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方式
中国几千年的饮茶方式,对于茶叶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变化,随着朝代的更迭饮茶方式变化,多民族方式多样、以及气候地理不同,从发现茶到现在形成了不同的饮茶方式。
最早发现野生茶树,采集鲜叶在锅中烹煮成羹汤而食,像煮中药一样,连叶带汤一起食用。滋味苦涩可当药用 。当时食物短缺,茶叶作为食物果脯为先,同时药用。
春秋时代
茶叶作为蔬菜与煮菜饭相同,饭菜调和降低苦涩味还是有苦,所以叫苦菜。
秦汉时期
采用新颖加工,改变了原来的味道,魏征其《广雅》记载,采鲜叶成饼状,炭火烤变色,泡茶方式是捣成碎末,放入瓷壶并注入沸水,加上葱姜调味此为烹饮方式,就如烧菜汤一样在茶叶里掺入其他的食物,目的还是中和苦涩味,可待客可药用。
![](/assets/documents/1554/1.jpg)
唐代初期
世人煮茶加葱,姜,枣,薄荷调味掩盖青草气。
陆羽提出,将茶叶中的调味去除,只留盐。奠定了唐代的煮茶和烹茶基本相同,都用大锅煮。煮茶三沸, 一沸加盐,二沸煮茶,加水一瓢。用夹竹环激汤心,稍顷倒入茶粉, 稍沸腾止沸静置,出汤入茶碗,不能三沸茶汤会老。
二沸加一瓢水让我想起家里煮饺子时,水大沸时饺子会变得鼓鼓的,加入一瓢水瞬间扁扁的,不让饺子太沸腾破皮,小沸煮长一点时间,饺子皮热胀冷缩变得有筋道爽口。唐煮茶、现在煮饺子加一瓢水,一个鲜一个有筋道。
![](/assets/documents/1554/2.png)
北宋
宋太宗遣使至建安北苑,督造皇家专用茶"龙团凤饼,"用极嫩的茶芽做饼。
宋仁宗真爱龙团茶,不轻易给大臣赐茶,只有每年南郊祭天地的大礼中,中书省和枢密院两院中各有4位大臣才共赐一饼。十饼一斤(十六两),一饼一两六钱分八份,每份仅有二钱重,根本舍不得喝,当做传家珍宝。偶尔拿茶给贵宾观赏也是极大的礼遇。欧阳修做官20年才被赐一饼小龙团贡茶。
宋朝,茶汤已经不加盐,重视原有的香味色泽,茶汤尚白。点茶时强调水沸的程度,称"候汤"。汤未熟则沫浮,汤过熟茶沉,掌握水沸的程度,才能点出茶的色、香、味。
宋饮茶方式的审美高度达到极致,先将茶饼碾成细细的粉末,用沸水冲点茶,用茶筅快速出击,茶水充分交融。宋十分流行斗茶,而且环节非常的讲究。
![](/assets/documents/1554/3.png)
明清 散泡
明太祖朱元璋废龙团改散泡,散泡又叫撮泡,专业名称叫瀹饮。团茶繁杂,散泡方法简单快捷,饮茶普及。
陈师《茶考》载,"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
团茶制作繁杂昂贵,散泡方法简单快捷,使饮茶风尚普及。制茶饮茶的方式变简单,更讲究茶汤的真味。
明代有艺术气息的茶寮文化兴盛,茶寮饮茶的小室或小屋。
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均一斗室,相傍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注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
![](/assets/documents/1554/4.png)
明清至今饮茶方式一直延用散泡法,自然简约,返璞归真。厦门、广州喝茶考究广泛,广州潮汕有专用茶器"潮汕四宝。”
如今,饮茶的方式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中国泡茶方式丰富多彩。用瓷壶泡温暖的红茶,用盏泡泡一根根如针的白毫银针,用潮汕四宝泡花香四溢的凤凰单丛茶……。
![](/assets/documents/1554/5.png)
陈继儒说,"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
三五好友约茶,有时用同一款茶不同手法泡茶,有时用不同的器泡同一款茶。
< 原创文章/视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欢迎留言:
请登入/登记成为会员后留言