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明清時期禪宗思想在園林建築中的滲透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園林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之一。園林藝術融合了自然景觀與人文素養,反映了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體現了生命情調與心靈律動的形態。在這片天地中,交融著中華民族傳統的人生情趣、審美觀念以及空間意識。1 傳統歷史的山水文化以及古典園林藝術,深度融合了道家的自然哲學、儒家的倫理以及禪學中的意境追求。而禪宗思想作為一種特殊的宗教派系,強調「心外無物,一切皆空」,這和園林景觀中自然和諧的精神寄托不謀而合。在古典園林裏,我們得以洞悉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並探索禪宗思想在中華文化文明血脈中的融合與影響。魏晉南北朝時,由於社會動蕩不安,文人士大夫為了追求平和、與世無爭的人生價值,寄情於山水田園,使得園林藝術得到快速發展。而到了明清時期,中國園林藝術更是進入發展的高峰時期,在這個時期,園林不單是貴族或文人雅士的避世之所,更是哲學思想和審美藝術的體現。宗白華先生說:「建築形體的抽象結構、音樂的節律與和諧、舞蹈的線紋姿勢,乃最能表現吾人深心的情調與律動。”2 本文將對禪宗思想是如何滲透並塑造了明清園林的設計原則進行分析,並且探討園林中的空間布局是如何體現出禪宗中「悟」與「空」的思想。
禪宗,是中國佛教最重要的宗派之一,它是印度傳入的佛教與禪學在其生根、成長的過程中與儒釋道等傳統文化碰撞和融合的結果。3 禪學在中國古代傳播的途中最大程度地適應了中國文人及百姓的文化心理的需要,對古代的社會文化心理、價值體系、藝術體系、審美境界產生了重要影響。4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看,禪既是一種文化現象,又包含了文人的人生態度,這一理念鼓勵人們超越無盡的比較和追求,通過人性的直覺在紛繁世界中頓悟生命的真實本質,進而實現精神上的完整與自我滿足。園林中的禪宗所產生的靜謐感就給當時的文人士大夫提供了精神的自由和靈魂的寄托。禪宗在一定程度上將審美觀念融入生活和世界觀中,這種觀念成為了禪文化與中國園林藝術交織互聯的關鍵契機所在。
自唐宋以來,禪宗思想在中國廣泛傳播,普遍滲透到文人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之中,影響他們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5 禪宗講求「頓悟」,不重禮佛,不著言說,在園林中講求空與靜,在自然的一花一木之間尋求永恒,在園林中體現為“適意”的審美意識。6 文人士大夫們在追求山水靈泉之樂的過程中,以禪的心態來感悟和理解自然。到了明代,禪悅之風風靡士人的生活中,從明末文震亨《長物志》便可以領略到當時文人淡雅宜靜的生活方式與禪宗的關係。
明清時期的江南私家園林以蘇州、杭州等地的園林為代表。由於明清時期封建趨於頂峰,文人士大夫追求以清靜淡泊之心性而隨緣任遠,以心性之常應付世間滄桑萬變,7 從而使園林成為文人士大夫寄情於山水的精神空間。文人士大夫把禪宗的空靈境界融入江南園林之中,讓禪的靜謐與自然界的和諧融為一體,在山水與園林之間,人的心靈與外在景致之間,實現了完美的交融。他們以園林為心靈的棲息地,構築了內心精神的避難所。“恬淡寧靜,寬廣悠遠,人與自然渾然一體,心靈得以洞察宇宙”,花木鳥獸、亭臺樓閣與人的感知無界、互通。在園林的規劃、山水布局、植物選擇及景觀命名等層面,體現出當時文人雅士對自然山水的深刻體悟:他們追求的是自然的原始純粹,渴望達到超凡脫俗的心靈境界,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並堅持一種以個體生命的自在與自足為核心的生活哲學。生活在這些充滿禪意的園林中,文人士大夫能充分體驗到精神的自在和靈魂的歸宿及其超越性。
明清園林中的山水風光的設計體現了一種自然而又不失藝術創造的效果。在這些藝術創造中以禪意創造最為突出,設計師們在有限的空間範圍內,利用山池、花木、亭臺樓閣等種種因素,通過借景、對景、隔景觀等手法,創造出既現實又空靈的空間,表達出耐人尋味的意趣。如他們對空間的流暢、自然的劃分和運用上都很有講究,包括對路徑、水系和植被的配置都是旨在引導人能自然而然地穿行於園林之中,真真切切感受自然的美。崇禎八年,晚明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人祁彪佳在罷官返鄉期間,選擇以園林為回歸今日故鄉的切入點。8 他在《越中亭記》中描寫了家鄉「秘園」的風光:矌亭一帶,以石勝;紫芝軒一帶,以水勝;快讀齋一帶,以悠遂勝。像這樣風格各異的空間布局,體現了明代園林的建築特色,更體現了中國園林在空間布局上帶來的一種禪學的靜謐與空靈。
自古以來,「水」與「禪」有著不解的淵源,不少智者仁人鄰水領悟禪,所以中國古典園林中「水」與「禪」所沈澱的審美內涵是極豐富的,它們之間不是偶然的邂逅,而是一種必然的內在契合。例如,始建於明朝正德年間被譽為中國園林傑出代表的蘇州拙政園遠香堂,就是以鄰水而建的建築物構成景觀中心,“遠香”一名,點出池中荷花清香遠溢的美感特質,並寓意「出淤泥而不染」,禪宗境界由此而生。又例如杭州西湖園林的水體意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建築物的映照,「斷橋殘雪」「平湖秋月」「三潭印月」「蘇堤春曉」等無不滲透著禪宗的美學理念和意境,禪宗的軌跡無所不在。白居易所言“人間有閑地,何必隱林丘”,揭示了這種禪意生活情調與江南園林發展的內在聯系。在這些禪意盎然的庭園裏,文人與自然之間,不斷尋求那種深度融合的美學境界,使得人的精神與大自然的意境達到了超然的和諧,實現了物我兩忘的意境,從而能夠洞悉生命的真諦和人生的深層意義。
意境,可以說是中國園林藝術的靈魂,明清園林之所以區別於世界上其他園林體系,除了形式之外,最大的特點就是融入了禪宗的意境。園林藝術中意境的獨特魅力從根本上在於它不以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客觀園林景觀為目的,它所追求的是通過園林景觀而呈現給遊客一種弦外之音,從而使遊客感受到有限園林空間中的無限意趣。意境實質上是造園人內心情感、哲理體驗的一種藝術體現。中國明清時期的園林創造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種意境的創造。在當時,受到禪宗心境思想的影響,以心靈的內在寧靜、自由去感應園林中的一草一木,從中體會悠遠、脫俗的意蘊,因心造境,境心和諧,由此表現出一種悠然自得的人生狀態,已成為明清園林建築的一種普遍追求。
在明清時期,禪宗意境中的「空靈」思想對園林建築影響十分巨大,禪把意境美的追求向前推進了一大步,而這種觸景生情的意境美和中國禪宗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在園林建築中追求悠閑平淡的心理狀態,即是佛教所遵循的“空”。“空”是萬物之本,希望達到一種完全安和的精神境界,所以江南園林通過對自然元素的精心布局,創造了一種適合冥想和內省的環境,這與禪宗中尋求心靈寧靜和超然物外的修行目標不謀而合。“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在禪宗的思想裏人與自然是分不開的,自然便是眾生本性,山水意境就是將中國傳統的哲學、美學在追求自然意境的高度達到「天人合一」的意境。舉例來說,清朝乾隆皇帝多次遊覽的蘇州四大著名園林之一「獅子林」,其名稱源於佛教經典中將獅子視為佛教國度的神聖象征。這一背景為「獅子林」註入了中國佛教禪宗的元素,賦予它與其他園林不同的文化與藝術意義。作為一個典型的寺院式園林,獅子林並未設置佛殿,這反映了「心即是佛」的禪宗思想,這也是禪宗「空靈」思想影響下的寺院園林的本色反映。
園林既是對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的一種彰顯,也是對文化心理的一種物化。明清時期的園林文化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方面,分別是脫俗一面和世俗一面。在脫俗方面,明清時期的園林體現了文人對隱逸、自然和禪意等理想世界的追求。而在世俗它又無法脫離當時消費文化和城市社交生活。而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方面卻在園林建築中很自然地交織在一起。它代表了中國文人的精神與文化生活。明清時期以禪宗美學為核心創建的園林,將禪宗的精神哲學與建築藝術緊密融合,創造出充滿禪意的自然景觀。這種美學不僅觸及靈魂深處,還留給人們深刻的感悟和無窮的回響。
書籍
1. 陳鑫:《中國園林文化解讀》(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2. 任曉紅:《禪與中國園林》(上海: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4)。
論文
1. 周武忠:〈論中國古典園林美學觀〉,《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3, 7(4)。
2. 潘瑩,趙曉峰,趙小剛:〈中國園林審美中的禪學意匠解析〉,《人文高地》2015,(300401),頁245。
3. 曹淑娟:〈流變中的凝視—《越中園亭記》的家鄉書寫〉,《臺灣大學中文學報》,第十八期,頁223-266。
電子資料
1. 宗白華:《中國園林的禪學意境,比枯山水更勝一籌,民初思韻》,(https://www.sohu.com/a/356003516_236074),2000年10月11日發表。(瀏覽 日期:2023年11月9日)
2. 胡月冉:《以禪造園:徜徉江南園林,體味禪之韻味,大公佛教》,(http://bodhi.takungpao.com/ptls/wenhua/2015-03/2949990.html),2023年10月 10日發表。(瀏覽日期:2023年11月7日)
腳註
[1] 周武忠:〈論中國古典園林美學觀〉,《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7(4)。
[2]宗白華:《中國園林的禪學意境,比枯山水更勝一籌,民初思韻》,(https://www.sohu.com/a/356003516_236074),2000年10月11日發表。(瀏覽 日期:2023年11月9日)
[3] 胡月冉:《以禪造園:徜徉江南園林,體味禪之韻味,大公佛教》,(http://bodhi.takungpao.com/ptls/wenhua/2015-03/2949990.html),2023年10月 10日發表。(瀏覽日期:2023年11月7日)
[4] 潘瑩,趙曉峰,趙小剛:〈中國園林審美中的禪學意匠解析〉,《人文高地》2015,(300401),頁245。
[5] 任曉紅:《禪與中國園林》(上海: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4),頁7-9。
[6] 陳鑫:《中國園林文化解讀》(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頁97。
[7] 任曉紅:《禪與中國園林》(上海: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4),頁7-9。
[8] 曹淑娟:〈流變中的凝視—《越中園亭記》的家鄉書寫〉,《臺灣大學中文學報》,第十八期,頁223-266。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Welcome to leave a message:
Please Sign In/Sign Up as a member and leave a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