的想法。文中写到:
我面前的每一个路人、每一个头颅顶上,也有一团异物。14
在主角做好心理建设出门上班后,眼前所见却打破了他先前的预想。主角的心情在短时间内由不安到冷静,然后又再由冷静变为错愕,这种心情上的快速变换如同在配乐Visions Fugitives, Op. 22, 15. Inquieto的第七至八小节,在乐曲的出现代表强的f力度记号,而在短暂的重音后,又马上回到先前的主旋律,并且力度记号亦转为代表极弱的pp,如“谱示六”所示,这利用了大幅度的动态对比,营造出与主题相符的张力。同时在乐曲的主旋律中突然加插的块状和弦,亦是与〈头顶〉中,主角做好心理建设后,却看到预期外的画面。这是藉打破预期的结果,从而为故事的走向增添转折和营造一种不稳定的感觉的手法。
“谱示六”

另外,乐曲在使用力度和速度记号营造气氛的手法,除了以连续的强弱转换来营造不稳定的感觉外,还有像Manfred Symphony, Op. 58, I. Lento lugubre在乐曲中利用渐进的力度记号,将乐曲的气氛慢慢推进。而在小说中,与这首乐曲所配的是〈作家出道杀人事件〉。在〈作家出道杀人事件〉的第一章节是讲述假扮编辑的C氏怂恿主角杀人以获得创作灵感,当中主要是描写主角的内心挣扎。直到第二章节,主角在书店中一直为如何在现实中实施一宗既轰动又安全的杀人计划而苦恼,正当主角在付款处想到密室杀人正好符合所有条件时,却突然听到戏剧社的姊姊说出:“甚麽密室杀人,蠢死了。”15这使得主角怔住,并回头寻找声音的来源。接着文中又写到:
“难道不蠢吗?杀人便杀人吧,干吗要布个假局伪装成密室?这些小说的作者都是笨蛋,整天幻想着不切实际的杀人把戏。真不明白你为甚麽喜欢看这些歪书。”16
而她的妹妹在听到后亦感到有些窘困,于是便叫她的姊姊小声一点,但她的姊姊不但没有把音量收细,还继续说道:
“这⋯⋯这是事实嘛。妳有空便多读一点文学作品和剧本,别忘记妳也是戏剧社的成员啊。这些甚麽推理小说都是骗小孩的无聊故事,看得多,脑筋也迟钝了。”17
主角的情绪在听到上述的对话后逐渐产生变化,由一开始因想不到合适的杀人计划而感到苦恼,到后来想到以密室杀人的雀跃,却马上听到戏剧社的姊姊对推理小说的密室杀人的批评。这时主角的心情由雀跃转为紧张和好奇,接着又听到戏剧社的姊姊继续对推理小说的情节设计作批评,主角的心情再一次由紧张和好奇转为放鬆,因为他以为戏剧社的姊姊看穿了他的计划。最后戏剧社的姊姊再一次批评推理小说是骗小孩的无聊故事,这使主角的情绪由放鬆转为愤怒,亦使他下定决心执行自己的密室杀人计划。以上的心情转变是源于戏剧社的姊姊的话, 每当她说一句时,主角的情绪就会发生一次变化,并由原本的雀跃,一步一步地转为愤怒。这种渐进的变化如同乐章的第二部分,故事讲述到主角曼费雷德回忆起因其冷漠而逝去的爱人而陷入绝望,而随着回忆的深入,乐曲的力度亦由原本代表强的f渐渐增强到f代表极强的ff,如“谱示七”、“谱示八”、“谱示九”所示。并且在随后的第八十小节迎来了第二主题,由管乐和法国号以代表最强的ffff力度奏出主题,如“谱示十”所示,再加上其他弦乐的烘托下,使得乐曲的氛围如同置身于暴风雨般,随后的连续半音上升,再一步推向高潮。
“谱示七”

“谱示八”

“谱示九”

“谱示十”

除了力度和速度记号的使用外,乐曲中还经常使用到调性的转换和前文在小说情节与乐句处理中提到的半音来营造气氛的转换。例如Piano Concerto in E-flat major, III. Allegretto giocoso,在开首的调号为c小调,并以木管及铜管轮流演奏大三和弦,配合力度记号在两者交替间不断变化,营造出轻鬆欢快的气氛。但到了乐曲的B部情绪突然变得悲伤起来,调性亦转为e小调。利用钢琴以不断下行的和弦,配合木管下行的旋律,营造出悲凉的气氛。而小说中与Piano Concerto in E-flat major, III. Allegretto giocoso相对应的是〈恶魔党(怪)杀人事件〉,在小说的开首开首以洋葱怪人和巴达大王的对话,带出了故事的主轴——马铃薯怪人之死。在发现了马铃薯怪人的尸体后,小说中讲述了怪人的生产过程,文中写到:
巴达大王本来想製作凶勐的老虎怪人、毒蛇怪人等等,但哥萨参谋丢下一句“我们哪来閒钱买老虎和毒蛇”,结果只有以洋葱和马铃薯这些在食堂唾手可得的材料来製作恶魔军团。18
在描述完怪人的生产过程后,洋葱怪人又马上指螳螂怪人是凶手,随后文中补充到:
螳螂怪人没有双手,只一对 将镰刀的前肢,锋利无比,削铁如泥,可是这令他的日常生活十分不便,连开门也要小心翼翼,一不小心便把门把切成两半,换来哥萨参谋的责骂。19
小说中不断在严肃的马铃薯怪人死亡事件与滑稽的背景补充中交替,如同乐曲中的力度记号在木管及铜管的交替时不断变化,令原本严肃的调查充满荒诞的气氛。
但随后小说中提到恶魔党最近节节败退,大部分的怪人们亦已战死,并讲到 恶魔挡在成立之初颇具规模,但随着低迷的经济影响,加上蒙面战士的打击,使得 恶魔党每况愈下,甚至在最近为了节省开支,将所有的人手和资源都减半。小说对恶魔党的描述如同乐曲中由原本滑稽欢乐,调号为c小调的A部,突然转为悲伤,调号为e小调的B部。这种突然的情绪转换,亦正好符合〈恶魔党(怪)杀人事件〉的滑稽荒诞的故事调性。
在半音的使用方面,24 preludes op. 28 no. 4 in e minor和Havanaise in E major, Op.83, I. Allegro e lusinghiero同样都是大量使用半音的作品,但两者所营造的气氛,在小说和乐曲中都是完全不同。24 preludes op. 28 no. 4 in e minor的别称为“suffocation”,在乐曲的开首使用了第一转位的E和弦,这个E和弦的组成音“E”、“B”、“G”都在接下来的小节中,分成了三个声部,并以轮流半音下降,如“谱示十一”所示。这样逐步以半音下沉的和弦配合右手不断重複下行半音,使整首乐曲就像一步一步,缓慢地走向死亡。而24 preludes op. 28 no. 4 in e minor正是〈窥伺蓝色的蓝〉所选配的乐曲。在小说中,以“小蓝”在部落格中的所发佈的内容,加上简单的描述,建构出从主角的观察中的“小蓝”以及主角的背景,这点与乐曲开首中,右手的旋律不断在两个半音之间徘徊,形成主题一样。
另外,故事中进行的节奏亦如同乐曲一样,一步一步、缓慢且重複地前进着,例如主角在正式实行自己的计划前,会先搜集相关情报,而故事亦随情报的增加慢慢推进。尤其是在经历第一次的失败后,主角几乎每个週末都前往目的地巡视一次,使整个计划缓慢地前进。
在文中还有一段情节的安排与乐曲十分贴合,当主角命令林绮青到海里时,文中写到:
水位淹过林绮青小腿、膝盖、大腿、小腹、胸部,但蓝宥唯还没有停下来的打算。20
水位由下以上,一点一点地淹过林绮青的身体,这与乐曲中逐步以半音下沉的和弦配合右手不断重複下行半音一样,两者都将作品的主题慢慢牵引至死亡,而林绮青最后被淹死亦正好与乐曲的别称“suffocation”相应。
“谱示十一”

而Havanaise in E major, Op.83, I. Allegro e lusinghiero在乐曲的第三主题时,旋律不断在“G#”和“A”中来回,营造出一种不捨的感觉,最后再由快速音群回到主音E。而Havanaise in E major, Op.83, I. Allegro e lusinghiero所选配〈圣诞老人谋杀案〉中,在小说的最后部分讲述主角泰勒和约翰讨论故事后,决定回家。作为一个没有留下半句说话,就抛下老婆和儿子到外流浪的男性来说,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和内疚,不敢再次面对家人,但同时对家人的思念又使他走到家的门前。因此在下决定前,他的内心仍是十分犹豫,文中写到:
他回想起跟约翰的对话,思忖了一整天,最后怀着忐忑的心情,乘地铁回到位于城市南面的老家。他在公寓前探头窥看,害怕他的出现会为妻儿带来麻烦——说不定妻儿已有新丈夫,儿子已有新父亲,家里已有新主人。21
这与乐曲中行用不断来回的半音一样,两者都营造出一种不确定和犹豫的感觉,而乐曲最后又再经一串快速音群回到主音中,就如主角泰勒在外流浪一段时间后,最后回到家中。
从以上可见,在气氛的营造上,小说多以主题的改变以及角色的对话,分别呈现出乐曲以改变速度力度记号和连续增强,或减弱的速度和力度记号的两种气氛营造手法。另外,小说的叙事和背景补充的切换,正好对应乐曲透过调性的转换,营造出情绪的变化。而乐曲中常见的半音进行,小说则以角色连续的行动以及故事中的计划进度,呈现缓慢推进的效果。
在古典音乐中,结构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乐曲会随不同的结构分为不同的曲式,例如Piano Sonata No.1, Op. 22, II. Presto misterioso就是一首迴旋曲式的奏呜曲。正如前文所说,在〈第欧根尼变奏曲〉中的小说无论在内容铺排和乐曲的乐句处理,以后气氛营造的手法上都大致与所亦配的乐曲相同。因此文本和乐曲在结构上,亦是呈现大致相同的情况。
其中一个例子是小说中的〈Ellie, My Love〉,在故事的开首,写到主角与小姨苏以及其丈夫东尼,三人在客厅享用着马卡龙和红酒,期间提及主角的老婆,同时亦是苏的双胞胎姐姐——艾莉。主角表示艾莉因身体不适而在楼上的房间睡觉,并走到楼上说要看看她的状况。这是主角在故事中第一次到楼上的房间,同时亦揭晓了艾莉早已死去。在主角从楼上回到客厅后,他与苏和东尼说艾莉仍在睡觉,于是众人又一直聊到晚餐时间,这时侯主角再次提出要到楼上通知艾莉,但这次东尼则提出一起到楼上看看,无奈之下主角只好答应。故事中前两次到楼上的房间,第一次只是单纯让读者得知艾莉已死。而第二次到楼上时,由于在先前得知艾莉已死,加上这次还有主角以外的人同行,使得第二次到楼上时的紧张感和整体张力比第一次高,如同在乐曲中,开首重複两次的A部,并且乐曲亦像小说一样,在第二次重複时,将主旋律会提高八度,使织体有所提升。
从楼上的房间下来后,东尼以要回公司帮忙为由,希望主角能帮忙送苏回去,这时侯故事进入第二部分。在主角回去的途中,苏在车上睡着了,于是主角 赶忙下车跑回家中,并到楼上艾莉所在的房间,于衣橱藏着。这是故事中第三次到楼上的房间,如同乐曲中在B部过后,再次回到A部,并且以较弱的力度演奏,如“谱示十二”所示,就像主角躲在衣橱里,安静地等待着。
不足五分钟后,东尼回到主角家中,并打开了楼上房间的房门,就在东尼要走到床边时,主角从衣橱中走来并举枪指着东尼,故事在此刻到达高潮。随二人的对话,一个更大的真相浮现,原来东尼才是杀害艾莉的凶手,并且二人有染。作者刻意在前文中,利用主角对艾莉的态度,使读者先入为主认为主角才是杀害艾莉的凶手,例如:
他现在这样子就最尾了。静静地躺在床上,梁卓一副漂亮的脸蛋,不会对我颐指气使,放狠话损我。
对, 变成尸体的艾莉比以前更可爱了。22
当读者以为故事的反转已是高潮时,故事在结尾再一次迎来反转,主角开枪射杀东尼,并决定要和苏一起生活。这如同乐曲中在第一百六十四小节加强力度后,又在第一百八十四小节再次加强力度,并在结尾以两个力度为ff,即力度极强的和弦作结,如“谱示十三”所示。
可见〈Ellie, My Love〉的故事结构与Suite for Variety Orchestra, Op.Posth., VII. Waltz No.2大致相同。乐曲的A部就如同小说中角色走到楼上的部分,而B部就是角色在楼上而外的地方活动时的部分。
“谱示十二”

“谱示十三”

另外,〈头顶〉的文本结构亦是与所选配的乐曲高度重合。在〈头顶〉的开首是主角和小雪的对话,二人发生对话的时间点,已经是主角出现异样,故此处是以插叙的方式,指出主角遇到异常的情况。这一点与普罗高菲夫的《瞬间幻影》第十五首乐曲中,在主旋律开始自的两个小节,先以一组固定音型在低音部持续进行,如“谱示六”所示,为乐曲即将迎来的旋律作铺垫。同时小说中写到:
我不敢跟她对上眼,是因为在我眼中她头顶上有“那个存在”。23
这与乐曲的旋律开首十分相似,乐曲中使用了不和谱的大七和弦作为旋律线的开首,如“谱示六”所示。而文中则是以“那个存在”作个开端,而不论是乐曲中的大七和弦又或是文中的“那个存在”,都是与“一般”不同的“异类”,而它们都有使人感到不安或突兀的特质。
随故事继续发展,读者可以透过主角的视角看到不同人头顶上的“异物”,并且似乎每一个人头顶上的“异物”,都与其自身的性格或职业有关,例如文中对小雪头顶上的“异物”的描述是:
那是一个长满眼睛的球体,可是那数十隻眼睛,正在流着啡红色的、机场血有像铁鏽的眼泪。24
眼睛和眼泪可能是对应小雪关心他人的行为和象徵女性柔弱的特质,而在描述 官员和议员头顶上的“异物”,文中的描述则是:
那是一个像五、六岁小孩子的身高、赤裸裸的人形物体,他瘦骨如柴,腹部隆隆胀起,手脚细长,肤色苍白,蹲在官员的头上,可是他没有五官,只披散着疏落的灰色头髮。25
从上述例子可见,头顶上“异物”的大小和形状,都会随人的身份地位有所改变,这一点与乐曲中后段,出现于固定音型的五度和八度变化相符,如“谱示八”所示。在乐章不同的段落,同一动机会随时间改变,形成更丰富的织体。
在〈头顶〉的最后,主角决定装作看不见头顶上的“异物”时,该“异物”长出了尾巴和翅膀,而主角则垂下头,闭上眼,并对自己说“这样子我也能正常地过活了。”26这一刻主角在经历不同的事物后,的生活回归到“正常”,如同乐曲尾后,在各声部利用对位法将开首的固定音型,带回到开首的第一个音,如“谱示十四”和“谱示十五”所示。
“谱示十四”

“谱示十五”

小说和乐曲在结尾时,分别回到“正常”的生活和回到乐曲开首的第一个音。这种首尾呼应的手法,在〈灵视〉和〈隐身的X〉中亦有使用,但其重合度却不如〈头顶〉与Visions Fugitives, Op. 22, 15. Inquieto。在〈灵视〉的结尾,老头指出主角身后有一个胖子的亡灵正狠狠的盯着他,这使得主角背嵴一凉,这举动揭晓了主角的职业是杀手,同时亦证实了老头说的都是事实。如同在乐曲的结尾中,再次出现的第一主题,回收故事开头提到主角工作后抽烟,以及二人对话时的警笛声的伏笔。而〈隐身的X〉的结尾,主角成功找出“X”和真正的教授,并且在最后揭示了主角真正的身份亦是一名讲师,呼应了游戏中所讲到“重点并不是 ‘说了什麽’,而是‘没有说什麽’”,在故事的开首主角只是表明自己是来旁听的,但他并没有表示自己是学生,如同故事中的教授和“X”一样,而在最后的自白,则是打破读者以先入为主的观点,使结局更具馀韵,如同乐曲的结尾再次出现A部的动机,但却以琶音组成的块状和弦作结尾,如“谱示十六”所示。
“谱示十六”

从上述可见,在陈浩基的《第欧根尼变奏曲》中,所选用的古典乐曲都与文本的结构和部分的敍事手法十分相似。在对比之下,可以发现到小说中许多故事的结构都与乐曲的结构重合,例如是在〈头顶〉中,在乐曲开首和最后皆有出现的固定音,对应着〈头顶〉中开首和结尾的“异物”,并且在处理的手法上亦十分相近。另外在《第欧根尼变奏曲》中,亦有出现与乐曲的结构不同的作品,例如是〈作家出道杀人事件〉和〈时间就是金钱〉,两者虽在结尾上与乐曲的处理不同,但在整体的结构和气氛营造的手法上都与乐曲相近。
总括而言,陈浩基的《第欧根尼变奏曲》成功融合了古典乐与文学创作,并且在书中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融合形式。一种是如〈加拉星第九号事件〉、〈头顶〉、〈窥伺蓝色的蓝〉等多数作品,以相似的气氛营造手法和结构,带出相同的气氛和主题。另一种是如〈作家出道杀人事件〉和〈时间就是金钱〉,与乐曲的结构或气氛营造上大致相同,但透过更改文本中小部分的内容,使得小说的读后感产生巨大的变化,但又不会完全脱离乐曲的强调的气氛和情感,令读者在阅读文本以及聆听音乐后,产生全新的体会。另外,陈浩基为作品配上气氛相近的乐曲这一举动,亦使读者可以不只单靠文本了解作品的的核心价值或当中作者希望透过作品所呈现出的气氛,更可从音乐上,反向以非文字的形式去解读和感受作品,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阅读形式。
1.陈浩基:《第欧根尼变奏曲》(香港:格子盒作室,2019年1月)。
2.苏珊・朗格(SusanneK.Langer)着,刘大基等译:《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出版社,1986年)。
3.黄宗洁:〈躁鬱的城市:当代香港推理小说的社会性及其“双重转译”〉,《淡江中文学报》43期(2020年12月),页239-273。
4.赵钰怡:〈香港的暴动文学书写:论陈浩基《13・67》的叙事佈局和当代意义〉《考功集2019-2020:毕业论文选粹》,页183-200。
5.郑芳雄:〈从歌德诗词的谱曲谈文学与音乐的关係〉,《中外文学》27卷4期(1998年9月),页6-21。
6.杨帆,〈音乐艺术与文学学科联结分析研究〉,《戏剧之家》36期(2023年12月),页81-83。
7.丁一,〈音乐与文学的内在关联性思考〉,《红河学报》21卷1期(2023年2月),页81-83。
8.文春オンライン:〈2017 国内海外推理小説十杰――ミステリーベスト10 海外编〉,网站(https://bunshun.jp/articles/-/5274),2017年12月14日,(浏览日期:2024年4月10日)。
脚注:
1. 文春オンライン:〈2017 国内海外 推理小説十杰――ミステリーベスト10 海外编〉,网站(https://bunshun.jp/articles/-/5274) ,2017年12月14日,(浏览日期:2024年4月10日)。
2. 黄宗洁:〈躁鬱的城市:当代香港推理小说的社会性及其“双重转译”〉,《淡江中文学报》43期(2020年12月),页257。
3. 赵钰怡:〈香港的暴动文学书写:论陈浩基《13・67》的叙事佈局和当代意义〉《考功集2019-2020:毕业论文选粹》,页190。
4. 苏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着,刘大基等译:《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出版社,1986年),页174。
5. 郑芳雄:〈从歌德诗词的谱曲谈文学与音乐的关係〉,《中外文学》27卷4期(1998年9月),页14-18。
6. 杨帆,〈音乐艺术与文学学科联结分析研究〉,《戏剧之家》36期(2023年12月),页82。
7. 丁一,〈音乐与文学的内在关联性思考〉,《红河学报》21卷1期(2023年2月),页81-82。
8. 陈浩基:《第欧根尼变奏曲》(香港:格子盒作室,2019年1月),页170。
9. 陈浩基:《第欧根尼变奏曲》,页83。
10. 陈浩基:《第欧根尼变奏曲》,页142。
11. 陈浩基:《第欧根尼变奏曲》,页306。
12. 陈浩基:《第欧根尼变奏曲》,页55。
13. 同前注。
14. 陈浩基:《第欧根尼变奏曲》,页56。
15. 同注14,页96。
16. 陈浩基:《第欧根尼变奏曲》,页97。
17. 同注16,页97。
18. 陈浩基:《第欧根尼变奏曲》,页223。
19. 同前注,页224。
20. 陈浩基:《第欧根尼变奏曲》,页31。
21. 陈浩基:《第欧根尼变奏曲》,页52。
22. 陈浩基:《第欧根尼变奏曲》,页175
23. 同注22,页54。
24. 陈浩基:《第欧根尼变奏曲》,页57。
25. 同前注。
26. 同注24,页61。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