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汉字之锁的金钥匙:部首
我们知道汉字部首起源于基本字,是谁最先提出部首这个概念的呢? 中国东汉时期的一个学者许慎(约西元65-122年)把9353个汉字按字体形状分类,把含有相同结构成分且意义有关联的合体字归为一类,这样,9353被分成540类,其中每 类汉字中结构相同的部分—也称为基本字,放在这一类字的首位,并称它为部首。 利用这 540 个部首,许慎编著了中国第一部篆书字典叫《说文解字》。 后来南朝的学者梁顾野王(西元519-581)根据许慎的方法,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楷书字典叫《玉篇》,共有部首542部。 到了明代,梅膺祚编了一本字典叫《字汇》(西元1615)把部首精简到214。 后来,清代的张玉书、陈廷敬等编了《康熙字典》(西元1710)也用214部首。 汉字214部首影响深远并且广大,它们是汉字学习的基础。
现在我们使用的部首很多都起源于古代,但是,古代的写法和现代有着很大的差别,因为在不同历史阶段汉字书写形式发生了变化,因此,部首的 书写形式也起了变化。 汉字部首的形体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从甲骨文到小篆,我们称它为古文字阶段,虽然部首的形体有变化,但是它的象形特点依然保存着。 从隶书、楷书,我们称它为今文字阶段,部首的笔划已不再是曲线形,而是成为直线形,因此现代汉字已不再是象形文字,而是用笔划组合的抽象符号。 下面是部首“目”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形体变化过程: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目
楷书:目
因为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大部分的部首最初的形体都是彷照实物画出来的,人们用这些形状来表示部首所代表的意义。我们称它们为象形字,也就是部首的写法象它所表达的物体的形体。上面提到的 “目”是按眼睛的形状写下来的,下面的“犬”也是。如果你看了下面的三张图片,你就会知道“犬”就是“狗,”“犬”字是按“狗”的形状画的。
下面是部首“犬”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字形变化: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犬
楷书: 犬
“犬”字,甲骨文描成一隻头朝上,尾巴朝下,腿朝左的狗。因为狗的尾巴是上卷的,金文就更突出了这一可以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点,下部的尾巴更明显地向右上翘起,所以是个象形字。到小篆以后,就逐渐失去了狗的形象。如果我们能够知道一个部首的古文字体形以及它在历史上的变化,那麽我们就能很容易地记住这个部首的字形和它代表的意义。如部首“山”的古文字形像山峰 ( );“水” 的古文字形像流水();“日” 的古文字形像太阳 ();“人” 的古文字形像侧立的人()。
部首成为合体字的部件时,由于在整个汉字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常常会有不同的写法。我们把在组合汉字过程中没有发生形体变化的部首叫作“正体部首”,发生变化的部首叫作“变体部首”。正体部首和变体部首之间的关係只是在形体上有差别,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例如“犬”是正体部首,构成的汉字如“哭”;“犬”是“犬”的变体部首,构成的汉字如“狗”。“心”是正体部首,构成的汉字如“思”;“忄”和“”是“心”的变体部首,构成的汉字如“情”和 “慕”。
在五十年代,中国政府推广简化字,随着汉字的简化,有些部首也相应被简化了,比如,合体字 “餠” 的简体形式是 “饼”。我们可以看到左边的部首 “飠” 在简体字中写成了“饣”。
部首在合体字中可以处在各种位置,下面是常见的部首在合体字中的位置:
1、部首在左边。例如:氵→ 江。
2、部首在右边。例如:攵→ 政。
3、部首在中间。例如:口→ 哀。
4、部首在上边。例如:宀→ 室。
5、部首在下边。例如:土→ 堑。
6、部首在外边。例如:门→ 闯。
在学合体字时,先找出已经学过的部首,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很快记住合体字的字形,而且可以説明我们记住字义。如果,一个部首在合体字中是表示字音,那麽,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个部首来记住合体字的发音我们已经知道部首是组成合体字的单位,我们学了部首以后,看到一个合体字,就不会认为合体字是一堆笔划的组合,而是部首的组合。例如:“古”字,我们说是由“十”和“口”组成的,很少说是由几横几竖或几笔组成的。部首与汉字的关係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是,部首作为独体字,即部首是一个汉字。例如:水。
二是,部首加笔划组成另一个独体字。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甘”。
三是,相同的部首组成一个合体字。例如:木 → 林、森。
四是,不同的部首组成一个合体字。例如:“忄”跟 “青”→ 情。
五是,部首和独体字或其它部件组成一个合体字。例如:“氵”跟 “可”→ 河。
我们知道了部首与合体字的关係后,在学习一个新的合体字时,我们可以先分析一下这个合体字,想一想是由几个部首组成的,是怎麽组成的,那样就能减轻我们记忆的负担,有效地记住合体字。
前面我们提到部首有201部,如果我们要记住所有的部首,最好的方法是对部首按照它们所代表的意义进行分类,根据对214个部首的起源进行分析,大部分的部首可以被分类,下面列举的仅仅是几个分类的例子:
1. 人类。例如:人、大、子、女、身等;
2.人体。例如:目、口、舌、耳等;
3.动物。例如:牛、马、 羊 、犬等;
4.植物。例如:艸 、木 、禾 、米 等;
5.天文。例如:日、月、 星、云、雨等;
在学习时,学习者最好自己对部首进行意义分类,每学一个新部首,把它列入一个意义类,等学完全部部首时,这些部首就会登记在每人各自的认知系统中,变成你们自己的知识体系。
每个部首起源时都代表一个相应的事物,也就是表示这个事物,部首所代表的意义,我们称它为基本义。随着语言的发展,一个部首逐渐有了有好几个意义,后来产生的这些意义都与基本义有关联,我们称它为引伸义。 例如“火”是汉字的常用部首, “火”的基本义是火焰。用“火”部首组成的合体字与“火”存在着意义上的密切联繫。比如“煌”是光辉、“燥”是被火烘了以后那种“干”的感觉。 “火” 作为一个独体字,可以跟许多其它字组合表示与“火”不同但是有关联或相似的一些事物, 看下面一些例子:
(跟火一样的)颜色:火红的太阳
热闹:红火
旺盛:火红的青春
发炎:上火
发怒:动火
我们瞭解了部首的基本义与引伸义的关係以后,我们学了部首的基本义,不仅能帮助我们学习部首的引伸义,可以让我们很快记住那些含有相同部首的合体字的字义以及帮助我们记住那些用部首作为基本字所组成的词或词组的意思。
因为语言的发展是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自然,中国古人的人生观、宇宙观、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风土人情等都会在汉字的创造中反映出来。部首作为最古老的汉字反映着当时中国社会和文化。比如:“女”字,甲骨文写作,象一个人的两隻手相交跪在地上,从这个字形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妇女常用的体态姿势。也许在那个时候妇女经常在家裡跪着干活,也可能女人在那时候的社会地位已经不如男人那麽高,跪着表示处在一种卑下的地位。再如部首“ 父 ”最初的形状象一隻手抓住一个形状尖利的石头,反映出当时的男人是在外面用石头打击动物,获取食物,或是用石头打击敌人,保护部落的安全,从这个部首的形状,我们还可以推知,当时也许处在石器时代。因此学习部首不仅帮助我们学汉字,而且还帮助我们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至此,大家可能对部首知识以及为什麽要学习部首有一个大致的瞭解。我们希望在学完握214个部首以后,学习者能自觉运用部首知识去学习新的汉字。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