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基《第歐根尼變奏曲》文學與音樂的關係
周浩峰
2024年4月19日
摘要
陳浩基在《第歐根尼變奏曲》中,為十四篇短篇作品加上了古典樂風的次序題名,並為每篇作品配了上了他心目中認為氣氛相符的古典樂曲。本文將以音樂的角度透過分析小說中所選取的十四首古典樂,其結構或樂句間的設計如何營造出相應的氣氛,再以小說文本作對比,以了解音樂和文學作品的關係。本文分作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小說情節與樂句處理”以樂曲的樂句為單位,對比小說中相對應的文本,分析兩者在處理手法上差異。而小說中大部分的作品在情節的鋪排上都與樂曲的樂句處理大致相同,唯獨〈時間就是金錢〉和〈今年的聖誕夜,特別冷〉這兩部作品在結尾的處理上,與樂曲不同,使小說與樂曲營造出不同的氣氛。
第二部分“氣氛營造手法”主要探討小說如何呈現樂曲中以速度和力度記號營造的氣氛。當中可見作品有以主題的改變,呈現樂曲中利用改變速度和力度記號,營造緊張不安的氣氛。以及利用角色的對話,呈現出樂曲中連續增強或減弱的速度和力度記號,以營造出逐步上升、遞進的情緒。另外,小說透過敘事和背景補充的切換,呈現出樂曲調性轉換時的情緒變化,並以角色的行動以及故事中計劃的進度,呈現出樂曲利用半音營造緩慢推進的效果。
第三部分“文本結構與曲式安排”透過分析〈Ellie, My Love〉和〈頭頂〉等作品,可見小說和所選配的樂曲,兩者結構高度重合。並且在小說在結尾以主題的回歸,呈現樂曲以對位法使結尾回到主音,構成首尾呼應。另外,小說多次於結尾揭示伏筆的安排,亦對應樂曲在結尾動機的重現。
陳浩基為人所熟悉的,是他在推理小說和科幻小說的成就。他曾藉《13・67》獲得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香港作家,並在2017年推出日文版,同年於日本《週刊文春》的日本及海外推理小說十傑中,以212票成為榜首1。因此大多對陳浩基的研究都集中在其作品《13・67》,而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指出陳浩基的《13・67》如何展現出作品中的當代香港的社會性,以及陳浩基的寫作特點。例如黃宗潔就指出陳浩基在2014年因有感於警察形象在香港社會的變化而寫下的警察故事,使《13・67》在香港大眾文學與文化中呈現一種“承上啟下”的特殊意味2。趙鈺怡則指出陳浩基在《13・67》中加入香港的歷史元素,引發讀者思考當今社會與歷史的關係3。但除了《13・67》以及陳浩基的作品如何呈現香港社會性外,陳浩基的《第歐根尼變奏曲》亦可見他在探求音樂與文學之間的關係以及融合文學與音樂的嘗試。本論文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小說情節與樂句處理”,當中會以小說中的內容和情節的鋪排與所選配的樂曲當中的樂句作對比,分析兩者的異同。第二部分為“氣氛營造手法”,主要分析小說和樂曲在營造相同氣氛時,所用的技巧和手法之異同。第三部分為“文本結構與曲式安排”,透過將小說和樂曲拆分成不同的部份,對比兩者之間結構上的差異。最後綜上述分析評價陳浩基這次在《第歐根尼變奏曲》中,對於音樂和文本的結合是否成功。
《第歐根尼變奏曲》為陳浩基於2019年所推出的新著,並且暫未見相關研究,故本文將主要集中研究《第歐根尼變奏曲》在文學與音樂關係上的嘗試。對於音樂與文學之間的關係,在蘇珊・朗格的《情感與形式》中,以音樂和歌詞作為例子,指出當歌唱中一同出現了詞和曲,詞的文學字詞結構以及字面意義上的句子都會被曲所吞併4。另外,鄭芳雄在〈從歌德詩詞的譜曲談文學與音樂的關係〉中,使用舒伯特以歌德的詩所創作的“紡車旁的葛麗倩”作例子,指出當歌曲在形成後,就不再是詩的附屬品,歌曲自身將獨立於文字表象外5。以上兩者都是針對歌曲,即譜寫了歌詞的樂曲與文學作品的關係,但於陳浩基的《第歐根尼變奏曲》在形式上不同與歌曲,它是一部純文字的創作,作品後記中提到的樂曲與作品本身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關係,而是由作者自身認為兩者氣氛相符所以配上的。相較之下,楊帆在〈音樂藝術與文學學科聯結分析研究〉中指出,音樂與文學的分軌性在於兩者的表達傳遞方式、敘事展開方式、情感實踐方式和主客體交換方式6。以及丁一在〈音樂與文學的內在關聯性思考〉中,以語境、創作手法、情感表現的關聯對比音樂和文學創作7,以上兩者更為適合用於分析陳浩基的《第歐根尼變奏曲》與當中的古典樂,兩者之間的關係。而本文會透過樂句分析,將樂曲拆分為更細小的單位,以用作與文本進行對比,使分析的角度更多元化,亦能反向從音樂的角度了解小說的主題。
一首樂曲與一部小說的構成十分相似,樂曲中的不同音符就如字母一樣,數個音符可組成動機,就如數個字母可形成單詞,而這些動機又組成了樂句,就如單詞組合後成為句子。因此,透過將樂曲分拆為樂句作單位,就可與小說中的句子作對比,分析小說情節與樂句處理上差異。而在《第歐根尼變奏曲》中,小說的內容情節安排基本上是與作品所選配的樂曲的樂句鋪排大致相同。
例如是〈加拉星第九號事件〉,小說的開首由憤怒的莫莫哥司令向麥肯雷總督的提問展開,小說在開首主要以補充加拉星的背景、登場人物、政治環境等設定為主,但從文中以’怒氣沖沖’形容莫莫哥司令的情緒,就可知道這將會是一場氣氛非常緊張的調查會議。而作為〈加拉星第九號事件〉所選配的樂曲Two pieces for String Octets, op.11, II. Scherzo,在開首以快速的連續三連音下行,並以連續且極不協調的小二度營造緊張的氣氛,隨後各聲部力度增強,並以大和弦結束第一主題,如“譜示一”所示。樂曲以逐漸增強的力度,就如小說中會議正式開始前,眾人的情緒和會議的氣氛隨莫莫哥司令的提問,逐漸上升到繃緊的地步,而直到會議正式開始後,眾人才回歸理性討論,情緒稍稍平復下來。
但平復下來得情緒,又隨眾人開始整合所得的線索時,發現這些線索一開始都將兇手指向莫莫哥司令,又再一次回到不穩定的狀態。例如是修改或刪除航行記錄的指令者必須是軍隊高級幹部和與普迪可交談的影像等,隨着一條條線索慢慢浮現並指向莫莫哥司令,會議中緊張不安的氛圍亦慢慢上升,並在真相揭曉的前一刻達致最高點。這就如樂曲的第二主題轉為中板,並以從下往上慢慢上升的弦樂,加上撥弦等技巧,一點一點地營造神秘和不安的感覺。而樂曲中突然以三連音快速推進的手法,亦像小說中多條線索同時指向莫莫哥司令時,會議中緊張的氣氛在一瞬間上升是最高點。
而當準備拘捕莫莫哥司令時,另一項關鍵性的證據將真兇麥肯雷總督指出,並隨杜賓賓偵探的推理,慢慢將麥肯雷總督的目的指出。而在這推理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是麥肯雷總督沒有刪除卡羅卡號上航行記錄的權利和沒有殺害弗利德艦長的理由,但這些疑問都隨之後的推理一步步解答,而這整個不斷重複發現問題,然後解答的過程,就如樂曲中在四度來回游走的小提琴,不斷重複徘徊在真相與問題間。
在故事的結尾,議長回想起麥肯雷總督曾說過的話,文中這樣寫到:
“其實我們跟巴布分別不大,而且巴布的進化速度很高,雖然只有低級生物的智慧,但仍是加拉星上唯一能夠進行文明演化的物種。”8
在這時,話題又回到當初第一項將兇手指向莫莫哥司令的證據的主角。而眾人各自都在感嘆自以為高等文明的他們,其實跟他們眼中的低等生物沒有太大分別,如同樂曲以低八度的第一主題的大和弦作結尾,如“譜示二”所示。當中的音程差距就如他們與巴布之間的關係,雖然有着高低之差,但兩者都是源自同一主題。
“譜示一”

“譜示二”

從上述的例子可見,小說內容以及整體的情節鋪排與音樂的樂句處理大致相同,當樂曲使用半音上行的手法堆疊出不安和緊張的氣氛時,小說同樣以連續提出的問題或線索,將會議的氣氛推向高潮。但小說中亦有作品選擇在情節的處理上,採取與樂曲的樂句處理上有所不同的方法,並使作品與樂曲營造出稍稍不同的氛圍,例如是〈時間就是金錢〉和〈今年的跨年夜,特別冷〉。
〈時間就是金錢〉在前半部分的情節鋪排與所選配的樂曲Serenade for Strings in E Major, Op.22, II. Tempo di valse的樂句處理大致相同。例如是在小說的開首,主角馬立文曾兩次販賣自己的時間,而這兩次販賣時間的原因,都只不過是因為主角想賺一些快錢。後來因阿力和美兒成為戀人後,主角販賣時間的次數逐漸多起來,在大學期間他共販賣了八次時間,而大多販賣的原因都只是他想逃避不同麻煩,這與樂曲在A段在重複動機時,會稍微改變各聲部的樂器和節奏一樣,雖然每次逃避的事都不大相同,但“逃避麻煩”仍是主角在大學時販賣時間的主因。
小說與樂曲的不同之處在於結局的處理。在小說的最後,退休的主角在公園中巧遇阿力,才得知他人購買時間的使用方法,並為自己只為金錢和逃避痛苦,把大半生的時間都賣掉感到後悔。在文中的最後阿力對主角的行為用了一句說話總結:
“我不會說是‘愚蠢’,不過就像用一萬字的短篇小說來描寫一個人的一生一樣,有夠無趣罷了。”9
在小說中,只是用了一句說話,簡單地總結了主角的行為,使得小說的結尾有一種木已成舟,看淡一切的感覺。但在樂曲中的最後兩個小節,是以兩個突然的強音作完結,如“譜示三”所示,使得樂曲得結尾營造出一種磅礡、華麗的氣氛,如同一場盛大的舞會以最華麗的方式謝幕。雖然兩者在結尾的處理手法上有所不同,但兩者的結尾都和各自之前的部分以相反的表現手法作對比,形成張力。
“譜示三”

另一部與樂曲的樂句處理上有所不同的是〈今年的跨年夜,特別冷〉,作者為其所選配的樂曲是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Var.18. Andante cantabile,這是一首十分浪漫的變奏曲。變奏十八是以鏡像的手法,將第二十四首隨想曲的旋律上下顛倒,並在加上“Andantino cantabile”(如歌的行板)這個速度記號後,使旋律帶有一種在水面飄蕩的浮游感。而在小說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以主角的視角描寫他和阿恩在跨年夜於公園中的情景。故事中的時間設為跨年夜,這個本應熱鬧的晚上,主角和阿恩二人卻坐在杳無人跡的公園角落的長椅上,兩者形成強烈的對比,再加上文中對主角的內心描寫,例如是:
阿恩被我抱在懷中,以水靈靈的雙眸瞧著我。我想我是世上最幸福的男人。10
在這樣的描寫下,二人就如一對遠離世俗煩囂的浪漫戀人,靜靜地享受二人獨處的時光。另外,在第一部分中,大部分的文字都是對主角內心的描寫,期間只有數句簡單的台詞,例如“冷嗎?”和 “抱歉。”,由主角說出,對阿恩的描寫亦只有一些小幅度的動作。如同樂曲中,以簡單緩和的旋律帶出浪漫的氣氛。
小說與樂曲不同的地方在小說的第二部分。小說中一則新聞報道將之前所有堆疊起來的浪漫氛圍,在一瞬間轉變為獵奇的場景,同時之前用於營造浪漫氛圍的描寫,像是二人走到寧靜的公園角落和安靜的阿恩,都在新聞報道後由浪漫變為不安。在樂曲中使用了大量的三連音,並以逐步上行的雙音,與樂團演奏的主旋律相互交織,使得旋律如同連綿不斷的浪花,將樂曲的氣氛一波一波地推至頂點,如“譜示四”所示。而在到達頂點後,樂團又漸漸退去,只留下一開始出現的鋼琴,和弦亦由降a回到降d,如同浪潮退去,變回最初輕輕拍岸的浪花,浪漫的氣氛一直延續到樂曲的最後,但在小說中,這種浪漫的氣氛只持續到小說的第一部分,到了第二部分,之前的浪漫都轉變為不安。這亦是全書唯一一部作品,在完結後所呈現的氣氛,與所選配的樂曲有著完全不同,甚至作者在後記中亦寫到:“希望不至於令大家以後無法正視這首動人的歌曲吧⋯⋯”11
“譜示四”

從以上可見,以小說中大部分的作品在情節上的鋪排與樂曲的樂句處理大致相同,除了〈時間就是金錢〉和〈今年的聖誕夜,特別冷〉這兩部作品在結尾的處理上,以相反的表現手法,使小說與樂曲營造出不同的氣氛。
氣氛的營造是一部作品感染力的核心,優秀的氣氛營造能將讀者或聽眾,帶進作者在創作時希望呈現的情感之中,使讀者或聽眾更理解作品的核心價值。而在《第歐根尼變奏曲》中,由於作者為每篇作品配了上了他心目中認為氣氛相符的古典樂曲,並為作品加上了古典樂風的次序題名。這個古典樂風的次序題名正是作者認為作品所呈現出的氣氛,因此藉著作品的次序題名,可以得知作者希望作品所呈現的氣氛。但文學作品和音樂作品上,對於氣氛的營造手法上都各有不同,因此接下來將分析在《第歐根尼變奏曲》中,小說與所選配的古典樂曲,在氣氛營造手法上的異同。
首先,在樂曲中最常出現用於營造氣氛的手法,就是改變演奏的力度和速度。這種手法在所有的樂曲中都有使用,但所使用的手法亦會隨營造的氣氛不同而有所調整。例如在Visions Fugitives, Op. 22, 15. Inquieto、Piano Sonata No.1, Op. 22, II. Presto misterioso、Piano Concerto in E-flat major, III. Allegretto giocoso等作品中,不斷以力度和速度記號的強弱轉換營造不穩定的感覺。而在小說中,Piano Sonata No.1, Op. 22, II. Presto misterioso是〈咖啡與香煙〉的配樂,兩者在營造神秘的手法上都十分接近。在〈咖啡與香煙〉的開首,主角正處於迷糊混亂的狀態,他記不起自己為什麼會在這裏,記不起自己從何時坐在公園的長凳上,只感到異常的口渴,於是他便產生喝冰咖啡的想法。如同樂曲的開首的A部使用了一般傳統調性音樂不會出現的十二音列的動機配合極弱的力度,營造出神秘、未知的氣氛。另外,當主角走到便利店後,卻發現店內的雪櫃裏都是香煙,而咖啡卻消失了。隨後主角走到“咖啡店”,同樣發現所有的咖啡都被香煙取代,連原本寫著“COFFEE’的地方都改為“TOBACOO”。最後主角只好走到藥房購買咖啡,卻被埋伏的警察以’咖啡交易’的罪名拘捕。在主角尋找咖啡的過程中,所有原本與咖啡相關的事物,都被香煙所取代,這顛覆了主角和讀者的一般認知,如同在樂曲中多次出現“crescendo”、“diminuendo”、“crescendo molto”(漸強、漸弱、大幅度漸強)等記號,這些記號不斷交錯,使樂曲的演奏力度和速度不斷改變,如“譜示五”所示。這些不斷交錯的力度和速度記號,不停地打斷原本建立好的節奏和旋律,營造出緊張的氣氛和張力。
“譜示五”

同樣的手法在〈頭頂〉中亦可看到,在〈頭頂〉的主角發現自己頭上的“異物”時,文中寫到:
我整個人在發抖,好想抓着自己頭髮慢猛扯,可是我沒有伸手向上摸的膽量,彷彿我天靈蓋外有一個我不認識的異空間, 幽魅邪靈正盤據着我的腦袋之上。我只能用手掌掩着嘴巴,制止自己尖叫出來。12
可見在剛發現頭頂上的“異物”時,主角感到極度不安和恐懼,但隨後文中又寫到:
我花了十多分鐘才冷靜下來,理性的思考着這噩夢般的情景。既然我摸不到,即是那東西並不存在於現實,但只是我“以為”自己看見了。我曾看過科普節目,知道精神病患者會看到異於常人的東西——那不是鬼魂或幽靈,而是大腦欺騙自己、製造出來的幻覺。13
經過十多分鐘的思考後,主角稍微恢復情緒,並嘗試說服是自己病了,故此才看到頭頂上的“幻覺”。而當主角接受了這個說法並且冷靜下來後,他就像《變形記》的主角一樣出門上班,可見接下來所見到的事,打破了他的想法。文中寫到:
我面前的每一個路人、每一個頭顱頂上,也有一團異物。14
在主角做好心理建設出門上班後,眼前所見卻打破了他先前的預想。主角的心情在短時間內由不安到冷靜,然後又再由冷靜變為錯愕,這種心情上的快速變換如同在配樂Visions Fugitives, Op. 22, 15. Inquieto的第七至八小節,在樂曲的出現代表強的f力度記號,而在短暫的重音後,又馬上回到先前的主旋律,並且力度記號亦轉為代表極弱的pp,如“譜示六”所示,這利用了大幅度的動態對比,營造出與主題相符的張力。同時在樂曲的主旋律中突然加插的塊狀和弦,亦是與〈頭頂〉中,主角做好心理建設後,卻看到預期外的畫面。這是藉打破預期的結果,從而為故事的走向增添轉折和營造一種不穩定的感覺的手法。
“譜示六”

另外,樂曲在使用力度和速度記號營造氣氛的手法,除了以連續的強弱轉換來營造不穩定的感覺外,還有像Manfred Symphony, Op. 58, I. Lento lugubre在樂曲中利用漸進的力度記號,將樂曲的氣氛慢慢推進。而在小說中,與這首樂曲所配的是〈作家出道殺人事件〉。在〈作家出道殺人事件〉的第一章節是講述假扮編輯的C氏慫恿主角殺人以獲得創作靈感,當中主要是描寫主角的內心掙扎。直到第二章節,主角在書店中一直為如何在現實中實施一宗既轟動又安全的殺人計劃而苦惱,正當主角在付款處想到密室殺人正好符合所有條件時,卻突然聽到戲劇社的姊姊說出:“甚麼密室殺人,蠢死了。”15這使得主角怔住,並回頭尋找聲音的來源。接著文中又寫到:
“難道不蠢嗎?殺人便殺人吧,幹嗎要布個假局偽裝成密室?這些小說的作者都是笨蛋,整天幻想着不切實際的殺人把戲。真不明白你為甚麼喜歡看這些歪書。”16
而她的妹妹在聽到後亦感到有些窘困,於是便叫她的姊姊小聲一點,但她的姊姊不但沒有把音量收細,還繼續說道:
“這⋯⋯這是事實嘛。妳有空便多讀一點文學作品和劇本,別忘記妳也是戲劇社的成員啊。這些甚麼推理小說都是騙小孩的無聊故事,看得多,腦筋也遲鈍了。”17
主角的情緒在聽到上述的對話後逐漸產生變化,由一開始因想不到合適的殺人計劃而感到苦惱,到後來想到以密室殺人的雀躍,卻馬上聽到戲劇社的姊姊對推理小說的密室殺人的批評。這時主角的心情由雀躍轉為緊張和好奇,接著又聽到戲劇社的姊姊繼續對推理小說的情節設計作批評,主角的心情再一次由緊張和好奇轉為放鬆,因為他以為戲劇社的姊姊看穿了他的計劃。最後戲劇社的姊姊再一次批評推理小說是騙小孩的無聊故事,這使主角的情緒由放鬆轉為憤怒,亦使他下定決心執行自己的密室殺人計劃。以上的心情轉變是源於戲劇社的姊姊的話, 每當她說一句時,主角的情緒就會發生一次變化,並由原本的雀躍,一步一步地轉為憤怒。這種漸進的變化如同樂章的第二部分,故事講述到主角曼費雷德回憶起因其冷漠而逝去的愛人而陷入絕望,而隨著回憶的深入,樂曲的力度亦由原本代表強的f漸漸增強到f代表極強的ff,如“譜示七”、“譜示八”、“譜示九”所示。並且在隨後的第八十小節迎來了第二主題,由管樂和法國號以代表最強的ffff力度奏出主題,如“譜示十”所示,再加上其他弦樂的烘托下,使得樂曲的氛圍如同置身於暴風雨般,隨後的連續半音上升,再一步推向高潮。
“譜示七”

“譜示八”

“譜示九”

“譜示十”

除了力度和速度記號的使用外,樂曲中還經常使用到調性的轉換和前文在小說情節與樂句處理中提到的半音來營造氣氛的轉換。例如Piano Concerto in E-flat major, III. Allegretto giocoso,在開首的調號為c小調,並以木管及銅管輪流演奏大三和弦,配合力度記號在兩者交替間不斷變化,營造出輕鬆歡快的氣氛。但到了樂曲的B部情緒突然變得悲傷起來,調性亦轉為e小調。利用鋼琴以不斷下行的和弦,配合木管下行的旋律,營造出悲涼的氣氛。而小說中與Piano Concerto in E-flat major, III. Allegretto giocoso相對應的是〈惡魔黨(怪)殺人事件〉,在小說的開首開首以洋蔥怪人和巴達大王的對話,帶出了故事的主軸——馬鈴薯怪人之死。在發現了馬鈴薯怪人的屍體後,小說中講述了怪人的生產過程,文中寫到:
巴達大王本來想製作兇猛的老虎怪人、毒蛇怪人等等,但哥薩參謀丟下一句“我們哪來閒錢買老虎和毒蛇”,結果只有以洋蔥和馬鈴薯這些在食堂唾手可得的材料來製作惡魔軍團。18
在描述完怪人的生產過程後,洋蔥怪人又馬上指螳螂怪人是兇手,隨後文中補充到:
螳螂怪人沒有雙手,只一對 將鐮刀的前肢,鋒利無比,削鐵如泥,可是這令他的日常生活十分不便,連開門也要小心翼翼,一不小心便把門把切成兩半,換來哥薩參謀的責罵。19
小說中不斷在嚴肅的馬鈴薯怪人死亡事件與滑稽的背景補充中交替,如同樂曲中的力度記號在木管及銅管的交替時不斷變化,令原本嚴肅的調查充滿荒誕的氣氛。
但隨後小說中提到惡魔黨最近節節敗退,大部分的怪人們亦已戰死,並講到 惡魔擋在成立之初頗具規模,但隨着低迷的經濟影響,加上蒙面戰士的打擊,使得 惡魔黨每況愈下,甚至在最近為了節省開支,將所有的人手和資源都減半。小說對惡魔黨的描述如同樂曲中由原本滑稽歡樂,調號為c小調的A部,突然轉為悲傷,調號為e小調的B部。這種突然的情緒轉換,亦正好符合〈惡魔黨(怪)殺人事件〉的滑稽荒誕的故事調性。
在半音的使用方面,24 preludes op. 28 no. 4 in e minor和Havanaise in E major, Op.83, I. Allegro e lusinghiero同樣都是大量使用半音的作品,但兩者所營造的氣氛,在小說和樂曲中都是完全不同。24 preludes op. 28 no. 4 in e minor的別稱為“suffocation”,在樂曲的開首使用了第一轉位的E和弦,這個E和弦的組成音“E”、“B”、“G”都在接下來的小節中,分成了三個聲部,並以輪流半音下降,如“譜示十一”所示。這樣逐步以半音下沉的和弦配合右手不斷重複下行半音,使整首樂曲就像一步一步,緩慢地走向死亡。而24 preludes op. 28 no. 4 in e minor正是〈窺伺藍色的藍〉所選配的樂曲。在小說中,以“小藍”在部落格中的所發佈的內容,加上簡單的描述,建構出從主角的觀察中的“小藍”以及主角的背景,這點與樂曲開首中,右手的旋律不斷在兩個半音之間徘徊,形成主題一樣。
另外,故事中進行的節奏亦如同樂曲一樣,一步一步、緩慢且重複地前進著,例如主角在正式實行自己的計劃前,會先搜集相關情報,而故事亦隨情報的增加慢慢推進。尤其是在經歷第一次的失敗後,主角幾乎每個週末都前往目的地巡視一次,使整個計劃緩慢地前進。
在文中還有一段情節的安排與樂曲十分貼合,當主角命令林綺青到海裏時,文中寫到:
水位淹過林綺青小腿、膝蓋、大腿、小腹、胸部,但藍宥唯還沒有停下來的打算。20
水位由下以上,一點一點地淹過林綺青的身體,這與樂曲中逐步以半音下沉的和弦配合右手不斷重複下行半音一樣,兩者都將作品的主題慢慢牽引至死亡,而林綺青最後被淹死亦正好與樂曲的別稱“suffocation”相應。
“譜示十一”

而Havanaise in E major, Op.83, I. Allegro e lusinghiero在樂曲的第三主題時,旋律不斷在“G#”和“A”中來回,營造出一種不捨的感覺,最後再由快速音群回到主音E。而Havanaise in E major, Op.83, I. Allegro e lusinghiero所選配〈聖誕老人謀殺案〉中,在小說的最後部分講述主角泰勒和約翰討論故事後,決定回家。作為一個沒有留下半句說話,就拋下老婆和兒子到外流浪的男性來說,他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和內疚,不敢再次面對家人,但同時對家人的思念又使他走到家的門前。因此在下決定前,他的內心仍是十分猶豫,文中寫到:
他回想起跟約翰的對話,思忖了一整天,最後懷着忐忑的心情,乘地鐵回到位於城市南面的老家。他在公寓前探頭窺看,害怕他的出現會為妻兒帶來麻煩——說不定妻兒已有新丈夫,兒子已有新父親,家裏已有新主人。21
這與樂曲中行用不斷來回的半音一樣,兩者都營造出一種不確定和猶豫的感覺,而樂曲最後又再經一串快速音群回到主音中,就如主角泰勒在外流浪一段時間後,最後回到家中。
從以上可見,在氣氛的營造上,小說多以主題的改變以及角色的對話,分別呈現出樂曲以改變速度力度記號和連續增強,或減弱的速度和力度記號的兩種氣氛營造手法。另外,小說的敘事和背景補充的切換,正好對應樂曲透過調性的轉換,營造出情緒的變化。而樂曲中常見的半音進行,小說則以角色連續的行動以及故事中的計劃進度,呈現緩慢推進的效果。
在古典音樂中,結構是十分重要的一環。樂曲會隨不同的結構分為不同的曲式,例如Piano Sonata No.1, Op. 22, II. Presto misterioso就是一首迴旋曲式的奏嗚曲。正如前文所說,在〈第歐根尼變奏曲〉中的小說無論在內容鋪排和樂曲的樂句處理,以後氣氛營造的手法上都大致與所亦配的樂曲相同。因此文本和樂曲在結構上,亦是呈現大致相同的情況。
其中一個例子是小說中的〈Ellie, My Love〉,在故事的開首,寫到主角與小姨蘇以及其丈夫東尼,三人在客廳享用著馬卡龍和紅酒,期間提及主角的老婆,同時亦是蘇的雙胞胎姐姐——艾莉。主角表示艾莉因身體不適而在樓上的房間睡覺,並走到樓上說要看看她的狀況。這是主角在故事中第一次到樓上的房間,同時亦揭曉了艾莉早已死去。在主角從樓上回到客廳後,他與蘇和東尼說艾莉仍在睡覺,於是眾人又一直聊到晚餐時間,這時侯主角再次提出要到樓上通知艾莉,但這次東尼則提出一起到樓上看看,無奈之下主角只好答應。故事中前兩次到樓上的房間,第一次只是單純讓讀者得知艾莉已死。而第二次到樓上時,由於在先前得知艾莉已死,加上這次還有主角以外的人同行,使得第二次到樓上時的緊張感和整體張力比第一次高,如同在樂曲中,開首重複兩次的A部,並且樂曲亦像小說一樣,在第二次重複時,將主旋律會提高八度,使織體有所提升。
從樓上的房間下來後,東尼以要回公司幫忙為由,希望主角能幫忙送蘇回去,這時侯故事進入第二部分。在主角回去的途中,蘇在車上睡著了,於是主角 趕忙下車跑回家中,並到樓上艾莉所在的房間,於衣櫥藏着。這是故事中第三次到樓上的房間,如同樂曲中在B部過後,再次回到A部,並且以較弱的力度演奏,如“譜示十二”所示,就像主角躲在衣櫥裏,安靜地等待著。
不足五分鐘後,東尼回到主角家中,並打開了樓上房間的房門,就在東尼要走到床邊時,主角從衣櫥中走來並舉槍指着東尼,故事在此刻到達高潮。隨二人的對話,一個更大的真相浮現,原來東尼才是殺害艾莉的兇手,並且二人有染。作者刻意在前文中,利用主角對艾莉的態度,使讀者先入為主認為主角才是殺害艾莉的兇手,例如:
他現在這樣子就最尾了。靜靜地躺在床上,梁卓一副漂亮的臉蛋,不會對我頤指氣使,放狠話損我。
對, 變成屍體的艾莉比以前更可愛了。22
當讀者以為故事的反轉已是高潮時,故事在結尾再一次迎來反轉,主角開槍射殺東尼,並決定要和蘇一起生活。這如同樂曲中在第一百六十四小節加強力度後,又在第一百八十四小節再次加強力度,並在結尾以兩個力度為ff,即力度極強的和弦作結,如“譜示十三”所示。
可見〈Ellie, My Love〉的故事結構與Suite for Variety Orchestra, Op.Posth., VII. Waltz No.2大致相同。樂曲的A部就如同小說中角色走到樓上的部分,而B部就是角色在樓上而外的地方活動時的部分。
“譜示十二”

“譜示十三”

另外,〈頭頂〉的文本結構亦是與所選配的樂曲高度重合。在〈頭頂〉的開首是主角和小雪的對話,二人發生對話的時間點,已經是主角出現異樣,故此處是以插敘的方式,指出主角遇到異常的情況。這一點與普羅高菲夫的《瞬間幻影》第十五首樂曲中,在主旋律開始自的兩個小節,先以一組固定音型在低音部持續進行,如“譜示六”所示,為樂曲即將迎來的旋律作鋪墊。同時小說中寫到:
我不敢跟她對上眼,是因為在我眼中她頭頂上有“那個存在”。23
這與樂曲的旋律開首十分相似,樂曲中使用了不和譜的大七和弦作為旋律線的開首,如“譜示六”所示。而文中則是以“那個存在”作個開端,而不論是樂曲中的大七和弦又或是文中的“那個存在”,都是與“一般”不同的“異類”,而它們都有使人感到不安或突兀的特質。
隨故事繼續發展,讀者可以透過主角的視角看到不同人頭頂上的“異物”,並且似乎每一個人頭頂上的“異物”,都與其自身的性格或職業有關,例如文中對小雪頭頂上的“異物”的描述是:
那是一個長滿眼睛的球體,可是那數十隻眼睛,正在流着啡紅色的、機場血有像鐵鏽的眼淚。24
眼睛和眼淚可能是對應小雪關心他人的行為和象徵女性柔弱的特質,而在描述 官員和議員頭頂上的“異物”,文中的描述則是:
那是一個像五、六歲小孩子的身高、赤裸裸的人形物體,他瘦骨如柴,腹部隆隆脹起,手腳細長,膚色蒼白,蹲在官員的頭上,可是他沒有五官,只披散着疏落的灰色頭髮。25
從上述例子可見,頭頂上“異物”的大小和形狀,都會隨人的身份地位有所改變,這一點與樂曲中後段,出現於固定音型的五度和八度變化相符,如“譜示八”所示。在樂章不同的段落,同一動機會隨時間改變,形成更豐富的織體。
在〈頭頂〉的最後,主角決定裝作看不見頭頂上的“異物”時,該“異物”長出了尾巴和翅膀,而主角則垂下頭,閉上眼,並對自己說“這樣子我也能正常地過活了。”26這一刻主角在經歷不同的事物後,的生活回歸到“正常”,如同樂曲尾後,在各聲部利用對位法將開首的固定音型,帶回到開首的第一個音,如“譜示十四”和“譜示十五”所示。
“譜示十四”

“譜示十五”

小說和樂曲在結尾時,分別回到“正常”的生活和回到樂曲開首的第一個音。這種首尾呼應的手法,在〈靈視〉和〈隱身的X〉中亦有使用,但其重合度卻不如〈頭頂〉與Visions Fugitives, Op. 22, 15. Inquieto。在〈靈視〉的結尾,老頭指出主角身後有一個胖子的亡靈正狠狠的盯着他,這使得主角背脊一涼,這舉動揭曉了主角的職業是殺手,同時亦證實了老頭說的都是事實。如同在樂曲的結尾中,再次出現的第一主題,回收故事開頭提到主角工作後抽煙,以及二人對話時的警笛聲的伏筆。而〈隱身的X〉的結尾,主角成功找出“X”和真正的教授,並且在最後揭示了主角真正的身份亦是一名講師,呼應了遊戲中所講到“重點並不是 ‘說了什麼’,而是‘沒有說什麼’”,在故事的開首主角只是表明自己是來旁聽的,但他並沒有表示自己是學生,如同故事中的教授和“X”一樣,而在最後的自白,則是打破讀者以先入為主的觀點,使結局更具餘韻,如同樂曲的結尾再次出現A部的動機,但卻以琶音組成的塊狀和弦作結尾,如“譜示十六”所示。
“譜示十六”

從上述可見,在陳浩基的《第歐根尼變奏曲》中,所選用的古典樂曲都與文本的結構和部分的敍事手法十分相似。在對比之下,可以發現到小說中許多故事的結構都與樂曲的結構重合,例如是在〈頭頂〉中,在樂曲開首和最後皆有出現的固定音,對應著〈頭頂〉中開首和結尾的“異物”,並且在處理的手法上亦十分相近。另外在《第歐根尼變奏曲》中,亦有出現與樂曲的結構不同的作品,例如是〈作家出道殺人事件〉和〈時間就是金錢〉,兩者雖在結尾上與樂曲的處理不同,但在整體的結構和氣氛營造的手法上都與樂曲相近。
總括而言,陳浩基的《第歐根尼變奏曲》成功融合了古典樂與文學創作,並且在書中呈現了兩種不同的融合形式。一種是如〈加拉星第九號事件〉、〈頭頂〉、〈窺伺藍色的藍〉等多數作品,以相似的氣氛營造手法和結構,帶出相同的氣氛和主題。另一種是如〈作家出道殺人事件〉和〈時間就是金錢〉,與樂曲的結構或氣氛營造上大致相同,但透過更改文本中小部分的內容,使得小說的讀後感產生巨大的變化,但又不會完全脫離樂曲的強調的氣氛和情感,令讀者在閱讀文本以及聆聽音樂後,產生全新的體會。另外,陳浩基為作品配上氣氛相近的樂曲這一舉動,亦使讀者可以不只單靠文本了解作品的的核心價值或當中作者希望透過作品所呈現出的氣氛,更可從音樂上,反向以非文字的形式去解讀和感受作品,為讀者提供一個全新的閱讀形式。
1.陳浩基:《第歐根尼變奏曲》(香港:格子盒作室,2019年1月)。
2.蘇珊・朗格(SusanneK.Langer)著,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出版社,1986年)。
3.黃宗潔:〈躁鬱的城市:當代香港推理小說的社會性及其“雙重轉譯”〉,《淡江中文學報》43期(2020年12月),頁239-273。
4.趙鈺怡:〈香港的暴動文學書寫:論陳浩基《13・67》的敘事佈局和當代意義〉《考功集2019-2020:畢業論文選粹》,頁183-200。
5.鄭芳雄:〈從歌德詩詞的譜曲談文學與音樂的關係〉,《中外文學》27卷4期(1998年9月),頁6-21。
6.楊帆,〈音樂藝術與文學學科聯結分析研究〉,《戲劇之家》36期(2023年12月),頁81-83。
7.丁一,〈音樂與文學的內在關聯性思考〉,《紅河學報》21卷1期(2023年2月),頁81-83。
8.文春オンライン:〈2017 国内海外推理小説十傑――ミステリーベスト10 海外編〉,網站(https://bunshun.jp/articles/-/5274),2017年12月14日,(瀏覽日期:2024年4月10日)。
腳註:
1. 文春オンライン:〈2017 国内海外 推理小説十傑――ミステリーベスト10 海外編〉,網站(https://bunshun.jp/articles/-/5274) ,2017年12月14日,(瀏覽日期:2024年4月10日)。
2. 黃宗潔:〈躁鬱的城市:當代香港推理小說的社會性及其“雙重轉譯”〉,《淡江中文學報》43期(2020年12月),頁257。
3. 趙鈺怡:〈香港的暴動文學書寫:論陳浩基《13・67》的敘事佈局和當代意義〉《考功集2019-2020:畢業論文選粹》,頁190。
4. 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著,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出版社,1986年),頁174。
5. 鄭芳雄:〈從歌德詩詞的譜曲談文學與音樂的關係〉,《中外文學》27卷4期(1998年9月),頁14-18。
6. 楊帆,〈音樂藝術與文學學科聯結分析研究〉,《戲劇之家》36期(2023年12月),頁82。
7. 丁一,〈音樂與文學的內在關聯性思考〉,《紅河學報》21卷1期(2023年2月),頁81-82。
8. 陳浩基:《第歐根尼變奏曲》(香港:格子盒作室,2019年1月),頁170。
9. 陳浩基:《第歐根尼變奏曲》,頁83。
10. 陳浩基:《第歐根尼變奏曲》,頁142。
11. 陳浩基:《第歐根尼變奏曲》,頁306。
12. 陳浩基:《第歐根尼變奏曲》,頁55。
13. 同前註。
14. 陳浩基:《第歐根尼變奏曲》,頁56。
15. 同註14,頁96。
16. 陳浩基:《第歐根尼變奏曲》,頁97。
17. 同註16,頁97。
18. 陳浩基:《第歐根尼變奏曲》,頁223。
19. 同前註,頁224。
20. 陳浩基:《第歐根尼變奏曲》,頁31。
21. 陳浩基:《第歐根尼變奏曲》,頁52。
22. 陳浩基:《第歐根尼變奏曲》,頁175
23. 同註22,頁54。
24. 陳浩基:《第歐根尼變奏曲》,頁57。
25. 同前註。
26. 同註24,頁61。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Welcome to leave a message:
Please Sign In/Sign Up as a member and leave a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