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7.24

 

阳江疍民的族群特点

林桢

第一节:文献回顾

关于阳江疍家民俗的记载已经较为详细。在《阳江疍家民俗》1一书中,纪录了阳江疍民的起源、生活起居、疍家民俗以及文化。书中不仅内容详细,并且还附有很多图片,其中“疍家民俗”、“疍家咸水歌”以及“疍家俗语”这几章节充分体现了阳江疍民独特的族群特点。而在文豪(生卒年不详)所着之〈阳江地区疍民的婚俗〉2与〈阳江疍家民间信仰概况〉二文中,分别讲述了阳江疍民的婚俗与信仰。〈阳江地区疍民的婚俗〉一文中讲述了阳江疍家婚嫁的程序、礼仪以及特色器物,〈阳江疍家民间信仰概况〉一文则是讲述阳江不同地区的疍民所供奉的寺庙。这些文献中多是关于阳江疍家文化的记载,未见有关于阳江疍民族群定义分析的相关文章。

在〈Going Beyond Pariah Status: The Boat People of Fuzhou〉3一文中,其中 以福州疍民为例子,从福州疍民的特殊习俗、服装造型以及婚姻习俗方面提到 了疍民存在着族群特徵,肯定了疍民的族群性。而在《浮生:水上人的历史人 类学研究》4一书收录的文章中,作者们以田野考察与文字纪录为研究方法,讲 述了在地缘结构中疍民的社群与身分,以及疍民是如何构建自己的宗族与社 群。书中将历史学与人类学充分结合,尤其是在“近代国家的社会与身分”之 篇章中,讲述了疍民对自己的身分认同以及如何适应近代社会中身分的变化。通过以上文献,笔者发现虽然前人不论在关于疍民的文化或者是疍民的族 群问题上都有较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但是有关于阳江疍民却没有将当地 疍民文化习俗与其他地区相比较、阳江内部疍民文化相比较,以及讨论阳江疍 民族群性的文献。

 

第二节:研究目的

阳江的疍民分为淡水疍民和咸水疍民分佈在不同地方,不同地方的疍民在 习俗方面都会有差别。本文的研究目的之一是对比阳江地区与其他地区疍民在 生活习俗上的区别,以及区分阳江内部不同地区疍民在生活习惯以及习俗方面 的差别。上文提到的〈Going Beyond Pariah Status: The Boat People of Fuzhou〉 一文表示疍民具有族群性,在阳江,疍民被看作一种群体被称作“渔民佬”, 而疍民本人也承认这种普遍的称呼。而在田野调查途中,笔者听说以前的阳江 疍民对于“疍”这一称呼其实是有些排斥的,似乎是觉得这个词带着歧视意 味。所以本文的第二个研究目的就在于研究阳江疍民族群性的体现以及疍民族 群的的认同问题,认同问题上可以分为疍民自身认同以及他者认同。除此之 外,还要探究这些认同问题对于阳江疍民族群划分是否有影响。

 

第三节: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採用口述历史和文献调查的研究方法。由于阳江疍家并没有关于 自身的文字纪录,而官方的纪录只有张以诚(1568-1615)编撰的《阳江誌》以 及李沄(生卒年不详)修编和林钟英(1767-1842)、梁观喜(生卒年不详)合 修的两个版本的《阳江县誌》有几处相关记载。除文献记载之外,阳江咸水歌 也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咸水歌涉及了生活交流、劳动生产、民俗活动等多个方 面,可以从中探询阳江疍民的生活状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是方誌办发来的 文档文件,其中也纪录着许多阳江疍民风俗。至于阳江疍民的族群研究,仅仅 是靠文献是不能够透彻的,有些问题是需要从疍民身上去探询的,所以要採取 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本文的受访者大多数是曾在水上生活过的疍民,或者是对于疍民的生活习俗有了解和接触过疍民的人。

第二章:陽江疍民之溯源與變遷

第一節:疍民的來源

關於疍民的前身有許多種說法,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就有提到:“疍 其種不可志,考之秦始皇使尉屠睢統五軍監祿鑿河通道,殺西甌王,越人皆入 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用,意者,此即叢薄之遺民耳。”5由此觀之,此 書認為疍民的前身是百越族,這一點在嘉慶十四年(1809)主修的《陽江縣 誌》中也得到體現:“秦時屠睢,將五軍臨粵,肆行殘暴。粵人不服,多逃於 叢薄中,與魚鱉同處,蜑即叢薄中之遺民也。”6,但在民國時期的《陽江誌》 卻認為“蜑其種不可考。”7也有其他的說法,比如《古今圖書集成》認為疍民 是林邑蠻——即古代越南民族:“俚俗有三曰疍戶,以釣魚為業。本林邑 蠻,隨馬援來者8還有諸多例如疍民原先是蒙古族,還有疍民原先是廣東 新會一帶因兵敗逃往江海成為疍民之類的說法。在採訪陽江漁家文化展覽館的 譚國良館長(生年不詳,約 60歲)時,他表示陽江疍民有沒有可能是朝廷罪犯 南下而組成的族群,這也是解釋了疍民為什麼社會地位低下並且飽受歧視的一 個理由。 雖然現在無法正確考證出疍民的由來,但是目前大部分的相關學者都贊同 疍民原身為百越這一觀點。  

 

第二節:陽江淡水疍民與鹹水疍民的來源

要想探索陽江疍民的族群特性,首先要從其溯源開始研究。陽江疍民分為 淡水疍民與鹹水疍民,淡水疍民是指從陽江內河來到海洋發展的疍民,主要分 佈在漠陽江內河一帶和東平、閘坡、沙扒等地,以東平和閘坡人口居多;而鹹 水疍民則是指一直在海洋上捕魚的疍民,主要分布在沙扒、閘坡和南鵬島一 地。

(陽江疍民的疍家棚)9
 

若要繼續向上溯源,則是要尋找陽江內河以及海洋的疍民由何處而來。廣 東省民族研究所在《廣東蜑民社會調查》一書中也曾研究過這個問題,首先在 關於內河疍民的來源上提出了三種假設:第一種是從漠陽江以外的水系沿著河 流的上游遷徙而來,第二種是從漠陽江沿岸的農村遷到水上,第三種則是從海 上進入到陽江內河10。第一種假設因為漠陽江的水系和廣東其他河流不相通被排 除,第二種假設則是因為大量人口「從陸到水」的遷徙現象對於當時「重土」 觀念的百姓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也有實地調查證明沿江陸上的村民 並沒有「以艇為家」的過往,並且陽江的疍民沒有宗族祭拜和祠堂,故第二種 可能排除。第三種設雖然最有可能,但是缺乏材料支撐。而陽江的鹹水疍民則 被認為是從珠三角的內河及附近海面,因為鹹水疍民在某些風俗習慣方面如婚 姻儀式中的「脱殼」與珠江三角洲的疍民有相似的地方11。書中還認為陽江淡水 疍民與鹹水疍民的來源時間有所不同,陽江鹹水疍民遷來的年代遲於陽江內河 之疍民,而早於淡水疍民從內河出海,目前在陽江沿海一帶居住的淡水疍民是 在 150-200 年前從陽江內河遷來的,這是根據他們的習俗受陽江風俗影響的程 度作判斷。

第三章:阳江疍民之族群特点

第一节:阳江疍民的习俗特点

疍家作为最古老、最原始的土着族群,在来到阳江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俗。阳江的淡水疍民与咸水疍民因位置不同,两者的风俗有着一定的差别,但淡水疍民在后来逐渐向海边转移,从而转变为咸水疍民,因此两家的风俗也开始融合。本段会通过阳江的疍民的婚嫁习俗、信仰与节日习俗方面来展示其习俗特点:

婚嫁习俗

阳江疍民的婚俗是他们最具有特色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习俗,蕴含了疍家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阳江疍民的婚嫁佈置和用品)12
 

疍家的婚嫁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317-420),阳江疍家的婚嫁需要经 过一套繁琐的程序和礼仪,在〈阳江地区疍民的婚俗〉13一文中提到总共需要经 过十一道程序,分别有:

1.定婚。在定婚的时候要请媒婆撮合,获得父母的同意之后就需要在祖先 神位上奉三支香,若熄灭,则是祖先不同意。若一直燃烧,便是定婚顺利,之 后要答谢媒婆。媒婆陪同男方择吉之后告知女方,就算是整个定婚过程顺利完 成;

2.仆嫁。“仆”在阳江话中为“躲起来”之意,指的是在迎亲之前新娘不 许干活和外出,专心待在闺房中与女伴追忆往昔或者是讨论婚后生活。因为当 时媒婆在疍家婚嫁中的地位较高,仅次于父母和天意,女子的意愿就显得无足 轻重。所以疍家女子在仆嫁时或许会通过咸水歌来表达对媒婆的不满:

《骂媒》14

(一) 骂句媒婆抵喂沙,明知穀壳话芝麻。咒其生仔生成蟹,死过咸鱼曲过虾。

(二) 媒妁之言假话多,声声哭喊骂媒婆。强拉我嫁难和好,哭干眼泪变成河。  

3.陪粉。“陪”在阳江话是“助”的意思,是指新娘的亲戚朋友来给新娘 送礼作为嫁妆的一部分,嫁妆越多就越有面子;

4.过礼。意思就是在结婚前男女双方的亲戚需要回来帮忙筹备婚礼。根据 疍家渔民婚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吴银伟女士(生年不详)介绍,疍家在结婚前 几天就会喊上亲戚朋友的渔船集中渔港停泊,对唱咸水歌。并且他们的渔船在 当天也会张灯结彩,挂上灯笼、彩带、风灯,以及贴上“大吉大利”的字样以 讨吉祥;

(疍民结婚时张贴的吉祥字)15
 

5.新娘梳髻。新娘梳妆的时候要戴上银髻,这个过程通常需要耗费一天的 时间,所以要聘请一位专业的妇女来为新娘梳妆。新娘梳洗完毕则用七色巾围 住面庞,再戴上盖头。关于新娘梳头的咸水歌也被记录下来,代表对婚后生活 的期待与美好祝愿: 《十梳》16 一梳梳篷,二梳过龙;三梳三年和合,四季兴隆; 梳了四梳,前边汆钟后边汆碰,两边额角,砌起芙蓉; 五梳大穗插前,穗仔插后,双都穗仔,配起红球; 梳了六梳,六龙注水驻天河; 梳了七梳,七姐下凡配董永; 梳了八梳,拾齐行李上京求名; 梳了九梳钱十九,留钱阿大起高楼; 梳了十梳十足好处,多添桂子手抱男儿。

6.接嫁。疍民婚俗的一个特点是新娘要在夜晚出嫁,这是由于当时疍民的 地位不高,夜晚接走新娘不仅是为了保护新娘的安全,也是为了避免旁人说风 凉话,惹得新婚之日不快活。在接嫁时,男方需要挑选八位男女一同前去迎接 新娘,接嫁人在迎接的新娘的时候也会唱起咸水歌:“新抱仔,摇大橹。食过 煎堆,大个肚。明年生贵仔,请我吃酸姜。”17接嫁的装备需要有手篮作装礼 用、麻蓝放针线、托盘放鸡肉猪肉以及礼饼还有铜锣。吴银伟女士介绍若是陆 上的男子迎娶疍家新娘(新中国成立之前水陆一般不通婚),为追求十全十美, 则需要在岸上请一位健壮的人背着新娘去到男方家中;

7.泼水抢亲。新郎在迎亲时,需要受到伴嫁女的泼水考验,伴嫁女会用脸 盘或者水斗接过海水泼向新郎,而新郎则要通过这些挑战从新娘船上把新娘接 过来。这种习俗也是古代俚、僚少数民族的婚俗遗风18

8.“冲花园”。新娘嫁到男方的船后,需要请法师来作法,目的是祈求家 庭平安,夫妻生活幸福美满;

9.婚宴。婚宴这一天双方的亲戚朋友都会聚集在一块,场面十分热闹。清 道光二年(1830)的《阳江县誌》就有记载这个场面:“婚娶率以酒相餽遗, 妇子饮于洲岸,是夕两姓联舟、多至数十艇,庾唱迭和以为乐。”19

(阳江疍民婚宴场景)20
 
(疍民婚嫁服饰)21
 

10.洗髻。结婚三日之后新娘就要回娘家洗头,也就是洗髻。但是新娘的头 纱和面罩不满一个月就不能取下来,新娘需要穿上七色衫,和新郎一起回娘家 拜祖先,然后新娘则持续一个月每天回娘家清洗头髮,再重新梳妆;

11.罩“猪嘴”。新娘戴上头纱和面罩满一个月后,新娘终于可以脱下银 髻,但又需要罩上“猪嘴”,是为了不让外人看到新娘的真实面目。这个过程 持续的时间不定,少则几个星期,多则一年。 阳江疍民的婚嫁习俗是带有浓厚的封建性的,更多的是对当时女性的压迫。男女双方未曾见面就被定下婚姻,新娘梳髻时唱的咸水歌中,也都是为了祝福自己的丈夫和生儿子。除此之外,还需要戴上“猪嘴”不以面目示人。 信仰 疍家人以水为生,所以他们的崇拜有着明显的“亲水”特徵。阳江疍民为 了求得出海顺利平安,通常会举行祭海活动,阳江疍民出海时就会祭大海、拜 船头,祈求出海平安。除了祭海活动,阳江内河的疍民有着“鱼崇拜”,在过 年过节的时候,内河疍民总会拿着纸扎得鲤鱼去拜年,他们拜年的时候还会喊 着祝福的话语:“鲤鱼来,鲤鱼来,添丁又发财,打开荷包袋,金银滚滚来; 鲤鱼旭一旭,金银堆满屋,鲤鱼摆一摆,金银任你拐!”22,这样就象徵着福气 和财运。阳江疍家人有句俗话为“行船跑马三分命”,体现了疍家人出水打渔 的危险重重,这也使他们更加敬畏和尊重大自然,这从他们的咸水歌中也可以 体现出来:

《叹日头歌》23

日出东边月在那边,乜谁延落做冬年;

天生日头计较准,从朝到晚行得好调匀。

天生日头有数度,有时有刻日头蒲。

天开生八卦,金木水火土。

冬天长夜流,春天水倒透,初一十五当正生流。

文豪先生于2015年起就在阳江江城区、海陵岛地区、阳西县、阳东区以及 阳春市的疍家民间信仰场所作田野考察并作出文章〈阳江蜑民民间信仰概况〉 24,其调查结果显示阳江疍民信奉的主神有妈祖、大王公、北帝、十二奶娘、金 花圣母、观音、关公、地母、三清、土地、四王宫、三山宫、玄坛公、感应 公、宋太傅等,其中江城区总共有11座疍家供奉的宫庙,其中供奉妈祖的宫庙 有6座、供奉大王公的有1座、供奉北帝的有1座、供奉三清的有1座,除此 之外在平冈还有一座洪圣宫和在下濑有一座四圣宫,洪圣宫供奉的是“广力洪 圣大王”,又名“南海昭明龙王之神”,而四圣宫则是供奉了妈祖、观音、北 帝、关公四位神明。海陵岛地区则共有公庙3座,分别是供奉灵谷侯王的灵谷 庙,供奉宋太傅的张世杰墓,以及大角湾妈祖庙和闸坡天后宫。

(宋太傅张世杰墓)25
 
(闸坡天后宫)26
 
(闸坡天后宫)27
 

阳西县的宫庙有6座,其中供奉妈祖的宫庙有4座,供奉关公的有1座, 供奉四大天王和弥勒佛的有1座。阳东区总共有宫庙6座,分别为供奉妈祖与 洪圣的东平镇二圣宫、东平天后宫、供奉妈祖和四王宫的东平古庙、供奉妈祖 和观音还有土地庙的东北村三圣宫、三丫天后宫以及供奉灵佑王的北津何王 庙。阳春市总共有总共有3座宫庙,分别是供奉黄幸三大仙师、天候圣母、金 花夫人的潭水三仙宫,八甲天后宫和合水天后宫。从这些信息看来,阳江疍民 的神崇拜是以水神为主,崇拜妈祖的人数最多,对疍民的影响也最深远。如在 出海时经过妈祖庙,需要在庙前绕一圈,最好是可以使船头向着妈祖庙,然后 烧元宝、放鞭炮:

《祈福》28

哎呀哩,

平安寄望拜虔诚,妈祖龙王信最灵。

保佑疍家时刻好,大风大浪乜唔惊。

呀哩。

而在阳东区崇拜妈祖、观音还有土地神的东北村三圣宫,其实反映出疍民 上岸之后的崇拜由水上转为陆地上的空间转变,这也代表了疍民自上岸后想要 融入陆地社会的意愿。

节日习俗

阳江疍民过节有着独特的习俗。首先是春节,从初一到初十的早晚都要点 香放鞭炮,每天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一鸡、二犬、三豕、四羊、五牛、六 马、七人、八穀、九兵、十贼。”29年初七的“人日”最为重要,在当天必须准 备丰盛的菜餚和煮汤圆,还要祭神放鞭炮。祭拜的时候必须要挂盏,挂盏的方 式与陆地上的居民有所不同。陆上居民习惯用刀割下祭品上的一小块肉,然后 分别放在3杯酒上,阳江疍民则是举刀在祭品三牲(牛、羊、猪)背上划几下 就算挂盏。阳江疍家人很少演戏或看戏,因为在阳江“戏”的发音同“去”一 样,而“去”在阳江也有死亡的意思,所以这对于阳江疍民来说是一种忌讳。 所以只有在过年期间,阳江疍民才会偶尔在天后宫或妈祖庙裡看戏:

《睇大来》30

众人呀,青竹搭坛蓬仔盖,

原来正本今晚开台。

众人。

众人呀,火烧馀洪刘金定,

辕门斩子无留情。

众人。

五月初五龙舟节,阳江疍民也和陆上人一样要赛龙舟,但他们用的却是自 己日常用的鸡鲳艇来比赛。五月初五的寓意是通过赛龙舟来表示自己对保护神 龙的尊敬,也是为了祈求免受水患侵害。在这天疍家的女人们会穿上自己最漂 亮的衣服和最华丽的首饰去和陆上人比美,展示了疍家的风采和自信。 阳江疍民在过七夕节的时候会浸泡在海水中,因为传说七仙女会在这天来 到人间洗澡,所以凡间的水也因此沾上仙气,俗称“神仙水”。在这天如果浸 泡在神仙水中,就意味着可以驱邪治病。阳西县的沙扒镇还将七夕这一天称作 “神水节”,书中记载:“七月七日,曝书籍衣裳,正午时取新汲井水贮之, 以备和药,经岁不腐,谓之神仙水。”31阳江疍民的咸水歌中也有关于七月七的 内容:

《七月七》32

众人呀,七姊下凡配董永,高山髻玲到天庭,众人。众人呀,七月七日银河会,悲欢泪雨下凡尘,众人。

在这一天,沙扒渔港会挑选7位梳着高髻的女子,用青花瓷瓶来将正午时分收 集到的山泉水倒入“神水缸”中,为人们祈福。

(沙扒“七仙女”取水)32
 

阳江疍民的中秋节同陆上人一样,以赏月为主。阳江疍民会自己动手製作 糕点,製作糕点前需要用柚子叶淨手。阳江疍民对于节日都很虔诚,在东平港 口的渔民在製作大盘糕点“拳龙”时,如果做得不好,就要拿到山上烧香烛礼 拜后才能掩埋,再重新製作。33阳江疍民在中秋中唱的咸水歌也体现了过节的喜 悦:

《中秋》34

八月中秋,人庆晚景,吴刚举目,在那天庭;

八月中秋,月饼卖便,拿钱去买,未试过咸甜;

八月中秋,刀鲤爱用,五仁什锦,双黄莲蓉。

其中的“刀鲤爱用”是指阳江疍民不似陆上人用柚子拜月,而是用刀鲤(一种咸鱼)去拜月。 在採访中,谭国良先生提到,阳江疍民不似陆上人一般拥有宗族祠堂,但是在每年的农曆七月十四却会祭拜因出海遭遇事故的人,这些亡灵往往是连尸骨都找不回来,沉没在了大海之中。

 

第二节:阳江疍民内部间的习俗差别

虽然淡水疍民在后来变成咸水疍民,风俗也逐渐融合,但两家还是存在着 习俗差异。就以婚俗方面来看,淡水疍民婚礼接嫁的吉时是在凌晨1时至3 时,而咸水疍民接嫁的吉时则在凌晨2时至4时。咸水疍民在婚宴上有个环节 叫作“打堂仗”,而淡水疍民则没有这个习俗。“打堂仗”是以说唱方式进 行,需要至少4条船排列一处,然后放四张八仙桌排成一线,八仙桌两旁摆放 座位。首位坐的是新郎,下首是“水淀鸠”,两边首位为左文右武两“丞 相”,馀下的位置坐着“十友仔”。一般是“水淀鸠”先唱,然后左右“丞 相”合议回唱,“十友仔”再酬唱,围观的群众也可以帮忙参与酬唱。如果酬 唱者对不上来就算输,输了则需罚酒。主持人会叫着口令让参与者伸出手指来 猜瓷盘中有多少橄榄,唱出的数量如果与瓷盘中的数量不一样则算输,同样需 要罚酒。

在前文所提到的“鱼崇拜”,是淡水疍民独有的习俗,因为“鱼崇拜”裡 的鲤鱼属于淡水鱼,和咸水疍民没有关係。

 

第三节:阳江疍民与其他地区疍民的习俗差别

不同地区的疍民受当地风土人情或多或少的影响,加上自身的转变,所以 导致了各地疍民的风俗有其独特的一面。

广西梧州的疍民在接亲时,新郎药挥扇假装往新娘头上打几下,然后才可 以接过新娘到自己的船上,不似阳江疍民新郎需要经过泼水的考验。梧州疍民 虽大多是男人娶女人,但也有男方入赘女方家的情况。入赘的礼节是需要新郎 拿着红头绳从船尾进入新娘的船,红头生的一头在新郎身上,另一头就交给新 娘将新郎拉上船。35而澳门疍民婚俗中,媒婆的地位不似阳江的突出。阳江疍民 的婚俗非常重视媒婆的意见,即使男女双方未曾见面,但经过媒婆的撮合,双 方家裡就可以定婚,但这样的婚姻大多数是有怨气的:

《怨婚》36

世间怨嫁怨纷纷,怨爹怨奶怨媒人。妇怨夫来夫怨妇,怨来怨去怨盲婚。

但是在〈澳门渔民婚嫁礼俗〉37一文中却可以看出,青年男女往往是互相吸引然 后逐渐走到一起,提亲时请媒人更像是一种形式,而非如阳江疍民那般如此敬 重媒人。在媒人提亲后,澳门疍民的男女双方只需要八字相合就算订亲初步成 功,而阳江疍民还需要在祖先的神位上点三柱香,如果不熄灭才算订亲初步成 果。并且阳江疍民在成功定亲后,男女双方都需要给媒人一笔钱财,同时还要 送一隻猪头和四隻猪脚,而澳门疍民则没有这种说法。

在信仰方面,阳江疍民是以祭拜妈祖为主。而在中山神湾的疍民则主要信 奉南海观音,这裡的疍民家家户户的神龛或者神台的位置上都有观音像,并且 是观音像在前,祖先的牌位在后,38这体现了中山神湾疍民对南海观音的重视与 崇拜。佛山三水河口疍民每家的船艇都设有神位,一般是观音或者北帝或者玄 坛。旧曆三月十五玄坛诞,是男子在一年中最为期盼的一日,而女子则最期待 七夕。39在海南则主要是兄弟公崇拜,兄弟公即“一百零八公兄弟”,传说是有 108位渔民出海遇难,人们为了安抚他们的亡魂,就建立了庙宇去纪念他们。 “渔歌唱起兄弟公,生产安全神保佑。民族传统自古有,出海得胜保丰收。” 40,这首咸水歌的藴意是兄弟公作为海南疍民的保护神,可以保佑他们出行顺利 平安,满载而归。

第四章:阳江疍民之自我认同

第一节:阳江疍民受歧视之缘由

疍民在旧社会所遭受的苦难是深重的,以前的统治者都将疍民与猺、僮等 的少数民族列入下等人,古籍中也记载着:“猺居峰而偏忍,蛋居水而偏愚” 41,朝廷规定疍民不准参加科举考试,不能随便上岸,即使上岸了也不许穿鞋, 不许走在路中间,也不准与岸上通婚,只准在岸上三丈六尺的晒网地等等。如 此低人一等的待遇,疍民受歧视的缘由从何而来。

除了在文章开头提到的疍民有可能罪犯组成的族群而备受歧视外,在《阳 江疍家民俗》一书中记录着一个故事解释了疍家人命苦的原因,是在战国时代 (前476-前221)越王勾践(?-前464,在位年份前496-前464)因战败而将自 己的情人西施(前503-前473)进献给吴王夫差(前6世纪?-前473,在位年份 前496-前473),后来越王终于攻陷了吴国,可西施却认为自己童贞已破无颜面 对越王,于是投河自尽。但是西施被一位船家救起,两人后来成亲并一起回到 越国。这件事情被越王知道之后,就下令处斩了那位船民,并给所有船民下达 了多个苛刻的限制,这就是疍民身份低微的源头。42 而谭国良馆长接受採访时,在回答“阳江疍民为何地位如此低下?”的问 题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首先因为在当时疍民的生命是最不值钱的。疍民出海 面临着极大的风险,俗话“行船跑马三分命”,在海上一旦遭遇意外很可能就 无一生还:130年前在闸坡的戙澳湾有一场颱风,将整个港口都摧毁了,基本 上是全军复没;1938年的时候也刮了一次颱风,死亡人数将近200人;第三次 就是2008年的黑格比颱风,那一次将整个大堤都打断了。这与陆上人的状况对 比,就显得疍民非常卑微了。其次同外貌也有关係,不仅是因为疍家人身材矮 小,皮肤黝黑,身上总是有着腥臭味,更是他们衣衫褴褛,很不体面。

谭馆长的观点有很大的可能,阳江疍民的咸水歌也讲述了疍民生活的不体 面与艰辛:

《命苦最是行船人》43

栖息无家四海浮,破船烂网把身留,

衣不蔽体食不饱,终年劳累终年愁。

千金难买三寸土,命苦最是行船人,

脚下踩住阎王殿,汪洋大海几堆坟。

而吴银伟女士的观点则比较新颖,她并不认为阳江疍民社会地位低下。因 为疍民与陆地上的人有交易流通,并且疍民中也有人拥有很大的渔船,也就是 船老闆,他们出海打渔还是有一笔收入的。只是他们在终年生活在海上,所以 陆上人不太了解他们罢了。而关于陆上人对疍民的歧视行为例如疍民上岸不能 穿鞋的行为,吴女士则认为因为是疍民穿鞋都有目的性,在船上作业生产基本 都不需要穿鞋,所以到岸上也不穿鞋,这是他们的主动行为。而且如今他们上 岸了之后都是穿鞋的,这证明疍家人是可以穿鞋的,疍家小姐出嫁时穿的七色 鞋也是非常漂亮的。我们之所以认为疍民受歧视,是因为部分疍民是从阳江内 河出来的,陆上人不了解他们而产生的误解。但是因为吴女士没有相关的文献 或採访纪录可以证明她的观点,并且也不是从疍民发展而来的陆上人,所以此 观点仅作为一个新颖观点去参考。

这样看来,阳江疍民受歧视的缘由似乎是来自于他们的生存方式,也就是 出海打渔带来的风险和贫穷。阳江疍民究竟为何不到陆上居住,李国欢先生 (生年不详)在解答为什麽疍民的数量甚多时给出了几个观点,其中一个是疍 民历代为疍,没什麽积蓄,所以无力上岸建屋落籍;还有一个是可能在逃避战 乱,在康乾年间清兵攻下福建,郑成功(1624-1662)败退臺湾后,有传言清兵 扬言“黄、林、陈,除了贼没了人”要大开杀戒,所以是因为逃命而不敢上 岸。这些也可以作为阳江疍民不上岸的理由,但除了这些可能的原因之外,其 中还涉及到阳江疍民的认同问题。

 

第二节:阳江疍民之认同问题

关于阳江疍民的认同问题可以分为阳江疍民的自我认同,和他者对阳江疍 民的看法,这样的认同问题其实也是在印证阳江疍民的组群划分依据究竟是人 为划分还是生理划分。生理划分一般是明显的外貌差距,例如肤色或者体格,都是划分族群的重 要标准。疍民的体型相对矮小,皮肤黝黑,女性疍民的臀部犹如“蛋”形,这 都是疍民的外型特徵,但也不足以作为能够划分出一个族群的标准。 而阳江疍民的自我认同可以参考何化利先生对于海南疍家身份认同问题一 样,从族源地认同、语言认同和生活习俗与生计方式认同去研究:

1.族源地认同

阳江淡水疍民的族源地一直未得到确切的信息,现在是仅能得知淡水疍民 是从海面迁到阳江内陆,而咸水疍民基本上可以确定是从从珠三角的内河及附 近海面来到阳江,但也不知道五代以上的祖先究竟是何处的。而关于正统疍民 的问题,阳江疍民并非如海南疍民一样认定“疍家就是从广州、福建一带过来 的,反之则不可称其为疍家。”44,而是广东省民族研究所在阳江调查时听说过 阳江的淡水疍民认为咸水疍民不是真正的疍家,但却没有根据。笔者认为,如 果是有着族源地认同的族群,是不会让后代忘记自己的祖先从哪裡人,又是从 何处搬来阳江的,反而会一直强调。阳江疍民这样倒是有一种落户在何处,何 处就是自己的根的思想。

2.语言认同

岭南地区的疍民语言属于三大语系,即粤语方言、客家方言、闽南语言。45 阳江疍民自从来到阳江之后,受到当地语言环境的影响发生了变化。阳江疍民 在一开始普遍说粤语,后来受阳江话的影响越来越深,现在基本上都是在讲阳 江话,只有在渔歌对唱、独叹或者重大日子才能听到他们讲粤语方言。这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阳江疍民已经逐渐与阳江本土文化融合,但是在重要的日子或 者涉及到习俗还是会用回本身的方言。从中也可以看出阳江疍民并不排斥陆上 人的文化,反而会为了生存和交流而去学习对方的语言。

3.生活习俗与生计方式认同

阳江疍民对自己生活习俗的认同感是比较强的,首先体现在阳江疍民的婚 俗上,这是传承得最为详细的一个阳江疍民习俗。阳江海陵岛每年八月都会举 行一次“开渔节”,在这个节日上会有关于阳江疍家婚俗的重现表演,同时也 有祭海表演,这是对于自身信仰的一种认同。即使现在不需要为了生存出海搏 命,阳江的妈祖庙或是天后宫依然有人在供奉。而阳江疍家的服饰也被被原先 为疍民的谭国良馆长展示在了自己的渔家文化展览馆上,这何尝不也是一种文 化认同。而关于生计方式认同,前文提到的五月初五节日中,阳江疍民是用自 己日常生产的鸡鲳艇当作龙舟去比赛,这代表阳江疍民对于自己的生计方式有 着归属和认同。

综上所述,仅从阳江地区的疍民自我认同方面上来看,不难看出阳江疍民 对于自己的族群是并没有太大的执着的。放到如今来看,自从新中国成立宣布 疍民上岸,这几十年来年来阳江疍民也没有固守自己的族群生活习俗,而是逐渐融入到了阳江本土,也就是汉族的生活之中。 这也说明了,他者的看法对阳江疍民的自我身份认同问题有着深刻的影 响。他者对疍民的看法根据梁文生(生年不详)先生的研究可以分作主流民族 对疍民的看法和政府对疍民身份的认知与管理两方面。46

1.主流民族对疍民的看法

直到如今,只要向当年接触过阳江疍民的陆地人询问疍民的地位,他们的 回答几乎都是“疍民是是受歧视的”。可以看出,作为汉族人的陆地人是拒绝 接纳疍民的,而拒绝接纳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土地不够。 在採访吴银伟女士时,她曾提到阳江疍民之所以不上岸,是因为当时的闸 坡的陆地面积比较小,闸坡港也很小,并没有多馀的地方适合疍民上岸居住。所以阳江疍民当时都不靠岸,都是以海为家。此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在当 时大部分土地都被地主乡绅所拥有,大部分陆上人其实是拥有少部分甚至是没 有土地的,所以对于可能会上岸的疍民,他们会心存敌意而排斥对方。 由此推断,陆地人是担心现有的资源将要与其他人共享,使得自身的资源 紧缺,于是就想要将这些外来者排斥在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对疍民这个族群 的歧视。

2.政府对疍民身份的认知与管理

对于疍民的身份,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在位年份1368-1398)曾“设 立蛋户、渔户、教坊等名色,禁锢敌国大臣之子孙妻女,不与齐民齿。”47,这 象徵着疍民至此成为了自成一户籍的贱民。从这之后,疍民不得与汉族通婚, 也不能到陆地上。到了清朝为了缓解朝廷与贱民的矛盾,雍正七年(1729)对 广东颁布了谕令:

“着该巡抚等转饬有司通行晓谕,凡无力之蜑户听其在船自便,不必强令登岸;如有力能建造房屋及搭棚栖身者,准其在于近水村庄居住,与齐民 一同编列甲户,以便稽查。势豪土棍不得藉端欺凌驱逐,并令有司劝谕蜑 户开垦荒地,播种力田,共为务本之人,以副朕一视同仁之至意。”48

清政府的这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疍民的社会地位,但由于对疍民身份 低微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所以还是很难改变疍民的待遇。并且政府之所以同 意疍民上岸,并不是出于疍民可以成为陆地人的认同感,而是维护和巩固自己 统治的一种工具。到了民国时期(1911-1949),建设厅给广东省政府的提示裡提 到:

“查粤省河叉分歧,商埠罗列,船舶之营业日增,故蛋民之生殖日众,其资 质之下焉者,习知水性,善于操舟;其中焉者,略识航线,专引充水。大抵 皆粗鄙成性,浮海为生,管理为难,施教不易,故官厅往往听其自然,以致 水滨几痛化外。不知粤省既为通商要区,又为海军驻地,商船之司机、舰队 之水兵,出身于蛋户者甚多,假使基础不良,结果必大受影响,海员对外不 能争衡于海上,水兵对内不能效力于国家。”49

从此段纪录可以看出,政府对于疍民的态度其实很矛盾。一方面政府需要 疍民对于船舶运用和航线认识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又觉得他们“粗鄙成性”、 “难以管教”。所以建设厅才提出让疍民接受教育,从而提高疍民的素质。这 对于疍民的身份认同可谓是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但是由于歧视的观念根深蒂 固,这项提议并没有很好地得到实行。在一些地方上,对于疍民的歧视还是普 遍存在,而阳江疍民在官方记载中仍是:

“舟楫为宅,钓网为生,无冠履,不谙文字,性耐寒,虽隆冬霜霰,亦跣 足单衣然性畏见官,豪右有讼之者,则飘窜不出。其捕鱼之利,仅博得一饱,贫乏者一叶之棚,不蔽其身,百结之衣,难掩其骭。”50

由此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政府对于疍民的身份认同其实是排除在陆上人之外的,明太祖直接将疍民设为贱民,而雍正时期(1722-1735)虽说同意疍民上岸种地,但是陆上人的歧视观念是难以一时消除的,并且还可能因为佔用了陆上人的资源而对疍民更加仇视。而且虽然同意疍民上岸后以陆上人的方式生存, 但都是派去开垦荒地,本质上还是与陆上人分隔开来。直至民国时期,才出现 了赋予疍民和所有人拥有一样权利的法律,是一场观念的变革。虽说效果不甚 明显,但也是迈出了创新性的一步。

新中国(1949-)成立以后,被剥削的阶级反过身来成为了人民的主体,疍 民在政府方面看来也不再被认作是贱民一类。在〈探析疍民政策和社会地位〉51 一文中提到,1950年政务院发出了《关于废除对海上渔民“疍家”侮辱称号的 通知》,禁止其他人以“疍”一词去称呼水上人。广东省政府顺应国家的号召, 在1953年发出《关于疍民改称“水上人民”并特殊照顾其政治地位》的通知, 强调不许对疍民再有歧视性的称呼并且让各地政府对他们给予特殊关照。除此 之外,疍民还被国家划分为汉族,破除了疍民与陆上人的隔阂。并且在新中国 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期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了地主阶级 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这也就意味着每人都可以分得地主乡绅的房子和耕 地,并且缴纳苛重的地租,有了土地,疍民也自然可以上岸,也可以如陆上人 一般在地面耕作,出海不再是疍民唯一的生存方式。为了使疍民都能顺利上 岸,1954年周恩来总理(1898-1976)是来到广东视察水上居民的上岸定居工 作;1959-1960年间,国家计划委员会专门拨出1700多万元以及数百吨的钢材 和数千吨水泥用于建设水上居民新村。52长此以往,属于疍民的标籤被逐渐淡 化,他人对疍民的认同也逐渐趋于与自己是同一族群。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

关于疍民的来源学术界各执一词,学术主流说法是疍民原身为百越。而阳 江疍民的来源也没有准确说法,目前能确定的是阳江淡水疍民和咸水疍民的来 源时间不一,淡水疍民先来到阳江,随后是咸水疍民,然后是淡水疍民逐渐往 咸水疍民地区靠拢。现在的疍民已经基本融入陆上人群体,属于疍民的特徵在 逐渐消失,但是一些风俗特徵却被保存下来,并且正在努力宣传这种文化。

不同地方的疍民风俗各有不同,即使是在阳江,淡水疍民和咸水疍民的风 俗都有着差别。阳江疍民风俗是疍家文化与阳江文化结合而产生的独一无二的 风俗,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婚嫁习俗,疍家婚俗被纳入了省级项目,而阳江也 有两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疍家婚俗被纳入省级项目,从侧面也反映了这属于 疍民独特的标誌正在慢慢消失,疍民已经逐渐融入了陆上人群体。从以前被他 人排挤歧视到现在的一视同仁,疍民可谓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社会观念改变的 过程。笔者在研究阳江疍民的族群自我认同时发现,阳江疍民对于自己的身份 并没有非常执着,因为他们说不出自己祖上几代人的由来,也不知地族源地是 何处,到现在大家也不知道阳江疍民究竟来自何地。其次是阳江疍民没有坚持 自己原先的语言,而是逐渐被阳江本土语言所取代,现在的阳江疍民基本上都 说阳江话。所以这也说明,阳江疍民的族群划分大部分是因为他人的认同。正 是因为陆上人对阳江疍民的排挤和政府对疍民身份的管理与认知,阳江疍民才 会一直以“疍”这个族群与陆上人分隔开来。从民国时期的各种法令和法律开 始,疍民的身份才开始发生变化,等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彻底甩开了 “疍”的称呼,归为汉族融入到陆上生活。

如今越来越多人开始呼吁要保护疍家文化,疍民自从上岸之后,属于疍民 的特徵也逐渐在消失,社会中也越来越重视对于疍家文化的传承。阳江海陵岛 每年8月都会举行一次开渔节,而在那天就会表演阳江疍民的婚俗,以此作为 一种弘扬与传承。阳江如今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将疍家文化作为一种文 化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或许可以有相得益彰的效果。

参考材料

书籍

一、今版书籍

1.中共阳江市委党史研究室、阳江市档案局、阳江市地方誌办公室主持整理:《阳江历代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 。

2.艾伦·巴纳德着、国家教育研究院主译:《人类学的历史与理论》(高雄:巨流图书公司,2012) 。

3.吴水田:《话说疍民文化》(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3年) 。

4.林有能、胡波、陈光良:《疍民文化研究》(香港:香港出版社,2012年) 。

5.林有能、胡波、陈光良:《疍民文化研究(三)》(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8年) 。

6.基辛着,陈其南校订,于嘉云、张恭启合译:《当代文化人类学》(高雄:巨流图书公司,1981年) 。

7.陈序经:《疍民的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 。

8.阳江市地方誌办等编 :《民国时期广东两阳史》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 。

9.阳春市地方誌编纂委员会:《阳春市誌(1979-2000)》(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 。

10.阳江市阳东区文化馆、阳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阳江文化濒危的瑰宝——咸水歌》(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8年)。

11.贺喜、科大卫主编:《浮生:水上人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上海:中西书局,2021年) 。

12.广东省阳江市文化馆、阳江市沿海经济与企业文化学会:《阳江疍家民俗》(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 。

13.杨威胜:《海南疍家人》(海口:海南出版社,2017年) 。

14.广东省民族研究所:《广东疍民社会调查》(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年) 。

15.迈克尔·罗兰着,汤芸、张原编译:《历史、物质性与遗产:十四个人类学讲座》(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 。

 

二、古版书籍

1.《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

2.李沄:《阳江县誌》(河北:成交出版社有限公司,1822年) 。

3.屈大均:《广东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4.张以诚:《阳江志三十九卷》(广州:留香斋,1925年)孙毓修辑:《消夏閒记摘抄》(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年)。

 

期刊

1.何化利:〈海南疍家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基于海南各港口疍民考察札记〉,《民族论坛》,2016年07期,页61-64。

2.吴水田、陈平平:〈岭南疍民“亲水”崇拜的空间特徵及其演变〉,《农业考古》,2016年01期,页6。

3.宋力行、李晓霞:〈论广东疍民婚俗演进——以阳江市海陵岛为例〉,《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5年04期,页8。

4.易源:〈梧州疍民风俗〉,《潮汐》,2003年26期,页41。

5.徐燕琳、胡伊萍:〈民水文化水风俗研究——以中山神湾疍民生活为例〉,《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2期,页62-66。

6.梁宗强:〈上岸〉,《阳江日报》,2018年3月1日,〈文化〉,B8页 。

7.莫雁诗:〈试论疍民不是民族〉,《广西地方誌》,1995年02期,页5。

8.陶明霞、吴梦媚撰文,李向东、谭文强、宋福亮摄影:〈疍家婚俗浮生江海,情定扁舟〉,《阳江日报》,2014年8月12日,〈特别报导〉,A4页

9.陶明霞撰文、李向东图片:〈海上人家的千年咏叹调〉,《阳江日报》,2015年6月5日,〈特别报导〉,A4页

10.董立功:〈广东疍民婚俗初探〉,《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页5。

11.雷汝霞、吴水田:〈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疍民文化遗产认同研究——阳江闸坡案例〉,《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01期,页6。

12.刘晶茜:〈重温疍家往事,再现海上传奇——对保护与传承盐田疍家人婚俗的思考与探索〉,《艺术科技》,2017年12期,页166。

13.刘诗伟:〈大澳咸水歌〉,《阳江日报》,2022年1月6日,〈文化百花园〉,05页。

 

电子资料

1.龚坚:〈西江疍民的文化传统及传续机制——基于肇庆疍民的田野考察〉,《百色学院学报》,2017年03期郎擎宵:〈中国南方民族源流考〉,《东方杂誌》,1923年01期;网址http://dongfangzz.clcn.net.cn/Detail/====8aLbAX2uX8=;浏览日期2月20日。

 

脚注 :

1. 广东省阳江市文化馆、阳江市沿海经济与企业文化学会:《阳江疍家民俗》(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年)

2. 林有能、吴志良、龙家玘:《疍民文化研究(二)》(香港:香港出版社,2014 年),页 297-
301。

3. Huang Xiangchun, “Going beyond pariah status: the boat people of Fuzhou,” in The Fisher Folk of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 eds., Xi He & David Faure (New York: Routledge, 2017), 151.     

4. 贺喜、柯大卫主编:《浮生:水上人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上海:中西书局,2021 年)。

5.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百零四〉〈广东八〉〈惠州志〉。转引自莫雁诗:〈试论疍民不是民族〉,《广西地方誌》,1995 年 02 期,页 56。

6. 李沄:《阳江县誌》。转引自阳江市阳东区文化馆、阳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阳江文化濒危的瑰宝——咸水歌》(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8 年),页 4。

7. 张以诚:《阳江志三十九卷》(广州:留香斋,1925 年),卷 7,〈地理志〉第 7,页 17。

8. 陈梦蕾:《古今图书集成》。引自郎擎宵:〈中国南方民族源流考〉,《东方杂誌》,1923 年 01 期;网址 http://dongfangzz.clcn.net.cn/Detail/====8aLbAX2uX8=;浏览日期 2 月 20 日。

9. 笔者于 2023 年 2 月 6 日摄于广东省阳江市渔家文化展览馆。

10. 广东省民族研究所:《广东蜑民社会调查》(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年),页 4-5。

11. 同上注,页 5-6。

12. 笔者于 2023 年 2 月 6 日摄于广东省阳江市渔家文化展览馆。

13. 林有能、吴志良、龙家玘:《疍民文化研究(二)》,页 297-301。

14. 阳江市阳东区文化馆、阳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阳江文化濒危的瑰宝——咸水歌》(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8 年),页 161。

15. 笔者于 2023 年 2 月 6 日摄于广东省阳江市渔家文化展览馆。

16. 同上注,页 159。

17. 《新抱仔摇大橹》,出自阳江市阳东区文化馆、阳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阳江文化濒危的瑰宝——咸水歌》(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8 年),页 182。

18. 林有能、吴志良、龙家玘:《疍民文化研究(二)》,页 300。

19. 同上注。

20. 笔者于 2023 年 2 月 6 日摄于广东省阳江市渔家文化展览馆。

21. 图片来源:广东省阳江市文化馆、阳江市沿海经济与企业文化学会:《阳江疍家民俗》,页69。

22. 广东省阳江市文化馆、阳江市沿海经济与企业文化学会:《阳江疍家民俗》,页 48。

23. 阳江市阳东区文化馆、阳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阳江文化濒危的瑰宝——咸水歌》,页 76。

24. 林有能、胡波、陈光良:《疍民文化研究(三)》,页 176-191。

25. 笔者于 2022 年 7 月 10 日摄于海陵岛。

26. 同上注。

27. 同上注。

28. 阳江市阳东区文化馆、阳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阳江文化濒危的瑰宝——咸水歌》,页77。

29. 广东省阳江市文化馆、阳江市沿海经济与企业文化学会:《阳江疍家民俗》,页64。

30. 阳江市阳东区文化馆、阳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阳江文化濒危的瑰宝——咸水歌》,页49。

31. 张以诚:《阳江志三十九》,卷 7,〈地理志〉第 7,页 12。

32 阳江市阳东区文化馆、阳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阳江文化濒危的瑰宝——咸水歌》,页77。114。

32. 图片来源:广东省阳江市文化馆、阳江市沿海经济与企业文化学会:《阳江疍家民俗》,页64。

33. 阳江市阳东区文化馆、阳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阳江文化濒危的瑰宝——咸水歌》,页 61。

34. 同上注。

35. 易源:〈梧州疍民风俗〉,《潮汐》,2003 年 26 期,页 41。

36. 阳江市阳东区文化馆、阳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阳江文化濒危的瑰宝——咸水歌》,页 184。

37. 徐贊源、胡国年:〈澳门渔民婚嫁礼俗〉,载于林有能、吴志良、龙家玘:《疍民文化研究(二)》(香港:香港出版社,2014 年),页 283。

38. 徐燕琳、胡伊萍:〈民水文化水风俗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年 02 期,页 59。

39. 伍锐麟:《民国广州的疍民、人力车夫和村落:伍锐麟社会学调查报告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年。引自邱运胜:〈存续与变迁:佛山三水疍民民俗调查〉,载于《疍民文化研究(三)》(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8 年),页 171-172。

40. 申素样:〈海南疍民咸水歌中的海神崇拜〉,《南海学刊》,2020 年 04 期,页 109。

41. 屈大均:《广东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97 年),〈卷十八〉,〈蛋家船〉,页 486。

42. 广东省阳江市文化馆、阳江市沿海经济与企业文化学会:《阳江疍家民俗》,页 141-142。

43. 阳江市阳东区文化馆、阳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阳江文化濒危的瑰宝——咸水歌》,页 63。

44. 何化利:〈海南疍家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基于海南各港口疍民考察札记〉,《民族论坛》,2016 年 07 期,页 62。

45. 广东省阳江市文化馆、阳江市沿海经济与企业文化学会:《阳江疍家民俗》,页 6。

46. 梁文生:〈正在消失的水上人家——疍民身份认同浅论〉。载于林有能、胡波、陈光良:《疍民文化研究(三)》(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8 年),页 255。

47. 孙毓修辑:《消夏閒记摘抄》(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 年),卷上,〈摘抄上〉,页 4。

48. 《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世宗显宗(二)〉,卷 81,页 69。

49. 《呈省政府令行教育厅转饬所属教育机关注意蛋民教育并推广水上学校》,载《航政特刊》,1931 年 8 月,页 13。载于林有能、胡波、陈光良:《疍民文化研究(三)》,页 226。

50. 张以诚:《阳江志三十九》,卷 7,〈地理志〉第 7,页 17-18。

51. 谢棣英、郑少霞:〈探析疍民政策和社会地位〉,载于林有能、胡波、陈光良:《疍民文化研究(三)》,页 245。

52. 茆晓茹:〈疍民研究之历史与当代〉,载于林有能、胡波、陈光良:《疍民文化研究(三)》,页 86。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