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惹糕
娘惹糕是我最爱的印尼点心之一,幼年住印尼期间,在菜市场、糕饼店、学校福利社、杂货店,或每天挨家挨户背着竹篮的街头摊贩,均有贩卖娘惹糕。印尼有1340个民族,娘惹糕深受不同族群喜爱,可说是印尼的国民点心。
多数娘惹糕主食材为糯米、在来米,因此有米香,口感软嫩。又因印尼位于赤道,盛产椰子,人们制作娘惹糕时,便就地取材,做出来的娘惹糕有浓浓椰香味,润滑细腻。
糯米、在来米以外,娘惹糕常添加太白粉(Tapioca flour)、西谷粉(Sago flour),以及绿豆粉( Mung bean flour) ,并且少不了以斑兰叶(Pandan leaves)增香气,使柔软的糕点,多了弹力、滑溜溜,以及鲜明的芋头芳香。
此外,娘惹糕经常采用椰糖(Coconut palm sugar)、椰丝,喜欢以芭蕉叶包裹,制成容器、装饰,充满香气,富有情调,咬一口满是惊喜,甜滋滋的,幸福涌上心头。
除印尼,南洋国家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汶莱、越南、缅甸等地,均可见娘惹糕的踪影,种类众多,有咸有甜,有炸有蒸,有水煮、亦有烘烤,又以蒸煮占多数,作法不算难,但讲究工序。
关于娘惹糕来源,追根究柢,与中国人移居南洋密不可分。
移民总会带来故乡的美食。不少娘惹糕外观与中国传统糕点相似,例如最具代表性的娘惹糕──千层糕(印尼文Kue lapis、星马称Kuih Lapis,英文Nyonya Nine-layer Rice Cake ),外观和客家人九层糕、闽南人九层粿相仿,其他娘惹糕的外观,亦与红龟粿、煎堆(芝麻球)、状元糕、汤圆、发糕等,外观类似。但尝一口之后,便会发现味道、香气有别。
溯其来源,娘惹糕属于中式传统糕点的变化,亦可视为中式糕点的支派。
早年从中国下南洋者以男性为主,在异地落下脚来,便与当地妇女通婚,开枝散叶。
异族联姻,自然在服饰、生活起居、饮食等面融合。当中国人与南洋马来人、爪哇人、峇里岛人通婚后,原有的中式料理、糕点渐渐结合在地食材,产生新的菜肴,娘惹糕便在此情境下产生。娘惹一词,源自马来文的Nyonya,指已婚女性的称呼,即中文的「太太」之意。
在南洋,娘惹糕的称呼,因地区有别,新马惯称Nyonya Kueh或Nyonya Kuih,直译成中文,意思是「太太糕点」;Kueh、Kuih源自闽南语的粿,后来纳入印尼文、马来文,成为糕粿类的名词。
至于在印尼,娘惹糕叫做Kue basah,或Jajan pasar、Jajanan pasar,直译为「湿润糕点」或「市场零食」,有此称呼原因不外乎,娘惹糕的制作过程,采蒸煮为主,并且是传统市场必卖的糕点。
下次,若有机会品尝娘惹糕,请细细感受这股因族群交流所产生的风味,精彩迷人,如同多变的南洋。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