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清时期禅宗思想在园林建筑中的渗透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园林艺术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素养,反映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体现了生命情调与心灵律动的形态。在这片天地中,交融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情趣、审美观念以及空间意识。1 传统历史的山水文化以及古典园林艺术,深度融合了道家的自然哲学、儒家的伦理以及禅学中的意境追求。而禅宗思想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派系,强调「心外无物,一切皆空」,这和园林景观中自然和谐的精神寄托不谋而合。在古典园林里,我们得以洞悉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并探索禅宗思想在中华文化文明血脉中的融合与影响。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为了追求平和、与世无争的人生价值,寄情于山水田园,使得园林艺术得到快速发展。而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园林艺术更是进入发展的高峰时期,在这个时期,园林不单是贵族或文人雅士的避世之所,更是哲学思想和审美艺术的体现。宗白华先生说:「建筑形体的抽象结构、音乐的节律与和谐、舞蹈的线纹姿势,乃最能表现吾人深心的情调与律动。”2 本文将对禅宗思想是如何渗透并塑造了明清园林的设计原则进行分析,并且探讨园林中的空间布局是如何体现出禅宗中「悟」与「空」的思想。
禅宗,是中国佛教最重要的宗派之一,它是印度传入的佛教与禅学在其生根、成长的过程中与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碰撞和融合的结果。3 禅学在中国古代传播的途中最大程度地适应了中国文人及百姓的文化心理的需要,对古代的社会文化心理、价值体系、艺术体系、审美境界产生了重要影响。4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看,禅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包含了文人的人生态度,这一理念鼓励人们超越无尽的比较和追求,通过人性的直觉在纷繁世界中顿悟生命的真实本质,进而实现精神上的完整与自我满足。园林中的禅宗所产生的静谧感就给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提供了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寄托。禅宗在一定程度上将审美观念融入生活和世界观中,这种观念成为了禅文化与中国园林艺术交织互联的关键契机所在。
自唐宋以来,禅宗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普遍渗透到文人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之中,影响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5 禅宗讲求「顿悟」,不重礼佛,不着言说,在园林中讲求空与静,在自然的一花一木之间寻求永恒,在园林中体现为“适意”的审美意识。6 文人士大夫们在追求山水灵泉之乐的过程中,以禅的心态来感悟和理解自然。到了明代,禅悦之风风靡士人的生活中,从明末文震亨《长物志》便可以领略到当时文人淡雅宜静的生活方式与禅宗的关係。
明清时期的江南私家园林以苏州、杭州等地的园林为代表。由于明清时期封建趋于顶峰,文人士大夫追求以清静淡泊之心性而随缘任远,以心性之常应付世间沧桑万变,7 从而使园林成为文人士大夫寄情于山水的精神空间。文人士大夫把禅宗的空灵境界融入江南园林之中,让禅的静谧与自然界的和谐融为一体,在山水与园林之间,人的心灵与外在景致之间,实现了完美的交融。他们以园林为心灵的栖息地,构筑了内心精神的避难所。“恬淡宁静,宽广悠远,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心灵得以洞察宇宙”,花木鸟兽、亭臺楼阁与人的感知无界、互通。在园林的规划、山水布局、植物选择及景观命名等层面,体现出当时文人雅士对自然山水的深刻体悟:他们追求的是自然的原始纯粹,渴望达到超凡脱俗的心灵境界,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并坚持一种以个体生命的自在与自足为核心的生活哲学。生活在这些充满禅意的园林中,文人士大夫能充分体验到精神的自在和灵魂的归宿及其超越性。
明清园林中的山水风光的设计体现了一种自然而又不失艺术创造的效果。在这些艺术创造中以禅意创造最为突出,设计师们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山池、花木、亭臺楼阁等种种因素,通过借景、对景、隔景观等手法,创造出既现实又空灵的空间,表达出耐人寻味的意趣。如他们对空间的流畅、自然的划分和运用上都很有讲究,包括对路径、水系和植被的配置都是旨在引导人能自然而然地穿行于园林之中,真真切切感受自然的美。崇祯八年,晚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祁彪佳在罢官返乡期间,选择以园林为回归今日故乡的切入点。8 他在《越中亭记》中描写了家乡「秘园」的风光:矌亭一带,以石胜;紫芝轩一带,以水胜;快读斋一带,以悠遂胜。像这样风格各异的空间布局,体现了明代园林的建筑特色,更体现了中国园林在空间布局上带来的一种禅学的静谧与空灵。
自古以来,「水」与「禅」有着不解的渊源,不少智者仁人邻水领悟禅,所以中国古典园林中「水」与「禅」所沉淀的审美内涵是极丰富的,它们之间不是偶然的邂逅,而是一种必然的内在契合。例如,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被誉为中国园林杰出代表的苏州拙政园远香堂,就是以邻水而建的建筑物构成景观中心,“远香”一名,点出池中荷花清香远溢的美感特质,并寓意「出淤泥而不染」,禅宗境界由此而生。又例如杭州西湖园林的水体意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物的映照,「断桥残雪」「平湖秋月」「三潭印月」「苏堤春晓」等无不渗透着禅宗的美学理念和意境,禅宗的轨迹无所不在。白居易所言“人间有闲地,何必隐林丘”,揭示了这种禅意生活情调与江南园林发展的内在联系。在这些禅意盎然的庭园里,文人与自然之间,不断寻求那种深度融合的美学境界,使得人的精神与大自然的意境达到了超然的和谐,实现了物我两忘的意境,从而能够洞悉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深层意义。
意境,可以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灵魂,明清园林之所以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除了形式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入了禅宗的意境。园林艺术中意境的独特魅力从根本上在于它不以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客观园林景观为目的,它所追求的是通过园林景观而呈现给游客一种弦外之音,从而使游客感受到有限园林空间中的无限意趣。意境实质上是造园人内心情感、哲理体验的一种艺术体现。中国明清时期的园林创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意境的创造。在当时,受到禅宗心境思想的影响,以心灵的内在宁静、自由去感应园林中的一草一木,从中体会悠远、脱俗的意蕴,因心造境,境心和谐,由此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人生状态,已成为明清园林建筑的一种普遍追求。
在明清时期,禅宗意境中的「空灵」思想对园林建筑影响十分巨大,禅把意境美的追求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而这种触景生情的意境美和中国禅宗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在园林建筑中追求悠闲平淡的心理状态,即是佛教所遵循的“空”。“空”是万物之本,希望达到一种完全安和的精神境界,所以江南园林通过对自然元素的精心布局,创造了一种适合冥想和内省的环境,这与禅宗中寻求心灵宁静和超然物外的修行目标不谋而合。“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在禅宗的思想里人与自然是分不开的,自然便是众生本性,山水意境就是将中国传统的哲学、美学在追求自然意境的高度达到「天人合一」的意境。举例来说,清朝乾隆皇帝多次游览的苏州四大着名园林之一「狮子林」,其名称源于佛教经典中将狮子视为佛教国度的神圣象征。这一背景为「狮子林」注入了中国佛教禅宗的元素,赋予它与其他园林不同的文化与艺术意义。作为一个典型的寺院式园林,狮子林并未设置佛殿,这反映了「心即是佛」的禅宗思想,这也是禅宗「空灵」思想影响下的寺院园林的本色反映。
园林既是对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一种彰显,也是对文化心理的一种物化。明清时期的园林文化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面,分别是脱俗一面和世俗一面。在脱俗方面,明清时期的园林体现了文人对隐逸、自然和禅意等理想世界的追求。而在世俗它又无法脱离当时消费文化和城市社交生活。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方面却在园林建筑中很自然地交织在一起。它代表了中国文人的精神与文化生活。明清时期以禅宗美学为核心创建的园林,将禅宗的精神哲学与建筑艺术紧密融合,创造出充满禅意的自然景观。这种美学不仅触及灵魂深处,还留给人们深刻的感悟和无穷的回响。
书籍
1. 陈鑫:《中国园林文化解读》(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2. 任晓红:《禅与中国园林》(上海: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4)。
论文
1. 周武忠:〈论中国古典园林美学观〉,《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7(4)。
2. 潘莹,赵晓峰,赵小刚:〈中国园林审美中的禅学意匠解析〉,《人文高地》2015,(300401),页245。
3. 曹淑娟:〈流变中的凝视—《越中园亭记》的家乡书写〉,《臺湾大学中文学报》,第十八期,页223-266。
电子资料
1. 宗白华:《中国园林的禅学意境,比枯山水更胜一筹,民初思韵》,(https://www.sohu.com/a/356003516_236074),2000年10月11日发表。(浏览 日期:2023年11月9日)
2. 胡月冉:《以禅造园:徜徉江南园林,体味禅之韵味,大公佛教》,(http://bodhi.takungpao.com/ptls/wenhua/2015-03/2949990.html),2023年10月 10日发表。(浏览日期:2023年11月7日)
脚注
[1] 周武忠:〈论中国古典园林美学观〉,《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7(4)。
[2]宗白华:《中国园林的禅学意境,比枯山水更胜一筹,民初思韵》,(https://www.sohu.com/a/356003516_236074),2000年10月11日发表。(浏览 日期:2023年11月9日)
[3] 胡月冉:《以禅造园:徜徉江南园林,体味禅之韵味,大公佛教》,(http://bodhi.takungpao.com/ptls/wenhua/2015-03/2949990.html),2023年10月 10日发表。(浏览日期:2023年11月7日)
[4] 潘莹,赵晓峰,赵小刚:〈中国园林审美中的禅学意匠解析〉,《人文高地》2015,(300401),页245。
[5] 任晓红:《禅与中国园林》(上海: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4),页7-9。
[6] 陈鑫:《中国园林文化解读》(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页97。
[7] 任晓红:《禅与中国园林》(上海: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4),页7-9。
[8] 曹淑娟:〈流变中的凝视—《越中园亭记》的家乡书写〉,《臺湾大学中文学报》,第十八期,页223-266。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