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評彈的前世今生(1):
蘇州評彈和江南的地理環境
本文的主題是“江南曲藝”,實際上我今天所講的是江南曲藝的代表,也就是蘇州評彈。蘇州評彈是中國曲藝的蘭花,是中國最美的聲音,也是江南曲藝的代表。蘇州評彈與江南的地理環境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這樣的地理環境產生了蘇州評彈,而蘇州評彈使得這個地理環境更加美。
水是江南的靈魂。江南水鄉有三大水區:第一個水區是長江,第二個水區是乙太湖為中心周邊的地區,第三個水區就是杭州灣(包括杭州灣的北部和南部的一些地區)。這三個水區連成一片,區域內水道密佈,市鎮錯落其間,航船往來如梭,構成了一幅水鄉繁華圖。水道不僅承載著經濟的流通,還擔負著文化傳播的功能。明清以來,評彈藝人背包囊、走碼頭,將蘇州評彈送達江南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所以江南有一個很特殊的地方,就是江南的水網和江南的文化傳播網路,也就是評彈的傳播網路,它們是合二為一的。
根據統計,現在我們知道蘇州評彈的書目在歷史上曾經有156部,其中評話70部,彈詞86部。在實際演說過程中,評彈演員會對這156部書目進行再創作。一個鄉村的農民即使從來不離開自己的家鄉,走碼頭的評彈演員一個接一個的來到他生活的地方,大概一個評彈演員到一個地方,一個書目要講兩個月,甚至於半年,這些書目足夠一個農民聽一輩子了。
水是江南的靈魂。江南水鄉有三大水區:第一個水區是長江,第二個水區是乙太湖為中心周邊的地區,第三個水區就是杭州灣(包括杭州灣的北部和南部的一些地區)。這三個水區連成一片,區域內水道密佈,市鎮錯落其間,航船往來如梭,構成了一幅水鄉繁華圖。水道不僅承載著經濟的流通,還擔負著文化傳播的功能。明清以來,評彈藝人背包囊、走碼頭,將蘇州評彈送達江南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所以江南有一個很特殊的地方,就是江南的水網和江南的文化傳播網路,也就是評彈的傳播網路,它們是合二為一的。
走碼頭就是評彈演員到江南地區去說書。江南的小鎮,船隻來來往往。評話藝人只要拎一個小藤箱乘上船,箱子裡就是他的一襲長衫和替換衣服,加上一方醒木,一柄摺扇,可以很方便的到各個地方演出。彈詞藝人則還要背上琵琶或者三弦也可以走碼頭了。評彈跟演戲不一樣。演戲需要一個戲班子,需要一兩條船,需要很多演出需要的道具、服裝,需要一個戲班子,所以評彈被稱作為“輕騎兵”,也就是輕裝就可以在江南所有的市鎮去演出。
在整個江南地區,喜歡聽評彈的人太多了,各個市鎮都是如此。我僅舉三個例子。比如說滸墅關。聽書一道素為講究,道中未做過者,不算出道。什麼叫道中?就是說書人之間相稱,如果說書人沒有到滸墅關說過書,其他說書人就會說;你還不能算是出道,即不能算一個合格的說書人。
吳興縣雙林鎮是一個極小的鄉鎮碼頭,並無其他娛樂,只有書場數處,乃唯一之遊藝場所,故鎮民大都嗜愛評彈。以前光裕社“響檔”老一輩,蒞臨者也不少。
還有盛澤。盛澤這個鎮經濟很繁榮,向有“書碼頭”之稱,最盛時書場有10餘家之多,多由茶館兼營,所以書場之繁榮,現在是很難想像的。據說評彈界的老祖宗馬如飛曾經到那個地方彈唱《珍珠塔》。現在到這些市鎮,也許一個書場都沒有,但是當時有十幾家書場,走幾步路就有一家書場,這裡面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誰說的好,大家就到這個書場聽書。
書要說的不好,我們看看下面幾句話,“稍一不合,明日早茶時,互相批評,下午即相率不來。甚至望出百之書場,三日以來,變成五臺山矣”。本來這個書場可以坐一百多人,如果不能吸引大家就變成五臺山。什麼意思?書場裡有五張檯子,還有很多長板凳,但是三天下來說的不好,只剩三個聽客,這是很悲慘的。所以說書人說的不好就變成了五臺山。
江南的中心蘇州怎麼樣,更不需要說。蘇州人閑者居多,飯後聽書,擠在茶館中度生活者,比比皆是。實際上聽書已經成為蘇州人的日常生活,也成為江南人的日常生活。
上海開埠以後,說書就進入到上海。上海書場也是風靡一時,照片裡是一對很有名的雙檔朱雪琴與郭彬卿,這是在仙樂書場說的,仙樂書場、滄州書場等是當時上海最好的書場,是名角才能進得去的書場。在這些書場能夠站得住腳,那就是上海“響檔”了,這是評彈界的最高層次。
傳統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人口流動小。說書人在這個地方說了兩三個月,演完就要走,因為誰也沒有興趣連著聽你講兩遍,所以評彈藝人一生就必須要不斷的走碼頭。走碼頭實際上是一個文化傳播的過程。蘇州評彈藝人有普通的說書人、“碼頭響檔”、“蘇州響檔”之分。從小碼頭走進大碼頭,從普通說書人成為“碼頭響檔”,再成為“蘇州響檔”,這裡充滿了競爭、才能和機遇,能夠成為“蘇州響檔”的是少數,但是這少數的人又要進入上海競爭,最後成為“上海響檔”的人,那就是少之又少,所以走碼頭也就構成了評彈藝人的人生經歷。
為了進一步說明,這樣一個文化傳播的網路或者說書場聽書的網路,它們和江南水系網路或者說市鎮網路是結合在一起的。我們特意製作了一張圖。這張圖中可以看到,水流交匯處分佈著村落市鎮,大運河沿線更是分佈著大中城市常州、無錫、蘇州、嘉興、湖州、杭州等。在長江與黃浦江、蘇州河入海處有著大都會上海。江南水系網路上的市鎮就象滿天星鬥,在這星鬥中更多的是書場。越是大的碼頭,書場的密度就越大。比如說蘇州的密度在傳統社會是最高的,但是到了近代,上海又超過了她。圖中紅色是書場密度最高的地方。水以載道,蘇州評彈沿著江南的水形成一個龐大的文化網路,滲透到江南的每一個細胞形式,強力地影響江南民眾的日常生活和審美觀、社會價值觀。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請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