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
评弹是源于苏州的说唱艺术,最早记载出现于明朝,称为「说书」。 「书」即故事之意。评弹形式简单,传统上一至三人即可组成演出团体,在江南各地演出长篇故事,吸引吴语区听众(俗称「听客」)。所谓「评弹」是「评话」与「弹词」两种曲艺门类的总称。二者都用苏州话演出,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表演纯粹为口述故事(业内称「大书」),而后者在讲故事同时伴有音乐与唱段(业内称「小书」)。弹词伴奏的乐器为三弦与琵琶。鉴于长期以来不论「大书」还是「小书」场地以及观众对象幷无区别,两边的艺人也常常一起演出,因此到了1940年代,二者被正式统称为「评弹」。
评弹演出的剧目以历史故事为主,过去演出形式大多为长篇,说书人每天演出一小部分,连缀成为一个有头有尾完整的故事,类似于今天的电视连续剧。 1949年以前,一些长篇演出可以延续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表演艺人每日演出约两小时,幷在情节关键的时候(业界称为「关子」)戛然而止,吸引听客第二日继续买票入场。如今的长篇演出时间往往限定为15天。这一期限既是为了适应当今快速的生活节奏,也方便演出场地方统筹安排档期。当然目前仍有少数艺人演出时间长达一个月或者短于15天。演出场所最初为露天场地,后来进入茶楼酒肆。二十世纪评弹成功进入上海市场后,渐渐出现了评弹专业剧场。这些场地统称为「书场」。

评弹演出的魅力在于故事情节曲折离奇、音乐唱腔优美以及表演的灵活多样。评弹吸收诸如昆曲、京剧乃至电影的音乐及表演方法,渐渐从纯粹讲故事变成有着诸多表演方式(如姿态、身段、动作等)的艺术。这是评弹与中国其他讲故事的曲艺形式最大的不同。如粤语讲古没有音乐;有音乐伴奏的福建与台湾地区的念歌仔及温州的鼓词则缺乏表演要素。
更详细来说,评弹演出具有五大主要要素:「说」、噱」、「弹」、「唱」、「演」。 「说」又称「说表」或者「说白」,即陈述。虽然本次上海评弹团香港演出音乐性肯定会成为吸引本港观众的利器,但事实上,「说」才是评弹表演最基本、最常用的技巧,而有说无唱的评话更是如此。评弹演员通过「说」这一手段,时而从局外人的角度描述故事背景或发表评论,时而进入故事扮演种种角色。这种被业内称为「跳进跳出」(即说书人反复进出故事内外)的技巧,是评弹灵活性的重要表现方法。
「噱」,即表演中开玩笑或者讲笑话,为「噱头」之简称。作为评弹第二重要的因素,「噱」被称为「书中之宝」,因其大大丰富了表演的趣味性。有些噱头与剧情直接相关,被称为「肉里噱」;另外一些与剧情无关,被称为「外插花」。后者可以包括一切知识掌故、政治评论或八卦新闻等等。有人认为评弹「说」与「噱」的技巧十分接近当下的「栋笃笑」(内地称「脱口秀」),也有一定道理。
「弹」即乐器的弹奏。如一人演出(称为「单档」),则弹奏三弦即可;如二人(称为「双档」)演出,则「上手」(主要演员)弹奏三弦,「下手」(辅助演员)弹奏琵琶。在实际演出中,琵琶音乐对于上手的辅助作用非常重要,这种辅助行话为「托」,成就了许多评弹演唱流派。值得指出的是评弹里的琵琶演奏与民乐中的琵琶不尽相同,评弹艺人习惯将民乐琵琶称为「大套琵琶」。
「唱」,顾名思义,为弹词演员的演唱。长篇故事中的唱,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为主。另外,习惯上在长篇故事开场之前,艺人演唱一段与故事内容无关的几分钟唱段,称为「开篇」。如今「开篇」已经成为一种独立演出方式,既可以在舞台演出,也可以成为点缀景点与娱乐场所的背景音乐。二十世纪中期评弹极盛时期,评弹界出现了一些至今影响深远的唱腔流派,它们都以开创者的姓或名命名,如「蒋调」(蒋月泉)、「张调」(张鉴庭)、「沉薛调」(沉俭安与薛筱卿)及「琴调」(朱雪琴)等等。其中「蒋调」潇洒、「张调」激昂、「沉薛调」节奏明快,既继承了评弹传统,也吸收了戏曲(主要是京剧与昆曲)乃至当时流行音乐的优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琴调」创立者朱雪琴是评弹男女双档中少见的女「上手」,殊为不易。
「演」即说书演出中演员模拟性动作与姿态。评弹中有一「起角色」技巧,即模仿书中人物的语言与动作。因此「演」也可以说是「起角色」的一部分。早期的评弹并不要求演员有较大幅度的表演。随着评弹于二十世纪早期进入上海,演员一来受到戏剧与电影影响,二来为了适应上海听众需求,在书场演出中渐渐增加了表演的分量。一些表演过于剧烈的演员常常被保守的业内人士或者听众指责为「洒狗血」,意为表演不讲分寸,卖弄技巧。

「说」、「噱」、「弹」、「唱」、「演」这五种因素,无论千变万化,目的都是为了丰富故事表现方式以吸引听众。事实上,评弹表演的技巧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即便听众对于演出的故事早已了然于胸,但仍愿意每天定时捧场。究其原因,是因为成功的艺人可以灵活采用这些评弹技巧做到说同一部书而每次演绎方式不尽相同。通过诸如「跳进跳出」与「外插花」等技巧,演员更能引领观众超越时空限制,将历史故事、社会政治现实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
正因为评弹的流行性与表演灵活性,1949年后政府对其尤其重视,努力将评弹艺人集体化。此次来港演出的上海评弹团成立于1951年,为上海最早的国有演出团体。有趣的是,上海团的建立与香港有密切关系。话说1950年蒋月泉(1917-2001)等七位著名评弹艺人受邀于湾仔告士打道之六国饭店演出,不料彼时香港市面萧条,七人铩羽而归。回上海后,艺人们下决心与新政权合作,最终成功建立国营的评弹剧团,即上海评弹团前身。 1950至1960年代上海团明星云集,风头一时无两。 1962年夏,上海评弹团首次赴港,演出地点为香港大会堂音乐厅、中华总商会礼堂、都城戏院及普庆戏院等。为了这次演出,上海评弹团精英尽出,好戏连台。客居香港的江浙移民倾巢而出,成为评弹演出的主力听客。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评弹团数次来港演出,勉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2011年上海评弹团加上「上海评弹艺术传习所」牌子,承担保护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传的重任。
需要指出的是,评弹幷非只是「遗产」,而有着超凡的自我更新能力。如今在江南地区的城市与乡村,评弹的商业演出仍在继续。当下的评弹演员一如其先辈,努力改造这一古老艺术以适应新的社会与文化。过去二十多年,有弹词演员将《还珠格格》、《琅琊榜》这类风靡一时的影视作品改编成长篇故事或开篇节目;有评话演员紧跟时代演绎共和国七十年风云变幻,恰如李居明先生编写之《共和三梦》;另有弹词演员用评弹方式演唱如周杰伦《青花瓷》这样的流行歌曲。评弹的生命力之旺盛,可见一斑。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