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箫声动,幽思逸想
箫鸣凤下空
洞箫的音色淳厚、柔美,吹奏优雅抒情的乐曲具有独特的魅力。大诗人李白笔下的名句:「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曾引人多少遐思!龙凤,乃国人心中最高贵和美丽的形象,而笛箫之声竟能如龙吟凤鸣,可想而知,箫音的感染力有多大了。
箫,又有「玉箫」、「凤箫」的雅称,这和箫的一段美丽传说有关。《列仙传》上记载,相传在春秋时代(约公元前700年) ,秦穆公有个女儿,名叫「弄玉」,她择婿的首要条件是必须精通音律。有一位叫「箫史」的英俊少年,技艺超卓,他吹奏箫的时候,彩云从四方聚合,一隻隻丹顶白鹤在空中来回飞舞,随即百鸟飞来,争相和鸣。天作之合,弄玉和箫史终喜结丝罗,成了眷属。更神奇的是,有一次,夫妻二人正在月下吹箫,竟引来天上的紫龙金凤。那紫色的翔凤停在凤台左边,金色的腾龙盘在凤台右边。这一龙一凤,舒颈展翅,显得亲切和善,弄玉乘上紫凤,箫史跨上金龙,顷刻间龙凤双翅齐飞,驾起祥云飞腾入蓝天。「人吹彩箫去,天借绿云还。曲在身不返,空馀弄玉名。」吹箫引凤,随凤而去,虽然无从考证,但多少说明,一旦凤箫声动,能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无穷的遐想。
借箫写景 寄语箫音
箫音优柔温润,善于抒情,古人喻之为乐器中的「君子」。文人墨客,更是偏爱有加。他们或借箫写景,或寄情箫中,使箫又增加了一层丰富的文化内涵。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在那夜色生凉的深秋,青山隐隐,流水迢迢,皓月当空,银光泻地,忽闻箫音飘飘,诗人寻寻觅觅,未知从何而起?因箫音,而使画面变成一幅立体的画卷,情景相生,令人陶醉。 低迴委婉的箫音,幽思曲想,几许凄楚,则能抒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令人心悒。李白的《忆秦娥》写道: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以「箫声咽」衬托伤别的情景,寄寓离情,给人以难捨难分的感伤情境。至如元曲《天淨沙·梅梢月》里所写的「今古别离最难。故人何处?玉箫明月空闲。」叩问离别的主题,而没有具体作答,只以「玉箫明月」结句,意蕴更在言外。
如泣如诉 如怨如慕
多人可能不知道,历史上很多大事还和箫繫上不解之缘呢。话说楚汉争雄中,汉军张良在「十面埋伏」的形势下,以箫声引起「四面楚歌」,一下子「吹散」了楚霸王八千子弟兵,溃不成军。最终迫使项羽败走乌江,自刎身亡。其实张良所用无他,他只是利用了箫声的凄清,引发楚兵思乡的情思。试想想,在月光惨淡、寒星稀落之夜,断断续续,呜呜咽咽的箫声,如泣如诉,低迴往復,再和上一首「十年征战归无期,千里从军几人回?倘若战死沙场上,白髪爹娘依靠谁?」又或「离别骨肉情,弱子祈父回。空房断恩爱,柔妻盼郎归」的曲子,一位远离家乡的战士,心境会是如何?

箫声呜咽,像是忧怨,又像思慕,像是哭泣,又像倾诉。是以,北宋文学家苏轼从听觉上写道:「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馀音袅袅,不绝如缕。」其声彷似丝缕一般,延绵不断,尚能使深渊裡的蛟龙闻声起舞。
凤箫声动 清美飘逸
箫音既可寄文情哲意,又极其清美飘逸,有如「凉月慇懃碧玉箫」、「何处玉箫天似水,琼花一夜白如冰」的境界,美不胜收。从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又可得知,箫还是民间欢庆节日不可或缺的一员: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凋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词中描绘元夕之夜,车水马龙,到处火树银花,人们吹着洞箫,载歌载舞,一片欢欣热閙的情境。
「箫」作为文人表徵,是窥探内心世界的钥匙。「剑气」与「箫心」,乃文人雅士一体之两面,一刚一柔,一喻理想抱负,一比幽思衷曲。有如龚定庵的诗句:「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纵横,泪也纵横,双负箫心与剑名。」「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幽怨中见壮烈,缠绵中见澎湃,一种「亦狂亦侠」的儒士风神写照。
至于武侠笔下,比如桃花岛试剑亭裡的一副对联:「桃花影落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又别是,一番天马行空的抒写境地。
看来,鳯箫声动的感染力,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李白「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的诗句,也并非完全出于诗人的联想,假若我们当今的都市人,能从箫音中领略一点它那质朴飘逸之美,或能从陶醉中得到美的薰陶,使精神得到昇华呢。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