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3.28
潮州「打冷」与天地会隐语 II
「食粥」文化与天地会隐语
由民初至太平洋战争香港三合会组织,成为人数最多规模最大,部份分支帮派也演变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组织。香港沦陷前三合会势力日益壮大,活动也逐渐半公开化。战后大批移民涌入香港,从国内南下香港操闽粤方言的移民,多依靠出卖劳力为生。此时的咕喱馆带有浓厚的乡谊色彩,咕喱馆便成为新移民同乡获得住宿和工作机会的依附,那时候社会制度,法治还不健全,咕喱馆为保障自身利益,若不拉帮结派,根本无法生存立足,各族群乡派因素也加深彼此箇中的矛盾,特别是香港岛三角码头,乡情的凝聚力特别强烈,当中以潮州人最为团结,其次是东莞人和福建人等。
当年从事体力劳动工人,生活艰苦日常以「食粥」为主,「潮州粥」便成为潮州咕喱每日早午晚三餐主要饭餐,食粥除了是经济廉价外,另一原因是天气炎热潮湿,体力劳动工人出汗多,食欲不振,而潮州粥用白米煮成稀稠开蕾状,比食饭容易入口,也容易补充体力,与广府人把粥煮至稀烂不一样。
由于潮州咕喱每天都以潮州粥作为饭餐,当然是光顾街边售卖潮州粥摊贩最为廉价,如位于三角码头南北行街的「潮州巷仔」和九龙深水埗码头前一带售卖潮州粥摊贩经营最经济化,伍仙一亳都是贵客,摊贩除售卖潮州粥外,还有各样款式杂鱼仔,咸菜、菜脯、乌榄、橄榄菜、咸薄壳、榄豉、莲藕、炸花生等杂咸供食客挑选。潮州粥伍仙一细碗,一亳一大碗,其他伍仙都有交易,当然款式简单,烹调也不讲究,谈不上有「镬气」,客人点选后,就用小碟盛起或直接放在粥里,顾客多是人力车伕和码头咕喱,他们体力消耗较大,每天最少要进食三餐,每餐普遍是二亳至二亳半就可饱得一餐了。
潮汕杂咸与白粥
虽然潮州人食粥叫「食糜」,当时三合会隐语已成为劳动阶层之间的流行语言。根据,萧一山编辑《近代秘密社会史料》《洪门》隐语,「食粥」称为「打浪」。 「飮茶」就叫「采青」。以前在中国内地帮会常以茶馆作为联络地点,到茶馆「飮茶」除了是大众化消费外,重要是帮会成员之间利用茶杯摆出各类暗语作为秘密沟通方式。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