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謦欬」考〉
張卓培
周碧香〈《彗琳音義》聯綿詞用字討論——以“咳嗽”、“謦欬”為例〉,疏理佛典中“謦欬”、“咳嗽”的異體字特點,嘗試解釋《一切經音義》的訓詁原則,再以音韻學方式推測“咳嗽”取代“謦欬”的原因。李曉婷〈“謦欬”考釋〉,本文篇幅不大,但內容實用,為“謦欬”增補了兩項引申義,再為所有字義舉以例證。
謦,《說文解字》:“謦,欬也。从言殸聲。殸,籀文磬字。”段注:欬、屰氣也。通俗文曰利喉謂之謦欬。《通俗文》:“利喉曰謦欬。”《玉篇‧卷九‧言部》:“謦,欬聲也。”殸是籀文磬的省字,《說文解字注》:“殸,籒文省。”從形訓角度,殸的古字是像是用棍棒撞擊樂器之形,本義本字仍在。擊樂有音,其具有延展性,作為聲符,同時可以作為義符使用,一些由有殸組成的字,仍舊有聲音義,例如:音樂於耳,聽見謂之“聲”,《說文注》:“析言之、則曰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也。樂記曰: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1聲音之於口謂之“謦”。未見有案例單獨用“謦”,根據複音結構中一個字單獨使用時的意義與連用時意義相同或相近,而另一個字不能單獨使用2的原則,可以判斷“謦欬”為聯綿詞,而另一字“欬”,則乘載其主要意義。
欬,《說文》:“屰气也。从欠亥聲。”3段(1735-1815)注:“周禮疾醫。冬時有嗽上氣疾。注曰。嗽、欬也。上氣、逆喘也。按 嗽本亦作欶。欶者,含吸之欲其下而气乃逆上是曰欬。”4《釋名》:“欬,刻也。氣奔至,出入不平調,若刻物也。”5《說文》解欬為逆氣,而段玉裁則更為完整的解釋了何為逆氣,即是想吸氣向下,卻有氣反方向,往上出,亦引周禮,即上氣、逆喘症,就是咳嗽、呼吸不順的意思。《釋名》亦說“氣奔至”氣大力噴出,即咳嗽,“出入不平調”,即氣喘。在文本中,此字有單獨運用的情況,如《禮記·曲禮》:“車上不廣欬。”6《禮記·月令》:“國多風欬。”7《左傳》:“餘左顧而廢除欬,乃殺之。”8此皆意為咳嗽。而《佛學大辭典》訓“謦欬”析言為:“聲之輕者曰謦,輕之重者曰欬。”9
“謦”字想要尋求其語源以及變化較為簡單,問題是“欬”,“欠”古字作,像跪坐人形張口出氣之形,以此形符引申義表咳嗽,應該沒有問題,本以為“欬”為普通形聲兼會意字,結果有趣的是,其聲符“亥”所在之處,更多出現了與聲音相關的字義,如“咳”,其本義並非咳嗽,而是小孩的笑聲,《說文》:“小兒笑也。从口亥聲。孩,古文咳从子。”10而“孩”才是“咳”的本字;又如“㱾”,《廣韻》:“㱾𨸜,笑聲也”11;如“欬”為何“亥”會有聲音相關義?“亥”普遍認為是草根形,草根與發聲之間為何會有詞義上的跳躍?接下來將會嘗試解決此問題。
有學者認為,丂、丐、万、亥乃一形分化12,同時據甲骨文“羲”字,《說文解字》:“羲,氣也。從兮義聲。”13“羲”的“氣”義,來源於其形符“兮”,甲骨文“我”字下面是“兮”,“兮”的甲骨文普遍認為是
或
,《新甲骨文編》以及《甲骨文常用字字典》亦將“
”釋為“兮”14,此字字形與學界認同的“兮”甲骨文,只差一筆,可見此字為“兮”的異體字,又此“兮”字下方部分同“亥”的甲骨文“
”,他們在字形上可能為同源。“兮”字,《說文》:“語所稽也。从丂,八象气越亏也。”15其義為停止說話,此義是由其“丂”字而來,《說文》:“气欲舒出。ㄅ上礙於一也。”16氣欲出卻被“一”所礙,意為停止出氣。咳嗽的行為,正是氣被阻礙而發出的聲音,如果取上述論點,認為丂與亥是同形分化的話,為何“亥”字進入聲符以後會有咳嗽、笑聲等發聲義,其實正是取其字源“氣出”字義而已。而“亥”與“丂”為同形,其氣出礙一義被“丂”取走,那麼分化出來的“亥”字自然就不用表達“出氣”相關動作,但有趣的是,“亥”字進入到聲符時,其“氣出礙一”義回歸到了“亥”字,“停止出氣”成為了“亥”的其中一個義素,“亥”實際上是一個音義皆備的聲符。除了欬、咳/孩外,“亥”引申到其他事物都有類似意義,如“侅”,窒息義,《莊子·盜跖》:“侅溺於馮氣”17;於土地有“垓”,界限義《衛尉箴》:“重垠累垓,以難不律。”18;於門有“閡”,關門義《說文解字》:“外閉也”19、阻隔義,《後漢書》:“不令有所拘閡而已。”20說到“閡”字,有學者認為“門”與“亥”皆在字形和字義引申都看不出來有阻隔、閉門等關係,於是他便轉而研究“亥”的字形訛誤問題,認為“閡”應是“䦠”而“豕”又應該是“蠡”即食木的蟲豸,認為蟲子吃木時要向後弓身,其此弓身引申義作為古代門把的代表物,於是“閡”就有了外閉義21,此說附會猜測之心頗重,因此不甚認同。我認為如果把“停止”作為“亥”的義素來看的話,就能解釋的通為什麼“閡”有阻隔義,自然其閉門義也能解通。
以上都只在針對單字的研究,“欬”字早於《禮記》就已單獨出現,而“謦”“欬”二字連用,則從《列子》開始:“惠盎見宋康王,康王蹀足謦欬疾言。”22《江南野史》:“扶腑出入,或通宵達曙曾不解帶;或夜聞謦欬,乃率婦往者數四。”23《呂氏春秋》:“惠盎見宋康王。康王蹀足謦欬,疾言曰:『寡人之所說者勇有力,而無為仁義者。客將何以教寡人?”24《黃州還回太守畢仲遠啟》:“路轉湖陰,益聽風謠之美;神馳鈴下,如聞謦咳之音。”25“謦欬”於此幾例都意為咳嗽,此亦是“謦欬”的本義。
然後較為常用的是作為引申義“談笑”,《集韵·径韵》:“謦,謦欬,言笑也。”26《莊子·徐無鬼》:“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又況乎昆弟親戚之謦欬其側者乎?久矣夫,莫以真人之言,謦欬吾君之側乎!”27《經典釋文》引李云:“謦欬,喻言笑也。”28成玄英疏:“況乎兄弟親眷謦欬言笑者乎?”29二者都以言笑訓“謦欬”,《東京夢華錄》:“若市井遊觀。歲時物貨。民風俗尚。則見聞習熟。皆得其真。余頃侍先大父與諸耆舊。親承謦欬。校之此錄。多有合處。”30《王陽明集》“世之君子,或與先生僅交一面,或猶未聞其謦欬,或先懷忽易憤激之心,而遽欲於立談之間,傳聞之說,臆斷懸度,如之何其可得也?”31
此“咳嗽”與“談笑”二義是現在普遍認知的,大部分詞典只記載此二義32而此二義之間雖同有“發聲”義,但咳嗽與談笑亦相之甚遠,字義之間亦有些跳躍。此問題比較好解決,《黃帝內經》有提到:“西方生燥……其在天為燥……在變動為欬。”33注:“欬謂欬嗽,所以利咽喉也。”34其利咽喉是重點,此“利咽喉”義在佛經的翻譯中被重用,每當說話前,都會以“謦欬”作為提示,意即“說話前清喉嚨”義,如《瑜伽師地論》:“說法威儀,三者發謦欬音,示將說法,四者面目顧視。”35《大法炬陀羅尼經》:“彼無信心既聞說法謦欬音聲。即與無量諸羅剎女圍繞而來。”36《法華玄義》:“又神力品云:彈指、謦欬是二音,聲遍至十方諸佛世界。”37在佛經中“謦欬”不只發語之用,言笑、咳嗽義皆有,不知為何,“謦欬”一詞大多時間無沒問津,但直接到佛經之中,才被大量使用,大膽猜測“謦欬”在古代實為口語,因不是書面語而極少著於古書中,《通俗文》中亦有記載“謦”字38,到了佛經,講究翻譯準確易懂,“謦欬”的使用便隨之多了起來,在佛典之中“謦欬”共有二十六十例,其中“謦欬”一百七十五例、“謦咳”五十一例、“�(口磬)咳”十三例、“磬咳”七例、“�(口磬)欬”六例、“聲咳”四例、“謦瘚”兩例、“謦嗽”和“磬欬”各一例39,在中土文獻中“謦欬”、“咳嗽”被混用的情況很少,可見佛經為翻譯亦不是特別著重其語言文字的精確,“磬”、“謦”、“聲”、“欬”、“咳”、“嗽”、“瘶”皆為近義或近音字,取其統言就用。無論如何,我們從佛經的用法就可以清楚的看見,“咳嗽”與“談笑”之間的詞義連繫,在於說話之前通常都會自行咳嗽幾下以清喉嚨的動作。
另外還有兩個引申義“轉瞬”及“言行”最近有學者增補40。前者,《續資治通鑒長編》:“地之險易,所向先後,自非目擊與敵變化,謦欬之間首末已異。”41《嘯亭續錄》:“謦欬之際,誅夷立逮者。”42咳嗽的聲音短促,其聲之短則被引申到時間之短。後者,《夷堅志》:“祖父昔從公遊。今祖母生緣。在公謦欬。茍得轉為男。存沒被厚德矣。綱曰。奈事已定何。”43提到談笑、說話義,行為自然很容易被聯想到一起,此引申也十分合理。
本文從形訓入手,首先拆解了“謦”“欬”二字,發現了“欬”的疑點,並嘗試解決關於“亥”字的本義問題用以解釋部分“亥”相關文字,如咳、孩、欬,並額外對“亥”旁“停止”義素字作出推論,嘗試解決前人誤訓“閡”字問題,最後闡述“謦欬”詞義系統及其引申邏輯。
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一書,作為清代考據學的重要作品,雖歷來都備受推崇,但其中的考據及論證過程,卻仍有不足之處。此文就清人及今人所提出的批評,略舉數例以論證。《疏證》一書的問題大概可以分為四類:立論的基礎不穩、考據的方法不嚴謹、邏輯前後不通、證據不足而盲加指控。通過數個例子,證實前人對《疏證》的批評,以及對閻氏考據學嚴謹性的質疑確實有其根據。批評此書的學者,多從其論證過程的疑誤中,批評其“偽古文《尚書》”之說,然而,閻氏《疏證》雖然有部分論證不實之處,但仍不能否定其對後世《尚書》辨偽有啟發的價值。可以說,正是閻氏開創了後世對古文《尚書》的懷疑風氣,並積極探討其中的問題。
書籍
一、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4年)頁198。
二、 徐振邦著:《聯綿詞大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3年),頁5-7。
三、 劉釗主編:《新甲骨文編》增訂本(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頁294。
四、 劉釗、馮克堅主編:《甲骨文常用字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頁242。
論文
一、李曉婷:〈“謦欬”考釋〉,《綏化學院學報》第 12期(2017年12月),頁63-64。
二、周碧香:〈《彗琳音義》聯綿詞用字討論——以“咳嗽”、“謦欬”為例〉,《第三十一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2020年12月1),頁457-480。
三、謝明文:〈釋甲骨文中的“■”及相關諸字——兼論丏、亥係一形分化〉,《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2021年),頁42-67。
四、韓江蘇:〈甲骨文“閡”字考——兼論“蟸”(蠡)“鋪首”〉,《殷都學報》第4期(2015年8月),頁15-22。
古籍
一、《禮記·曲禮》。
二、《列子·黃帝》。
三、《集韵》。
四、《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五、(東周)莊子:《莊子》。
六、(東周)左丘明:《左傳》。
七、(東周)呂不韋編:《呂氏春秋》。
八、(西漢)楊雄:《衛尉箴》。
九、(東漢)服虔《通俗文》。
十、(東漢)劉熙:《釋名》。
十一、(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十二、(南朝)范曄:《後漢書》。
十三、(隋)闍那崛多譯:《大法炬陀羅尼經》。
十四、(隋)陸德明:《經典釋文》。
十五、(隋)釋智顗:《法華玄義》。
十六、(唐)王冰:《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十七、(唐)成玄英:《南華真經注疏》。
十八、(唐)玄奘:《瑜伽師地論》。
十九、(北宋)龍袞:《江南野史》。
二十、(北宋)蘇軾:《黃州還回太守畢仲遠啟》。
二十一、(北宋)陳彭年:《廣韻》。
二十二、(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跋》。
二十三、(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
二十四、(南宋)洪邁:《夷堅志》。
二十五、(明)王陽明:《王陽明集》。
二十六、(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二十七、(清)昭槤:《嘯亭續錄》。
註釋
1. (清)段玉裁(1735-1815):《說文解字注》。
2. 徐振邦著:《聯綿詞大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3年),頁5-7。
3.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欠部》。
4. 同1註。
5. (東漢)劉熙:《釋名·釋疾部》。
6. 《禮記·曲禮》
7. 《禮記·月令》
8. (東周)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四年》。
9.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4年)頁198。
10.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口部》。
11. (北宋)陳彭年(961-1017):《廣韻·上平聲·咍》。
12. 謝明文:〈釋甲骨文中的“■”及相關諸字——兼論丏、亥係一形分化〉,《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2021年),頁42-47。
13.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兮部》。
14. 劉釗主編:《新甲骨文編》增訂本(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頁294。劉釗、馮克堅主編:《甲骨文常用字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頁242。
15. 同13註。
16.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丂部》。
17. (東周)莊子(前369—前286):《莊子·雜篇·盜跖》。
18. (西漢)楊雄(前53-18):《衛尉箴》。
19.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門部》。
20. (南朝)范曄(398-445):《後漢書·虞詡傳》。
21. 韓江蘇:〈甲骨文“閡”字考——兼論“蟸”(蠡)“鋪首”〉,《殷都學報》第4期(2015年8月),頁16-19。
22. 《列子·黃帝》。
23. (北宋)龍袞:《江南野史·卷一》。
24. (東周)呂不韋(前292-前235)編:《呂氏春秋·順說》。
25. (北宋)蘇軾(1037-1101):《黃州還回太守畢仲遠啟》。
26. 《集韵·径韵》。
27. (東周)莊子:《莊子·雜篇·徐無鬼》。
28. (隋)陸德明(550-630):《經典釋文·第二十八卷》。
29. (唐)成玄英:《南華真經注疏》。
30. (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跋》。
31. (明)王陽明(1472-1529):《王陽明集·卷一》。
32. 符定一(1997)《聯綿字典》:謦欬 ①謦亦欬也。欬嗽也。②言笑也;朱起鳳(1982)《辭通》:謦欬(謦咳、聲欬)音頃溉。言笑也。或曰。欬聲之輕為謦。重者為欬。 按欬咳並从亥聲。故同音通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謦欬 ①談笑。②咳嗽。
33.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34. (唐)王冰:《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35. (唐)玄奘(602-664):《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六》。
36.(隋)闍那崛多(523-600)譯:《大法炬陀羅尼經·卷十三》。
37. (隋)釋智顗(538-597)《法華玄義·卷七下》。
38. (東漢)服虔《通俗文》:“利喉曰謦。”
39. 周碧香:〈《彗琳音義》聯綿詞用字討論——以“咳嗽”、“謦欬”為例〉,《第三十一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2020年12月1),頁460。
40. 李曉婷:〈“謦欬”考釋〉,《綏化學院學報》第 12期(2017年12月),頁64。
41. (南宋)李燾(1115-1184):《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二十五》。
42. (清)昭槤(1776-1830):《嘯亭續錄·卷一》。
43. (南宋)洪邁(1123-1202):《夷堅志·夷堅丙志·卷第七》。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Welcome to leave a message:
Please Sign In/Sign Up as a member and leave a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