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絲入扣 (上):
屬於中國人的絲綢
求學時,在中史課堂上,曾讀到宋真宗戰敗後所立的澶淵之盟,宋需每年輸絹廿萬匹,銀十多萬兩給遼,其後的宋金和議,直到清代都有類似的條款。不過對我來說,有個自我安慰的看法,總覺得能「化干戈為玉帛」,也不失為一件好事!宋每年輸出大額歲幣給遼,包括絲綢絹帛, 兩國以兄弟相稱,這換來邊界和平達一百廿年之久,同時兩國又可以繼續貿易,也令地緣政治得到平衡。宋代經濟得以繁榮,國庫充足,民生富裕,於此不無原因。 所謂的「玉帛」是用真絲織做成的薄絹,多是用作裝裱書畫之用。
自古以來,絲綢都是珍貴的物品。它不僅是一種材料,還可用作支付稅收、賞賜臣民等用途。漢代,還根據黃金的重量來估算絲綢的價值,而絹的長度更被用作貨幣標準之一。絲綢帶來了龐大的財富,也引起了周邊國家的虎視眈眈,時而入侵。為了安撫外族部落,帝皇們常常以贈 送絲綢作為安撫的工具。唐太宗也經常用絲綢籠絡周邊國家,以促使他們效忠。有時候,絲綢的地位甚至高於金銀等。帝皇更會選擇禮次不等地贈送,引起可汗之間互相猜忌,從而收分化的作用。
蠶桑絲綢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蠶絲的起源,有說是皇帝紀妃子嫘祖教民養蠶取絲,又有說是馬皮蠶女神話有關。這些都只是傳說。早在新石器時代,蠶桑便已經出現,河南和浙江出土了史前蠶絲織物。此後,蠶農使用傳統技術種植桑樹、飼養蠶,抽絲剝繭, 再手工織造美麗的絲綢織物,其間以手搖或腳踏織機進行織造,最後發展出各種織布機種類, 織出綾、羅、綢、緞、錦等高質絲綢。絲綢工業到唐代到達頂峰,明代之後傳統絲綢技術更趨成熟。進入十九世紀以後,中國開始利用西方工業化的成果,採用機器生產絲綢。目前國際上流 行的桑蠶絲(Mulberry Silk)、野蠶絲(Tussah Silk)等優質絲綢品種,都起源於中國。


《詩經·豳風·七月》描述七月火星西沉,九月寒衣分派。春天好太陽,黃鶯叫得忙。村姑背起高筐筐,去採桑養蠶。《禮記·月令》則反映了從夏代到西周的勸課農桑及桑蠶絲織的社會教化內容。典絲,是西周時所設官位,職責掌管絲的入貢,鑒定絲的質量和等級,並按等級分發給工 匠進行加工。荀子曾是楚國蘭陵縣令,此地原屬夏代的「繒國」,《蠶賦》說那裡很早便掌握紡織絲綢技術。至於墨子說絲綢業在蓬勃發展中,帶動了染色技術高速增長,時已有難度高的複染技術。

圖片來源:中國文化研究院
白居易《紅線氈》把紅線毯從擇繭、煮繭、尋繹、繅絲、絡絲、染紗、織造的過程寫的絲絲入扣。「織作披香殿上氈……美人蹋上歌舞來,羅襪秀鞋隨步沒。」紅線氈是細細茸茸的,絨毛輕柔的,是經不起舞者的重力,羅襪秀鞋都嵌入氈絨內,真寫得活靈活現。 白居易《繚綾》則把繚綾製衣的織布、染色、裁剪、整熨的工藝過程活生生的寫了出來。繚綾生產十分精細,打了一千轉 梭,女工手都痛起來,還只織不出一尺的布,可見難度之高。 「絲細繅多女手疼,紮紮千聲不盈尺。」 在詩中提及了 羅、綃、綺、繒、帛等綢缎,亦可見盛唐時的絲織品種類繁多! 唐代章孝標所作《織綾詞》:「去年蠶惡綾帛貴,官急無絲織紅淚。殘經斷緯不通梭,鵲鳳闌珊失頭尾」說出 了絲受到供求因素而漲價,因此缺紗而生產受到停滯。
《八聲甘州·半仙亭籃輿雪中回》元好問寫黃綢日高眠」,既然都能睡在黃綢中,可見他在山中生活舒適,那時只有達官貴人才花得起綾羅綢緞。元代劉崧所寫的「勞君遠寄青綾被,愧我仍烹紫朮湯。」則是感謝友人對自己的關心。那時寄一封信都花上不少時間,那何況從遠方寄真絲被呢! 試想想,詩人在病榻中,收到從遠方寄來珍貴的青綾被,簡直令人感動不矣!

在《紅樓夢》一書中,曹雪芹詳細地描繪了絲綢服裝、飾物、面料和陳設用品等。這些描述非常精確且種類繁多,令人驚嘆不已!他本身出生於江寧織造世家,從小就深受絲綢文化的影響。他通過不同情節和場景的描寫,生動地展現了清代中後期絲綢業的發展狀況以及各種絲綢製 品的功能和用途。在《紅樓夢》中,單單有關絲綢布料的描述就有十多種。其中,宮綢是十分考究的絲織品,一匹 宮綢需要花費十二天的工夫才能完成。而繭綢的絲質比較粗,適合像劉姥姥這樣的大媽穿用。在書內對人物所穿的絲綢有細緻的描述及用來襯托出人物的性格及地位。
全書八十回共涉及多種緞錦品種,包括雲緞、倭緞、蟒緞、妝緞、羽緞和普通緞等。其中,妝緞、蟒緞和雲緞(又稱為雲錦)主要在織造時使用大量的金、銀線編織成圖案,以呈現出豪華絢 麗的視覺效果,它們基本是高官富豪所能享受得到的。而蟒緞及妝緞,紋飾圖案有嚴格要求,不 得僭越。《紅樓夢》中對絲的色彩描寫得非常豐富,紅的有大紅、水紅、杏子紅、石榴紅、銀紅色; 淺色的有蔥黃、白綾色、月白色;其他色彩有藕色、天青色、秋香色、綠綾、松綠色等。而絲的 用途可以做襖、裙、被、帳、褲、肚兜、抹胸、包袱等,更可用於扎燈彩呢!


絲綢通過絲綢之路傳入西方後,引起了羅馬人傳奇式的讚嘆和驚訝。在羅馬帝國初期,中國絲綢運抵歐洲後的價值堪比黃金,非常昂貴,但仍然深受當地貴族的喜愛。然而到了四世紀,由 於大量進口絲綢,羅馬國庫的財富消耗殆盡。羅馬政府因此多次頒布禁止穿著絲綢的法令,但這些法令卻始終無法遏止對絲綢的熱愛。當時,西方人稱中國為「絲綢之國」(賽里斯 Serica, Seres),對古老東方的美好想像也凝聚在絲綢之中,認為那裡是一個華麗、富足、和平的國家。
絲綢昂貴華美,賞心悅目,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徵。波斯和羅馬帝國的皇帝都極為愛好絲綢製成的長袍。印度則用絲綢來裝飾宗教聖物,最早以佛教為主,製上真絲做的帷幄幢幡; 而基督教的教士,也都穿著絲綢法袍,顯得尊貴無比,而教堂有用著絲織錦做成的掛氈、祭枱布、地氈 等,極具藝術裝橫,更是氣派非凡。軍事方面,騎士們購買絲綢穿在鎖子甲內,為提高舒適度, 減少盔甲對皮膚磨擦所引起的痛苦。
然而,當時不只中國有絲綢,印度、意大利和拜占庭等地亦能生產,惟因氣候限制,所養蠶繭 質量不如中國,即使生產出有絲織衣物,亦不及中國之品質優良,種目繁多。因此,這些地方亦會從中國進口生絲,再製成絲織物。然而,在人才資源、生產技術、管理制度和政治穩定等方 面始終不及當時中國,故絲織業在這些地方逐漸式微,但對真絲織品的需求仍未減退呢!
為何絲綢幾千年以來,都受到中外人士愛戴,儘管絲綢十分昂貴,卻仍受到追捧? 其實絲綢有著其獨特之特徵及魅力,確實真的很難找到代替品!
主要參考文獻
1、朱新予:《中國絲綢史》,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97年。
2、黃能馥,陳娟娟:《中國絲綢科技藝術七千年》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2年。
3、國家圖書館:《絲綢中的記憶》,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