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主要服飾的組成
沈從文先生的《花花朵朵罈罈罐罐》書中說到在中古或近古出土壁畫中,使我們不甚費力,就認出初唐、盛唐、及晚唐女性服飾基本上的不同。總括而言,可從唐女裝服飾配搭、設計輪廓(Silhouette)、布料及其顏色看之。
首先先談談上身。上衣分別有襦、衫、襖 、半臂及披帛。
一般而言,襦則可以是單層且為一般厚度衣料做成,但亦可有薄裡。襦多數較短身,多止於腰位或較高位置,多插攝入裙內,並接有一段「腰襴」作修飾之用,這令女性的腰部或胸部線條更彰顯。襦的領口常有變化,有圓形、桃形、方直形、及雞心領形等,唐初襦袖口是窄的,且有不同的長度。
衫則也多是單層,與襦相似,卻可長至胯甚或更長,袖有不同長度,甚或沒袖,多穿在裙外,功能吸汗,是夏天常服。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個階層的日常便服。元稹詩句「藕絲衫子藕絲裙」,李賀詩句「粉霞紅綬藕絲裙」歐陽烱詩句「紅袖女郎相引去」。從這些詩句來看,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歡深紅、五彩鴛鴦色、孔雀綠等色,並加上「羅衫葉葉繡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的金銀彩色刺繡為裝飾,外觀更是美不可言;亦有以紗羅縫製,輕如煙霧,薄如蟬翼,正是「綺羅纖縷見肌膚」,富美感之餘,並有散熱功效。
襖則是有裡或有夾棉的外衣,此實因應四時之需,而有厚薄之分,秋冬二季多穿,乍暖還寒的春天亦合。襖多以胸前有紐扣結的對襟半臂款式較為普遍,如襖長於膝的則稱為長襖,較為保暖。


半臂其樣式是袖短於衫,身與衫齊,而寬袖緊身。袖口可加飾配或褶邊,增加美感,而功能上亦可減少因多層衣袖所帶來的累贅,使穿者更活動自如
披帛是唐代衣飾不可缺的一環。ㄍ釋名·釋衣服》云:「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帔也就是披帛,是一种長條形狀的巾子,搭在肩上,纏繞在手背間。詩經ㄍ出其東門》:「雖則如雲,匪我思存。縞衣綦巾,聊樂我員」,也有提及披巾,是熟女的表徵,相信在詩經時代,已有披帛的出現了。
因時尚的需要,其寬窄長短亦隨之而變。温庭筠《女冠子》中「霞帔雲發,細鏡仙容似雪」;李白「素手把芙蓉,虛歩躡太虛。霓裳曳廣帶,飄浮升天行。」;薛紹蘊《女冠子》「霧卷黄羅帔,雲雕白玉冠」,這些詩令人聯想到唐代女子的繞肩披帛,卷臂後兩端掖入胸前,走起路來,是多麼飄逸的自然美,曲線美!
披帛與半臂這兩種服飾,既有助於增加衣著的層次感,更有利於遮蔽身體。在武周時期衣領趨向於「袒」的同時,披巾作用更大了。

至於為下身,則以裙子為主。裙子款式衆多,色彩豐富,有花間裙、金絲裙、條紋裙、金縷裙等。從布料上則分有絲羅裙、石牙裙、織錦裙等。裙于唐初在年輕女子中,甚為普及。此外,用石榴花提鍊成劑液而染成大紅色的石榴裙,最受歡迎,顏色也最為豔麗。唐詩中有「紅粉青蛾映楚雲,桃花馬上石榴裙。」和「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可以想像當石榴花開的時候,到處都是人家在染石榴紅布的壯觀場面。
褶稱為「襇」,襇裙即褶裙。百褶裙( Gathered Pleats Skirt)通常以數幅布帛縫製。另外,還有羊襇裙(碎褶Gatherings),以其裙縮成羊腸狀,俗稱羊腸裙,此裙耗布甚多,工序亦繁,故多以短裙形式出現,是上置於長裙之上。這種穿法增加了層次感,既美觀又可保暖。唐代女裙中還有以毛線或彩錦織成的裙子,如花籠裙、金縷裙、百鳥毛裙。如金縷裙,一般是以柔軟的絲織物縫製,然後在衣上以粗金線串縫成花式,或鑲以金邊,亦即現今的拼凑(Patch Work)工序。
最為人稱奇的就是百鳥毛裙。從書上記載安樂公主的「百鳥裙」可知一二。安樂公主是唐中宗與韋后所生,個性放縱,生活驕奢,她穿的這種裙子的奇異之處在於變色。此裙正看為一色,側視為另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百鳥之狀,並見裙中。不僅衣服的顏色會隨着視角的不同而變化,而且裙上還可以分辨出百鳥形狀。安樂公主造百鳥毛裙,商賈名流、王室官宦,甚或百姓仕女都紛紛效之,至令山林奇禽異獸,搜山滿谷,掃地無遺。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
古代服裝/服飾原來都非常講究
#1
mo Mo
09-04-2023 21:37:12
好!
#2
Sek Biu Wai
24-03-2023 18:3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