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18

 

苏州评弹的前世今生(1):

苏州评弹和江南的地理环境

 

本文的主题是“江南曲艺”,实际上我今天所讲的是江南曲艺的代表,也就是苏州评弹。苏州评弹是中国曲艺的兰花,是中国最美的声音,也是江南曲艺的代表。苏州评弹与江南的地理环境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的地理环境产生了苏州评弹,而苏州评弹使得这个地理环境更加美。

水是江南的灵魂。江南水乡有三大水区:第一个水区是长江,第二个水区是乙太湖为中心周边的地区,第三个水区就是杭州湾(包括杭州湾的北部和南部的一些地区)。这三个水区连成一片,区域内水道密佈,市镇错落其间,航船往来如梭,构成了一幅水乡繁华图。水道不仅承载着经济的流通,还担负着文化传播的功能。明清以来,评弹艺人背包囊、走码头,将苏州评弹送达江南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所以江南有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就是江南的水网和江南的文化传播网路,也就是评弹的传播网路,它们是合二为一的。

江南水网密佈的地理环境  
 

根据统计,现在我们知道苏州评弹的书目在历史上曾经有156部,其中评话70部,弹词86部。在实际演说过程中,评弹演员会对这156部书目进行再创作。一个乡村的农民即使从来不离开自己的家乡,走码头的评弹演员一个接一个的来到他生活的地方,大概一个评弹演员到一个地方,一个书目要讲两个月,甚至于半年,这些书目足够一个农民听一辈子了。

水是江南的灵魂。江南水乡有三大水区:第一个水区是长江,第二个水区是乙太湖为中心周边的地区,第三个水区就是杭州湾(包括杭州湾的北部和南部的一些地区)。这三个水区连成一片,区域内水道密佈,市镇错落其间,航船往来如梭,构成了一幅水乡繁华图。水道不仅承载着经济的流通,还担负着文化传播的功能。明清以来,评弹艺人背包囊、走码头,将苏州评弹送达江南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所以江南有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就是江南的水网和江南的文化传播网路,也就是评弹的传播网路,它们是合二为一的。

船隻往来的江南小镇  
 

走码头就是评弹演员到江南地区去说书。江南的小镇,船隻来来往往。评话艺人只要拎一个小藤箱乘上船,箱子裡就是他的一袭长衫和替换衣服,加上一方醒木,一柄摺扇,可以很方便的到各个地方演出。弹词艺人则还要背上琵琶或者三弦也可以走码头了。评弹跟演戏不一样。演戏需要一个戏班子,需要一两条船,需要很多演出需要的道具、服装,需要一个戏班子,所以评弹被称作为“轻骑兵”,也就是轻装就可以在江南所有的市镇去演出。

在整个江南地区,喜欢听评弹的人太多了,各个市镇都是如此。我仅举三个例子。比如说浒墅关。听书一道素为讲究,道中未做过者,不算出道。什麽叫道中?就是说书人之间相称,如果说书人没有到浒墅关说过书,其他说书人就会说;你还不能算是出道,即不能算一个合格的说书人。

吴兴县双林镇是一个极小的乡镇码头,并无其他娱乐,只有书场数处,乃唯一之游艺场所,故镇民大都嗜爱评弹。以前光裕社“响档”老一辈,莅临者也不少。

还有盛泽。盛泽这个镇经济很繁荣,向有“书码头”之称,最盛时书场有10馀家之多,多由茶馆兼营,所以书场之繁荣,现在是很难想像的。据说评弹界的老祖宗马如飞曾经到那个地方弹唱《珍珠塔》。现在到这些市镇,也许一个书场都没有,但是当时有十几家书场,走几步路就有一家书场,这裡面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谁说的好,大家就到这个书场听书。

乡镇码头上的茶馆书场  
 

书要说的不好,我们看看下面几句话,“稍一不合,明日早茶时,互相批评,下午即相率不来。甚至望出百之书场,三日以来,变成五臺山矣”。本来这个书场可以坐一百多人,如果不能吸引大家就变成五臺山。什麽意思?书场裡有五张檯子,还有很多长板凳,但是三天下来说的不好,只剩三个听客,这是很悲惨的。所以说书人说的不好就变成了五臺山。

江南的中心苏州怎麽样,更不需要说。苏州人闲者居多,饭后听书,挤在茶馆中度生活者,比比皆是。实际上听书已经成为苏州人的日常生活,也成为江南人的日常生活。

上海开埠以后,说书就进入到上海。上海书场也是风靡一时,照片裡是一对很有名的双档朱雪琴与郭彬卿,这是在仙乐书场说的,仙乐书场、沧州书场等是当时上海最好的书场,是名角才能进得去的书场。在这些书场能够站得住脚,那就是上海“响档”了,这是评弹界的最高层次。

上海仙乐书场  
 

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口流动小。说书人在这个地方说了两三个月,演完就要走,因为谁也没有兴趣连着听你讲两遍,所以评弹艺人一生就必须要不断的走码头。走码头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播的过程。苏州评弹艺人有普通的说书人、“码头响档”、“苏州响档”之分。从小码头走进大码头,从普通说书人成为“码头响档”,再成为“苏州响档”,这裡充满了竞争、才能和机遇,能够成为“苏州响档”的是少数,但是这少数的人又要进入上海竞争,最后成为“上海响档”的人,那就是少之又少,所以走码头也就构成了评弹艺人的人生经历。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样一个文化传播的网路或者说书场听书的网路,它们和江南水系网路或者说市镇网路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特意製作了一张图。这张图中可以看到,水流交汇处分佈着村落市镇,大运河沿线更是分佈着大中城市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湖州、杭州等。在长江与黄浦江、苏州河入海处有着大都会上海。江南水系网路上的市镇就象满天星斗,在这星斗中更多的是书场。越是大的码头,书场的密度就越大。比如说苏州的密度在传统社会是最高的,但是到了近代,上海又超过了她。图中红色是书场密度最高的地方。水以载道,苏州评弹沿着江南的水形成一个庞大的文化网路,渗透到江南的每一个细胞形式,强力地影响江南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审美观、社会价值观。

江南地区书场分佈图  
 

唐力行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大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我国徽学研究重要奠基人之一,江南学研究的代表学者之一。主要论著包括《开拓社会文化史的新领域: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导论》、《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光前裕后:一百个苏州评弹人的口述历史》等。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