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润饼还是春卷,咬一口就知道身世
春秋战国时代的晋文公与介之推的故事,将寒食节增添了历史传奇色彩。寒食节大多是指冬至后的105-106天,因为要警惕百姓天干物燥,便在这天不生火煮饭,老百姓会事前准备好一些食材,用饼皮卷起食用,便是润饼最初的模样。后来,寒食节的日期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接近,唐代之后,越来越看重清明,在这段时间增加了很多活动,渐渐形成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节日。在农历三月吃润饼也成为一种习惯。也是在这个时候,「汉字文化圈」影响了周遭国家,连带着饮食习惯也到海外开枝散叶。
说到越南美食,除了越式河粉与带有法殖民风情的三明治和滴漏咖啡之外,越南春卷应该掳获绝大多数人的味蕾。越南自古以来便与中国有长达千年以上的藩属关系,古代中国所称的「南越」在很多时期,地理区域是涵盖到今日北越一带,长期交流之下,南方的米食也影响了越南。越南生春卷便是以米浆磨成的米皮加入生菜、海鲜、肉片,搭配鱼露的作法,完美融合中式米食文化、西式生菜与东南亚在地佐料的搭配。
在清末民初的移民潮当中,闽粤一带的人多数选择下南洋或是到台湾拓垦,因此原乡饮食也就被带入这些地方进而成为当地受欢迎的美食。台湾人的祖先原籍大多是以泉州及漳州居多,润饼的内馅也会稍有不同,但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北部称润饼居多,南部则是叫春卷。至于福州人多的马祖则是跟原乡叫法一样,称作春饼。到了马来西亚,可能是受到广东潮汕人与福建厦门一带的影响,润饼变成薄饼,而且会加入东南亚比较常用的食材–沙葛,薄饼上桌时,有的店家还会切段并淋上酱汁,成为薄饼马来西亚化的表现。
不管是润饼还是春卷,这项受欢迎的华人食物,后来随着近代帝国主义的发展,当荷兰统治印尼、西班牙统治菲律宾时,因为需要大量劳力种植经济作物与矿业开采等等,许多华工被招募到当地。因此润饼也成为这些地方常见的华人小吃,连带影响了语言的多元。例如印尼语的润饼叫做Leompia、菲律宾的连锁中华餐厅「超群」(ChowKing)也贩售润饼(Lumpia),这些外来语除了丰富了东南亚国家的词汇之外,也透过殖民过程影响殖民母国,现在的荷兰超市便贩售着微波食物–润饼,Loempia也成为荷兰语的外来语词汇之一。
咬一口润饼,你吃进去的不只是美味,还有这些交错在饮食传播路线中的丰富滋味,在舌尖与脑海中交替,构成一种味觉与心灵上的多重体验。
参考资料:
书籍
1. 陈静宜:《喔!台味原来如此》(台北:麦浩斯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