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茶乐 不如与人茶乐----潮州工夫茶(上)
“潮州”的工夫茶有三个境界:茶艺、茶道、滴茶。
茶艺追求品饮的极致技艺,茶道是借茶寻道。 “白陶炉、榄核碳、蟹眼水、十八步骤”。 但这样的工夫茶,其实只是少数“阿舍”(阔少)的游戏,并不存在于潮汕的街头巷尾、檐前树下、市井作坊。 并不很“潮州”。
真正“潮州”的工夫茶,是“滴茶”----潮汕人的茶生活,一种惜闲、重情的生活文化。 “有闲来滴茶”,“茶薄人情厚”。 日常忙里偷闲,与人联谊;慢冲细滴,边吃边聊;茶助聊兴,重在人情。 茶不是主角,是配角;茶不是独享,是分享。 “食茶着有茶脚”,人、情、闲,才是主角。 与人茶乐,就是“滴茶”,就是“茶聚”。 “滴茶”才是“潮州工夫茶”。
工夫茶不是茶
“工夫茶”三字,最早出现于清初的茶书,指的是福建岩茶的上品,后来才演变成指一种品饮的程式。 明初朱元璋废团茶推散茶,让喝茶普及民间,随后更出现乌龙茶和瀹饮法。 茶因发酵程度不同而分类,主要有未发酵、半发酵、和全发酵茶,乌龙茶即为半发酵茶,又称青茶。 以沸水直接冲泡散茶叶,是为瀹饮法。 随着宜兴紫砂壶具的制作成熟,用小壶小杯瀹饮冲泡乌龙茶,即为工夫茶。
在这基础上,文人骚客逐渐发展出整套严谨的沏饮规仪,一般有18式、21式、23式不等。 从择水治器,到掌火冲泡品饮,精雕细琢,一丝不苟,这就是现在大众印象的工夫茶艺或茶道。 或追求品饮的极致,或体会天人的交流。 工夫茶内里也分流派,闽、台、潮各有差异。
工夫茶原非潮人首创,早期的记载都在福建。 工夫茶更非潮人独享,福建、台湾、全中国全世界,喜爱者大不乏人,更与日俱增。 然而,工夫茶却以“潮州”而名。 因为潮人将工夫茶简便化、生活化、日常化,于是能无时不茶,无地不茶,全民皆茶,见人即见茶。 潮人与茶,遂被画上等号。
日用茶生活化
滴茶和茶艺茶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种迴异的茶意。 茶艺茶道可以孤芳自赏,滴茶必须与人同乐。 茶艺茶道好比细致繁谨的工笔画,滴茶是简约扼要的写意。 茶艺茶道讲求环境气氛器具,滴茶随时随地随意。 茶艺茶道品茶寻道,滴茶惜闲叙情。 茶艺茶道更向雅,滴茶是雅又是俗。 茶艺茶道是一种“奢侈品”,滴茶是一种“日用品”。 茶艺茶道是修炼茶,滴茶是生活茶。
茶艺茶道,常人只能偶一为之。 潮人滴茶,从开始到散席,称作“一泡茶”,可以祗需十五分钟,人人花得起。 故此工夫茶以“潮州”而名,非因潮汕人拥有高超的冲泡技艺,而是潮人将工夫茶“随身携带”,随时随地,“由朝饮到黑”。 潮人出门,行李必备简便茶具,“行到底块,滴到底块”(走到哪,滴到哪)。
工夫茶不是一种茶,是一种品饮程式。 潮州工夫茶则超越程式,就是生活。 它不过是潮汕人一项集体的日常生活习惯,如空气一般存在,无需特意,自然而然,不可或缺。 生活就是道,自然就是至道。 生活就是文化。 生活才是文化。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