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3.07.20

 

香港的涼茶

 

涼茶是地道保健飲品,香港人一定不會陌生。

稱之為「地道」有兩個原因:一者,嶺南地區因大庾嶺山脈阻擋北方寒冷氣流,同時受亞熱帶海洋氣候影響,區內居民長期處於潮濕悶熱狀態引致不適;其次,廣東人利用具有清熱去濕功效的地道草本物種製成飲品以舒緩不適,可知涼茶是針對廣東獨有氣候衍生的保健飲品。早在宋代已有南方人飲用「涼藥」的紀錄。到清代,飲涼茶已成為居民的生活習慣,現在更成為粵港澳政府共同申報登錄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港早期涼茶街檔
 
四十年代王老吉涼茶精包裝(正面)
 

不過,因粵港澳社會差異,推使香港的涼茶走出不一樣的路向。首先,涼茶專指由一種(或多種)草本或加工藥材加水煲製而成的飲品。因配方用料可自由搭配,操作便捷,尋常家庭都可輕易製作。但港島開埠後,大量單身漢來港謀生,因生活艱辛,日常損傷和濕熱氣候引致各種不適,涼茶就成為方便又廉宜的舒解劑,故被稱作「寡佬茶」。需求下出現專賣水碗涼茶的車仔檔,衍生凉茶業。涼茶發展成商品,業界造出兩點水的「凉」字,作為「具有清熱去濕解毒功效的草本飲品」的專有名詞,不過民間未必留意,多沿用三點水的涼字。

舊式涼茶壺
 
單眼佬凉茶的凉字
 

為便利工人階層,又研發出以滾水沖泡的免煲涼茶沖劑,大受歡迎,更傾銷到東南亞各地的海外華工,帶動香港的涼茶貿易。當然,香港受惠於自由貿易港政策而成為環球藥材集散地,涼茶商淘汰野生採摘草藥轉而訂購廉價而供應穩定的藥材。此外,部分商家也應用海外藥材煲製涼茶,不但增加款式(例如花旗蔘茶),也從實踐中加深對各種原料性質和功效的理解。

此外,市民對涼茶的應用習慣亦有明顯轉變。昔日市民視涼茶為預防或舒緩初起病患的廉價保健品。到六十年代,涼茶舖為增加收入,先後增設收音機、留聲機、電話、電視機和冷氣,成為市民吸收資訊和享受娛樂的廉價消遣地方,使涼茶增添一份流行文化氣味。當時,不少打扮時髦的青年男女長時間流連涼茶店,坊間更以「涼茶‧馬尾‧飛機頭」來形容這股潮流文化景象。

涼茶舖的留聲機
 
《涼茶馬尾飛機頭》唱片
 

七十年代,本港經濟起飛,醫療福利持續改善,市民將涼茶的效用轉向於排毒養生,每當進食燒烤、火鍋、辛辣等上火食物時,自然要飲杯涼茶或食龜苓膏來降火解毒。可見,香港的涼茶已非純粹的傳統飲品,更是與社會同行並進的地道飲料,而且在持續應用和理解下將有更多的可能性和發展。


 

參考資料:

 

書籍

1. 江潤祥、陳樹棠:《香港草藥與涼茶》(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年)。

2. 鄧家宙:《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涼茶》(香港,中華書局,2022年)。

 

論文

1. 芹澤知広:〈広東文化としての中國薬草茶〉,《奈良大學總合研究所所報》第二十三號(2015年)。

 

鄧家宙博士

香港史學會總監,兼任大學講師、專欄作家。專志香港史、佛教史、宗教信俗及碑銘研究。
著有《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涼茶》、《香港佛教史》等近二十本專著。
曾膺獲香港印藝大獎及香港書獎。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