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丝入扣 (上):
属于中国人的丝绸
求学时,在中史课堂上,曾读到宋真宗战败后所立的澶渊之盟,宋需每年输绢廿万匹,银十多万两给辽,其后的宋金和议,直到清代都有类似的条款。不过对我来说,有个自我安慰的看法,总觉得能「化干戈为玉帛」,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宋每年输出大额岁币给辽,包括丝绸绢帛, 两国以兄弟相称,这换来边界和平达一百廿年之久,同时两国又可以继续贸易,也令地缘政治得到平衡。宋代经济得以繁荣,国库充足,民生富裕,于此不无原因。所谓的「玉帛」是用真丝织做成的薄绢,多是用作装裱书画之用。
自古以来,丝绸都是珍贵的物品。它不仅是一种材料,还可用作支付税收、赏赐臣民等用途。汉代,还根据黄金的重量来估算丝绸的价值,而绢的长度更被用作货币标准之一。丝绸带来了庞大的财富,也引起了周边国家的虎视眈眈,时而入侵。为了安抚外族部落,帝皇们常常以赠 送丝绸作为安抚的工具。唐太宗也经常用丝绸笼络周边国家,以促使他们效忠。有时候,丝绸的地位甚至高于金银等。帝皇更会选择礼次不等地赠送,引起可汗之间互相猜忌,从而收分化的作用。
蚕桑丝绸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蚕丝的起源,有说是皇帝纪妃子嫘祖教民养蚕取丝,又有说是马皮蚕女神话有关。这些都只是传说。早在新石器时代,蚕桑便已经出现,河南和浙江出土了史前蚕丝织物。此后,蚕农使用传统技术种植桑树、饲养蚕,抽丝剥茧, 再手工织造美丽的丝绸织物,其间以手摇或脚踏织机进行织造,最后发展出各种织布机种类, 织出绫、罗、绸、缎、锦等高质丝绸。丝绸工业到唐代到达顶峰,明代之后传统丝绸技术更趋成熟。进入十九世纪以后,中国开始利用西方工业化的成果,采用机器生产丝绸。目前国际上流 行的桑蚕丝(Mulberry Silk)、野蚕丝(Tussah Silk)等优质丝绸品种,都起源于中国。


《诗经·豳风·七月》描述七月火星西沉,九月寒衣分派。春天好太阳,黄莺叫得忙。村姑背起高筐筐,去采桑养蚕。 《礼记·月令》则反映了从夏代到西周的劝课农桑及桑蚕丝织的社会教化内容。典丝,是西周时所设官位,职责掌管丝的入贡,鉴定丝的质量和等级,并按等级分发给工 匠进行加工。荀子曾是楚国兰陵县令,此地原属夏代的「缯国」,《蚕赋》说那里很早便掌握纺织丝绸技术。至于墨子说丝绸业在蓬勃发展中,带动了染色技术高速增长,时已有难度高的复染技术。

图片来源:中国文化研究院
白居易《红线毡》把红线毯从择茧、煮茧、寻绎、缫丝、络丝、染纱、织造的过程写的丝丝入扣。 「织作披香殿上毡……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秀鞋随步没。」红线毡是细细茸茸的,绒毛轻柔的,是经不起舞者的重力,罗袜秀鞋都嵌入毡绒内,真写得活灵活现。白居易《缭绫》则把缭绫制衣的织布、染色、裁剪、整熨的工艺过程活生生的写了出来。缭绫生产十分精细,打了一千转 梭,女工手都痛起来,还只织不出一尺的布,可见难度之高。 「丝细缫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 在诗中提及了罗、绡、绮、缯、帛等绸缎,亦可见盛唐时的丝织品种类繁多! 唐代章孝标所作《织绫词》:「去年蚕恶绫帛贵,官急无丝织红泪。残经断纬不通梭,鹊凤阑珊失头尾」说出了丝受到供求因素而涨价,因此缺纱而生产受到停滞。
《八声甘州·半仙亭篮舆雪中回》元好问写黄绸日高眠」,既然都能睡在黄绸中,可见他在山中生活舒适,那时只有达官贵人才花得起绫罗绸缎。元代刘嵩所写的「劳君远寄青绫被,愧我仍烹紫术汤。」则是感谢友人对自己的关心。那时寄一封信都花上不少时间,那何况从远方寄真丝被呢! 试想想,诗人在病榻中,收到从远方寄来珍贵的青绫被,简直令人感动不矣!< /p>

在《红楼梦》一书中,曹雪芹详细地描绘了丝绸服装、饰物、面料和陈设用品等。这些描述非常精确且种类繁多,令人惊叹不已!他本身出生于江宁织造世家,从小就深受丝绸文化的影响。他通过不同情节和场景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清代中后期丝绸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各种丝绸制 品的功能和用途。在《红楼梦》中,单单有关丝绸布料的描述就有十多种。其中,宫绸是十分考究的丝织品,一匹 宫绸需要花费十二天的工夫才能完成。而茧绸的丝质比较粗,适合像刘姥姥这样的大妈穿用。在书内对人物所穿的丝绸有细致的描述及用来衬托出人物的性格及地位。
全书八十回共涉及多种缎锦品种,包括云缎、倭缎、蟒缎、妆缎、羽缎和普通缎等。其中,妆缎、蟒缎和云缎(又称为云锦)主要在织造时使用大量的金、银线编织成图案,以呈现出豪华绚丽的视觉效果,它们基本是高官富豪所能享受得到的。而蟒缎及妆缎,纹饰图案有严格要求,不 得僭越。 《红楼梦》中对丝的色彩描写得非常丰富,红的有大红、水红、杏子红、石榴红、银红色; 浅色的有葱黄、白绫色、月白色;其他色彩有藕色、天青色、秋香色、绿绫、松绿色等。而丝的 用途可以做袄、裙、被、帐、裤、肚兜、抹胸、包袱等,更可用于扎灯彩呢!


丝绸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后,引起了罗马人传奇式的赞叹和惊讶。在罗马帝国初期,中国丝绸运抵欧洲后的价值堪比黄金,非常昂贵,但仍然深受当地贵族的喜爱。然而到了四世纪,由 于大量进口丝绸,罗马国库的财富消耗殆尽。罗马政府因此多次颁布禁止穿着丝绸的法令,但这些法令却始终无法遏止对丝绸的热爱。当时,西方人称中国为「丝绸之国」(赛里斯 Serica, Seres),对古老东方的美好想像也凝聚在丝绸之中,认为那里是一个华丽、富足、和平的国家。
丝绸昂贵华美,赏心悦目,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波斯和罗马帝国的皇帝都极为爱好丝绸制成的长袍。印度则用丝绸来装饰宗教圣物,最早以佛教为主,制上真丝做的帷幄幢幡; 而基督教的教士,也都穿着丝绸法袍,显得尊贵无比,而教堂有用着丝织锦做成的挂毡、祭台布、地毡 等,极具艺术装横,更是气派非凡。军事方面,骑士们购买丝绸穿在锁子甲内,为提高舒适度, 减少盔甲对皮肤磨擦所引起的痛苦。
然而,当时不只中国有丝绸,印度、意大利和拜占庭等地亦能生产,惟因气候限制,所养蚕茧质量不如中国,即使生产出有丝织衣物,亦不及中国之品质优良,种目繁多。因此,这些地方亦会从中国进口生丝,再制成丝织物。然而,在人才资源、生产技术、管理制度和政治稳定等方 面始终不及当时中国,故丝织业在这些地方逐渐式微,但对真丝织品的需求仍未减退呢!
为何丝绸几千年以来,都受到中外人士爱戴,尽管丝绸十分昂贵,却仍受到追捧? 其实丝绸有着其独特之特征及魅力,确实真的很难找到代替品!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新予:《中国丝绸史》,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7年。
2、黄能馥,陈娟娟:《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年。
3、国家图书馆:《丝绸中的记忆》,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