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3.04.04

 

是潤餅還是春捲,咬一口就知道身世

 

春秋戰國時代的晉文公與介之推的故事,將寒食節增添了歷史傳奇色彩。寒食節大多是指冬至後的105-106天,因為要警惕百姓天乾物燥,便在這天不生火煮飯,老百姓會事前準備好一些食材,用餅皮捲起食用,便是潤餅最初的模樣。後來,寒食節的日期與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接近,唐代之後,越來越看重清明,在這段時間增加了很多活動,漸漸形成中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節日。在農曆三月吃潤餅也成為一種習慣。也是在這個時候,「漢字文化圈」影響了周遭國家,連帶著飲食習慣也到海外開枝散葉。

傳統小吃潤餅皮的製作
 

說到越南美食,除了越式河粉與帶有法殖民風情的三明治和滴漏咖啡之外,越南春捲應該擄獲絕大多數人的味蕾。越南自古以來便與中國有長達千年以上的藩屬關係,古代中國所稱的「南越」在很多時期,地理區域是涵蓋到今日北越一帶,長期交流之下,南方的米食也影響了越南。越南生春捲便是以米漿磨成的米皮加入生菜、海鮮、肉片,搭配魚露的作法,完美融合中式米食文化、西式生菜與東南亞在地佐料的搭配。

越南生春捲已是大眾熟悉的美食(黃偉雯攝於台灣桃園)
 

在清末民初的移民潮當中,閩粵一帶的人多數選擇下南洋或是到台灣拓墾,因此原鄉飲食也就被帶入這些地方進而成為當地受歡迎的美食。台灣人的祖先原籍大多是以泉州及漳州居多,潤餅的內餡也會稍有不同,但比較常見的說法是北部稱潤餅居多,南部則是叫春捲。至於福州人多的馬祖則是跟原鄉叫法一樣,稱作春餅。到了馬來西亞,可能是受到廣東潮汕人與福建廈門一帶的影響,潤餅變成薄餅,而且會加入東南亞比較常用的食材–沙葛,薄餅上桌時,有的店家還會切段並淋上醬汁,成為薄餅馬來西亞化的表現。

台灣南部習慣稱潤餅為春捲(黃偉雯攝於台灣台南國華街)
 
切段的沙葛薄餅
 

不管是潤餅還是春捲,這項受歡迎的華人食物,後來隨著近代帝國主義的發展,當荷蘭統治印尼、西班牙統治菲律賓時,因為需要大量勞力種植經濟作物與礦業開採等等,許多華工被招募到當地。因此潤餅也成為這些地方常見的華人小吃,連帶影響了語言的多元。例如印尼語的潤餅叫做Leompia、菲律賓的連鎖中華餐廳「超群」(ChowKing)也販售潤餅(Lumpia),這些外來語除了豐富了東南亞國家的詞彙之外,也透過殖民過程影響殖民母國,現在的荷蘭超市便販售著微波食物–潤餅,Loempia也成為荷蘭語的外來語詞彙之一。

咬一口潤餅,你吃進去的不只是美味,還有這些交錯在飲食傳播路線中的豐富滋味,在舌尖與腦海中交替,構成一種味覺與心靈上的多重體驗。

 

參考資料:

 

書籍

1. 陳靜宜:《喔!臺味原來如此》(臺北:麥浩斯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

 

黃偉雯

曾任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校長
現為臺灣聯合大學通識中心講師、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
著有《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1963-1994》、《來去馬來西亞:從鄭和、孫中山到「辣死你媽」原來馬來西亞與台灣這麼近》等。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