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4.25

传承与创新──异族和海外汉字型文字探究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汉字是这个古老国家数千年来的书写系统。文字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文字的流动可理解成文化的传播。汉字承载着汉文化传播到邻近各个地区,例如西南、南方、北方、东北和北方,甚至海外的东亚地区1。就算这些地区不是全都説汉语,但他们的书写系统也曾经受汉字影响,并在受汉字的影响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书写系统。就此议题,学界过往也曾经有不少的学者深入探讨此议题。当中周有光的〈汉字型文字的综合观察〉是其中一篇受到不少讨论的论文。这论文先简介了汉字的对外传播,之后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汉字型文字,并槪括了各种汉字型文字的特点。本文将探讨历史中邻近中国边疆所建立的政权和东亚其他地区,他们的书写系统曾经如何受汉字影响。

二、孳乳彷造的汉字型文字

“孳乳”一词的解释是“滋生繁衍”。周有光在〈汉字型文字的综合观察〉一文归纳了这一类文字的四个特点2:“大多是借用旧字和彷造新字的溷合文字”、“以现成的单体符号複合成为新字”、“借用旧字的方法:借词、借音和借意”和“造新字的方法:造新会意字”。

喃字就是当中的一种,而其文字特点也符合这四个特点。喃字是越南语的书写系统,而学者认为这种书写系统产生于唐代(618-907,不包括690-705时的武周王朝)初期3。下图是喃字的例子4

在分析上述的越南喃字,可以观察到以下的现象。其中之一就是透过现有的汉字单字符号组合,并把他们合成属于喃文的新字。例如,喃字中的“口”字(意思是年)就是把“年”与“南”合成新的文字,该文字继承了“年”的语意,显现出喃字中独特的语彙结构创建方式,这样的方式体现了上文提及的第二个特点,以现成的单体符号複合成为新字。

孳乳彷造的汉字型文字借用旧字的方法分为:借词(发音和意思兼借汉字)、借音(只借汉字的发音,不借意思)和借意(只借汉字的意思,不借发音)。图中的例子分别显示了借用旧字三个方法,喃字的“文”字就是借词;喃字的“你”字是借了汉字的“眉”音,但不借其音;喃字的“鲜”字借了汉字意思,但不借其音。这些例子反映了孳乳彷造的汉字型文字的第三个特点。

除了借用汉字的意思或发音外,喃字系统中亦有些是新造的会意字:例如“𡗶”字。这个字的解释是上天,从其写法可反映出这个字是会意字。这例子反映了第四个特点。

这些制造新字的方法使喃字的词彙更为丰富,能够表达出更多和更准确的意思。

三、变异彷造的汉字型文字

上文提及孳乳彷造的汉字型文字的特点,他们与汉字的关係较为密切。不过,有别于这一类汉字型文字,变异彷造的汉字型文字与汉字的分别就较大。〈汉字型文字的综合观察〉一文归纳了这一类文字的三个特点5:“中原政权敌对,因而反对与汉族同文”、“採用汉字的格式,但改变汉字的面貌”和“新造汉字与母体不相雷同”。这一类的文字种类不太多,例如契丹大字、西夏文和女真文。

就第一个特点而言,採用契丹大字(辽国,916-1125)、西夏文字(西夏,1038-1227)和女真文(金国,1115-1234)的政权都是与当时的中原政权宋朝(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敌对,也曾多次与宋朝发生过战争。不过,由于他们的文化发展不及汉人的文化;所以,他们都要彷制汉字而创造属于并符合自身语言的书写系统。

下面的两个例子就引证了这一类文字的第二和第三个特点:

IMG_0121

上方的图片是契丹大字的例子,而下方的图片就是西夏文字的例子。从例子可见,契丹大字都是表意字,而且都是方块字(汉字型文字),但都是改变汉字原来的面貌,决不採用汉字。图中的所有契丹字都符合这个特点。而西夏文字也有着相同的特点。有关西夏文字的创制,《宋史》记述:“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形体方整类八分6。”这反映了西夏文字的特点都是方块字,而从图片的例字也可以反映西夏文字都是改变了汉字原来的面貌。

这些与中原政权敌对的国家为了加强自身的文化影响力,彷制汉字建构出属于自己的文字系统。不过,随着这些国家的灭亡,这些文字也渐渐废弃,没有人再学习并使用他们,只有一些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会研究这些文字。

四、汉字型字母文字

汉字的传播并不局限于域外的土地,更影响到其他的东亚地区。时至今日,韩语的书写系统(谚文)和日语的书写系统(假名字母:平假名和片假名)也是受汉字的影响而创造的。这一类文字的用法分为两类:独立文字和文字的构成部份,谚文属于前者,假名字母属于后者。这些字母的类型不一,如谚文是音素字母,假名字母是音节字母。

朝鲜族主要聚居在朝鲜半岛,并在历史上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直至15世纪,朝鲜族的所有书籍都是由精通汉文字的朝鲜学者所写的7。及至朝鲜王朝(1392-1897)第四任皇帝朝鲜世宗(李祹,1397-1450;1418-1450在位)为了让书写文字变得普及,而组织学者创造了标记韩语语音的文字体系,就是谚文(训民正音)。谚文一共有24个字母表示所有音素,并因应需要,把这数千个音节拼合成文字,组成如汉字般的方块型文字。这种文字的结构全部依靠音素,比汉字更容易掌握。如上述提及,谚文是一种音素字母,各字母可对应发音。下图是韩语辅音的谚文符号及其对应的发音位置和发音方法8

图表清晰地标明各字母是的发音位置和发音方法,例如“ㅃ”是双唇不送气爆破音,“ㅆ”是齿龈磨擦音。

虽然,对于朝鲜人而言,谚文较汉字容易掌握,但是,当时把汉字视为正统(拥有汉字特权的官僚和精英阶层)的势力极大,致使谚文没法普及,只能成为局限于下层阶级和上层阶级的家眷(女性和儿童)的书写系统9。这情况维持了数百年。直至19世纪末,日本统治朝鲜本岛,朝鲜人视谚文为独立运动的象徵。朝鲜独立后,谚文自然成为国家文字。不过,那时的谚文并未完全成为韩语唯一的书写系统。朝鲜半岛自1950年代分裂为南、北韩,两地废除汉字的时间不一。南韩在1970年代末才废除汉字,而北韩早于1950年代已不再使用汉字。自此之后,谚文才完全成为韩语的书写系统。

与朝鲜族的学习汉语文言的历史一样,古代日本的皇室和上流阶层也使用汉字为自身语言的书写系统,后来平民亦借用汉字书写日语。公元538年,佛教由中国传入日本。日本的僧侣们就在以汉字写成的佛教典籍的汉字周围标上日语读音,并简化楷书,形成“片假名”。公元759年编成的《万叶集》,当中用作字母的汉字称为“万叶假名”。后来,平安时期(794-1192)的日本盛行草书源于他们十分喜欢这类字形,日本人也把万叶假名写成草书,是为“草假名”10,直至17世纪才出现“平假名”的称呼。

不过,有别于韩语书写系统,日语书写系统则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汉字。上文提及,韩语已经废除汉字,只有谚文是书写系统,所以谚文是独立文字。而日语的书写系统包括片假名、平假名和汉字。1981年,日本规定常用汉字1945个,三种文字溷合书写,所以假名字母是文字的构成部份。以下将举出一些有关的日语词彙印证此説法:“山桜”(汉字,意思是樱花)、“ホテル”(片假名,词语的意思是酒店)和“いぬ”(平假名,意思是狗)。

日语假名字母是音节字母。音节字母的意思是指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节,而不是如谚文般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素的音素字母。以下将举出一些有关日本文化的日语词彙印证此説法: “うきよえ”(拼音音节:u-ki-yo-e,词语的意思是浮世绘,江户时代的日本美术)、 “よぎくら”(拼音音节:yo-za-ku-ra,词语的意思是夜樱,晚上赏樱的景象)和“わがら”(拼音音节:wa-ga-ra,词语的意思是和柄,日本传统的纹样)。这些假名字母都是逐个对应每一个音节的。

韩语谚文和日语假名仍然是韩语和日语的正式书写系统,而且有着一定数量的外语学习者。

五、总结

古代中国是强大的国家,强势的汉文化亦因而传播和影响邻近地区,例如边陲地带的少数民族和境外的国家,甚至是海外的东亚地区。本文集中讨论和分析了汉字如何对邻近的国家的书写系统产生影响和这些国家如何透过汉字创造出适合自身语言的文字。透过了解这些曾经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亦能同时地认识古代中国的文化,希望汉字文化圈地区能够共同合作,从而促进文化和学术交流。

参考资料

书籍

泉井久之助编:《世界の言语》(东京:朝日出版社,1954年),页405。

陆锡麟:《汉字传播史》(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年),页99、166、236、274、348。

(元)脱脱等奉敕:《宋史》(武英殿本),卷485,页6854。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国书店,1989年)。

远藤织枝、黄雪贞主编:《女书的历史与现状──解析女书的新视点》(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页13。

 

论文

于宝林:〈西夏、契丹文字的比较研究〉,《宁夏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总第76期,页79-86。

吴旭东:〈日语渊源及发展的历史背景〉,《日语学习与研究》(1995年2月),页79-81。

祁广谋:〈越南喃字的发展演变及文化阐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1月),页103-107。

周有光:〈汉字形文字的综合观察〉,《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卷),页175-190。

彭泽润、李日晴:〈汉语女书、日语假名和朝鲜语谚文的比较及其启发〉,《北大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8月)第13卷第4期,页11-14。

贾常业:〈西夏文字的字型结构组合形式与造字方法〉,《西夏研究》(2014年1月),页25-35。

韩凤海:〈论越南喃字文学的几个特点〉,《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9月),页103-107。

 

电子资源

Philip Neal Whitman:〈Korean IPA〉,俄亥俄州立大学网站(https://ielp.ehe.osu.edu/files/2022/08/Korean_IPA.pdf), 2022年8月3日发表。(浏览日期:2023年11月29日)。

 

脚注

[1] 陆锡兴:《汉字传播史》(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年),页99、166、236、274、348。

[2] 周有光:〈汉字型文字的综合观察〉,《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卷),页181-182。

[3] 祁广谋:〈越南喃字的发展演变及文化阐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1月),页103。

[4] 同[2],页178。

[5] 同[3],页185。

[6] (元)脱脱等奉敕:《宋史》(武英殿本),卷485,页6854。

[7] 泉井久之助编:《世界の言语》(东京:朝日出版社,1954年),页405。

[8] Philip Neal Whitman:〈Korean IPA〉,俄亥俄州立大学网站(https://ielp.ehe.osu.edu/files/2022/08/Korean_IPA.pdf), 2022年8月3日发表。(浏览日期:2023年11月29日)

[9] 彭泽润、李日晴:〈汉语女书、日语假名和朝鲜语谚文的比较及其启发〉,《北大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8月)第13卷第4期,页13。

[10] 同上,页6。

陈永乐

香港树仁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二年级学生,研究兴趣为香港粤语与语言学。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