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皮蛋挞
吃蛋挞时常会遇到难题,究竟选牛油皮?还是选酥皮呢?每人心中自有答案,如果肠胃有空间,各选一只也无妨。 「挞」由英文Tart音译过来,做法也是自西方传入,只不过传到广州和香港,就有了在地的变化。
早期到茶楼饮茶,甜品会有酥皮蛋挞出现,蛋挞明明是港式食物,为什么好像早就融入茶楼的餐牌当中。小时候当然不理解,后来翻查不同资料,慢慢就能解开酥皮蛋挞在茶楼出现之谜。

酥皮蛋挞其实最早见于广州,广州早期已是开放的通商港口,接触各地文化,西方饮食文化亦随之流传到广州。踏入二十世纪,广州的饮茶文化愈来愈盛,茶楼的竞争愈见激烈。其中一种吸引食客的方法,就是点心款式要新,更换要快,迎合食客贪新的心理。
点心师傅开始从西式食物中寻找创意,其中一款就是「挞」,师傅模仿的原型是西方的「吉士挞」(Custard tart)。点心师傅了解相关的制作方法,但碍于材料入货和成本等问题,西式的挞不得不改用中式的食材和做法。
西式挞皮用牛油制,点心师傅就改用猪油制,这款中式酥皮早见于古代饮食文化,正正是用来制作各式酥饼。猪油起酥的方法,从古代流传到现在,看中秋节时食用的「潮式月饼」,或到餐厅点的「萝卜丝酥饼」,都是运用这款传统的酥皮。
挞皮问题解决了,还有馅料的部分,要想想如何改换。吉士挞的馅料,要用上牛奶、忌廉等材料,都是当时茶楼很少用上的,而且考虑到食材的成本,加上很难用来制作其他食物,所以不得不另想办法。

删除不选用的馅料后,就剩下鸡蛋和糖,加水就能制成中式炖蛋,挞的内馅就换成点心师傅熟悉的方法。这款改换后的酥皮蛋挞,出现在当时茶楼的餐牌上。不少广州的茶楼到香港开分店,加上粤式饮食文化的交流,酥皮蛋挞随之跟随饮茶文化来到香港。
1950年代,香港茶餐厅逐渐兴起,将酥皮蛋挞,纳入相邻面包店或包点部的饼食之中,所以茶餐厅、面包店、茶楼都能看到酥皮蛋挞的踪迹。现在的茶楼仍有出售酥皮蛋挞,部份会加入牛奶,或换成不同味道,甚至在上面加添燕窝。
酥皮蛋挞后来更多出现在茶餐厅,成为茶餐厅的标志食物之一,亦伴随茶餐厅到各地开设,逐渐为不同食客所认识。

参考资料:
书籍
1. 萧欣浩:《屋邨寻味记》(香港:万里机构,2021年)。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