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于津城的老翟药糖
在岁月的长河中,那些隐藏于民间的百年美食和抑扬顿挫的叫卖声,描绘了天津这座城市中最鲜活的生活场景和最古老朴实的文化。
老翟和他的“老翟药糖”便是大隐于津城的一道风景。
老翟本名翟培玉,今年68岁,祖上经营药糖生意,传到他这一辈已经是第四代了。老翟说:“我太爷爷在北京,手上有个祖传的药糖方子,就一直在北京做药糖卖药糖,到了我爷爷那辈儿全家迁到了天津。我大伯是中医,他又把祖传的药方做了一点儿调整,一直传承至今。嗓子疼、晕车、中暑什么的吃一块能缓解一点儿,清凉润喉,沁心舒畅,但不能把它当药,生病还得上医院。”因为卖得快,老翟几乎每天都要做药糖:一锅糖,一锅药,熬好后混在一起,倒在石板上晾凉,再搓成条、切成小块、装进塑料袋。看似简单的药糖制作,实际上是个辛苦活儿。 “熬制的技法、投入的时间、火候掌握的大小、冒多大泡多高温度水分含多少……这些都有讲究。我家里几辈人,愿意干祖业的没有几个,我这人打小就能吃苦,不管干多累的活儿都不憷头。刚开始学做药糖那会儿,掌握不好手劲儿,总把糖稀溅到手上,刚熬好的糖稀滚烫滚烫的,一碰到手上就烫起个大泡。要想把这药糖做好,就得靠不断重复──做一百锅肯定比做十锅强,做一千锅肯定比一百锅强。”老翟如是说。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他的《俗世奇人》中写道:天津是市井,百姓心里边就是生活——吃喝玩乐,好吃好喝好玩和有乐子的事都喜欢,还爱看绝活,这卖药糖的本事就五花八门了。有说段子的,有说快板的,有变戏法的,有献演武功杂耍车技打弹弓子的,连吆喝起来都有腔有调一套一套。这些文字印证了老翟常说的“三分药糖,七分吆喝。”
“买的买,捎的捎,卖药糖的又来了。您吃嘛味儿有嘛味儿,仁丹薄荷冒凉气儿。家庭里的琐碎事儿,老头子别管老婆子事儿,管了事儿就生气儿。吐酸水打饱嗝儿,气得嗓子疼得难受劲儿,吃了我的药糖就管事儿。15块钱您买两份儿,您家里外边儿都顺气儿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翟用20多年卖药糖的吆喝声走红津城,不要小看这一声声吆喝,它记录着历史,也隐藏着文化。
老翟从小就喜欢唱歌,他在传承祖辈药糖制作技法的同时,对旧时卖药糖的吆喝特别喜欢。他说:“以前卖药糖的都是走街串巷,边吆喝边卖,但是现在基本上都失传了。”为了寻回卖药糖吆喝的“老声音”,老翟一边整理记忆中的吆喝,一边寻访会吆喝的老人。有一次,他偶然听到一位老人唱了几句新词儿,就赶紧要了联系方式,带著录音机跑到十几公里外找老人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 2014年,老翟收集整理了两套完整的传统卖药糖的吆喝,被天津市档案馆收录建档,成为了“天津方言语音建档工程发音人”。在颁奖仪式上,老翟坚定地说:“我要做一名老翟药糖吆喝声的守护者!”。
老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忘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研究,改编著吆喝的新唱词。他有一个绝活儿,就是甭管客人是哪儿来的,只要说省份他就能吆喝,他还为自己的绝活儿编了个顺口溜儿:“以省为单位,全国我都会。如果我不会,吃糖不收费!”有一次,一个小伙子和他“戗火”,说:“您要是不会唱,我可真拿药糖就走。”老翟说:“行!那如果我会唱呢?”小伙子说:“您唱多少,我就买多少药糖。”就这样,小伙子点了十几个省份的歌,老翟都一一唱完。这时小伙子沉不住气了,说:“好家伙您都会,我可不点了!”与其说老翟药糖是卖出去的,倒不如说是唱出去的。
有人好奇地问老翟这功夫怎么练的?老翟的“话匣子”便打开了:“没什么特别的,有不会的我就上网查、找朋友要、去老歌本上搜……自己练完了就在这边实践。老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别看我这么大岁数,搁这一站,唱起来,马上来精神了。咱卖糖一不为挣钱,二不为出名,就为图个乐儿。大伙儿爱听我唱我就唱,买不买糖没事儿。就冲大家对我的这份认可,我也得唱下去。”除了吆喝,京东大鼓、流行歌曲他也张嘴就来。 很多国内外慕名而来的游客,专程到天津古文化街“老翟药糖”这里打卡,就为了听一段老翟那朴实无华、津腔津韵的吆喝。 老翟还从不吝惜自己编的全套吆喝,每次遇到找他学艺取经的年轻人,他不会藏着掖着,认真地教,他说:“看着这技艺能传下去,后面还有人能接着,我特别高兴。”
翟记药糖制作技艺及民间吆喝”代表性传承人。
著名演员张国立主演的电视剧《草根王》专门找老翟客串卖药糖的商贩,就为了能让全国观众在这原汁原味儿的吆喝声感受到老天津卫的特色。著名相声大师郭德纲曾这样评价:“老翟的唱是根据自己卖药糖的实际情况改编的,生活味道很浓,使老的艺术形式回归到现实生活当中了,这种形式非常好。以后回天津,我一定要去古文化街,亲耳听一听老翟吆喝。”相声演员刘俊杰也赞成这种观点,他说:“叫卖吆喝本来就是老天津传统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就应该生长在民间,而不是单纯地出现在相声表演的舞台上。”
老翟每次听到自己改编的吆喝得到艺术家们认可时,他总是谦虚地说不敢当,以后一定会坚持把这种老段子唱下去;每次听到人们对自己的吆喝绝活儿赞不绝口时,他总是谦虚地说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就喜欢唱这些民间的小曲小调。实际上,正是这些大隐于城市街巷胡同里的、由无数位“老翟们”代代传承的小文化,才是构成天津城市大文化的根基,使人感受到亲切温暖、真实惬意,长久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被一代一代的人传唱。
老翟和他的“老翟药糖”,虽然民间艺人的一个缩影,但他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代代传承的未来……
摄影:翟培玉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