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4.25

凤凰本朱熹《诗集传》校点问题重议

陈才先生的〈凤凰本朱熹《诗集传》校点商榷〉(以下简称“陈文”)对王华宝先生在凤凰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点校本《诗集传》作出校勘,他从底本不误,点校本误录入者、底本有误,点校本当改而未改者、标点不当者、标点体例不统一和避讳字处理方式不统一者等四个角度去分析此本的疏失,并列出相关原因,使得《诗集传》的标点整理更臻完善。1

然而,陈文虽详尽列出了凤凰本《诗集传》中的疏失,但对于原因的解释却都是较为简略的。因此,本文以陈文为基础,进一步分析凤凰本《诗集传》中的疏失之处,并做出详细解释。

例一

《大雅・皇矣》第二章“修之平平,其灌其栵”2,陈文认为第二个“平”字应作“之”,因为底本及阮元刻《毛诗正义》、《四库荟要》、《四库全书》本的八卷本亦作“之”字3。这是从对校的角度上去进行校勘,但其实亦可从本校的角度来作分析。因为在此诗中该句的前后文,都是“作之屏之”、“啓之闢之”、“攘之剔之”之类的句式4,如果作“修之平平”的话,便会和前后统一的“A之B之”的句式不一,故应作“修之平之”。

另从整部《诗经》的角度上去看,也有学者论证了“V之V之”是《诗经》中具特色的句式,这种句式大多是由两个并列的动宾结构组成,例如“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小雅・瓠药》)、“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大雅・灵台》)、“就其浅矣,泳之游之”(《邶风・谷风》)等。5由此可见,从本校的角度上,不论是从《大雅・皇矣》原文的上下文,还是从整部《诗经》去思考,都应作“修之平之”。

例二

《大雅・皇矣》第四章“貊其德音,其德克明”6,凤凰本校记作:“貂,《春秋传》、《乐记》皆作莫。”7陈文认为底本“貂”作“貊”,是对正文“貊其德音”进行解释的,而“貂”字显误,应作“貊”8。貊在《春秋传》、〈乐记〉皆作莫,如果从语音的角度考虑,“莫”和“貊”同音,根据唐作藩的《上古音手册》,两者都为明母铎部,应该是通假字,和端母宵部的“貂”字明显不同。9 如果从字形的角度,“貂”、“貊”形似,容易溷淆。所以从语音和字形两个角度结合考虑的话,应该是作“貊”而非“貂”。

例三

《大雅・假乐》一章中的夹注“假,〈中庸〉、《春秋传》皆作嘉,当作嘉”10,陈文认为凤凰本在“当作”前应有一“今”字,应是脱文11。陈文有此结论是因底本有“今”字,其实亦可从理校的角度去分析。

《说文解字》:“今,是时也。”12即现在之意。如凤凰本的这个注从字面上理解,即是在说“假”这个字在〈中庸〉、《春秋传》都是写作“嘉”,应该写作“嘉”字。这在逻辑上是不通的,不论是根据凤凰本的版本,还是其它版本(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十三经注疏》整理本《毛诗正义》),原文皆作“假”字13。如果该夹注真如凤凰本版本中所写,没有“今”字在“当作”前,该注的意思就会变成“假”这个字是后来流传时写错的,应该作“嘉”字才是其原貌。这样明显是不合理的,因为它原先就是写作“假乐”,只是后来有人论证出其意思是“嘉”之意。因此,该夹注在“当作”前应有“今”字。

例四

《大雅・嵩高》一章凤凰本注曰:“宣王之舅申伯,出封于谢,而君吉甫作诗以送之。”14陈文指出先秦典籍没有“君吉甫”这人,而吉甫官职为尹,才有“尹吉甫”之称,底本亦作“尹”,故“君”应为“尹”字之误15。陈文无误,先秦典籍确实没有“君吉甫”的记载,而从其他后人提及吉甫时,都是以“伊吉甫”来称呼,例如《世说新语・言语第二》有提到“尹吉甫,周卿也,有子伯奇,母死更娶”16、《太平御览》有“《琴操》曰:‘尹吉甫,周卿也。子伯奇母早亡,吉甫更娶后妻……’”17等。另外,从字形上分析,“君”与“尹”字在字形上类似,“尹”只要加上“口”的部首便会变成“君”,容易溷淆。因此,从字形和他校的角度上,凤凰本所写的“君吉甫”亦应改正为“尹吉甫”,在同为《大雅・嵩高》的第八章注文“吉甫,君吉甫,周之卿士”18,以及《大雅・烝民》八章的注文“城彼东方,其心永怀,盖有所不安者,君吉甫深知之”19,两处亦有同样错误,即不再为此作解释。

例五

《大雅・生民》一章“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20,陈文以朱熹的注文来判定断句情况,认为应作“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21但陈文却未有详细解释。本文认为陈文的说法可能也有误,真正的断句应该是“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22

根据朱熹的注文“姜嫄出祀郊禖,见大人迹而履其拇,遂歆歆然如有人道之感”,意即姜嫄去祭祀郊禖(高禖,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见到巨人的行迹而踏上其拇指,然后有一种“歆”的感觉,如同有与人行房之感。按照朱熹的解释,如“歆”字上属,便会变成踏上上帝足迹上大拇指的地方而感到“歆”,如此则明显缺乏了介词,整句显得奇怪。如“歆”字下属,也会是同样欠缺介词的情况。又有学者研究认为“攸介攸止”属于《诗经》“XAXB”的固定句式,如“以敖以游”(《邶风・柏舟》)、“载寝载舆”(《秦风・小戎》)、“将安将乐”(《小雅・谷风》)等,则“攸”字为语助,只起到凑足音节的作用。23由此可见,“歆”字也不可能放在后句。但如果单独断句在前后句的中间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即会相对自然:踏上上帝足迹上大拇指的地方,歆歆然,神灵佑护总是吉利的。因此,本文认为凤凰本在《大雅・生民》的“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断句有误,陈文虽作出了纠正,但仍有商榷的馀地。

例六

《曹风・候人》四章“荟兮蔚兮,南山朝隮”,凤凰本注曰:“荟、蔚,草木盛多之貌。”24陈文认为“荟、蔚”之间的顿号应该删去,因为《诗经》“A兮B兮”句式大多把AB理解为一个连绵词,朱注在“草木盛多之貌”一句中用了训诂术语“貌”,故“荟蔚”应该是放在一起理解的。25陈文是从句式和连绵词的角度上去思考,但其实也可以从他校的角度出发,荟、蔚两字在其它古籍上都是连用的。例如《文选.海赋》的“沥滴渗淫,荟蔚云雾。”26、“忽思香炉云,荟蔚冠孤岫”(司马光〈送守哲归庐山〉)等。因此,《曹风・候人》四章注文中的“荟、蔚,草木盛多之貌”中“荟”、“蔚”之间的顿号应当删去。

综上所述,陈才〈凤凰本朱熹《诗集传》校点商榷〉一文,虽然指出了凤凰出版社《诗集传》的一些点校整理错误,但由于篇幅缘故,并未对每一点都作详细说明,而且尚有可议之处。本文尝试运用本校、他校、理校诸法,从不同角度,如《诗经》句式、通假、字形、语法、文例等,去更详细地说明其中的错误原因,以补其不足。

参考资料

1. 陈才:〈凤凰本朱熹《诗集传》校点商榷〉,《社会科学论坛》第2期(2013年),页110-117。

2. 王华宝校点:《诗集传》(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

3.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4. 朱家平:〈浅析《诗经》中的“v之v之”句式〉,《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第16卷第1期(2002年),页10-13。

5. 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页29,87。

6. (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页108。

7.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页50。

8. (宋)李昉等着:《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2329。

9. 王涧泓:〈《诗经・大雅・生民》中“歆”字问题研究〉,《锦州师范学院学报》第24卷第3期(2002年),页45-48,57。

10. 俞允海:〈《诗经》中的的XAXB句式〉,《湖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1986年),页13-22,59。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页837。

12. 陈宏天、赵福海、陈復兴编:《昭明文选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页584。

 

脚注

[1] 陈才:〈凤凰本朱熹《诗集传》校点商榷〉,《社会科学论坛》第2期(2013年),页110-117。

[2] 王华宝校点:《诗集传》(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页215。

[3] 同注1,页112。

[4]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页1021。

[5] 朱家平:〈浅析《诗经》中的“v之v之”句式〉,《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第16卷第1期(2002年),页10-13。

[6] 同注4,页1025。

[7] 同注2,页216。

[8] 同注3。

[9] 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页29,87。

[10] 王华宝校点:《诗集传》,页228。

[11] 陈才:〈凤凰本朱熹《诗集传》校点商榷〉,页112。

[12] (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页108。

[13]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页1106。

[14] 同注10,页248。

[15] 同注11。

[16]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页50。

[17] (宋)李昉等着:《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2329。

[18] 同注10,页249。

[19] 同注10,页251。

[20] 王华宝校点:《诗集传》,页222。

[21] 陈才:〈凤凰本朱熹《诗集传》校点商榷〉,页115-116。又,陈文将篇名误作《大雅・文王》。

[22] 参考王涧泓:〈《诗经・大雅・生民》中“歆”字问题研究〉,《锦州师范学院学报》第24卷第3期(2002年),页45-48,57。

[23] 俞允海:〈《诗经》中的的XAXB句式〉,《湖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1986年),页13-22,59。

[24] 同注20,页101。

[25] 同注21,页114。

[26] 陈宏天、赵福海、陈復兴编:《昭明文选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页584。

苏朗谦

香港树仁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三年级学生,研究兴趣为古典文学、古典文献学。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