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06

 

《水下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

 

在一些媒体如电影或消閒书籍,偶然会有描绘海中寻宝的画面,充满瑰丽奇诡、浪漫和亮丽的金银财宝。“潜水寻宝”,常常误导大众以为寻宝或打捞就是“水下考古”,或者把发现沉船和水下考古溷为一谈。当然现实生活中也真有海中寻宝的事,例如上世纪末80年代,英国人Michael Hatcher就曾于南中国海进行疯狂的打捞文物1,此事轰动中国考古界,这些行径绝不是“水下考古”。

二、 水下考古

1.   什麽是水下考古

水下考古学(underwater archaeology)基本上是考古学的一门分支,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 它以人类水下文化遗产为研究物件,对淹没于江河湖海下面的古代遗迹和遗物进行调查、勘测和发掘,运用考古学所特有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作为认识问题的手段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非科学性考古手段例如寻宝活动或是打捞,以“速度”“具破坏性”方法获取文物,达致丰厚的商业利益,不是水下考古2

水下遗物如金属物或瓷器都是水下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份,如何让公众认识水下文化遗产以及促请国际间进行保护,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通过《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并于2009年正式生效,条约对水下文化遗产给出了一个定义,包括时间、物件种类、遗存状况等等。

「水下文化遗产」系指至少100年来,週期性地或连续地,部分或全部位于水下的具有文化、历史或考古价值的所有人类生存的遗迹,比如:

(i).    遗址、建筑、房屋、工艺品和人的遗骸,及其具有考古价值的环境和自然环境;

(ii).  船隻、飞行器、其他运输工具或上述三类的任何部分,所载货物或其他物品,及其具有考古价值的环境和自然环境;

(iii). 具有史前意义的物品。

(b).   海底铺设的管道和电缆不应视为水下文化遗产。

海底铺设的管道和电缆以外的,且仍在使用的装置,不应视为水下文化遗产。

条约中也有不少争议之处,因此并不是所有国家都签署加入,也有国家自行定立相关类似性质的法例,以保护水下文化遗产,例如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规程》公开徵询意见3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4的颁佈。

东南亚海域沉没的船隻
 

2.   水下考古的流程

与陆上田野考古类似,由设立专案计画、文献资料收集、实地水下调查勘测、发掘、出水文物安置保护、研究、出版考古报告和展示。

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与陆上的田野考古却是有巨大差异。首先是自然环境的问题,“水下考古”需要面对大自然的巨大限制,水流、能见度、潮汐涨退、海洋生物、水深压力等等。水下考古工作极容易受到影响,可能一年中也就只有几十天时间适合下水,而且进行水下考古工作者均受到潜水的限制,包括时间、气体、深度等等(这些涉及潜水理论)。其次是,人类在水下环境 中,不论是在内陆河流湖泊还是大洋,没有器械的帮助下是无法维生,维生设备例如潜水器械的使用,影响水下考古工作者的生命安全以及工作效率。其三,水下考古工作中使用大量精密的仪器,进行勘探和发掘,例如侧扫声纳、多波束、机械人、浅层探测仪等等。

因此,水下考古工作中,前期工作特别是资料搜集和实地勘探阶段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务求尽可能精准确定位置,这将会大大减少发掘时的水下工作时间。

条约中也有不少争议之处,因此并不是所有国家都签署加入,也有国家自行定立相关类似性质的法例,以保护水下文化遗产,例如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规程》公开徵询意见3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4的颁佈。

水下考古人员的潜水装备
 
水下考古绘图
 
三、 水下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这个概念被人广泛利用,是晚近出现的学术概念,而且并非由始至终都一成不变,如时间框架、空间框架、性质等等。当中亦涉及很多学科,例如交通史、经济史等等。然而文献资料有其局限性,而中国古代史书文献记载也较为简略。

水下考古是考古学家解读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把重要钥匙。而中国沿海以至周边国家,例如东南亚等国,都发现不少中国古代沉船。透过这些沉船考古发掘工作,可以从中瞭解到当时的航向、古代贸易商品的种类、造船技术等等。

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5,通过水下考古的发掘,出水文物有铁器、瓷器等等,以瓷器为主,具有磁州窑的特徵。沉船的位置显示海上丝绸之路并非只有南向线,同时也有北航线,反映当时中原王朝与朝鲜半岛、日本诸岛甚至东北亚有商贸的往来,瓷器可能是重要商品之一。

从中国周边所发现并经水下考古发掘的沉船中,瓷器是最大宗的出水文物类别,例如南海一号6作为水下考古最具代表性的沉船,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为南宋时期的沉船。经水下考古多年的调查以及其后打捞移至水晶宫中进行发掘,至今出土约18万件文物,当中的瓷製品来自不同地区的窑场,例如龙泉、德化、景德镇等等,品种非常丰富,极具研究价值。见下图:

南海一号出水瓷器
中国香港水下考古文化研究会
陈来发 提供原图片


南海一号出水瓷器
中国香港水下考古文化研究会
陈来发 提供原图片
 
 

因此,日本学者三上次男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为“陶瓷之路”7。实际上,我们从沉船考古中发现的文物不止瓷器,有些文物因材质问题容易在水中分解,我们难以见到,例如茶叶、丝绸、香料等等,除非埋藏环境特殊得以保存,例如福建泉州后渚宋代沉船,出土大量“香药”,其中科学鉴定分析,有一种可能是产自索马里的乳香,另外尚有沉香、降真香、龙涎香等等8。因此,水下考古沉船所发现的出水文物,所反映海上丝绸之路的商品种类,是与不同历史时期和埋葬环境有密切关係。

沉船也只是其中一个水下考古物件,并非是唯一,港口的古代遗存以及一些沿海海岸的遗存也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份,例如福建泉州市,就以“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入选2021年世界遗产名录,当中包括码头、窑址、宗教建筑等等22个遗产点,泉州在宋元时期可能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

福建泉州洛阳桥
着名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22处代表性遗产点之一
 
四、 小结

沉船是水下考古其中一个重要物件之一,而水下考古是探索和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锁匙。中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水下遗存调查工作任务艰巨。其一是中国水下考古起步晚,据国家文物局最近公佈,“截至目前已发现确认241处不同类型的水下文化遗存(不含港澳臺资料),以沉船为主‥‥‥”9其二是受限于现今潜水技术的限制。因此,目前所发现的沿海周边水下文化遗产应该不止此数,相信有不少船隻藏在深海,有待日发调查中探寻,而潜水夫深水作业,有一定风险,也是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使用“迴圈呼吸器(CCR)”水下考古人员  

附记:

中国香港水下考古文化研究会,成立于2019年,主席蒋白浪,副主席黄定国、杜智礼,总顾问陈来发。

感谢本会副主席黄定国为文中潜水技术的指导及意见,以及顾问陈来发同意提供南海一号出水瓷器原图片。

作者供图均为本会成员训练以及参与水下考古工作的照片。

 


 

注释:

 

1.〈宋建忠︰《中国沉船考古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21年,第2页。

2.航海考古学会 着(Nautical Archaeology Society),阿曼达‧鲍恩斯 编(Amanda Bowens),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译︰《水下考古原理与实践之NAS指南》(第二版),文物出版社,2018年,第9页。

3.国家文物局就《水下考古工作规程》公开徵询意见,2011年10月12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51号,2022年4月1日起实施。

5.孙键︰《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的发现》,《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08年,第4期。

6.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海I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一︰1989-2004年调查》,文物出版社,2017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海I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二︰2014-2015年发掘》,文物出版社,2018年。

7.(日)三上次男 着,李锡经、高吉美 译,蔡伯英校订︰《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55页。

8.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与研究》,海洋出版社,2017年。

9.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乘风破浪砥砺前行—写在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施行之际,2022年4月1日,国家文物局官方网页。

 

蒋白浪先生

毕业于武汉大学考古专业。
专注于商周青铜器以及水下考古

岗位:
中国香港水下考古文化研究会-主席
香港考古学会-主席
香港中华文化总会 -副会长
保良局姚连生中学 -校董
荆门同乡会-副会长
承真楼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着:
张昌平﹑蒋白浪︰《记亚盉青铜器》﹑《青铜器与金文(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
参与编辑:沈畅︰《香谱 新纂香谱(点校本) 》,承真楼 2015

参与项目:
长江三峡水库考古项目(武汉大学)
南水北调考古项目(武汉大学)
宋元时期龙泉瓷器外销概况研究项目(香港水下考古文化研究会)
中国水下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课程(香港资优教育学苑)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