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4.12.06

 

《水下考古與海上絲綢之路》

 

在一些媒體如電影或消閒書籍,偶然會有描繪海中尋寶的畫面,充滿瑰麗奇詭、浪漫和亮麗的金銀財寶。“潛水尋寶”,常常誤導大眾以為尋寶或打撈就是“水下考古”,或者把發現沉船和水下考古混為一談。當然現實生活中也真有海中尋寶的事,例如上世紀末80年代,英國人Michael Hatcher就曾于南中國海進行瘋狂的打撈文物1,此事轟動中國考古界,這些行徑絕不是“水下考古”。

二、 水下考古

1.   什麼是水下考古

水下考古學(underwater archaeology)基本上是考古學的一門分支,是陸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 它以人類水下文化遺產為研究物件,對淹沒於江河湖海下面的古代遺跡和遺物進行調查、勘測和發掘,運用考古學所特有的觀點和研究方法作為認識問題的手段並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非科學性考古手段例如尋寶活動或是打撈,以“速度”“具破壞性”方法獲取文物,達致豐厚的商業利益,不是水下考古2

水下遺物如金屬物或瓷器都是水下文化遺產的一個組成部份,如何讓公眾認識水下文化遺產以及促請國際間進行保護,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1年通過《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公約》,並於2009年正式生效,條約對水下文化遺產給出了一個定義,包括時間、物件種類、遺存狀況等等。

「水下文化遺產」系指至少100年來,週期性地或連續地,部分或全部位於水下的具有文化、歷史或考古價值的所有人類生存的遺跡,比如:

(i).    遺址、建築、房屋、工藝品和人的遺骸,及其具有考古價值的環境和自然環境;

(ii).  船隻、飛行器、其他運輸工具或上述三類的任何部分,所載貨物或其他物品,及其具有考古價值的環境和自然環境;

(iii). 具有史前意義的物品。

(b).   海底鋪設的管道和電纜不應視為水下文化遺產。

海底鋪設的管道和電纜以外的,且仍在使用的裝置,不應視為水下文化遺產。

條約中也有不少爭議之處,因此並不是所有國家都簽署加入,也有國家自行定立相關類似性質的法例,以保護水下文化遺產,例如中國《水下考古工作規程》公開徵詢意見3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4的頒佈。

東南亞海域沉沒的船隻
 

2.   水下考古的流程

與陸上田野考古類似,由設立專案計畫、文獻資料收集、實地水下調查勘測、發掘、出水文物安置保護、研究、出版考古報告和展示。

但是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與陸上的田野考古卻是有巨大差異。首先是自然環境的問題,“水下考古”需要面對大自然的巨大限制,水流、能見度、潮汐漲退、海洋生物、水深壓力等等。水下考古工作極容易受到影響,可能一年中也就只有幾十天時間適合下水,而且進行水下考古工作者均受到潛水的限制,包括時間、氣體、深度等等(這些涉及潛水理論)。其次是,人類在水下環境 中,不論是在內陸河流湖泊還是大洋,沒有器械的幫助下是無法維生,維生設備例如潛水器械的使用,影響水下考古工作者的生命安全以及工作效率。其三,水下考古工作中使用大量精密的儀器,進行勘探和發掘,例如側掃聲納、多波束、機械人、淺層探測儀等等。

因此,水下考古工作中,前期工作特別是資料搜集和實地勘探階段會投入更多的時間和資源,務求盡可能精準確定位置,這將會大大減少發掘時的水下工作時間。

條約中也有不少爭議之處,因此並不是所有國家都簽署加入,也有國家自行定立相關類似性質的法例,以保護水下文化遺產,例如中國《水下考古工作規程》公開徵詢意見3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4的頒佈。

水下考古人員的潛水裝備
 
水下考古繪圖
 
三、 水下考古與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的內涵,這個概念被人廣泛利用,是晚近出現的學術概念,而且並非由始至終都一成不變,如時間框架、空間框架、性質等等。當中亦涉及很多學科,例如交通史、經濟史等等。然而文獻資料有其局限性,而中國古代史書文獻記載也較為簡略。

水下考古是考古學家解讀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一把重要鑰匙。而中國沿海以至周邊國家,例如東南亞等國,都發現不少中國古代沉船。透過這些沉船考古發掘工作,可以從中瞭解到當時的航向、古代貿易商品的種類、造船技術等等。

遼寧綏中三道崗元代沉船5,通過水下考古的發掘,出水文物有鐵器、瓷器等等,以瓷器為主,具有磁州窯的特徵。沉船的位置顯示海上絲綢之路並非只有南向線,同時也有北航線,反映當時中原王朝與朝鮮半島、日本諸島甚至東北亞有商貿的往來,瓷器可能是重要商品之一。

從中國周邊所發現並經水下考古發掘的沉船中,瓷器是最大宗的出水文物類別,例如南海一號6作為水下考古最具代表性的沉船,發現於上世紀80年代,為南宋時期的沉船。經水下考古多年的調查以及其後打撈移至水晶宮中進行發掘,至今出土約18萬件文物,當中的瓷製品來自不同地區的窯場,例如龍泉、德化、景德鎮等等,品種非常豐富,極具研究價值。見下圖:

南海一號出水瓷器
中國香港水下考古文化研究會
陳來發 提供原圖片


南海一號出水瓷器
中國香港水下考古文化研究會
陳來發 提供原圖片
 
 

因此,日本學者三上次男稱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為“陶瓷之路”7。實際上,我們從沉船考古中發現的文物不止瓷器,有些文物因材質問題容易在水中分解,我們難以見到,例如茶葉、絲綢、香料等等,除非埋藏環境特殊得以保存,例如福建泉州後渚宋代沉船,出土大量“香藥”,其中科學鑒定分析,有一種可能是產自索馬里的乳香,另外尚有沉香、降真香、龍涎香等等8。因此,水下考古沉船所發現的出水文物,所反映海上絲綢之路的商品種類,是與不同歷史時期和埋葬環境有密切關係。

沉船也只是其中一個水下考古物件,並非是唯一,港口的古代遺存以及一些沿海海岸的遺存也是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份,例如福建泉州市,就以“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入選2021年世界遺產名錄,當中包括碼頭、窯址、宗教建築等等22個遺產點,泉州在宋元時期可能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

福建泉州洛陽橋
著名跨海梁式大石橋,泉州22處代表性遺產點之一
 
四、 小結

沉船是水下考古其中一個重要物件之一,而水下考古是探索和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鎖匙。中國擁有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水下遺存調查工作任務艱巨。其一是中國水下考古起步晚,據國家文物局最近公佈,“截至目前已發現確認241處不同類型的水下文化遺存(不含港澳臺資料),以沉船為主‥‥‥”9其二是受限於現今潛水技術的限制。因此,目前所發現的沿海周邊水下文化遺產應該不止此數,相信有不少船隻藏在深海,有待日發調查中探尋,而潛水夫深水作業,有一定風險,也是我國水下考古工作者面臨的挑戰。

使用“迴圈呼吸器(CCR)”水下考古人員  

附記:

中國香港水下考古文化研究會,成立於2019年,主席蔣白浪,副主席黃定國、杜智禮,總顧問陳來發。

感謝本會副主席黃定國為文中潛水技術的指導及意見,以及顧問陳來發同意提供南海一號出水瓷器原圖片。

作者供圖均為本會成員訓練以及參與水下考古工作的照片。

 


 

註釋:

 

1.〈宋建忠︰《中國沉船考古發現與研究》,科學出版社,2021年,第2頁。

2.航海考古學會 著(Nautical Archaeology Society),阿曼達‧鮑恩斯 編(Amanda Bowens),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譯︰《水下考古原理與實踐之NAS指南》(第二版),文物出版社,2018年,第9頁。

3.國家文物局就《水下考古工作規程》公開徵詢意見,2011年10月12日。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751號,2022年4月1日起實施。

5.孫鍵︰《綏中三道崗元代沉船的發現》,《國際博物館(中文版)》,2008年,第4期。

6.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南海I號沉船考古報告之一︰1989-2004年調查》,文物出版社,2017年。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南海I號沉船考古報告之二︰2014-2015年發掘》,文物出版社,2018年。

7.(日)三上次男 著,李錫經、高吉美 譯,蔡伯英校訂︰《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55頁。

8.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灣宋代海船發掘與研究》,海洋出版社,2017年。

9.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乘風破浪砥礪前行—寫在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施行之際,2022年4月1日,國家文物局官方網頁。

 

蔣白浪先生

畢業於武漢大學考古專業。
專注於商周青銅器以及水下考古

崗位:
中國香港水下考古文化研究會-主席
香港考古學會-主席
香港中華文化總會 -副會長
保良局姚連生中學 -校董
荊門同鄉會-副會長
承真樓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編著:
張昌平﹑蔣白浪︰《記亞盉青銅器》﹑《青銅器與金文(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
參與編輯:沈暢︰《香譜 新纂香譜(點校本) 》,承真樓 2015

參與項目:
長江三峽水庫考古項目(武漢大學)
南水北調考古項目(武漢大學)
宋元時期龍泉瓷器外銷概況研究項目(香港水下考古文化研究會)
中國水下考古與海上絲綢之路課程(香港資優教育學苑)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