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3.26

 

粿条仔

 

在马来西亚柔佛州(Johor)的首府新山(Johor Bahru),流行着一种让即便熟悉华人饮食风格的老饕,亦会感到既似曾相识,又难免有几分陌生的小吃——粿条仔。

在新山华人口中,“粿条仔”一词,一般会以潮汕方言发音作“Kuey Tiaw Kia”,既指一种制作得比一般粿条更细薄的扁条状米浆制品,也喻示着 这座城市与潮汕移民及其饮食传统的渊源。 新山正式开埠于1855年,此前潮籍人士早已伴随帆船贸易、资本与会党组织,尤以经营甘蜜(Gambir)种植园之姿,陆续活跃于廖内群岛、新加坡及马来半岛南部的柔佛 。 作为柔佛首府,与新加坡隔海峡相望可及的新山,从开埠之初便肩负着行政中心与贸易枢纽的角色,自然也成为潮籍人士的汇集之地,素有“小汕头”之称 。 因此,潮汕饮食的特征也多少得以在这座人员往来频繁的边城味觉中延续,潮州糜、蒸鱼、卤鸭、各式糕粿等等,在此仍有其一席之地。

以上历史文化脉络,虽然赋予了粿条仔诞生于新山的土壤,然论其缘起,却格外晚近。 根据口述,祖籍潮安鹳巢乡、绰号“阿蛋”的张正和,在二战结束后不久,开始在新山市区制作和售卖粿条仔:将烫熟的粿条仔,以事先用卤汁 勾兑好的黝黑汤头浇灌,再将卤猪雑、卤豆腐、卤蛋等配菜另置小碟作餸,如此一来,奠定了新山粿条仔的基本形态。 再后来,一小碟辣中略酸的辣椒酱开始成为卤味的蘸料,进一步为粿条仔的味觉系谱,增添一抹南洋热情。

明眼人大概能看出,上述吃法与另一种潮汕传统小吃——粿汁(粿什)非常接近,区别主要在于后者使用的是片状的粿汁,而非条状的粿条仔 。 这看似细微的差异,却足以构成了巨大的分水岭。 传统粿汁在烹饪时,需要调入米浆,边煮边搅拌,待至盛上碗时,复淋上卤汁,卤汁与米浆相结合,形态与吃潮州粥糜有几分相似; 至于粿条仔则只需烫熟烫软即可,省却大量预煮的时间,同时灌注在粿条仔碗中的是事先与卤汁勾兑好的汤头,以致味道与口感都与传统粿汁大相径庭 。

粿条仔在新山华人心目中也曾经是一款价廉味美的小吃。 由于早年的猪内脏以及豆腐、鸡蛋等食材成本较低,加上粿条仔容易烹煮,上桌快速,卤汤咸香味浓,使粿条仔相当开胃,即便不加餸,也可以一 碗一碗地加点粿条仔直至吃饱。 于是,兼具快捷、味浓、平价、易饱的特质,粿条仔很快便占据了市井百姓及边城过客的味蕾,成为新山最具代表性的街边小吃之一。

莫家浩博士

莫家浩,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兴趣包括马来西亚华人历史文化、地方治理与身份认同等。已出版著作包括《战前报章有关柔佛古庙游神文献资料辑录》及学术论文十余篇。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