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4.04.18

 

獨茶樂 不如與人茶樂----潮州工夫茶(上)

 

“潮州”的工夫茶有三個境界:茶藝、茶道、滴茶。

茶藝追求品飲的極致技藝,茶道是藉茶尋道。“白陶爐、欖核碳、蟹眼水、十八步驟”。但這樣的工夫茶,其實只是少數“阿舍”(闊少)的遊戲,並不存在於潮汕的街頭巷尾、簷前樹下、市井作坊。並不很“潮州”。

真正“潮州”的工夫茶,是“滴茶”----潮汕人的茶生活,一種惜閒、重情的生活文化。“有閒來滴茶”,“茶薄人情厚”。日常忙裡偷閒,與人聯誼;慢沖細滴,邊喫邊聊;茶助聊興,重在人情。茶不是主角,是配角;茶不是獨享,是分享。“食茶著有茶腳”,人、情、閒,才是主角。與人茶樂,就是“滴茶”,就是“茶聚”。“滴茶”才是“潮州工夫茶”。

工夫茶不是茶

“工夫茶”三字,最早出現於清初的茶書,指的是福建岩茶的上品,後來才演變成指一種品飲的程式。明初朱元璋廢團茶推散茶,讓喝茶普及民間,隨後更出現烏龍茶和瀹飲法。茶因發酵程度不同而分類,主要有未發酵、半發酵、和全發酵茶,烏龍茶即為半發酵茶,又稱青茶。以沸水直接沖泡散茶葉,是為瀹飲法。隨著宜興紫砂壺具的製作成熟,用小壺小杯瀹飲沖泡烏龍茶,即為工夫茶。

在這基礎上,文人騷客逐漸發展出整套嚴謹的沏飲規儀,一般有18式、21式、23式不等。從擇水治器,到掌火沖泡品飲,精雕細琢,一絲不苟,這就是現在大眾印象的工夫茶藝或茶道。或追求品飲的極致,或體會天人的交流。工夫茶內裡也分流派,閩、臺、潮各有差異。

工夫茶原非潮人首創,早期的記載都在福建。工夫茶更非潮人獨享,福建、臺灣、全中國全世界,喜愛者大不乏人,更與日俱增。然而,工夫茶卻以“潮州”而名。因為潮人將工夫茶簡便化、生活化、日常化,於是能無時不茶,無地不茶,全民皆茶,見人即見茶。潮人與茶,遂被畫上等號。

日用茶生活化

滴茶和茶藝茶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種廻異的茶意。茶藝茶道可以孤芳自賞,滴茶必須與人同樂。茶藝茶道好比細緻繁謹的工筆畫,滴茶是簡約扼要的寫意。茶藝茶道講求環境氣氛器具,滴茶隨時隨地隨意。茶藝茶道品茶尋道,滴茶惜閒敘情。茶藝茶道更向雅,滴茶是雅又是俗。茶藝茶道是一種“奢侈品”,滴茶是一種“日用品”。茶藝茶道是修煉茶,滴茶是生活茶。

茶藝茶道,常人只能偶一為之。潮人滴茶,從開始到散席,稱作“一泡茶”,可以祗需十五分鐘,人人花得起。故此工夫茶以“潮州”而名,非因潮汕人擁有高超的沖泡技藝,而是潮人將工夫茶“隨身攜帶”,隨時隨地,“由朝飲到黑”。潮人出門,行李必備簡便茶具,“行到底塊,滴到底塊”(走到哪,滴到哪)。

工夫茶不是一種茶,是一種品飲程式。潮州工夫茶則超越程式,就是生活。它不過是潮汕人一項集體的日常生活習慣,如空氣一般存在,無需特意,自然而然,不可或缺。生活就是道,自然就是至道。生活就是文化。生活才是文化。

許百堅先生

許百堅先生出生於潮汕澄海,幼年移居香港,大學主修漢語言文學。自1998年起擔任香港潮州商會潮語課程導師至今,並擔任潮州商會與浸會大學、理工大學、城市大學合辦潮汕語言文化課程的導師。許老師致力於推廣潮州話、介紹潮汕文化、積極參與各種公益活動,並倡議成立「香港潮汕文化協進會」。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