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3.03.28

 

潮州「打冷」與天地會隱語 II
「食粥」文化與天地會隱語

 

由民初至太平洋戰爭香港三合會組織,成為人數最多規模最大,部份分支幫派也演變成為危害社會治安組織。香港淪陷前三合會勢力日益壯大,活動也逐漸半公開化。戰後大批移民湧入香港,從國內南下香港操閩粵方言的移民,多依靠出賣勞力為生。此時的咕喱館帶有濃厚的鄉誼色彩,咕喱館便成為新移民同鄉獲得住宿和工作機會的依附,那時候社會制度,法治還不健全,咕喱館為保障自身利益,若不拉幫結派,根本無法生存立足,各族群鄉派因素也加深彼此箇中的矛盾,特別是香港島三角碼頭,鄉情的凝聚力特別強烈,當中以潮州人最為團結,其次是東莞人和福建人等。

當年從事體力勞動工人,生活艱苦日常以「食粥」為主,「潮州粥」便成為潮州咕喱每日早午晚三餐主要飯餐,食粥除了是經濟廉價外,另一原因是天氣炎熱潮濕,體力勞動工人出汗多,食欲不振,而潮州粥用白米煮成稀稠開蕾狀,比食飯容易入口,也容易補充體力,與廣府人把粥煮至稀爛不一樣。

由於潮州咕喱每天都以潮州粥作為飯餐,當然是光顧街邊售賣潮州粥攤販最為廉價,如位於三角碼頭南北行街的「潮州巷仔」和九龍深水埗碼頭前一帶售賣潮州粥攤販經營最經濟化,伍仙一亳都是貴客,攤販除售賣潮州粥外,還有各樣款式雜魚仔,鹹菜、菜脯、烏欖、橄欖菜、鹹薄殼、欖豉、蓮藕、炸花生等雜鹹供食客挑選。潮州粥伍仙一細碗,一亳一大碗,其他伍仙都有交易,當然款式簡單,烹調也不講究,談不上有「鑊氣」,客人點選後,就用小碟盛起或直接放在粥裏,顧客多是人力車伕和碼頭咕喱,他們體力消耗較大,每天最少要進食三餐,每餐普遍是二亳至二亳半就可飽得一餐了。

潮汕雜鹹與白粥
 
雖然潮州人食粥叫「食糜」,當時三合會隱語已成為勞動階層之間的流行語言。根據,蕭一山編輯《近代秘密社會史料》《洪門》隱語,「食粥」稱為「打浪」。「飮茶」就叫「采青」。以前在中國內地幫會常以茶館作為聯絡地點,到茶館「飮茶」除了是大眾化消費外,重要是幫會成員之間利用茶杯擺出各類暗語作為秘密溝通方式。

胡炎松先生

多年來考風問俗推展香港潮汕非遺文化。
現任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常務會董兼盂蘭勝會保育工作委員會副主席,盂蘭文化節總統籌。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理事、潮汕文化協會副主席、西貢區盂蘭勝會總理。著有《西貢區六十週年紀念特刊》《破解盂蘭迷思》《盂蘭的故事》。擔任講座嘉賓機構有,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政府檔案處、香港歷史博物館、大館文物事務部、華人廟宇委員會、警務處歷史學會、香港註冊導遊協會,以及大學院校等。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