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4.25

《史记·秦始皇本纪》之校勘新探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始皇嬴政的生平以及他统一六国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秦始皇的统治和政策、他的改革措施、修建大型工程、废除分封制度、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1关于〈秦始皇本纪〉的内容至今存在许多争议,例如有许多学者经过研究,发现〈秦始皇本纪〉有文字、标点出入,甚至存在文字缺漏的情况。因此有诸多学者对此进行校勘工作,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本文首先对不同学者的看法进行文献回顾,然后整合各个学者对《史记·秦始皇本纪》校勘的结果进行对比,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对此作出结论。

二、文献回顾

赵生群说:“在《史记》的一百三十篇文章裡,史实方面的错误实际上是非常多的,因为史料本身也是最復杂的。”2苏俊林也提到:“《史记》等传世文献遗漏了不少关于秦始皇的重要资料,对秦始皇史蹟的记载并不完全真实。”3关于《史记》中昌平君的真实性,学者这样评价道:“《史记》中四次提及昌平君并未特意点名其国籍,因此该猜想可信度不高。”4由此可见,《史记》的真实性至今存在许多争议,因此在本文中,主要探讨关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校勘方面存在的问题。将透过学者的研究,从中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关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校勘

3.1关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纪录二十三年,秦王又召王翦,强大起来的,使将要攻打荆一事,原文如下:

二十三年,秦王復召王翦,彊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爲荆王,反秦于淮南。5

    这句话中的“秦王游至郢、陈”,辛德勇在《史记新本校勘》中提到:“中华书局原点校本将‘郢陈’作为同一个双音的地名,对此进行连读。所以‘秦王游至郢、陈’这句变成‘秦王游,至郢陈’。”6这种情况在今日的徵求意见本《史记》中有同样的记载,均将‘郢陈’作为一个双音节地名连读7。辛德勇在《史记新本校勘》提到:“检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楚居》和《史记》等文献,可知按照当时人用语通例,楚国正式的都城通常只单称‘郢’字,而别都、行都性都邑则在‘郢’字前面冠以某地称作‘某郢’,这二者之间本有明显区别。故似此楚国新居陈邑,若是与‘郢’连称,乃应称作“陈郢”而绝无颠而倒之的用法。”8那麽,根据殷涤非《楚量小考》记载:“安徽省淮南市博物馆曾徵集到一件铜量,上有铭文,係楚东链于陈以后所刻,即鎸作‘陈郢’的字样。”9由此可推断秦王此次的行程,应该先去了南郡,巡看楚国的旧都之郢,之后再去了楚国的新居陈邑,因此,实质上没有“郢陈”的说法。此外,辛德勇在进一步考察《战国策》与《战国纵横家书》记载:“二者同样是以“郢”指代楚国,所以“郢”这个字对楚国来说是有特别的意义。”10《史记•秦始皇本纪》记秦始皇二十一年:“新郑反,昌平君从于郢。”11显而易见,这就是“郢”指“楚”的实际例证。

王叔岷《史记斠证》将此句读作“秦王游至郢、陈。”12“郢陈”二字应分开,代表着秦王的巡游视察的顺序。“郢”是代表楚国,如果二字连在一起,以作双音节地名。今日的中华书局原点校本还是保留“秦王游,至郢陈。”,应更正为:“秦王游至郢、陈。”

3.2关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纪录十八年、十九年秦国攻打赵国的历史事件,原文如下:

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端和围邯郸城。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13

关于这段文字,马孟龙对此说道:“此段文字文意溷乱,难以卒读。”14辛德勇在《史记新本校勘》认为:“这段文字中的‘端和’,是指秦将杨端和,秦王政九年曾率军攻魏之衍氏,十一年又从王翦、桓齮为末将,‘攻邺,取九城’。”15清人梁玉绳经过考述,提出:“此必有错简缺文。盖三将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杨端和将河内围邯郸城,羌瘣独缺,只存“伐赵”二字,而错出于“端和将河内”句下也。“围邯郸城”上又重出“端和”二字。”16按照梁玉绳这一说法,施之勉在校勘《史记》时,遵从梁玉绳的研究方向,在北宋初年编着的《册府元龟》中引录《史记·秦始皇本纪》时,将这段文字作为:“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围邯郸城。羌瘣伐赵。”17施之勉在其着作中《读史记会注考证札记》评论道:“《册府元龟》引录的这段文字,表明北宋初年某些版本的《史记·秦始皇本纪》文句与今本有所不同。而梁玉绳的復原结论与这一早期版本面貌不谋而合,确切证实梁氏考证可信从。”18

由此可见,原文中一句话裡出现两次“端和”,会使一句话变得複杂难懂,出现语句不通顺的情况。对此,上述内容应该订正为:“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围邯郸城,羌瘣伐赵。”意思就是,王翦率领上土地,井陉口,杨端和率领河内,包围了邯郸城,羌瘣攻打赵国。可见,经过这样的调整,这句话的文意就变得十分顺畅,读起来清晰易明。

    3.3关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纪录赵政十三岁,庄襄王死,赵政代立为王死的历史事件,原文如下:

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爲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荣阳,灭二周,置三川郡。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曰文信侯。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19

    这段话对比中华书局旧点校本,只有“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存在出入,在中华书局旧点校本是这样的:“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20二者在这裡的标点存在误差。吴新江、赵生群两人在〈史记〉标点刍议(一)专文中,详细说明了改动标点的原因:“王叔岷曰:“此当读‘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句,‘有郢置南郡矣’句。有犹以也。‘有郢置南郡矣’,犹言‘以郢置南郡矣’,文意灿然明白。旧误以‘有郢’二字属上连读,遂致有‘文法错综’及‘疑有缺文’之臆说矣。〈张耳陈馀列传〉‘里吏旧有过答陈馀’,《通鑑•秦纪二》有作以,〈淮南列传〉‘大将军遇士大夫有礼’,荀悦《汉纪》十二有作以。并有、以同义证。”其说是也。〈秦本纪〉:“(昭王十五年),攻楚,取宛。”又说道:“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爲南郡,楚王走。”《穰侯列传》:“使白起拔楚之郢,秦置南郡。”《白起王翦列传》:“秦以郢爲南郡。”均可参看。”21梁玉绳论《史记》此文,述:“【越宛有郢置南郡矣】附案:此总叙秦所置郡,独无南阳、黔中。盖越即黔中,宛即南阳,而南郡则取楚郢所置。文法错综,或疑有缺文,非也。”22对此,王叔岷所谓“有‘文法错综’及‘疑有缺文’之臆说”,23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说的。辛德勇在《史记新本校勘》认为:“这裡的校勘,单纯就‘有郢置南郡’中的‘有’可用作‘以’,且梁玉绳之臆说,非惟“文法错综”之说不切实际而已;更重要的是,他根本没有看懂《史记》本文,以致强作解人,把原本简简单单明明白白的一句话,弄得扑朔迷离。”24由此可见,不同学者对《史记》的校勘有不同的做法,有的学者更是没有认真研究《史记》,妄下结论,这样使后期想校勘古籍的学者难度大增。

    根据辛德勇的说法:“应从旧点校本《史记》,‘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25意思是秦国的土地已经吞併了巴、蜀、汉中、越过大宛有郢,设置南郡了。那麽,这裡的“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其实就是吴新江、赵生群两人在《〈史记〉标点刍议(一)》专文中说的:“攻楚、取宛以及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爲南郡”26事件。这些所带出的语意也相通,读起来也算通顺。因此,在这段话中,“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正确的应是中华书局旧点校本中的:“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这样才能使文句子通顺,且符合史实。那麽至于刚刚提到的“有郢置南郡”中的“有”可用作“以”,二者可以通用,对原文来说没有很大的改动,且意思可谓相同。

四、结语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存在许多文字重複、标点错误的问题,本文主要就几处文本做分析讨论。综上所述,“秦王游,至郢陈”应改正为“秦王游至郢、陈”。“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端和围邯郸城”,应改正为:“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围邯郸城,羌瘣伐赵”。至于“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应为“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因此,在对史籍文本进行校勘时,应追溯其历史背景,才能确保校勘的准确性。因为字的错误、重複又或者是标点的误差,都会影响历史的真实性。

参考资料

书籍

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卷76,页2464。

梁玉绳:《史记志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卷5,页168-174。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卷6,页233-296。

施之勉:〈读《史记会注考证》札记之《秦始皇本纪》〉,《大陆杂誌》39卷4期(1975年10月),页12。

《史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2年),页282。

王钦若《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卷138,页455。

王叔岷:《史记斠证》(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年)卷6,页192-199。

吴新江、赵生群:《〈史记〉标点刍议(一)》,《文史》卷3(2015年),页282。

辛德勇:《史记新本校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页101-431。

辛德勇:《徵求意见本〈史记〉》(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3年9月)卷6〈秦始皇本纪〉,页298。

殷涤非:《楚量小考》,刊《古文字研究》第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页167-174。

 

论文

马孟龙:〈《史记·秦始皇本纪》十八年、十九年伐赵纪事校勘与解读〉,《中国典籍与文化》第2期(2020年),页4。

 

电子资源

图史:〈试探究昌平君有关问题及个人独评——解《史记·秦始皇本纪》谜团〉,每日头条网站(https://kknews.cc/history/jlxlby6.html),2019年9月24日发表。(浏览日期:2023年12月3日)

樵客:〈中国古代第一个皇帝—司马迁《史记》〉,痞客帮网站(https://rueylin0119.pixnet.net/blog/post/325194621-秦始皇本纪),2020年7月发表。(浏览日期:2023年12月2日)

苏俊林:〈真假之间:秦始皇史蹟的“二重”文献考察〉,free WeChat网站(https://freewechat.com/a/MzAxNjMxMzI0Mw==/2650393437/1),2021年5月13日发表。(浏览日期:2023年12月3日)

赵生群:〈教授耗时8年为《史记》挑错:秦始皇没活到51岁〉,扬子晚报网站(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n/2013/1130/c70731-23702400.html)2013年 11月30日发表。(浏览日期:2023年12月2日)

 

脚注

[1]樵客:〈中国古代第一个皇帝—司马迁《史记》〉,痞客帮网站(https://rueylin0119.pixnet.net/blog/post/325194621-秦始皇本纪),2020年7月发表。(浏览日期:2023年12月2日)

[2]赵生群:〈教授耗时8年为《史记》挑错:秦始皇没活到51岁〉,扬子晚报网站(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n/2013/1130/c70731-23702400.html),2013年 11月30日发表。(浏览日期:2023年12月2日)

[3]苏俊林:〈真假之间:秦始皇史蹟的“二重”文献考察〉,free WeChat网站(https://freewechat.com/a/MzAxNjMxMzI0Mw==/2650393437/1),2021年5月13日发表。(浏览日期:2023年12月3日)

[4]图史:〈试探究昌平君有关问题及个人独评——解《史记·秦始皇本纪》谜团〉,每日头条网站(https://kknews.cc/history/jlxlby6.html), 2019年9月24日发表。(浏览日期:2023年12月3日)

[5]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卷76,页2464。

[6]辛德勇:《史记新本校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页101。

[7]辛德勇:《徵求意见本〈史记〉》(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3年9月)卷6〈秦始皇本纪〉,页298。

[8]同[6],页102。

[9]殷涤非:《楚量小考》,刊《古文字研究》第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页167-174。

[10] 同[6],页103。

[11]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卷6,页233。

[12]王叔岷:《史记斠证》(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年)卷6,页199。

[13]同[12],页296。

[14]马孟龙:〈《史记·秦始皇本纪》十八年、十九年伐赵纪事校勘与解读〉,《中国典籍与文化》第2期(2020年5月),页4。

[15]同[6],页213。

[16]梁玉绳:《史记志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卷5,页174。

[17]王钦若《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卷138,页455。

[18]施之勉:〈读《史记会注考证》札记之《秦始皇本纪》〉,《大陆杂誌》39卷4期(1975年10月),页12。

[19]同[12],页289。

[20]《史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2年),页282。

[21]吴新江、赵生群:《〈史记〉标点刍议(一)》,《文史》卷3(2015年),页282。

[22]同[17],页168。

[23]同[13],页192。

[24]同[6],页430。

[25]同上,页431。

[26]同[22],页282。

林雯叶

香港树仁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三年级学生,研究兴趣为校勘学。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