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茶的时空密码
谈起二十四节气,人们都称它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五大发明”,不仅是因为其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更因为它是万物生长的“掌控者”。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起源于黄河流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可见先民们很早就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并指导实践,推动耕作。万物在不同的时令竞相生长,茶也不例外,茶字拆开来看,就是“人在草木间”,它在提醒我们喝茶要符合天地轮回的道理。如果将时间简单的划分为春、夏、秋、冬,那么茶的采制时令也一一对应。
茶树们经过冬季的“休眠”,春季积蓄了充沛的能量,将枝干养的肥硕,春茶芽叶饱满色翠绿,叶质鲜嫩富含氨基酸,造就了春茶香气馥郁滋味鲜爽。宋代诗人李复(1052-?)曾用“春茶自造始开尝,色味甘新气芬馥”描述春茶的绝佳滋味。
碧螺春(左上)、龙井(右上)、太平猴魁(左下)与竹叶青(右下)
夏茶的采摘时间一般为5月中下旬到8月中旬,由于夏季天气炎热雨量大,芽叶生长迅速,这使得溶解在茶汤中的浸出物含量相对较少,芽叶中氨基酸含量较低。
秋茶为秋分前后采制的茶,一般在8月下旬至10月下旬间采摘,秋季气候条件介于春夏之间,昼夜温差大湿度低,闷热气候有所收敛,茶树叶片有所增厚,内在密度加强,茶叶中芳香物质能更多的得到保存,茶汤有‘春水秋香’之说。乌龙茶就是秋茶的代表之一,例如铁观音、武夷岩茶、台湾乌龙等。
铁观音(左)与武夷岩茶(右)
可见季节中都有着丰富的茶资源,人们的选择也因此具有了多样性,与欧美国家的饮茶文化不同。受茶叶种类的限制,他们在选择茶品的时候会更侧重于茶的口味本身。而在我国人们的饮茶选择更多地受节气、地域、文化、习俗、健康、价格等多重因素影响,其中以节气的影响最为显著,那么如何在合适的节气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叶呢?
节气的变化往往会导致健康、情绪、思维的不同。立春时天地阳气生发,人们易感忧郁,这时适合喝一杯茉莉花茶,因为茉莉花有理气开郁、清肝明目的作用。茉莉花来源于异国他乡,在汉代从印度传到广州福建一带开始种植。朱权(1378-1448)《茶谱》记载,“莫若梅、桂、茉莉三花最佳。可将蓓蕾数枚投于瓯内罨之。意思是没有比这三种花与茶结合更好了。几个花放在小盘中,用茶叶把小花盖住。”这是茉莉花与茶跨时空的美好遇见,也是熏制茶的开启。清朝咸丰年间(1831-1861),饮用茉莉花茶最为鼎盛。一是清贵族对茉莉香气鼻烟壶的偏爱。二是因为北方的古代井水苦涩,水质较硬,茉莉花茶落入水中,从此改变了水的味道。北方人对茉莉花茶的喜爱一直延续到现在,不亚于现在的时尚单品奶茶。
作为老北京人,老舍先生(1899-1966)同样喜爱茉莉花茶,他喜欢一边写作,一边备上一杯氤氲的茉莉花茶。老舍曾去冰心(1900-1999)家讨茶喝。冰心用上好的茉莉花茶招待老舍,试想,在北京的老舍茶馆中,用明代蓝白盖碗品尝一杯茉莉花茶,感受着时代变迁给老茶馆带来的沧桑感,但恍惚间这种沧桑感已在茉莉花的香气中化解开来,这种感觉岂不美哉?
立夏时节茶品的选择十分有趣,因其需要考虑到地域环境的差异,如在广西等地天气闷热,人体内湿气较大,六堡茶清热去湿的功效,非常适合当地人饮用。而此时,北方的气候更适合饮用太平猴魁,因其含有强效的抗氧化剂及维生素C,能够让人们在春夏交替时保持一份愉快平和的心情。到了大暑容易心生烦躁,一杯祁门红茶中所含的咖啡碱和茶黄素、茶红素能兴奋神经中枢,集中注意力。
立秋至秋分时,气温逐日下降,人们宜饮用漳平水仙、铁观音等芬芳中和的茶叶来润肺生津、健脾养胃。铁观音是一种半发酵茶,属于青茶,也就是乌龙茶。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素有“七泡有余香”之美誉。铁观音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在南岩山麓,一位退隐打猎的将军乌龙在上山采茶,背着满是茶青的竹篓在山坡上追赶猎物时,无意发明摇青工艺及发酵工艺,做出的茶香气更足,味更甘醇。用此工艺做的茶大家便叫做乌龙茶。乾隆六年(1741年),王士让(生卒年不詳)奉召赴京拜谒礼部侍郎方苞(1668-1749),携茶相赠。方苞品后自感为茶中珍品,遂转献乾隆(1711-1799),乾隆细观茶叶形似观音脸重如铁,便赐名为“铁观音”,铁观音就此得名。嗅着青花瓷玉兰杯中悠悠的兰香,犹如身在鸟语花香的钟灵毓秀之处,身心安宁。镜头里,对着青黛色的远山,沙沙的细雨,竟然好像寒冬飘洒的雪。
祁门红茶(左)与六堡茶(右)
在立冬至冬至时节,气温加速下降,此时茶品的选择应当有人群的区分,对于中老年人而言,熟普茶性温厚,对胃的刺激很小,有降血脂、降血压的功效,年轻人则可以选择广西六堡茶,其经过深度发酵,可以在饱餐之后助力消化。
从一开始街头贩茶的姥姥到初具一定商业规模的茶馆,从日常随手拈来的一杯茶到专业茶舍中的优美体验,人们对于茶品的选择并不需要完全按照节气规律,且古代节气与现代节气也不完全一致,茶的好坏需要用心去体会,节气只是一个辅助的判断。写字楼中的上班族、走街串巷的外卖小哥、金融街的白领们对茶的定义和感受也不尽相同,正如茅台瑞幸一样,或许我们应当用多彩的标准看待茶叶,借助茶这个载体,打破时空的界限,与古人、自己对话,更多的从自身需要出发,在节气更迭中遇见适合自己的那一杯茶。
参考资料
书籍
1.陈宗懋:《中国茶叶大辞典》(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