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2023.06.14

 

娘惹糕

 

娘惹糕是我最愛的印尼點心之一,幼年住印尼期間,在菜市場、糕餅店、學校福利社、雜貨店,或每天挨家挨戶背著竹籃的街頭攤販,均有販賣娘惹糕。印尼有1340個民族,娘惹糕深受不同族群喜愛,可說是印尼的國民點心。

多數娘惹糕主食材為糯米、在來米,因此有米香,口感軟嫩。又因印尼位於赤道,盛產椰子,人們製作娘惹糕時,便就地取材,做出來的娘惹糕有濃濃椰香味,潤滑細膩。

糯米、在來米以外,娘惹糕常添加太白粉(Tapioca flour)、西谷粉(Sago flour),以及綠豆粉( Mung bean flour) ,並且少不了以斑蘭葉(Pandan leaves)增香氣,使柔軟的糕點,多了彈力、滑溜溜,以及鮮明的芋頭芳香。

此外,娘惹糕經常採用椰糖(Coconut palm sugar)、椰絲,喜歡以芭蕉葉包裹,製成容器、裝飾,充滿香氣,富有情調,咬一口滿是驚喜,甜滋滋的,幸福湧上心頭。

椰糖麻糬或椰絲球( Onde-onde)。其來源,據說,爪哇人從華人煎堆得到靈感而做,後流傳至新馬、泰國等地。
 

除印尼,南洋國家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汶萊、越南、緬甸等地,均可見娘惹糕的蹤影,種類眾多,有鹹有甜,有炸有蒸,有水煮、亦有烘烤,又以蒸煮佔多數,作法不算難,但講究工序。

 
販售於台北車站地下街的印尼娘惹糕點,有千層糕、椰糖麻糬、發糕等,種類多樣,鹹甜均有。
 

關於娘惹糕來源,追根究柢,與中國人移居南洋密不可分。

移民總會帶來故鄉的美食。不少娘惹糕外觀與中國傳統糕點相似,例如最具代表性的娘惹糕──千層糕(印尼文Kue lapis、星馬稱Kuih Lapis,英文Nyonya Nine-layer Rice Cake ),外觀和客家人九層糕、閩南人九層粿相仿,其他娘惹糕的外觀,亦與紅龜粿、煎堆(芝麻球)、狀元糕、湯圓、發糕等,外觀類似。但嘗一口之後,便會發現味道、香氣有別。

 
千層糕,印尼文Kue Lapis legit,英文Thousand layer cake,其形成有一說,參考華人的九層糕外觀,並結合西式糕點常用食材,以及印尼本地特有辛香料的西式蛋糕。
 

溯其來源,娘惹糕屬於中式傳統糕點的變化,亦可視為中式糕點的支派。

早年從中國下南洋者以男性為主,在異地落下腳來,便與當地婦女通婚,開枝散葉。

異族聯姻,自然在服飾、生活起居、飲食等面融合。當中國人與南洋馬來人、爪哇人、峇里島人通婚後,原有的中式料理、糕點漸漸結合在地食材,產生新的菜餚,娘惹糕便在此情境下產生。娘惹一詞,源自馬來文的Nyonya,指已婚女性的稱呼,即中文的「太太」之意。

在南洋,娘惹糕的稱呼,因地區有別,新馬慣稱Nyonya Kueh或Nyonya Kuih,直譯成中文,意思是「太太糕點」;Kueh、Kuih源自閩南語的粿,後來納入印尼文、馬來文,成為糕粿類的名詞。

至於在印尼,娘惹糕叫做Kue basah,或Jajan pasar、Jajanan pasar,直譯為「濕潤糕點」或「市場零食」,有此稱呼原因不外乎,娘惹糕的製作過程,採蒸煮為主,並且是傳統市場必賣的糕點。

下次,若有機會品嘗娘惹糕,請細細感受這股因族群交流所產生的風味,精彩迷人,如同多變的南洋。

 
湯圓由原本紅白兩色,傳至南洋成了五顏六色,色彩繽紛,賞心悅目。
 
 
多數娘惹糕保留中式傳統糕點外觀、特徵,口感卻有別。娘惹糕大量添加椰奶、椰糖、樹薯粉等食材,色彩鮮艷,引人矚目。
 

劉明芳女士

印尼華僑,15歲移居台灣,從事飲食文化書寫。
喜歡研究南洋飲食文化、辛香料運用及歷史。
相關著作:《菊島廚房食記》、《道地南洋風,家常料理開飯!》、《南洋香料風味全書》、《探索精彩印尼,從美食啟程》、《在家享受五星級巴里島SPA》。


< 原創文章/視頻,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歡迎留言:

登入/登記成為會員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