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4.11

 

余鍳堄〈初探广东「释家」唱诵与佛经梵汉译文的语音对应〉

余鉴堄

 

按史书记载,汉明帝曾「夜梦金人」,继而差遣使臣西寻佛法,后遇白马驮经,佛教东传震旦迄今至少已有两千余年。自佛教传入以来,一直与我国本土的文化产生互动,形成独有的系统,因而有「汉传佛教」、「中国佛教」等独称,两千多年来,在我国发展的佛教各宗各派,更以我国为祖庭传扬到世界各地,如唐代的「密宗」传扬至日本,在其国落地生根演变成「真言宗」、中国禅宗所发展的出「五派七流」更开枝散叶,分别传扬到韩国、越南等地,在本国中,以广东为例,自明朝则有「曹洞宗」的传入,福建、台湾等地则以「临济宗」为主,篇幅有限,在此不作详论,仅举数例以发明。可见,佛教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传播之广、影响之巨大,不论在国内海外,纵横古今,实为中华文化之代表。

然佛理甚深,要了解佛教及当中的文化思想,必先按其次第方能究竟,所谓「信解行证」,其中的解,即与文字不可分割,故佛教之三皈依,除了皈依佛教的精神导师佛陀、依止按佛陀教诲修行的僧众外,更需依从经文所载之道理,是为「深入经藏」,因此,译经的工作是相当重要的一环,更与中华文化的传承息息相关。

所谓「梵汉对译」,是指从后汉三国时期开始,佛教传入中国后,将佛经中梵文翻译作汉字的工作。基于梵文是表音文字,部分专有名词和咒语,则采用音译,如:「bodhi」译作「菩提」、「padma」(莲花)对译为「波头摩」、咒语「namobuddhāya」翻成「南谟佛陀耶」等等;其余的梵文则采用意译,故在对译上可分作两种方式。1

如前文提及,佛教传入后一直与我国文化存有互动,乃至吸收等,「梵汉对译」的进行当中正好证明此种现象。学者梁慧婧在《论梵汉对音的时代性》指出,译梵为汉可分三个时段:「后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及宋辽金西夏。」2又学者俞敏《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第一时期清浊音混淆,以浊音译清音为多。」3历代在翻译经文时,尤其较早期(引文所指的第一时期:后汉三国魏晋南北朝),较多出现不稳定因素。从东汉起,便有一些僧侣如:安世高和支娄迦识开始将梵语经典翻译成汉语。4但因这些译师本身部分并非汉人,碍于语言文化差异,译师各自出生的背景、政治社会环境的变迁,各译师对于翻译经文都有不同的翻译取态。又有部分译经是在口相传授的情况下进行,因此产生清浊相混的问题。

基于「梵汉对译」当中的文法考量,为传扬教义,故在翻译时须参考我国当时本土的五家七宗如:儒家、道教的用语。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康僧会和法护等便开始注重翻译的文化适应性,就佛教教义作本土化之诠释,与儒家「孝」道结合。此外,东晋时期僧肇所写的《不真空论》中,僧肇便尝试借用道教的「无」和儒家的「中庸」解释佛教中所谓「空」的概念。

直至第二时期,梵汉的对译才逐渐规律化。在隋唐时期,基于官方支持及前朝的翻译基础,翻译经典事业逐渐成熟,如玄奘、鸠摩罗什、不空等,其翻译之经咒更流传至今,如本文分析的《瑜伽焰口施食科仪》中的咒语等亦为不空三藏等翻译。学者梁慧婧将玄奘与不空分为两个系统的音译。玄奘译作汉语时,全浊音是对应梵语的不送气、送气两套浊音;不空译作汉语时,全浊音则对应梵语送气浊音,鼻音对应梵语不送气浊音和鼻音。5简而言之,梵音是以清浊作区别,后中古音中声母的清浊音发展至阴声调与阳声调。

陈澧(清)在《广州音说》曰:「广州方音,合于隋唐韵书切语,为他方所不及者,约有数端……平上去入四声各有一清一浊、他方之音多不能分上去入之清浊。」6唐玄奘与不空的翻译基本上是与《切韵》的系统相通,在语言学及方言学中,又认为现今广府地区所使用粤语是与中古时期的《切韵》高度对应,相对于其他方言,粤语是贯彻始终地保留了阴高阳低的语音传统,尤其广府地区(广州、香港一带),故广东话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贡献是举足轻重的。《切韵》系统代表着唐朝,既然在使用粤语朗诵《唐诗》时能很大程度准确地与《切韵》对应,以及日常使用的粤语尚延续源自唐代「阴高阳低」的语音传统。以粤语唱诵的「释家」科仪理应亦能高度与中古时期乃至佛教原始传入的梵语发音相应。

按《香港的广东释家经忏师承考略》描述:「(广东地区)宗教祭祀活动频繁,因而造就了一大批宗教从业员。」7目前,香港一带仍有佛社、道堂保留采用「释家」经忏的仪式,聘请一众「释家」的群体,而「释家」泛指的是粤港澳地区,发源自广东肇庆鼎湖山的「广东佛教」群体,是以「广府话」(或广东话)唱诵佛教经文咒语及相关科仪。关于「释家」群体的念诵方式更为独特,部分咒语发音是与现代粤语读音有所不同的。与广东「释家」相关的「释家音乐」、「广东焰口」亦被纳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8基于前段论述关于粤语对唐代语音传统的传承,及「释家」科仪本具的独特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保育项目,学生认为此议题具备重大的探讨价值。

2、 研究问题及解答方法

2.1研究问题

  纵观前人之研究,多从佛事的音乐、乐理(乐谱)等作研究,关注「释家」经生的唱诵节奏、负责吹奏乐器的醮师所演奏的曲调,如:〈香港宝莲禅寺广东焰口佛事音乐个案研究:仪式中音乐的神圣与世俗〉9及学者罗明辉的〈香港竹林禅院“大悲忏”音乐〉等。10本人亦曾先后在前年(2023年)及去年(2024年)于香山学社发表两篇关于广东释家的文章:《罗维宗师傅的广东梵音经忏教学精神》、11《广东孔雀明王弹经法会略考》当中亦论及广东释家科仪的构成与进行,以及广东经忏系统中的音乐元素「三丁一板」、「三五三七」、以及相关传承。12然而对于佛事中所用到经咒之读音、声调等,似乎尚无学者论及。故此,本文希望能借由是次的研究,尝试将部分广东「释家」唱诵咒语的读音,与现代粤语读音、汉语中古音声调及梵音作对比,以补充「释家」相关研究的空白,这是本篇关注的部分。 

又学生发现前人虽对梵汉对译的历史及音译系统记录十分详尽,然而缺乏跨语言(或方言)的比较,特别是「释家」现行的「广府话」(或广东话),究竟梵文咒语当中的异同为何,在这方面甚少学者涉猎。基于广东话保留了中古音声母的传统,学生提出以下研究问题:

问题一:在「释家」科仪中,咒语(粤音)声调之阴阳与中古音及梵语声母的清浊是否接近?与现代粤语声调的阴阳是否相同?如前文提到,在广东话当中,尚有区分阴阳声调之分,此乃继中古音的语音传统开展而来。而梵语亦是以清浊二音作区别。因此,从这方面去推论,「释家」唱诵的声调阴阳与中古音及梵语声母的清浊理应相近。

问题二:假如异于梵语,「释家」咒语(粤音)读音之阴阳是否则与中古音之清浊相近?假如异于中古音,「释家」咒语(粤音)读音之阴阳是否与梵语的清浊相近?由于缺乏前人的作数据对比,仅有理论基础为前提下,在现实中有可能出现的多种因素。

问题三:会否出现「释家」咒语(粤音)声调之阴阳异于与中古音、梵语的清浊及现代粤语声调的情况。基于不同的历史因素,可能会出现三者皆不吻合的状况。

2.2调查方法

为了解答以上三个问题,学生在香港仍有保留广东「释家」唱诵的寺院道堂中进行了田野调查,希望借此记录「释家」法事中梵咒的唱诵,收集「释家」咒音与梵文原音、中古音及现代粤语读音的声调作对比,尝试找出四者之间的异同,从而得知梵汉对译的保留程度。梵文分为音译与意译两方面,本文探讨主要为广东「释家」(或称:广东佛教)唱诵时所应用的部分咒语,主要为音译的部分。

p、t、k代表声母中的清音;b、d、g代表声母中的浊音与相应翻译汉字的中古音声调、现代粤语

梵音声母

中古

现代粤语

p、t、k

清音

阴声调

b、d、g

浊音

阳声调

学生自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观察多场「释家」法事,全程参与,观察的地点、项目、日期等相关资料,详见下表:13

日期

地点

所观察的科仪

相关资讯

图片

对应本篇数据

2023年10月

7日

 

旺角华松仙馆

恭贺黄大仙宝诞拜礼《药师忏》

六众经生

A group of people in a room with a statue of a buddha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药师灌顶真言》

2023年

10月

17日

荃湾圆玄学院

《释科散花科仪》

《释科启灵沐浴科仪》

七众经生

《药师灌顶真言》

《普召请真言》

2023年

12月

9日

大屿山宝莲寺

传授三坛大戒圆满施放四大部洲五宝《瑜伽焰口施食科仪》

加持:[14]

由智德、宽印、宽惺、性观、慧朗五位法师担任

A group of people in robes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发菩提心真言》

《召罪真言》

2024年8月

12日

 

大屿山宝莲寺

盂兰报恩法会圆满施放《瑜伽焰口施食科仪》(水幽)

加持:竹林禅寺意禅法师担任

A group of people sitting around a table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发菩提心真言》

《召罪真言》

2024年9月

2日

大屿山宝莲寺

恭祝地藏菩萨宝诞施放《瑜伽焰口施食科仪》

加持:东莲觉苑僧彻法师、西方寺宽惺法师、竹林禅寺意禅法师担任

A group of people sitting at a table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发菩提心真言》

《召罪真言》

《普召请真言》

2024年10月

27日

隐庐佛社

恭祝药师如来宝诞拜礼《药师忏》

十八众经生

《药师灌顶真言》

 

2024年11月

10日

隐庐佛社

施放《瑜伽焰口施食科仪》

加持:东莲觉苑僧彻法师、智德法师、性观法师担任

A group of people sitting in a row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发菩提心真言》

《召罪真言》

 

本文「释家」粤语唱诵咒音的数据出处如上,因篇幅所限,本篇调查中,将从广东「释家」的科仪中,选取具备代表性的咒语作研究对象,共选取四段咒语:《药师灌顶真言》(见于《药师忏》、《释科散花科仪》)、《普召请真言》(见于《释科启灵沐浴科仪》)、《发菩提心真言》和《召罪真言》(末二见于《瑜伽焰口施食科仪》)。

其中,梵文(罗马拼音)的资料来源分别取自台湾嘉丰出版社出版的《真言事典》、15简丰祺校注的《古梵文佛教咒语全集》。16至于汉字之译文,《瑜伽焰口》之二咒是根据清代广州市华林寺经坊板印《瑜伽焰口施食科仪》一书;17《药师灌顶真言》与《普召请真言》分别依照清代广州市华林寺经坊板印《禅门日诵》与《禅门赞本》(见图一至四)。18

A book with writing on it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An open book with black and white text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图一、二:华林寺板印《瑜伽焰口施食科仪》:《发菩提心真言》和《召罪真言》)

A book with writing on it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A close up of a book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图三:华林寺板印《禅门日诵》)19   (图四:华林寺板印《禅门赞本》)20

本文研究之汉字,其中古音的清浊对应是通过香港中文大学的「粤语多功能字库」得出、21现代粤语的读音则利用「粤语审音配词字库」查考。22

3、 数据分析

3.1四段咒语的数据对比

本文仅选取梵文中p、t、k代表声母中的清音;b、d、g代表声母中的浊音与相应翻译汉字的中古音声调、现代粤语读音及「释家」法事中梵咒声调作对比,以下为对比所得之数据。

 

数据一:《药师灌顶真言》梵文、汉语、现代粤语及「释家」唱诵的对比:

(1)   

a.  

namo bhagavate

b.  汉

c.  现代粤语

naam4

mou4

bok6

gaa1

fat6

dai3

d. 释家唱诵

naam4

mou4

bou2

ke4

faa1

dei6

(2)   

a.  

bhaiṣajya 

 

 

b.  汉

c.  现代粤语

bing2

saat3

se5

d. 释家唱诵

pei4

saat3

se5

 

 

 

(3)   

a.  

guru  vaiḍūrya

b.  汉

c.  现代粤语

geoi6

lu3

bai6

lau4

lei1

d. 释家唱诵

keoi1

lou5

pei3

lau4

lei4

 

(4)   

a.  

prabha  rājāya

b.  汉

c.  现代粤语

but3

laa3

po4

hot3

lo1

dou1

jaa5

d. 释家唱诵

bo1

naai5

po4

ho4

naai5

se1

je4]

(5)   

a.  

tathāgatāya    

 

 

 

 

b.  汉

c.  现代粤语

daat3

taa1

kit3

do1

jaa5

d. 释家唱诵

daan1

to1

je4

do1

je6

 

(6)   

a.  

arhate    

 

 

 

b.  汉

c.  现代粤语

aa3

o1

hot3

dai3

d. 释家唱诵

o1

naai5

ho4

dei6

 

(7)   

a.  

samyaksambuddhāya     

b.  汉

c.  现代粤语

saam1

miu5

saam1

but6

to4

je4

d. 释家唱诵

saam1

miu5

saam1

bou2

to4

je4

 

(8)   

a.  

tadyathā: oṃ

b.  汉

c.  现代粤语

daat3

zat6

taa1

am2

d. 释家唱诵

daan1

zi1

to1

aan3

 

(9)   

a.  

bhaiṣajye bhaiṣajye 

b.  汉

c.  现代粤语

bing2

saat3

sai6

bing2

saat3

sai6

d. 释家唱诵

pei4

saat3

se5

pei4

saat3

se5

(10)           

a.  

bhaiṣajya

 

 

b.  汉

c.  现代粤语

bing2

saat3

se5

d. 释家唱诵

pei4

saat3

se5

 

(11)           

a.  

samudgate svāhā

b.  汉

c.  现代粤语

saam1

mut6

kit3

dai3

saa1

ho1

d. 释家唱诵

saam1

mou5

gei1

dei6

so1

ho1

 

表一:对应数据一,抽出本文需分析的咒音作对比,包括:梵文、中古音、现代粤语(下简称:现粤)及「释家」唱诵(下简称:粤唱)。

句子编号

梵音

(清/浊)

中古音

(清/浊)

现粤

(阴/阳)

粤唱

(阴/阳)

类别

1

Bha(浊)

薄(全浊)

bok6(阳入)

bou2(阴上)

1

Ga(浊)

伽(全浊)

gaa1(阴平)

ke4(阳平)

5

Ga(浊)

揭2(次清)

kit3(下阴入)

je4(阳平)

 

11

Ga(浊)

揭2(次清)

kit3(下阴入)

gei1(阴平)

1、6

te(清)

帝(全清)

dai3(阴去)

dei6(阳去)

2、9、10

bha(浊)

鞞(全清)

bing2(阴上)

pei4(阳平)

4

bha(浊)

婆(全浊)

po4(阳平)

po4(阳平)

5、8

ta(清)

怛(全清)

daat3(下阴入)

daan1(阴平)

5、8

thā(清)

他(次清)

taa1(阴平)

to1(阴平)

5

tā(清)

多(全清)

do1(阴平)

do1(阴平)

7

bud(浊)

勃(全浊)

but6(阳入)

bou2(阴上)

7

dhā(浊)

陀(全浊)

to4(阳平)

to4(阳平)

8

d(浊)

侄(全浊)

zat6(阳入)

zi1(阴平)

 

数据二:《发菩提心真言》梵文、汉语、现代粤语及「释家」唱诵的对比

(12)         

a. 

oṃ 

b.  汉

c.  现代粤语

am2

d. 释家唱诵

aan1

 

 

 

(13)         

a.  

bodhi-cittam  

 

b.  汉

c.  现代粤语

bou2

tai4

zik1

daap3

d. 释家唱诵

pou4

tai4

zik1

daa1

 

(14)         

表二:对应数据二,抽出本文需分析的咒音作对比,包括:梵文、中古音、现代粤语(下简称:现粤)及「释家」唱诵(下简称:粤唱)。

句子编号

梵音

(清/浊)

中古音

(清/浊)

现粤

(阴/阳)

粤唱

(阴/阳)

类别

2

bo(浊)

补(全清)

bou2(阴上)

pou4(阳平)

2

dhi(浊)

提(全浊)

tai4(阳平)

tai4(阳平)

2

tam(清)

答(全清)

daap3(下阴入)

daa1(阴平)

3

pā(清)

巴(全清)

baa1(阴平)

baa1(阴平)

3

da(浊)

达(次清)

daat6(阳入)

daa2(阴上)

 

 

数据三:《普召请真言》梵文、汉语、现代粤语及「释家」唱诵的对比

(15)         

a.  

oṃ  bhū-pūri

b.  汉

c.  现代粤语

am2

bou6

bou6

dai3

li1

d. 释家唱诵

aan1

bou6

bou6

dai3

lei6

 

a.  

kāri tāri

 

 

 

b.  汉

c.  现代粤语

gaa1

lei1

do1

lei1

d. 释家唱诵

ke4

lei5

do1

lei6

(16)  

a.  

tathāgatāya

 

 

 

 

b.  汉

c.  现代粤语

daat3

do1

ngo4

do1

je4

d. 释家唱诵

daan1

to1

je4

do1

je6

(17)         

表三:对应数据三,抽出本文需分析的咒音作对比,包括:梵文、中古音、现代粤语(下简称:现粤)及「释家」唱诵(下简称:粤唱)。

句子编号

梵音

(清/浊)

中古音(清/浊)

现粤

(阴/阳)

粤唱

(阴/阳)

类别

1

bhū(浊)

步1(全浊)

bou6(阳去)

bou6(阳去)

1

pū(清)

步2(全浊)

bou6(阳去)

bou6(阳去)

 

数据四:《召罪真言》梵文、汉语、现代粤语及「释家」唱诵的对比

(18)         

a.  

Om, sarva pāpa

 

 

 

 

 

b.  汉

c.  现代粤语

ann1

saat3

lei1

waat3

baa1

but3

d. 释家唱诵

aan3

saa1

nei1

waa1

baa1

bo1

 

(19)         

a.  

ākarsana

b.  汉

c.  现代粤语

kit3

lei1

saa1

naa4

d. 释家唱诵

gei1

lei5

saa1

lou5

 

(20)         

a.  

vi-śodhana

 

 

 

b.  汉

c.  现代粤语

 jyut6

syu3

to4

naap6

d. 释家唱诵

pei4

seot1

to4

naa2

 

(21)         

a.  

Vajrasattva

 

 

 

 

b.  汉

c.  现代粤语

waat3

zi1

lo1

saat3

do2

d. 释家唱诵

waa4

zi1

naai5

saat3

do1

(22)         

a.  

samaya hum jah

b.  汉

c.  现代粤语

saat3

maa4

je4

ngau4

zaat3

d. 释家唱诵

saam1

maa1

je4

hung1

zaa3

表四:对应数据四,抽出本文需分析的咒音作对比,包括:梵文、中古音、现代粤语(下简称:现粤)及「释家」唱诵(下简称:粤唱)。

句子编号

梵音

(清/浊)

中古音(清/浊)

现粤

(阴/阳)

粤唱

(阴/阳)

类别

1

pā(清)

巴(全清)

baa1(阴平)

baa1(阴平)

2

āka(清)

羯(全清)

kit3(下阴入)

gei1(阴平)

3

dha(浊)

驮(全浊)

to4(阳平)

to4(阳平)

4

tva(清)

埵(全清)

do2(阴上)

do1(阴平)

 

对应上述表一至表四,基于梵音、中古音、现代粤语及「释家」唱诵(下称:粤唱)四者在声母清浊、阴阳出现的现象,归类为以下六种,又按传承的保留程度归纳为四:

传承的保留程度

六种类别

完全传承

(70.7%)

l   「类别一」:梵音、中古音的清浊一致,同时现代粤语、粤唱声调的阴阳一致,即四者吻合。(54.1%)

l   「类别二」:A:梵音的清浊与粤唱声调的阴阳吻合;B:中古音的清浊与现代粤语声调的阴阳吻合(但A与B两者不吻合)。(12.5%)

l   「类别四」:梵音、中古音的清浊与粤唱声调的阴阳吻合,但与现代粤语声调的阴阳不吻合。(4.1%)

 

大部分传承

(12.4%)

l   「类别五」:中古音的清浊与现代粤语及粤唱声调的阴阳三者吻合,但与梵音的清浊不吻合。(8.3%)

l   「类别三」:中古音的清浊与粤唱声调的阴阳吻合,与梵音的清浊未能吻合,亦与现代粤语声调的阴阳不吻合。(4.1%)

部分传承

(16.6%)

l   「类别六」:梵音、中古音的清浊与现代粤语声调的阴阳三者吻合,但与粤唱声调的阴阳不吻合。(16.6%)

 

3.2「释家」唱诵声调的吻合程度

3.2.1 完全传承(70.7%

本研究共从四段咒语中,共抽出24个汉译字作比较对象,发现以「类别一」的情况在整体数据中比例最高,即梵音、中古音的清浊一致,同时现代粤语、「释家」唱诵声调的阴阳一致,共54.2%。在《药师灌顶真言》中,有五个咒音四者皆吻合,包括:「bha」、「ta」、「thā」、「tā」和「dhā」,其对应的汉译字为「婆」、「怛」、「他」、「多」和「陀」。

「婆」和「陀」在梵音和中古音皆属于浊音;「怛」、「他」和「多」为清音。「婆」和「陀」在现代粤语中读作[po4]、[to4],在「释家」唱诵中,两字读法相同,声调属阳平,与浊音相应。「怛」在现代粤语中读作[daat3],不同于「释家」唱诵的[daan1],然而两者声调为下阴入与阴平,与清音相应。「他」、「多」在现代粤语中读作[taa1]、[do1] ,[taa1] 不同于「释家」唱诵的[to1],[do1]则相同,两字在现代粤语和「释家」唱诵中,同为阴平。

在《发菩提心真言》,选取的五个咒音中,有三个咒音四者皆吻合,包括:「dhi」、「tam」和「pā」,其对应的汉译字为「提」、「答」和「巴」。

「提」在梵音和中古音皆属于浊音;「答」和「巴」为清音。「提」在现代粤语中读作[tai4],在「释家」唱诵中,二字读法相同,声调属阳平,与浊音相应。「答」和「巴」在现代粤语中读作[daap3] 、[baa1],[daap3] 不同于「释家」唱诵的[daa1],[baa1]则相同,两字在现代粤语和「释家」唱诵中,同为阴平或下阴入,与清音相应。

至于《普召请真言》与《召罪真言》,选取的六个咒音中,五个咒音四者皆吻合,包括:《普召请真言》的「bhū」和《召罪真言》的「pā」、「āka」、「dha」、「tva」,其对应的汉译字为「步1」、「巴」、「羯」、「驮」和「埵」。

《普召请真言》的「步1」和《召罪真言》的「驮」在梵音和中古音皆属于浊音;《召罪真言》的「巴」、「羯」和「埵」为清音。「步1」和「驮」在现代粤语中分别读作[bou6]和[to4],在「释家」唱诵中,二字读法相同,声调属阳去和阳平,与浊音相应。「巴」、「羯」和「埵」在现代粤语中读作[baa1]、[kit3]、[do2]。[kit3]别于「释家」唱诵的[gei1],[baa1] 、[do2]则相同,三字在现代粤语和「释家」唱诵中,分别同为阴声调,与清音相应。

连同前段「类别一」四者吻合的54.1%,「释家」唱诵共计有70.7%能与梵音之声母清浊吻合。然而,当中有12.5%是跳过了中古音,同时异于现代粤语,「释家」唱诵和梵音之声母清浊,两者直接吻合,即「类别二」的情况。在《药师灌顶真言》中,有两个咒音出现此情况,包括:「Ga」和「bha」,其对应的汉译字为「揭1」和「鞞」,两字的梵音声母为浊,但中古音「揭1」为次清、「鞞」为全清。在现代粤语中,「揭1」和「鞞」读作[kit3]和[bing2],属于下阴入和阴上,别于「释家」唱诵的[je4]和[pei4],两者在「释家」唱诵中,分别同为阳平,与梵音声母为浊音相应。

在《发菩提心真言》,选取的五个咒音中,有同样有「类别二」的现象,包括:「bo」,其对应的汉译字为「补」,其梵音声母为浊,但「补」为全清。在现代粤语中,「补」读作[bou2],属于阴上,别于「释家」唱诵的[pou4],在「释家」唱诵中,为阳平,与梵音声母为浊音相应。

此外,4.1%是梵音、中古音的清浊与粤唱声调的阴阳同时吻合,即「类别四」。在《药师灌顶真言》中,有一个咒音出现此情况,包括:「Ga」,其对应的汉译字为「伽」,其梵音声母为浊,中古音「伽」为全浊。在「释家」唱诵中读作[ke4],为阳平,与梵音声母及中古音为浊音相应。但现代粤语中,「伽」读作[gaa1],别于其余三者。

 

3.2.2大部分传承(12.4%)

「释家」唱诵共计有12.4%能与中古音清浊吻合,按情况分作「类别三」(4.1%)和「类别五」(8.3%)。「类别三」是中古音的清浊与粤唱声调的阴阳吻合,但与梵音的清浊及现代粤语声调的阴阳不吻合。「类别五」是中古音的清浊与现代粤语及粤唱声调的阴阳三者吻合,但与梵音的清浊不吻合。

在《发菩提心真言》中,有一个咒音出现「类别三」的情况,梵文「da」,其对应的汉译字为「达」,其梵音声母为浊,但中古音「达」为次清。在现代粤语中,读作[daat6],属阳入,「释家」唱诵的[daa2]为阴上,与中古音的清浊为清音相应。

至于「类别五」,见于《药师灌顶真言》和《普召请真言》。在《药师灌顶真言》的「Ga」,其对应的汉译字为「揭2」,其梵音声母为浊,但中古音「揭2」为次清,现代粤语读作[kit3],属下阴入,「释家」唱诵的[gei1]为阴平,与中古音的清浊为清音及现代粤语阴声调相应。《普召请真言》的「pū」,其对应的汉译字为「步2」,其梵音声母为清,但中古音「步2」为全浊,现代粤语读作[bou6],属阳去,与「释家」唱诵相同,三者相应。

 

3.2.部分传承(16.6%)

共计有16.6%的咒音出现「类别六」的情况,集中在《药师灌顶真言》,计有四个咒音其「释家」唱诵之发音声调完全相异于梵、中古清浊及现代粤语声调阴阳,包括:「Bha」、「te」、「bud」和「d」,其对应的汉译字为「薄」、「帝」、「勃」和「侄」。

「薄」、「勃」和「侄」在梵音和中古音皆属于浊音;「帝」为清音。「薄」、「勃」和「侄」在现代粤语中读作[bok6]、[but6]和[zat6],在「释家」唱诵中,分别读作[bou2]、[bou2]和[zi1],分别声调属阴上、阴上和阴平,与前三者皆不相应。「帝」在现代粤语中读作[dai3],在「释家」唱诵中,读作[dei6],属阳去,与前三者同样不相应。

4、 结论及余论

从正文的数据分析中,根据四段咒语的数据对比,始将在「释家」科仪中唱诵声调的吻合程度归纳为三类,包括:「完全传承」(70.7%)、「大部分传承」(12.4%)及「部分传承」(16.6%)。「完全传承」是指「释家」粤语咒音声调之阴阳能与梵文声母清浊、中古音的声母清浊及现代粤语阴阳全数或绝大部分吻合。因此, 以目前的数据所见,在「释家」科仪中,咒语(粤音)声调之阴阳与中古音及梵语声母及中古音的清浊接近程度并不低,数据反映「释家」科仪的咒音很大程度保留了梵文、中古音的声调清浊,高达七成。

至于「大部分传承」,占12.4%,属个别少数例子。乃发现「释家」咒语(粤音)读音之阴阳即使与梵语声母的清浊不吻合,仍能与与中古音之清浊相近,如文中归纳的「类别三」和「类别五」的「释家」咒音的阴阳声调即与梵音的清浊未能吻合,却与中古音的清浊(「类别三」)及中古音的清浊与现代粤语阴阳(「类别五」)的情况,共计12.4%。反映可能是由于中古时期翻译成汉语时,未有与梵音吻合所导致,故「释家」咒语(粤音)读音之阴阳仍能与与中古音之清浊或今粤语之阴阳相近。

另外,「部分传承」所占16.6%,与大部分传承,同属个别少数例子。根据学生在文中归纳的「类别六」,即有梵音、中古音的清浊与现代粤语声调的阴阳三者吻合,但与「释家」咒语(粤音)声调之阴阳不吻合的情况,这部分可能意味着「释家」科仪咒音尚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或与科仪当中的唱诵方式有关,例如在「入意」时会使用所谓「天官喉」,可能因为「释家」科仪基于音乐性的唱诵而需要改变声调以迁就唱腔所导致。

最后,在《药师灌顶真言》中,梵音「Ga」在转译成汉字是变成两个汉字:「伽」、「揭1/揭2」,以至于在现今粤语中具有两个读音:[gaa1]、[kit3],在「释家」咒语中更演变成三个音:[ke4]、[je4]和[gei1];《普召请真言》中,梵音「bhū」和「pū」两音虽异,然汉译仍作同一个字「步」、以至于现今粤语及「释家」咒语的读音皆相同。以上现象当中,究竟是汉译的环节有误,还是历史因素所致则有待商榷。「释家」科仪与「梵汉对译」的课题,尚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部分,然而基于本文篇幅所限,此处只能作客观的数据分析,至于背后的原因为何,有待日后深入探讨。

综合上文所述,单从目前的分析已知,「释家」科仪咒音与佛教东传时所使用之梵音声母的清浊、经历汉译后唐代的中古音的清浊、及经历千年流传至今使用的粤语之阴阳的吻合程度甚高。在现存「释家」科仪中仍保留了许多吻合的咒音,只有少量部分例外。由此可见,「释家」科仪的咒音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存在极大贡献。藉由是次研究,相信亦能有助各界得知,在香港尚有「释家」科仪延续着千年来的中华文化,是大程度地保留了汉译前梵音及汉译后的中古音声母的清浊声调。

参考文献

专书:

1.     八田幸毕:《真言事典》(台湾:嘉丰出版社,2002年),页1713-1722。

2.     余唯康,《广东孔雀明王弹经法会略考》(香港:香山学社,2023年),页122-128。

3.     余唯康,《罗维宗师傅的广东梵音经忏教学精神》(香港:香山学社,2024年),页105-109。

4.     作者不详:《禅门日诵》(广州市:华林寺经坊,1844年),页19。

5.     作者不详:《禅门赞本》(广州市:华林寺经坊,1875年),页27。

6.     沙门道丘重次:《瑜伽焰口施食科仪》(广州市:华林寺经坊,清代年份不详),页45、59。

7.     卓源乐,《香港的广东释家经忏师承考略》(香港:香山学社,2022年),页 58-60。

8.     简丰祺:《古梵文佛教咒语全集》(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2018年),页117。

 

论文:

1.     梁慧婧:《论梵汉对音的时代性》,《澳门语言学刊》第55期(2020年6月),页4-14。

2.     陈士强:〈佛经翻译论〉,《内明》第七期(1997年1月),页18-24。

3.     陈韦燕:〈香港宝莲禅寺广东焰口佛事音乐个案研究:仪式中音乐的神圣与世俗〉,《香港中文大学》 (2007年12月),页191-237。

4.     罗明辉:〈香港竹林禅院“大悲忏”音乐〉,《第一届中韩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期(2004年10月),页数不详。

 

网络资料:

1.     康文署,〈广东焰口〉,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网站(https://ww

w.hkichdb.gov.hk/zh t/item.html?140005ca-8c12-4449-94e1-694088ee67a1),发表日期不详。(浏览日期:2024年11月20日)

2.     搜狐:《刘广和:关于梵汉对音》,搜狐网站(https://www.sohu.com/a/11

7523065_488532),2016年10月28日发表。(浏览日期:2024年11月9日)

3.     香港中文大学:《汉语多功能字库》,网站(https://humanum.arts.cuhk

.edu.hk/Lexis/lexi-mf/),浏览日期:2024年11月29日。

4.     香港中文大学:《粤语审音配词字库》,网址(https://humanum.arts.cuhk.e

du.hk/Lexis/lexi-can/),浏览日期:2024年11月29日。

5.     黄曙闻:《广州音说》,网站(http://www.wingedhopepedia.cc/antique

_books/an_essay_on_cantonese_phonology_sh.htm),发表日期不详。(浏览日期:2024年11月28日)

 

注释

1. 搜狐:《刘广和:关于梵汉对音》,搜狐网站(https://www.sohu.com/a/117523065_4 88532),2016年10月28日发表。(浏览日期:2024年11月9日)

2. 梁慧婧:《论梵汉对音的时代性》,《澳门语言学刊》第55期(2020年6月),页4-14。

3. 法显《佛国记》中记载:「皆师师口相传授,不书之于文字。」(同注2。)

4. 陈士强:〈佛经翻译论〉,《内明》第七期(1997年1月),页18-24。

5. 同注2。

6. 黄曙闻:《广州音说》,网站(http://www.wingedhopepedia.cc/antique _books/an_essay_on_cantonese_phonology_sh.htm),发表日期不详。(浏览日期:2024年11月28日)

7. 卓源乐,《香港的广东释家经忏师承考略》(香港:香山学社,2022年),页 58-60。

8. 康文署,〈广东焰口〉,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网站(https://www.hkichdb.gov.hk/zh t/item.html?140005ca-8c12-4449-94e1-694088ee67a1),发表日期不详。(浏览日期:2024年11月20日)

9. 陈韦燕:〈香港宝莲禅寺广东焰口佛事音乐个案研究:仪式中音乐的神圣与世俗〉,《香港中文大学》 (2007年12月),页191-237。

10. 罗明辉:〈香港竹林禅院“大悲忏”音乐〉,《第一届中韩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期(2004年10月),页数不详。

11. 余唯康,《罗维宗师傅的广东梵音经忏教学精神》(香港:香山学社,2024年),页105-108。

12. 余唯康,《广东孔雀明王弹经法会略考》(香港:香山学社,2023年),页122-128。

13. 照片为自行拍摄。

14. 金刚上师,广东地区俗称「加持」,即负责主持「放焰口」的人。

15. 八田幸毕:《真言事典》(台湾:嘉丰出版社,2002年),页1713-1722。

16. 简丰祺:《古梵文佛教咒语全集》(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2018年),页117。

17. 沙门道丘重次:《瑜伽焰口施食科仪》(广州市:华林寺经坊,清代年份不详),页45、59。

18. 照片为自行拍摄。

19. 作者不详:《禅门日诵》(广州市:华林寺经坊,1844年),页19。

20. 作者不详:《禅门赞本》(广州市:华林寺经坊,1875年),页27。

21. 香港中文大学:《汉语多功能字库》,网站(https://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浏览日期:2024年11月29日。

22. 香港中文大学:《粤语审音配词字库》,网址(https://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can/),浏览日期:2024年11月29日。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