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7.20

 

香港的凉茶

 

凉茶是地道保健饮品,香港人一定不会陌生。

称之为「地道」有两个原因:一者,岭南地区因大庾岭山脉阻挡北方寒冷气流,同时受亚热带海洋气候影响,区内居民长期处于潮湿闷热状态引致不适;其次,广东人利用具有清热去湿功效的地道草本物种制成饮品以舒缓不适,可知凉茶是针对广东独有气候衍生的保健饮品。早在宋代已有南方人饮用「凉药」的纪录。到清代,饮凉茶已成为居民的生活习惯,现在更成为粤港澳政府共同申报登录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港早期凉茶街档
 
四十年代王老吉凉茶精包装(正面)
 

不过,因粤港澳社会差异,推使香港的凉茶走出不一样的路向。首先,凉茶专指由一种(或多种)草本或加工药材加水煲制而成的饮品。因配方用料可自由搭配,操作便捷,寻常家庭都可轻易制作。但港岛开埠后,大量单身汉来港谋生,因生活艰辛,日常损伤和湿热气候引致各种不适,凉茶就成为方便又廉宜的舒解剂,故被称作「寡佬茶」。需求下出现专卖水碗凉茶的车仔档,衍生凉茶业。凉茶发展成商品,业界造出两点水的「凉」字,作为「具有清热去湿解毒功效的草本饮品」的专有名词,不过民间未必留意,多沿用三点水的凉字。

旧式凉茶壶
 
单眼佬凉茶的凉字
 

为便利工人阶层,又研发出以滚水冲泡的免煲凉茶冲剂,大受欢迎,更倾销到东南亚各地的海外华工,带动香港的凉茶贸易。当然,香港受惠于自由贸易港政策而成为环球药材集散地,凉茶商淘汰野生采摘草药转而订购廉价而供应稳定的药材。此外,部分商家也应用海外药材煲制凉茶,不但增加款式(例如花旗蔘茶),也从实践中加深对各种原料性质和功效的理解。

此外,市民对凉茶的应用习惯亦有明显转变。昔日市民视凉茶为预防或舒缓初起病患的廉价保健品。到六十年代,凉茶铺为增加收入,先后增设收音机、留声机、电话、电视机和冷气,成为市民吸收资讯和享受娱乐的廉价消遣地方,使凉茶增添一份流行文化气味。当时,不少打扮时髦的青年男女长时间流连凉茶店,坊间更以「凉茶‧马尾‧飞机头」来形容这股潮流文化景象。

凉茶铺的留声机
 
《凉茶马尾飞机头》唱片
 

七十年代,本港经济起飞,医疗福利持续改善,市民将凉茶的效用转向于排毒养生,每当进食烧烤、火锅、辛辣等上火食物时,自然要饮杯凉茶或食龟苓膏来降火解毒。可见,香港的凉茶已非纯粹的传统饮品,更是与社会同行并进的地道饮料,而且在持续应用和理解下将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


 

参考资料:

 

书籍

1. 江润祥、陈树棠:《香港草药与凉茶》(香港,商务印书馆,2000年)。

2. 邓家宙:《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凉茶》(香港,中华书局,2022年)。

 

论文

1. 芹泽知広:〈広东文化としての中国薬草茶〉,《奈良大学总合研究所所报》第二十三号(2015年)。

 

邓家宙博士

香港史学会总监,兼任大学讲师、专栏作家。专志香港史、佛教史、宗教信俗及碑铭研究。
着有《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凉茶》、《香港佛教史》等近二十本专著。
曾膺获香港印艺大奖及香港书奖。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