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5.03

 

独茶乐 不如与人茶乐----潮州工夫茶(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问梁惠王(前400年—前319年) :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潮汕人的答案是:独茶乐,不如与人茶乐。

有闲来滴茶

潮人很少独自饮工夫茶,“无脚不成局”;潮人却无时无刻、随时随地、从早到晚,都在“滴茶”。 亲友过访、家人闲聚、忙中稍歇,就冲一泡工夫茶,大家“歇个气、宽宽食、宽宽詖”。 非关追求高深的茶艺茶道,祗是珍惜闲暇,珍惜人情,珍惜生活。 工夫茶将闲与情串起来,成了潮汕人的“茶生活”,简单朴素以人为本的日常“慢生活”。 一个“正常”潮汕人,每天“滴茶”不下四五次。

潮人路上相逢,临别总会说一句:“有闲来滴茶”。 不是叫你独自品茗,是希望你“来”,我们一起滴茶,无你不成茶局。 物轻情谊重,茶薄人情厚。

潮州工夫茶既然饮的不仅是“茶”,还是“情”;品的就不仅是茶味,更是人情味。 因此潮州工夫茶,需要一份闲心,一份人情。 只有人惜闲,才愿意停一停,歇一歇,冲一泡薄茶;只有人重情,才会大家坐下来,喝着薄茶聊天联谊。 虽然招呼你的祗是一泡淡(薄)茶,却是出自我的一份浓(厚)情。

茶薄人情厚

正因为“厚情薄茶”、日常而生活化,潮州工夫茶舍繁就简:程式简易,祗有五式;环境简便,随时随地;器具简单,一个小盅三个小杯加个水盘 ,仅此而已。 “关公巡城”是为了让各杯浓淡均匀,“韩信点兵”是要把盅内残液滴尽,不让泡久变涩,影响下冲。 其他随意,因地制宜。 因此潮州工夫茶门槛极低,人人即学即会。 潮汕男女老少,人人是工夫茶传承人。

工夫茶用小壶冲泡,一般分三杯分量适中。 但滴茶的人数却不定,经常是杯少人多不够分。 不够分不要紧,滴茶既是厚情薄茶,有喝没喝无所谓,喝不上,下轮喝。 不够分原来更好,各人都不好意思占先,就自然谦来让去,你请我请。 这反而更活跃了滴茶的气氛,更互动,更热闹。 更符合滴茶的初心。

潮人滴茶传统,不但茶壶小,煮水的水壶也小,大概两到三倍茶壶容量。 每一冲茶,倒出一半开水,补回一半生水,重新煮开。 这样,就留下等待,留下空隙,以便叙情。 若用大壶,水开了就不停叫,人就被逼着不停冲、不停饮。 那样,人就祗忙着应付喝茶,忘记了聊天。 “茶聚”本是为聚而茶,就变成祗有茶,没有聚。 人役茶而非役于茶,潮人不忘初心。

闲、情,就是潮州文化。 闲、情,就体现在潮州工夫茶。

潮汕人赞崇“宽活”,宽则不紧,就是从容不逼地生活。

潮语“工夫”一词,是“精细、讲究”的意思。 “工夫茶”指的是采茶、制茶、泡茶都讲究而精细,却无武术技艺的“功夫”含义,因此并不是“功夫茶”。 潮语“工”“功”不同音,潮人并不混淆。

许百坚先生

许百坚先生出生于潮汕澄海,幼年移居香港,大学主修汉语言文学。 自1998年起担任香港潮州商会潮语课程导师至今,并担任潮州商会与浸会大学、理工大学、城市大学合办潮汕语言文化课程的导师。 许老师致力于推广潮州话、介绍潮汕文化、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并倡议成立「香港潮汕文化协进会」。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