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2024.04.25

鳳凰本朱熹《詩集傳》校點問題重議

陳才先生的〈鳳凰本朱熹《詩集傳》校點商榷〉(以下簡稱“陳文”)對王華寶先生在鳳凰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點校本《詩集傳》作出校勘,他從底本不誤,點校本誤錄入者、底本有誤,點校本當改而未改者、標點不當者、標點體例不統一和避諱字處理方式不統一者等四個角度去分析此本的疏失,並列出相關原因,使得《詩集傳》的標點整理更臻完善。1

然而,陳文雖詳盡列出了鳳凰本《詩集傳》中的疏失,但對於原因的解釋卻都是較為簡略的。因此,本文以陳文為基礎,進一步分析鳳凰本《詩集傳》中的疏失之處,並做出詳細解釋。

例一

《大雅・皇矣》第二章“修之平平,其灌其栵”2,陳文認為第二個“平”字應作“之”,因為底本及阮元刻《毛詩正義》、《四庫薈要》、《四庫全書》本的八卷本亦作“之”字3。這是從對校的角度上去進行校勘,但其實亦可從本校的角度來作分析。因為在此詩中該句的前後文,都是“作之屏之”、“啓之闢之”、“攘之剔之”之類的句式4,如果作“修之平平”的話,便會和前後統一的“A之B之”的句式不一,故應作“修之平之”。

另從整部《詩經》的角度上去看,也有學者論證了“V之V之”是《詩經》中具特色的句式,這種句式大多是由兩個並列的動賓結構組成,例如“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小雅・瓠藥》)、“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大雅・靈台》)、“就其淺矣,泳之游之”(《邶風・谷風》)等。5由此可見,從本校的角度上,不論是從《大雅・皇矣》原文的上下文,還是從整部《詩經》去思考,都應作“修之平之”。

例二

《大雅・皇矣》第四章“貊其德音,其德克明”6,鳳凰本校記作:“貂,《春秋傳》、《樂記》皆作莫。”7陳文認為底本“貂”作“貊”,是對正文“貊其德音”進行解釋的,而“貂”字顯誤,應作“貊”8。貊在《春秋傳》、〈樂記〉皆作莫,如果從語音的角度考慮,“莫”和“貊”同音,根據唐作藩的《上古音手冊》,兩者都為明母鐸部,應該是通假字,和端母宵部的“貂”字明顯不同。9 如果從字形的角度,“貂”、“貊”形似,容易混淆。所以從語音和字形兩個角度結合考慮的話,應該是作“貊”而非“貂”。

例三

《大雅・假樂》一章中的夾注“假,〈中庸〉、《春秋傳》皆作嘉,當作嘉”10,陳文認為鳳凰本在“當作”前應有一“今”字,應是脫文11。陳文有此結論是因底本有“今”字,其實亦可從理校的角度去分析。

《說文解字》:“今,是時也。”12即現在之意。如鳳凰本的這個注從字面上理解,即是在說“假”這個字在〈中庸〉、《春秋傳》都是寫作“嘉”,應該寫作“嘉”字。這在邏輯上是不通的,不論是根據鳳凰本的版本,還是其它版本(如北京大學出版社《十三經注疏》整理本《毛詩正義》),原文皆作“假”字13。如果該夾注真如鳳凰本版本中所寫,沒有“今”字在“當作”前,該注的意思就會變成“假”這個字是後來流傳時寫錯的,應該作“嘉”字才是其原貌。這樣明顯是不合理的,因為它原先就是寫作“假樂”,只是後來有人論證出其意思是“嘉”之意。因此,該夾注在“當作”前應有“今”字。

例四

《大雅・嵩高》一章鳳凰本注曰:“宣王之舅申伯,出封於謝,而君吉甫作詩以送之。”14陳文指出先秦典籍沒有“君吉甫”這人,而吉甫官職為尹,才有“尹吉甫”之稱,底本亦作“尹”,故“君”應為“尹”字之誤15。陳文無誤,先秦典籍確實沒有“君吉甫”的記載,而從其他後人提及吉甫時,都是以“伊吉甫”來稱呼,例如《世說新語・言語第二》有提到“尹吉甫,周卿也,有子伯奇,母死更娶”16、《太平御覽》有“《琴操》曰:‘尹吉甫,周卿也。子伯奇母早亡,吉甫更娶後妻……’”17等。另外,從字形上分析,“君”與“尹”字在字形上類似,“尹”只要加上“口”的部首便會變成“君”,容易混淆。因此,從字形和他校的角度上,鳳凰本所寫的“君吉甫”亦應改正為“尹吉甫”,在同為《大雅・嵩高》的第八章注文“吉甫,君吉甫,周之卿士”18,以及《大雅・烝民》八章的注文“城彼東方,其心永懷,蓋有所不安者,君吉甫深知之”19,兩處亦有同樣錯誤,即不再為此作解釋。

例五

《大雅・生民》一章“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20,陳文以朱熹的注文來判定斷句情況,認為應作“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21但陳文卻未有詳細解釋。本文認為陳文的說法可能也有誤,真正的斷句應該是“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22

根據朱熹的注文“姜嫄出祀郊禖,見大人跡而履其拇,遂歆歆然如有人道之感”,意即姜嫄去祭祀郊禖(高禖,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見到巨人的行跡而踏上其拇指,然後有一種“歆”的感覺,如同有與人行房之感。按照朱熹的解釋,如“歆”字上屬,便會變成踏上上帝足跡上大拇指的地方而感到“歆”,如此則明顯缺乏了介詞,整句顯得奇怪。如“歆”字下屬,也會是同樣欠缺介詞的情況。又有學者研究認為“攸介攸止”屬於《詩經》“XAXB”的固定句式,如“以敖以游”(《邶風・柏舟》)、“載寢載輿”(《秦風・小戎》)、“將安將樂”(《小雅・谷風》)等,則“攸”字為語助,只起到湊足音節的作用。23由此可見,“歆”字也不可能放在後句。但如果單獨斷句在前後句的中間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即會相對自然:踏上上帝足跡上大拇指的地方,歆歆然,神靈佑護總是吉利的。因此,本文認為鳳凰本在《大雅・生民》的“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斷句有誤,陳文雖作出了糾正,但仍有商榷的餘地。

例六

《曹風・候人》四章“薈兮蔚兮,南山朝隮”,鳳凰本注曰:“薈、蔚,草木盛多之貌。”24陳文認為“薈、蔚”之間的頓號應該刪去,因為《詩經》“A兮B兮”句式大多把AB理解為一個連綿詞,朱注在“草木盛多之貌”一句中用了訓詁術語“貌”,故“薈蔚”應該是放在一起理解的。25陳文是從句式和連綿詞的角度上去思考,但其實也可以從他校的角度出發,薈、蔚兩字在其它古籍上都是連用的。例如《文選.海賦》的“瀝滴滲淫,薈蔚雲霧。”26、“忽思香爐雲,薈蔚冠孤岫”(司馬光〈送守哲歸廬山〉)等。因此,《曹風・候人》四章注文中的“薈、蔚,草木盛多之貌”中“薈”、“蔚”之間的頓號應當刪去。

綜上所述,陳才〈鳳凰本朱熹《詩集傳》校點商榷〉一文,雖然指出了鳳凰出版社《詩集傳》的一些點校整理錯誤,但由於篇幅緣故,並未對每一點都作詳細說明,而且尚有可議之處。本文嘗試運用本校、他校、理校諸法,從不同角度,如《詩經》句式、通假、字形、語法、文例等,去更詳細地說明其中的錯誤原因,以補其不足。

參考資料

1. 陳才:〈鳳凰本朱熹《詩集傳》校點商榷〉,《社會科學論壇》第2期(2013年),頁110-117。

2. 王華寶校點:《詩集傳》(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3.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4. 朱家平:〈淺析《詩經》中的“v之v之”句式〉,《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第16卷第1期(2002年),頁10-13。

5. 唐作藩:《上古音手冊》(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頁29,87。

6. (漢)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頁108。

7.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頁50。

8. (宋)李昉等著:《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頁2329。

9. 王澗泓:〈《詩經・大雅・生民》中“歆”字問題研究〉,《錦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3期(2002年),頁45-48,57。

10. 俞允海:〈《詩經》中的的XAXB句式〉,《湖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6年),頁13-22,59。

1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頁837。

12. 陳宏天、趙福海、陳復興編:《昭明文選譯註》(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頁584。

 

腳註

[1] 陳才:〈鳳凰本朱熹《詩集傳》校點商榷〉,《社會科學論壇》第2期(2013年),頁110-117。

[2] 王華寶校點:《詩集傳》(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頁215。

[3] 同註1,頁112。

[4]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頁1021。

[5] 朱家平:〈淺析《詩經》中的“v之v之”句式〉,《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第16卷第1期(2002年),頁10-13。

[6] 同註4,頁1025。

[7] 同註2,頁216。

[8] 同註3。

[9] 唐作藩:《上古音手冊》(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頁29,87。

[10] 王華寶校點:《詩集傳》,頁228。

[11] 陳才:〈鳳凰本朱熹《詩集傳》校點商榷〉,頁112。

[12] (漢)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頁108。

[13]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頁1106。

[14] 同註10,頁248。

[15] 同註11。

[16]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頁50。

[17] (宋)李昉等著:《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頁2329。

[18] 同註10,頁249。

[19] 同註10,頁251。

[20] 王華寶校點:《詩集傳》,頁222。

[21] 陳才:〈鳳凰本朱熹《詩集傳》校點商榷〉,頁115-116。又,陳文將篇名誤作《大雅・文王》。

[22] 參考王澗泓:〈《詩經・大雅・生民》中“歆”字問題研究〉,《錦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3期(2002年),頁45-48,57。

[23] 俞允海:〈《詩經》中的的XAXB句式〉,《湖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6年),頁13-22,59。

[24] 同註20,頁101。

[25] 同註21,頁114。

[26] 陳宏天、趙福海、陳復興編:《昭明文選譯註》(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頁584。

蘇朗謙

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三年級學生,研究興趣為古典文學、古典文獻學。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Welcome to leave a message:
Please Sign In/Sign Up as a member and leave a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