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主要服饰的组成
沉从文先生的《花花朵朵坛坛罐罐》书中说到在中古或近古出土壁画中,使我们不甚费力,就认出初唐、盛唐、及晚唐女性服饰基本上的不同。总括而言,可从唐女装服饰配搭、设计轮廓(Silhouette)、布料及其颜色看之。
首先先谈谈上身。上衣分别有襦、衫、袄 、半臂及披帛。
一般而言,襦则可以是单层且为一般厚度衣料做成,但亦可有薄里。襦多数较短身,多止于腰位或较高位置,多插摄入裙内,并接有一段「腰襕」作修饰之用,这令女性的腰部或胸部线条更彰显。襦的领口常有变化,有圆形、桃形、方直形、及鸡心领形等,唐初襦袖口是窄的,且有不同的长度。
衫则也多是单层,与襦相似,却可长至胯甚或更长,袖有不同长度,甚或没袖,多穿在裙外,功能吸汗,是夏天常服。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日常便服。元稹诗句「藕丝衫子藕丝裙」,李贺诗句「粉霞红绶藕丝裙」欧阳炯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从这些诗句来看,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深红、五彩鸳鸯色、孔雀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色刺绣为装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亦有以纱罗缝制,轻如烟雾,薄如蝉翼,正是「绮罗纤缕见肌肤」,富美感之余,并有散热功效。
袄则是有里或有夹棉的外衣,此实因应四时之需,而有厚薄之分,秋冬二季多穿,乍暖还寒的春天亦合。袄多以胸前有纽扣结的对襟半臂款式较为普遍,如袄长于膝的则称为长袄,较为保暖。
半臂其样式是袖短于衫,身与衫齐,而宽袖紧身。袖口可加饰配或褶边,增加美感,而功能上亦可减少因多层衣袖所带来的累赘,使穿者更活动自如
披帛是唐代衣饰不可缺的一环。 ㄍ释名·释衣服》云:「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帔也就是披帛,是一种长条形状的巾子,搭在肩上,缠绕在手背间。诗经ㄍ出其东门》:「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也有提及披巾,是熟女的表征,相信在诗经时代,已有披帛的出现了。
因时尚的需要,其宽窄长短亦随之而变。温庭筠《女冠子》中「霞帔云发,细镜仙容似雪」;李白「素手把芙蓉,虚歩蹑太虚。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薛绍蕴《女冠子》「雾卷黄罗帔,云雕白玉冠」,这些诗令人联想到唐代女子的绕肩披帛,卷臂后两端掖入胸前,走起路来,是多么飘逸的自然美,曲线美!
披帛与半臂这两种服饰,既有助于增加衣着的层次感,更有利于遮蔽身体。在武周时期衣领趋向于「袒」的同时,披巾作用更大了。
至于为下身,则以裙子为主。裙子款式众多,色彩丰富,有花间裙、金丝裙、条纹裙、金缕裙等。从布料上则分有丝罗裙、石牙裙、织锦裙等。裙于唐初在年轻女子中,甚为普及。此外,用石榴花提链成剂液而染成大红色的石榴裙,最受欢迎,颜色也最为艳丽。唐诗中有「红粉青蛾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和「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可以想像当石榴花开的时候,到处都是人家在染石榴红布的壮观场面。
褶称为「裥」,裥裙即褶裙。百褶裙( Gathered Pleats Skirt)通常以数幅布帛缝制。另外,还有羊裥裙(碎褶Gatherings),以其裙缩成羊肠状,俗称羊肠裙,此裙耗布甚多,工序亦繁,故多以短裙形式出现,是上置于长裙之上。这种穿法增加了层次感,既美观又可保暖。唐代女裙中还有以毛线或彩锦织成的裙子,如花笼裙、金缕裙、百鸟毛裙。如金缕裙,一般是以柔软的丝织物缝制,然后在衣上以粗金线串缝成花式,或镶以金边,亦即现今的拼凑(Patch Work)工序。
最为人称奇的就是百鸟毛裙。从书上记载安乐公主的「百鸟裙」可知一二。安乐公主是唐中宗与韦后所生,个性放纵,生活骄奢,她穿的这种裙子的奇异之处在于变色。此裙正看为一色,侧视为另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百鸟之状,并见裙中。不仅衣服的颜色会随着视角的不同而变化,而且裙上还可以分辨出百鸟形状。安乐公主造百鸟毛裙,商贾名流、王室官宦,甚或百姓仕女都纷纷效之,至令山林奇禽异兽,搜山满谷,扫地无遗。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
古代服裝/服飾原來都非常講究
#1
mo Mo
09-04-2023 21:37:12
好!
#2
Sek Biu Wai
24-03-2023 18:3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