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5.09

 

佛跳墙:流传百余年,中华文化中「诚意最够」的宴客好滋味!

 

「今年,妈妈我照样准备了大家最爱的卤猪脚、红烧鱼,还有…佛跳墙!」在中华文化里,几乎家家户户的年夜饭都有这几道菜,其中,有「闽菜之王」美誉的佛跳墙,更是这场一年当中最澎湃的盛宴上,总被摆在正中央的重要菜色。

佛跳墙之所以能在名菜众多的「闽菜」中,超越三杯鸡、梅干扣肉等,被尊为「闽菜之王」,不光是因为山珍海味俱足,更是因为备料与煮法繁复,耗时三天都不足为奇。

这道如此讲究的料理最早是怎么出现的? 「佛跳墙」这饶富趣味的菜名又从何而来?让我们把时空拉回清光绪年间福州一位官员家,那顿相传是「佛跳墙」源起的饭局吧!

十多种食材煨出难忘滋味,最早名为「福寿全」

根据史书记载,清朝地方官制是各省设总督、巡抚管理军民事务,往下则有「布政使」处理民政、财政等事宜。

清光绪年间,福州一位银局官员在家中设宴款待布政使「周莲」。为确保贵客吃得尽兴,这位官员自然请厨师拿出压箱宝。于是,厨师把鸡、鸭等十多种食材放入酒坛炖煮多时,并在饭局上请周莲一尝。

周莲品尝后大为赞叹,询问官员这道菜的名字。这位官员取「吉祥如意,福寿双全」美意,为之取名为「福寿全」。

那「佛跳墙」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呢?事实上,周莲的厨师郑春发在饭局后改良了这道菜,在后来的一场餐叙中,又拿来宴请重要宾客。宾客一吃同样惊艳,当场吟诗:「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此后,人们才开始以「佛跳墙」称呼这道菜。

食材、价位日渐多元,背后用心却始终不变

佛跳墙一路从清代流传下来,在闽南文化中都属于相对名贵的料理。不只是因为它最早出现于官员餐宴中,也因为其制程始终费工:备齐鸡、鸭、鱼翅、鲍鱼及猪肚等十多样食材后,有的要炸、有的要长时间泡水,所有食材都处理好后,还要层层堆叠好再长时间炖煮。无论是宴客或只是煮给家人吃,这都是道「诚意够」才能创造出的好滋味。

由于制作费工,所以一直以来,多数人会吃到佛跳墙的场合,不是在高级饭店,就是在年夜饭这类重要饭局上。不过近年,佛跳墙「包含山珍海味」且「名贵」的传统定位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元的食材与价位。

以台湾来说,除了因应素食风潮而出现以菇类、素料制成的「素佛跳墙」,更有出现「平价佛跳墙」,一碗只要新台币80元(约港币20元)。

不过,无论佛跳墙在现代有多少「变形」,于中华文化而言,这碗制程总省不了心,而且总「端庄」装在瓮或盅里的汤品,百余年来不变的,还是料理者对于食材、及餐桌上等着享用的宾客与家人,那份至高无上的用心。

钟敏瑜

曾任「经理人月刊」记者、「风传媒」编辑,多年来持续努力在理性的论说文中兼容感性。
网路文章总浏览量逾1,700万。现为线上课程内容制作,协助各领域讲师深入浅出传达专业内容。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