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2024.04.25

《史記·秦始皇本紀》之校勘新探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了秦始皇嬴政的生平以及他統一六國的過程。主要內容包括秦始皇的統治和政策、他的改革措施、修建大型工程、廢除分封制度、統一文字和度量衡等。1關於〈秦始皇本紀〉的內容至今存在許多爭議,例如有許多學者經過研究,發現〈秦始皇本紀〉有文字、標點出入,甚至存在文字缺漏的情況。因此有諸多學者對此進行校勘工作,也提出了不同的見解。

本文首先對不同學者的看法進行文獻回顧,然後整合各個學者對《史記·秦始皇本紀》校勘的結果進行對比,之後提出自己的觀點,最後對此作出結論。

二、文獻回顧

趙生群說:“在《史記》的一百三十篇文章裡,史實方面的錯誤實際上是非常多的,因為史料本身也是最復雜的。”2蘇俊林也提到:“《史記》等傳世文獻遺漏了不少關於秦始皇的重要資料,對秦始皇史蹟的記載並不完全真實。”3關於《史記》中昌平君的真實性,學者這樣評價道:“《史記》中四次提及昌平君並未特意點名其國籍,因此該猜想可信度不高。”4由此可見,《史記》的真實性至今存在許多爭議,因此在本文中,主要探討關於《史記·秦始皇本紀》校勘方面存在的問題。將透過學者的研究,從中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關於《史記·秦始皇本紀》校勘

3.1關於《史記·秦始皇本紀》紀錄二十三年,秦王又召王翦,強大起來的,使將要攻打荊一事,原文如下:

二十三年,秦王復召王翦,彊起之,使將擊荆。取陳以南至平輿,虜荆王。秦王游至郢、陳。荆將項燕立昌平君爲荊王,反秦於淮南。5

    這句話中的“秦王游至郢、陳”,辛德勇在《史記新本校勘》中提到:“中華書局原點校本將‘郢陳’作為同一個雙音的地名,對此進行連讀。所以‘秦王游至郢、陳’這句變成‘秦王游,至郢陳’。”6這種情況在今日的徵求意見本《史記》中有同樣的記載,均將‘郢陳’作為一個雙音節地名連讀7。辛德勇在《史記新本校勘》提到:“檢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楚居》和《史記》等文獻,可知按照當時人用語通例,楚國正式的都城通常只單稱‘郢’字,而别都、行都性都邑則在‘郢’字前面冠以某地稱作‘某郢’,這二者之間本有明顯區别。故似此楚國新居陳邑,若是與‘郢’連稱,乃應稱作“陳郢”而絕無顛而倒之的用法。”8那麼,根據殷滌非《楚量小考》記載:“安徽省淮南市博物館曾徵集到一件銅量,上有銘文,係楚東链於陳以後所刻,即鎸作‘陳郢’的字樣。”9由此可推斷秦王此次的行程,應該先去了南郡,巡看楚國的舊都之郢,之後再去了楚國的新居陳邑,因此,實質上没有“郢陳”的說法。此外,辛德勇在進一步考察《戰國策》與《戰國縱橫家書》記載:“二者同樣是以“郢”指代楚國,所以“郢”這個字對楚國來說是有特別的意義。”10《史記•秦始皇本紀》記秦始皇二十一年:“新鄭反,昌平君從於郢。”11顯而易見,這就是“郢”指“楚”的實際例證。

王叔岷《史記斠證》將此句讀作“秦王游至郢、陳。”12“郢陳”二字應分開,代表著秦王的巡遊視察的順序。“郢”是代表楚國,如果二字連在一起,以作雙音節地名。今日的中華書局原點校本還是保留“秦王游,至郢陳。”,應更正為:“秦王游至郢、陳。”

3.2關於《史記·秦始皇本紀》紀錄十八年、十九年秦國攻打趙國的歷史事件,原文如下:

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端和將河內,羌瘣伐趙,端和圍邯鄲城。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13

關於這段文字,馬孟龍對此說道:“此段文字文意混亂,難以卒讀。”14辛德勇在《史記新本校勘》認為:“這段文字中的‘端和’,是指秦將楊端和,秦王政九年曾率軍攻魏之衍氏,十一年又從王翦、桓齮為末將,‘攻鄴,取九城’。”15清人梁玉繩經過考述,提出:“此必有錯簡缺文。蓋三將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楊端和將河內圍邯鄲城,羌瘣獨缺,只存“伐趙”二字,而錯出於“端和將河內”句下也。“圍邯鄲城”上又重出“端和”二字。”16按照梁玉繩這一說法,施之勉在校勘《史記》時,遵從梁玉繩的研究方向,在北宋初年編著的《冊府元龜》中引錄《史記·秦始皇本紀》時,將這段文字作為:“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端和將河內,圍邯鄲城。羌瘣伐趙。”17施之勉在其著作中《讀史記會注考證札記》評論道:“《冊府元龜》引錄的這段文字,表明北宋初年某些版本的《史記·秦始皇本紀》文句與今本有所不同。而梁玉繩的復原結論與這一早期版本面貌不謀而合,確切證實梁氏考證可信從。”18

由此可見,原文中一句話裡出現兩次“端和”,會使一句話變得複雜難懂,出現語句不通順的情況。對此,上述內容應該訂正為:“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端和將河內,圍邯鄲城,羌瘣伐趙。”意思就是,王翦率領上土地,井陘口,楊端和率領河內,包圍了邯鄲城,羌瘣攻打趙國。可見,經過這樣的調整,這句話的文意就變得十分順暢,讀起來清晰易明。

    3.3關於《史記·秦始皇本紀》紀錄趙政十三歲,莊襄王死,趙政代立為王死的歷史事件,原文如下:

年十三歲,莊襄王死,政代立爲秦王。當是之時,秦地已并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黨郡;東至榮陽,滅二周,置三川郡。吕不韋為相,封十萬户,號曰文信侯。招致賓客游士,欲以并天下。19

    這段話對比中華書局舊點校本,只有“秦地已并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存在出入,在中華書局舊點校本是這樣的:“秦地已并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20二者在這裡的標點存在誤差。吳新江、趙生群兩人在〈史記〉標點芻議(一)專文中,詳細說明了改動標點的原因:“王叔岷曰:“此當讀‘秦地已並巴、蜀、漢中、越、宛’句,‘有郢置南郡矣’句。有猶以也。‘有郢置南郡矣’,猶言‘以郢置南郡矣’,文意燦然明白。舊誤以‘有郢’二字屬上連讀,遂致有‘文法錯綜’及‘疑有缺文’之臆說矣。〈張耳陳餘列傳〉‘里吏舊有過答陳餘’,《通鑑•秦紀二》有作以,〈淮南列傳〉‘大將軍遇士大夫有禮’,荀悅《漢紀》十二有作以。並有、以同義證。”其說是也。〈秦本紀〉:“(昭王十五年),攻楚,取宛。”又說道:“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爲南郡,楚王走。”《穰侯列傳》:“使白起拔楚之郢,秦置南郡。”《白起王翦列傳》:“秦以郢爲南郡。”均可參看。”21梁玉繩論《史記》此文,述:“【越宛有郢置南郡矣】附案:此總叙秦所置郡,獨無南陽、黔中。蓋越即黔中,宛即南陽,而南郡則取楚郢所置。文法錯綜,或疑有缺文,非也。”22對此,王叔岷所謂“有‘文法錯綜’及‘疑有缺文’之臆說”,23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說的。辛德勇在《史記新本校勘》認為:“這裡的校勘,單純就‘有郢置南郡’中的‘有’可用作‘以’,且梁玉繩之臆說,非惟“文法錯綜”之說不切實際而已;更重要的是,他根本沒有看懂《史記》本文,以致強作解人,把原本簡簡單單明明白白的一句話,弄得撲朔迷離。”24由此可見,不同學者對《史記》的校勘有不同的做法,有的學者更是沒有認真研究《史記》,妄下結論,這樣使後期想校勘古籍的學者難度大增。

    根據辛德勇的說法:“應從舊點校本《史記》,‘秦地已并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25意思是秦國的土地已經吞併了巴、蜀、漢中、越過大宛有郢,設置南郡了。那麼,這裡的“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其實就是吳新江、趙生群兩人在《〈史記〉標點芻議(一)》專文中說的:“攻楚、取宛以及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爲南郡”26事件。這些所帶出的語意也相通,讀起來也算通順。因此,在這段話中,“秦地已并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正確的應是中華書局舊點校本中的:“秦地已并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這樣才能使文句子通順,且符合史實。那麼至於剛剛提到的“有郢置南郡”中的“有”可用作“以”,二者可以通用,對原文來說沒有很大的改動,且意思可謂相同。

四、結語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存在許多文字重複、標點錯誤的問題,本文主要就幾處文本做分析討論。綜上所述,“秦王游,至郢陳”應改正為“秦王游至郢、陳”。“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端和將河內,羌瘣伐趙,端和圍邯鄲城”,應改正為:“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端和將河內,圍邯鄲城,羌瘣伐趙”。至於“秦地已并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應為“秦地已并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因此,在對史籍文本進行校勘時,應追溯其歷史背景,才能確保校勘的準確性。因為字的錯誤、重複又或者是標點的誤差,都會影響歷史的真實性。

參考資料

書籍

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卷76,頁2464。

梁玉繩:《史記志疑》(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卷5,頁168-174。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卷6,頁233-296。

施之勉:〈讀《史記會注考證》札記之《秦始皇本紀》〉,《大陸雜誌》39卷4期(1975年10月),頁12。

《史記》:(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2年),頁282。

王欽若《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卷138,頁455。

王叔岷:《史記斠證》(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7年)卷6,頁192-199。

吳新江、趙生群:《〈史記〉標點芻議(一)》,《文史》卷3(2015年),頁282。

辛德勇:《史記新本校勘》(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頁101-431。

辛德勇:《徵求意見本〈史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3年9月)卷6〈秦始皇本紀〉,頁298。

殷滌非:《楚量小考》,刊《古文字研究》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頁167-174。

 

論文

馬孟龍:〈《史記·秦始皇本紀》十八年、十九年伐趙紀事校勘與解讀〉,《中國典籍與文化》第2期(2020年),頁4。

 

電子資源

圖史:〈試探究昌平君有關問題及個人獨評——解《史記·秦始皇本紀》謎團〉,每日頭條網站(https://kknews.cc/history/jlxlby6.html),2019年9月24日發表。(瀏覽日期:2023年12月3日)

樵客:〈中國古代第一個皇帝—司馬遷《史記》〉,痞客幫網站(https://rueylin0119.pixnet.net/blog/post/325194621-秦始皇本紀),2020年7月發表。(瀏覽日期:2023年12月2日)

蘇俊林:〈真假之間:秦始皇史蹟的“二重”文獻考察〉,free WeChat網站(https://freewechat.com/a/MzAxNjMxMzI0Mw==/2650393437/1),2021年5月13日發表。(瀏覽日期:2023年12月3日)

趙生群:〈教授耗時8年為《史記》挑錯:秦始皇沒活到51歲〉,揚子晚報網站(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n/2013/1130/c70731-23702400.html)2013年 11月30日發表。(瀏覽日期:2023年12月2日)

 

腳註

[1]樵客:〈中國古代第一個皇帝—司馬遷《史記》〉,痞客幫網站(https://rueylin0119.pixnet.net/blog/post/325194621-秦始皇本紀),2020年7月發表。(瀏覽日期:2023年12月2日)

[2]趙生群:〈教授耗時8年為《史記》挑錯:秦始皇沒活到51歲〉,揚子晚報網站(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n/2013/1130/c70731-23702400.html),2013年 11月30日發表。(瀏覽日期:2023年12月2日)

[3]蘇俊林:〈真假之間:秦始皇史蹟的“二重”文獻考察〉,free WeChat網站(https://freewechat.com/a/MzAxNjMxMzI0Mw==/2650393437/1),2021年5月13日發表。(瀏覽日期:2023年12月3日)

[4]圖史:〈試探究昌平君有關問題及個人獨評——解《史記·秦始皇本紀》謎團〉,每日頭條網站(https://kknews.cc/history/jlxlby6.html), 2019年9月24日發表。(瀏覽日期:2023年12月3日)

[5]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卷76,頁2464。

[6]辛德勇:《史記新本校勘》(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頁101。

[7]辛德勇:《徵求意見本〈史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3年9月)卷6〈秦始皇本紀〉,頁298。

[8]同[6],頁102。

[9]殷滌非:《楚量小考》,刊《古文字研究》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頁167-174。

[10] 同[6],頁103。

[11]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卷6,頁233。

[12]王叔岷:《史記斠證》(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7年)卷6,頁199。

[13]同[12],頁296。

[14]馬孟龍:〈《史記·秦始皇本紀》十八年、十九年伐趙紀事校勘與解讀〉,《中國典籍與文化》第2期(2020年5月),頁4。

[15]同[6],頁213。

[16]梁玉繩:《史記志疑》(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卷5,頁174。

[17]王欽若《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卷138,頁455。

[18]施之勉:〈讀《史記會注考證》札記之《秦始皇本紀》〉,《大陸雜誌》39卷4期(1975年10月),頁12。

[19]同[12],頁289。

[20]《史記》:(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2年),頁282。

[21]吳新江、趙生群:《〈史記〉標點芻議(一)》,《文史》卷3(2015年),頁282。

[22]同[17],頁168。

[23]同[13],頁192。

[24]同[6],頁430。

[25]同上,頁431。

[26]同[22],頁282。

林雯叶

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三年級學生,研究興趣為校勘學。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Welcome to leave a message:
Please Sign In/Sign Up as a member and leave a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