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謦欬」考〉
张卓培
周碧香〈《彗琳音义》联绵词用字讨论——以“咳嗽”、“謦欬”为例〉,疏理佛典中“謦欬”、“咳嗽”的异体字特点,尝试解释《一切经音义》的训诂原则,再以音韵学方式推测“咳嗽”取代“謦欬”的原因。李晓婷〈“謦欬”考释〉,本文篇幅不大,但内容实用,为“謦欬”增补了两项引申义,再为所有字义举以例证。
謦,《说文解字》:“謦,欬也。从言殸声。殸,籀文磬字。”段注:欬、屰气也。通俗文曰利喉谓之謦欬。《通俗文》:“利喉曰謦欬。”《玉篇‧卷九‧言部》:“謦,欬声也。”殸是籀文磬的省字,《说文解字注》:“殸,籒文省。”从形训角度,殸的古字是像是用棍棒撞击乐器之形,本义本字仍在。击乐有音,其具有延展性,作为声符,同时可以作为义符使用,一些由有殸组成的字,仍旧有声音义,例如:音乐于耳,听见谓之“声”,《说文注》:“析言之、则曰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宫商角徵羽,声也。乐记曰: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1声音之于口谓之“謦”。未见有案例单独用“謦”,根据复音结构中一个字单独使用时的意义与连用时意义相同或相近,而另一个字不能单独使用2的原则,可以判断“謦欬”为联绵词,而另一字“欬”,则乘载其主要意义。
欬,《说文》:“屰气也。从欠亥声。”3段(1735-1815)注:“周礼疾医。冬时有嗽上气疾。注曰。嗽、欬也。上气、逆喘也。按 嗽本亦作欶。欶者,含吸之欲其下而气乃逆上是曰欬。”4《释名》:“欬,刻也。气奔至,出入不平调,若刻物也。”5《说文》解欬为逆气,而段玉裁则更为完整的解释了何为逆气,即是想吸气向下,却有气反方向,往上出,亦引周礼,即上气、逆喘症,就是咳嗽、呼吸不顺的意思。《释名》亦说“气奔至”气大力喷出,即咳嗽,“出入不平调”,即气喘。在文本中,此字有单独运用的情况,如《礼记·曲礼》:“车上不广欬。”6《礼记·月令》:“国多风欬。”7《左传》:“余左顾而废除欬,乃杀之。”8此皆意为咳嗽。而《佛学大辞典》训“謦欬”析言为:“声之轻者曰謦,轻之重者曰欬。”9
“謦”字想要寻求其语源以及变化较为简单,问题是“欬”,“欠”古字作,像跪坐人形张口出气之形,以此形符引申义表咳嗽,应该没有问题,本以为“欬”为普通形声兼会意字,结果有趣的是,其声符“亥”所在之处,更多出现了与声音相关的字义,如“咳”,其本义并非咳嗽,而是小孩的笑声,《说文》:“小儿笑也。从口亥声。孩,古文咳从子。”10而“孩”才是“咳”的本字;又如“㱾”,《广韵》:“㱾𨸜,笑声也”11;如“欬”为何“亥”会有声音相关义?“亥”普遍认为是草根形,草根与发声之间为何会有词义上的跳跃?接下来将会尝试解决此问题。
有学者认为,丂、丐、万、亥乃一形分化12,同时据甲骨文“羲”字,《说文解字》:“羲,气也。从兮义声。”13“羲”的“气”义,来源于其形符“兮”,甲骨文“我”字下面是“兮”,“兮”的甲骨文普遍认为是
或
,《新甲骨文编》以及《甲骨文常用字字典》亦将“
”释为“兮”14,此字字形与学界认同的“兮”甲骨文,只差一笔,可见此字为“兮”的异体字,又此“兮”字下方部分同“亥”的甲骨文“
”,他们在字形上可能为同源。“兮”字,《说文》:“语所稽也。从丂,八象气越亏也。”15其义为停止说话,此义是由其“丂”字而来,《说文》:“气欲舒出。ㄅ上碍于一也。”16气欲出却被“一”所碍,意为停止出气。咳嗽的行为,正是气被阻碍而发出的声音,如果取上述论点,认为丂与亥是同形分化的话,为何“亥”字进入声符以后会有咳嗽、笑声等发声义,其实正是取其字源“气出”字义而已。而“亥”与“丂”为同形,其气出碍一义被“丂”取走,那么分化出来的“亥”字自然就不用表达“出气”相关动作,但有趣的是,“亥”字进入到声符时,其“气出碍一”义回归到了“亥”字,“停止出气”成为了“亥”的其中一个义素,“亥”实际上是一个音义皆备的声符。除了欬、咳/孩外,“亥”引申到其他事物都有类似意义,如“侅”,窒息义,《庄子·盗跖》:“侅溺于冯气”17;于土地有“垓”,界限义《卫尉箴》:“重垠累垓,以难不律。”18;于门有“阂”,关门义《说文解字》:“外闭也”19、阻隔义,《后汉书》:“不令有所拘阂而已。”20说到“阂”字,有学者认为“门”与“亥”皆在字形和字义引申都看不出来有阻隔、闭门等关系,于是他便转而研究“亥”的字形讹误问题,认为“阂”应是“䦠”而“豕”又应该是“蠡”即食木的虫豸,认为虫子吃木时要向后弓身,其此弓身引申义作为古代门把的代表物,于是“阂”就有了外闭义21,此说附会猜测之心颇重,因此不甚认同。我认为如果把“停止”作为“亥”的义素来看的话,就能解释的通为什么“阂”有阻隔义,自然其闭门义也能解通。
以上都只在针对单字的研究,“欬”字早于《礼记》就已单独出现,而“謦”“欬”二字连用,则从《列子》开始:“惠盎见宋康王,康王蹀足謦欬疾言。”22《江南野史》:“扶腑出入,或通宵达曙曾不解带;或夜闻謦欬,乃率妇往者数四。”23《吕氏春秋》:“惠盎见宋康王。康王蹀足謦欬,疾言曰:『寡人之所说者勇有力,而无为仁义者。客将何以教寡人?”24《黄州还回太守毕仲远启》:“路转湖阴,益听风谣之美;神驰铃下,如闻謦咳之音。”25“謦欬”于此几例都意为咳嗽,此亦是“謦欬”的本义。
然后较为常用的是作为引申义“谈笑”,《集韵·径韵》:“謦,謦欬,言笑也。”26《庄子·徐无鬼》:“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又况乎昆弟亲戚之謦欬其侧者乎?久矣夫,莫以真人之言,謦欬吾君之侧乎!”27《经典释文》引李云:“謦欬,喻言笑也。”28成玄英疏:“况乎兄弟亲眷謦欬言笑者乎?”29二者都以言笑训“謦欬”,《东京梦华录》:“若市井游观。岁时物货。民风俗尚。则见闻习熟。皆得其真。余顷侍先大父与诸耆旧。亲承謦欬。校之此录。多有合处。”30《王阳明集》“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31
此“咳嗽”与“谈笑”二义是现在普遍认知的,大部分词典只记载此二义32而此二义之间虽同有“发声”义,但咳嗽与谈笑亦相之甚远,字义之间亦有些跳跃。此问题比较好解决,《黄帝内经》有提到:“西方生燥……其在天为燥……在变动为欬。”33注:“欬谓欬嗽,所以利咽喉也。”34其利咽喉是重点,此“利咽喉”义在佛经的翻译中被重用,每当说话前,都会以“謦欬”作为提示,意即“说话前清喉咙”义,如《瑜伽师地论》:“说法威仪,三者发謦欬音,示将说法,四者面目顾视。”35《大法炬陀罗尼经》:“彼无信心既闻说法謦欬音声。即与无量诸罗刹女围绕而来。”36《法华玄义》:“又神力品云:弹指、謦欬是二音,声遍至十方诸佛世界。”37在佛经中“謦欬”不只发语之用,言笑、咳嗽义皆有,不知为何,“謦欬”一词大多时间无没问津,但直接到佛经之中,才被大量使用,大胆猜测“謦欬”在古代实为口语,因不是书面语而极少着于古书中,《通俗文》中亦有记载“謦”字38,到了佛经,讲究翻译准确易懂,“謦欬”的使用便随之多了起来,在佛典之中“謦欬”共有二十六十例,其中“謦欬”一百七十五例、“謦咳”五十一例、“�(口磬)咳”十三例、“磬咳”七例、“�(口磬)欬”六例、“声咳”四例、“謦厥”两例、“謦嗽”和“磬欬”各一例39,在中土文献中“謦欬”、“咳嗽”被混用的情况很少,可见佛经为翻译亦不是特别着重其语言文字的精确,“磬”、“謦”、“声”、“欬”、“咳”、“嗽”、“瘶”皆为近义或近音字,取其统言就用。无论如何,我们从佛经的用法就可以清楚的看见,“咳嗽”与“谈笑”之间的词义连系,在于说话之前通常都会自行咳嗽几下以清喉咙的动作。
另外还有两个引申义“转瞬”及“言行”最近有学者增补40。前者,《续资治通鉴长编》:“地之险易,所向先后,自非目击与敌变化,謦欬之间首末已异。”41《啸亭续录》:“謦欬之际,诛夷立逮者。”42咳嗽的声音短促,其声之短则被引申到时间之短。后者,《夷坚志》:“祖父昔从公游。今祖母生缘。在公謦欬。茍得转为男。存没被厚德矣。纲曰。奈事已定何。”43提到谈笑、说话义,行为自然很容易被联想到一起,此引申也十分合理。
本文从形训入手,首先拆解了“謦”“欬”二字,发现了“欬”的疑点,并尝试解决关于“亥”字的本义问题用以解释部分“亥”相关文字,如咳、孩、欬,并额外对“亥”旁“停止”义素字作出推论,尝试解决前人误训“阂”字问题,最后阐述“謦欬”词义系统及其引申逻辑。
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一书,作为清代考据学的重要作品,虽历来都备受推崇,但其中的考据及论证过程,却仍有不足之处。此文就清人及今人所提出的批评,略举数例以论证。《疏证》一书的问题大概可以分为四类:立论的基础不稳、考据的方法不严谨、逻辑前后不通、证据不足而盲加指控。通过数个例子,证实前人对《疏证》的批评,以及对阎氏考据学严谨性的质疑确实有其根据。批评此书的学者,多从其论证过程的疑误中,批评其“伪古文《尚书》”之说,然而,阎氏《疏证》虽然有部分论证不实之处,但仍不能否定其对后世《尚书》辨伪有启发的价值。可以说,正是阎氏开创了后世对古文《尚书》的怀疑风气,并积极探讨其中的问题。
书籍
一、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74年)页198。
二、 徐振邦着:《联绵词大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年),页5-7。
三、 刘钊主编:《新甲骨文编》增订本(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页294。
四、 刘钊、冯克坚主编:《甲骨文常用字字典》(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页242。
论文
一、李晓婷:〈“謦欬”考释〉,《绥化学院学报》第 12期(2017年12月),页63-64。
二、周碧香:〈《彗琳音义》联绵词用字讨论——以“咳嗽”、“謦欬”为例〉,《第三十一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2020年12月1),页457-480。
三、谢明文:〈释甲骨文中的“■”及相关诸字——兼论丏、亥系一形分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2021年),页42-67。
四、韩江苏:〈甲骨文“阂”字考——兼论“蟸”(蠡)“铺首”〉,《殷都学报》第4期(2015年8月),页15-22。
古籍
一、《礼记·曲礼》。
二、《列子·黄帝》。
三、《集韵》。
四、《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五、(东周)庄子:《庄子》。
六、(东周)左丘明:《左传》。
七、(东周)吕不韦编:《吕氏春秋》。
八、(西汉)杨雄:《卫尉箴》。
九、(东汉)服虔《通俗文》。
十、(东汉)刘熙:《释名》。
十一、(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十二、(南朝)范晔:《后汉书》。
十三、(隋)阇那崛多译:《大法炬陀罗尼经》。
十四、(隋)陆德明:《经典释文》。
十五、(隋)释智孚:《法华玄义》。
十六、(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十七、(唐)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
十八、(唐)玄奘:《瑜伽师地论》。
十九、(北宋)龙衮:《江南野史》。
二十、(北宋)苏轼:《黄州还回太守毕仲远启》。
二十一、(北宋)陈彭年:《广韵》。
二十二、(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跋》。
二十三、(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二十四、(南宋)洪迈:《夷坚志》。
二十五、(明)王阳明:《王阳明集》。
二十六、(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二十七、(清)昭梿:《啸亭续录》。
注释
1. (清)段玉裁(1735-1815):《说文解字注》。
2. 徐振邦着:《联绵词大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年),页5-7。
3.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欠部》。
4. 同1注。
5. (东汉)刘熙:《释名·释疾部》。
6. 《礼记·曲礼》
7. 《礼记·月令》
8. (东周)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9.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74年)页198。
10.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口部》。
11. (北宋)陈彭年(961-1017):《广韵·上平声·咍》。
12. 谢明文:〈释甲骨文中的“■”及相关诸字——兼论丏、亥系一形分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2021年),页42-47。
13.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兮部》。
14. 刘钊主编:《新甲骨文编》增订本(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页294。刘钊、冯克坚主编:《甲骨文常用字字典》(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页242。
15. 同13注。
16.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丂部》。
17. (东周)庄子(前369—前286):《庄子·杂篇·盗跖》。
18. (西汉)杨雄(前53-18):《卫尉箴》。
19.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门部》。
20. (南朝)范晔(398-445):《后汉书·虞诩传》。
21. 韩江苏:〈甲骨文“阂”字考——兼论“蟸”(蠡)“铺首”〉,《殷都学报》第4期(2015年8月),页16-19。
22. 《列子·黄帝》。
23. (北宋)龙衮:《江南野史·卷一》。
24. (东周)吕不韦(前292-前235)编:《吕氏春秋·顺说》。
25. (北宋)苏轼(1037-1101):《黄州还回太守毕仲远启》。
26. 《集韵·径韵》。
27. (东周)庄子:《庄子·杂篇·徐无鬼》。
28. (隋)陆德明(550-630):《经典释文·第二十八卷》。
29. (唐)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
30.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跋》。
31. (明)王阳明(1472-1529):《王阳明集·卷一》。
32. 符定一(1997)《联绵字典》:謦欬 ①謦亦欬也。欬嗽也。②言笑也;朱起凤(1982)《辞通》:謦欬(謦咳、声欬)音顷溉。言笑也。或曰。欬声之轻为謦。重者为欬。 按欬咳并从亥声。故同音通用;《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謦欬 ①谈笑。②咳嗽。
33.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4. (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35. (唐)玄奘(602-664):《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六》。
36.(隋)阇那崛多(523-600)译:《大法炬陀罗尼经·卷十三》。
37. (隋)释智孚(538-597)《法华玄义·卷七下》。
38. (东汉)服虔《通俗文》:“利喉曰謦。”
39. 周碧香:〈《彗琳音义》联绵词用字讨论——以“咳嗽”、“謦欬”为例〉,《第三十一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2020年12月1),页460。
40. 李晓婷:〈“謦欬”考释〉,《绥化学院学报》第 12期(2017年12月),页64。
41. (南宋)李焘(1115-118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二十五》。
42. (清)昭梿(1776-1830):《啸亭续录·卷一》。
43. (南宋)洪迈(1123-1202):《夷坚志·夷坚丙志·卷第七》。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