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4.05.09

 

解開漢字之鎖的金鑰匙:部首

 

我們知道漢字部首起源於基本字,是誰最先提出部首這個概念的呢?中國東漢時期的一個學者許慎(約西元65-122年)把9353個漢字按字體形狀分類,把含有相同結構成分且意義有關聯的合體字歸為一類,這樣,9353被分成540類,其中每類漢字中結構相同的部分—也稱為基本字,放在這一類字的首位,並稱它為部首。利用這 540 個部首,許慎編著了中國第一部篆書字典叫《說文解字》。後來南朝的學者梁顧野王(西元519-581)根據許慎的方法,編寫了中國第一部楷書字典叫《玉篇》,共有部首542部。到了明代,梅膺祚編了一本字典叫《字彙》(西元1615)把部首精簡到214。後來,清代的張玉書、陳廷敬等編了《康熙字典》(西元1710)也用214部首。漢字214部首影響深遠並且廣大,它們是漢字學習的基礎。

二、部首形體的演變

現在我們使用的部首很多都起源於古代,但是,古代的寫法和現代有著很大的差別,因為在不同歷史階段漢字書寫形式發生了變化,因此,部首的書寫形式也起了變化。漢字部首的形體演變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從甲骨文到小篆,我們稱它為古文字階段,雖然部首的形體有變化,但是它的象形特點依然保存著。從隸書、楷書,我們稱它為今文字階段,部首的筆劃已不再是曲線形,而是成為直線形,因此現代漢字已不再是象形文字,而是用筆劃組合的抽象符號。下面是部首“目”從甲骨文到楷書的形體變化過程: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目

楷書:目

三、部首的結構特點

因為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大部分的部首最初的形體都是仿照實物畫出來的,人們用這些形狀來表示部首所代表的意義。我們稱它們為象形字,也就是部首的寫法象它所表達的物體的形體。上面提到的 “目”是按眼睛的形狀寫下來的,下面的“犬”也是。如果你看了下面的三張圖片,你就會知道“犬”就是“狗,”“犬”字是按“狗”的形狀畫的。

(內蒙古陰山岩畫·犬)
 
(金文·犬)
 
(金文·犬)
 

下面是部首“犬”從甲骨文到楷書的字形變化: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犬  

楷書: 

“犬”字,甲骨文描成一隻頭朝上,尾巴朝下,腿朝左的狗。因為狗的尾巴是上卷的,金文就更突出了這一可以區別於其他動物的特點,下部的尾巴更明顯地向右上翹起,所以是個象形字。到小篆以後,就逐漸失去了狗的形象。如果我們能夠知道一個部首的古文字體形以及它在歷史上的變化,那麼我們就能很容易地記住這個部首的字形和它代表的意義。如部首“山”的古文字形像山峰 ( );“水” 的古文字形像流水();“日” 的古文字形像太陽 ();“人” 的古文字形像側立的人()。

四、部首的變體

部首成為合體字的部件時,由於在整個漢字中所處的位置不同,常常會有不同的寫法。我們把在組合漢字過程中沒有發生形體變化的部首叫作“正體部首”,發生變化的部首叫作“變體部首”。正體部首和變體部首之間的關係只是在形體上有差別,讀音和意義完全相同。例如“犬”是正體部首,構成的漢字如“哭”;“犬”是“犬”的變體部首,構成的漢字如“狗”。“心”是正體部首,構成的漢字如“思”;“忄”和“”是“心”的變體部首,構成的漢字如“情”和 “慕”。

在五十年代,中國政府推廣簡化字,隨著漢字的簡化,有些部首也相應被簡化了,比如,合體字 “餠” 的簡體形式是 “饼”。我們可以看到左邊的部首 “飠” 在簡體字中寫成了“饣”。

五、部首的組合
古人經常在象形部首的基礎上,加上筆劃創造另一部首來表示與這個部首有聯繫的另一個事物或另一概念,比如“甘” ()是在象形部首“口”()中加一小橫,表示用舌頭感覺到的甜味。“立”()是 在象形部首“大”()下加一橫,表示人的站立。這類在原部首基礎上加筆劃創造出來的新部首, 嚴格地說, 他們已不完全是象形字,而是有指事的性質。
六、部首在漢字中的位置

部首在合體字中可以處在各種位置,下面是常見的部首在合體字中的位置:

1部首在左邊。例如:氵→ 江。

2、部首在右邊。例如:攵→ 政。

3、部首在中間。例如:口→ 哀。

4、部首在上邊。例如:宀→ 室。

5、部首在下邊。例如:土→ 塹。

6、部首在外邊。例如:門→ 闖。

在學合體字時,先找出已經學過的部首,不僅僅可以幫助我們很快記住合體字的字形,而且可以説明我們記住字義。如果,一個部首在合體字中是表示字音,那麼,我們還可以利用這個部首來記住合體字的發音
七、部首與獨體字、合體字的關係

我們已經知道部首是組成合體字的單位,我們學了部首以後,看到一個合體字,就不會認為合體字是一堆筆劃的組合,而是部首的組合。例如:“古”字,我們說是由“十”和“口”組成的,很少說是由幾橫幾豎或幾筆組成的。部首與漢字的關係大致有如下幾種情況:

一是,部首作為獨體字,即部首是一個漢字。例如:水。

二是,部首加筆劃組成另一個獨體字。例如我們前面提到的“甘”。

三是,相同的部首組成一個合體字。例如:木 → 林、森。

四是,不同的部首組成一個合體字。例如:“忄”跟 “青”→ 情。

五是,部首和獨體字或其它部件組成一個合體字。例如:“氵”跟 “可”→ 河。

我們知道了部首與合體字的關係後,在學習一個新的合體字時,我們可以先分析一下這個合體字,想一想是由幾個部首組成的,是怎麼組成的,那樣就能減輕我們記憶的負擔,有效地記住合體字。

八、部首的意義分類

前面我們提到部首有201部,如果我們要記住所有的部首,最好的方法是對部首按照它們所代表的意義進行分類,根據對214個部首的起源進行分析,大部分的部首可以被分類,下面列舉的僅僅是幾個分類的例子:

1. 人類。例如:人、大、子、女、身等;

2.人體。例如:目、口、舌、耳等;

3.動物。例如:牛、馬、 羊 、犬等;

4.植物。例如:艸 、木 、禾 、米 等;

5.天文。例如:日、月、 星、云、雨等;

在學習時,學習者最好自己對部首進行意義分類,每學一個新部首,把它列入一個意義類,等學完全部部首時,這些部首就會登記在每人各自的認知系統中,變成你們自己的知識體系。

九、部首的基本義和引伸義

每個部首起源時都代表一個相應的事物,也就是表示這個事物,部首所代表的意義,我們稱它為基本義。隨著語言的發展,一個部首逐漸有了有好幾個意義,後來產生的這些意義都與基本義有關聯,我們稱它為引伸義。 例如“火”是漢字的常用部首, “火”的基本義是火焰。用“火”部首組成的合體字與“火”存在著意義上的密切聯繫。比如“煌”是光輝、“燥”是被火烘了以後那種“幹”的感覺。 “火” 作為一個獨體字,可以跟許多其它字組合表示與“火”不同但是有關聯或相似的一些事物, 看下面一些例子:

(跟火一樣的)顏色:火紅的太陽

熱鬧:紅火

旺盛:火紅的青春

發炎:上火

發怒:動火

我們瞭解了部首的基本義與引伸義的關係以後,我們學了部首的基本義,不僅能幫助我們學習部首的引伸義,可以讓我們很快記住那些含有相同部首的合體字的字義以及幫助我們記住那些用部首作為基本字所組成的詞或詞組的意思。

十、部首與社會文化的關係

因為語言的發展是隨著社會和文化的發展而發展的,自然,中國古人的人生觀、宇宙觀、宗教信仰、文學藝術、風土人情等都會在漢字的創造中反映出來。部首作為最古老的漢字反映著當時中國社會和文化。比如:“女”字,甲骨文寫作,象一個人的兩隻手相交跪在地上,從這個字形可以看到中國古代婦女常用的體態姿勢。也許在那個時候婦女經常在家裡跪著幹活,也可能女人在那時候的社會地位已經不如男人那麼高,跪著表示處在一種卑下的地位。再如部首“ 父 ”最初的形狀象一隻手抓住一個形狀尖利的石頭,反映出當時的男人是在外面用石頭打擊動物,獲取食物,或是用石頭打擊敵人,保護部落的安全,從這個部首的形狀,我們還可以推知,當時也許處在石器時代。因此學習部首不僅幫助我們學漢字,而且還幫助我們學習中國的文化和歷史。

至此,大家可能對部首知識以及為什麼要學習部首有一個大致的瞭解。我們希望在學完握214個部首以後,學習者能自覺運用部首知識去學習新的漢字。

王平教授

目前任職於樹仁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全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世界漢字通報》主編;韓國核心期刊 《漢字研究》副主編。曾任教授於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德國波恩大學、美國愛荷華大學、韓國釜山國立大學、韓國漢字研究所等海內外著名高校和機構。
研究方向:中國文字學、漢字的傳播和應用 、漢字文化學、漢字與東亞文明發展史等。出版學術著作3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